2007年第5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本期目录
  • 摘要:
  • 党晓娥,兰新哲,郭莹娟
    摘要:
    以硫酸、氨水、盐酸作为解吸剂,对吸附在强碱性离子交换纤维上的金属氰配合物的解吸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6%的硫酸30min就可使Zn(CN)4^2-顺利地从纤维上洗脱下来,但对Cu(CN)4^2-的洗脱效果却不明显;盐酸30min可全部洗脱纤维上的Zn(CN)4^-,Cu(CN)4^-的洗脱率可达到90%以上,酸化后氰的回收率也达85%以上,且洗脱后的纤维不需要再生,直接进入吸附过程。离子交换纤维的解吸试验表明,离子交换纤维可有效处理含氰废水。
  • 谢克强,杨显万,王吉坤
    摘要:
    分析了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过程中H2S的生成,并结合试验中所发现的现象阐明了H2S生成对钛质加压釜体的腐蚀作用,提出了腐蚀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钛质加压釜安全操作的原则。
  • 温俊杰,张启修,李荐,张贵清
    摘要:
    研究了SP-2和SP-C两种新型有机和无机复合材料离子交换树脂的耐温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分别采用不同温度及不同浓度氧化剂对树脂进行处理,根据处理前后Cu^2+交换容量的变化,分析树脂耐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SP-2和SP-C均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可在120℃以下使用;SP-2和SP-C抗氧化性能较好,尤其以SP—C为最好,SP—C在双氧水浓度为1%时仍能保持93%的交换容量。
  • 梁成,陈启元,李洁,尹周澜
    摘要:
    采用离子膜电解强化铝酸钠溶液分解,考察硅在分解过程中的行为,并用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分别对自发分解产品的表面形貌及表面元素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硅的浓度变化在分解过程中分三个阶段,即前期迅速减少,中期基本不变,后期又缓慢减少;在分解温度不同时,二氧化硅的浓度在高温时变化较低温快。种分温度为70℃与60℃时,在分解6h后,分解率都在50%左右。种分温度为70℃时,在前1h分解率就达到40%左右,明显比60℃时快,说明溶液分解显著地由化学反应控制。二氧化硅使10μm以下的粒子数增加,同时二氧化硅在60℃时相比70℃更能影响粒度分布。纯铝酸钠溶液自发分解产品表面光滑,含硅铝酸钠溶液自发分解产品表面有细小粒子和不规则絮状物,表面元素分析表明絮状物为硅铝酸钠晶体之间的簇合。
  • 陈滨,李小斌
    摘要:
    对高浓度熟料溶出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熟料溶出时,对溶出过程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液固比、溶出温度、溶出时间、调整液Al2O3浓度及SiO2浓度;高浓度熟料溶出时,碳酸钠浓度和游离苛性碱浓度对溶出液SiO2浓度和Al2O3溶出率的影响不大,相对调整液Al2O3浓度而言,是次要作用,这与低浓度溶出过程大多数研究结论有所不同;高浓度熟料溶出时,硫钠浓度对溶出过程影响极小;高浓度熟料溶出时,控制好溶出过程主要影响参数,可将溶出过程二次反应控制至最低。
  • 李俊,李冰,晋心文,刘江宁,汪谨,于建国
    摘要:
    研究了MgO杂质在720℃下对镁电解质物理化学性质及电解电流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MgO含量大于0.5%时电解质的表面张力迅速减小,当MgO含量大于1%时电流效率急剧下降。测定了MgO在添加LaCl3的熔盐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MgO的溶解度与LaCl3的添加量成线性关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同时还研究了LaCl3在不同添加量下对电解质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LaCl3对电解质的性质几乎没有影响,可以作为添加剂溶解电解质中的杂质MgO,消除其对电解过程产生的危害。
  • 王晶,张波,徐秀林
    摘要:
    采用铝醇盐水热处理方法制备薄水铝石(Al2O3·xH2O)。研究了在100~180℃范围内水热处理温度对产物性能影响。XRD结果表明随水热处理温度升高,水合氧化铝由拟薄水铝石转变为结晶良好的薄水铝石,微观形貌从无规线团结构转变为菱形片层结构。由不同处理温度获得的TG曲线可计算出获得产物中含水量X在1.06~1.67。水热处理获得的薄水铝石经600℃焙烧获得γ-Al2O3,但其微观形貌不发生改变。
  • 党晓娥,兰新哲,郭莹娟
    摘要:
    对含氰废水中几种常见阴离子的饱和吸附量进行了测定,针对吸附量的不同,研究了络合剂类型、络合剂加入量以及络合剂中阴离子浓度等对吸附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对CN^-、氰锌配合物、铜氰配合物的吸附率都远大于弱碱性离子交换纤维,其静态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79、1.44、4.60mmol/g离子络合剂加入量为理论量计算量的0.99~1倍时,氰的吸附率达到95%左右;络合剂中阴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氰的吸附率有所降低。
  • 叶跃威
    摘要:
    高铜铅氰化金泥采用硫酸加络合剂联合酸洗去除铜锌等杂质后,在中频熔炼过程中利用还原气氛及金属铅捕集金银的超强能力,来降低渣中金银含量,在电解过程中,利用硫酸铅的低溶度积与银离子分离,消除铅的累积与循环。此工艺流程具有成本低,工序简单并能综合回收铜铅等有价金属等优点。
  • 周新木,董雪平,陈慧勤
    摘要:
    对锫英石矿水浸不溶料进行转型,并对除硅后的酸分解料液采用N235萃取除杂的方法,较好实现了除铁、钛、钠杂质,提高产品纯度,同时降低了洗酸用量。
  • 周水洪,邓先和,何兆红
    摘要:
    针对硫酸转化系统中气体换热器的特点,提出并分析了一种新型的传热强化元件——旋流片作为管束间支撑物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应用周期性单元流道模型,数值模拟了空心环和旋流片支撑时的湍流流动和传热性能。结果表明,空心环和旋流片均增强了换热,旋流片能迫使流体做强烈的三维螺旋运动,增强湍流度,同时使流体冲刷壁面,减薄边界层,所以换热效果优于空心环。旋流片产生的自旋流具有低阻高教的优势,其传热强化因子大于空心环。
  • 张秋利,兰新哲,宋永辉
    摘要:
    采用聚氨脂泡沫为基体,经预处理、化学镀、电沉积工艺制备了均匀分布三维网状孔结构的高空隙率泡沫镍。通过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制备过程中泡沫的形貌,并测定了泡沫镍的主要物理性能。
  • 李成威,亢淑梅,李慧玉,孙源龙,王贵玉,赵蓉蓉,薛娟琴
    摘要:
    通过热力学计算证明了自蔓延合成硫化锰反应的可行性。根据自蔓延反应所提出的环境要求,自行设计了自蔓延高温反应釜。应用所设计的自蔓延高温反应釜进行了合成硫化锰实验,得到的硫化锰粉末通过X衍射分析、粒度分析及显微镜观察,证明产品纯度及粒度均可达到粉末冶金使用要求。
  • 戴高鹏,刘素芹,王启慧,何亚登
    摘要:
    以聚氨酯泡沫树脂为基体,采用化学镀、电沉积、热解和氢气还原的方法制备出网状结构的泡沫Ni-Mo合金。对该泡沫合金的形貌、镀液组分与合金组分的关系和合金的抗拉强度、抗腐蚀性、高温抗氧化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合金中Mo含量随着Na2MoO4浓度增加而增加,该泡沫合金骨架平整,泡沫Ni—Mo合金抗拉强度、耐腐蚀性和高温抗氧化性优于泡沫镍,在中性盐雾试验中的抗腐蚀性加强,高温抗氧化性也增强。
  • 冷新村,范翔,安剑刚
    摘要:
    分析影响Sb2O3白度的几种因素,探寻各种因素与Sb2O3白度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佳工艺技术操作条件,提高自热式锑白炉Sb2O3白度,更好地适应高技术产品对锑白白度的要求。
  • 浦恩彬,叶惠华,亢若谷,赖毅峰
    摘要:
    通过科学的工艺设计,采用新的工艺技术使锌合金生产在产品质量和产能上都获得大幅提高。
    本期目录
  • 摘要:
  • 党晓娥,兰新哲,郭莹娟
    摘要:
    以硫酸、氨水、盐酸作为解吸剂,对吸附在强碱性离子交换纤维上的金属氰配合物的解吸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6%的硫酸30min就可使Zn(CN)4^2-顺利地从纤维上洗脱下来,但对Cu(CN)4^2-的洗脱效果却不明显;盐酸30min可全部洗脱纤维上的Zn(CN)4^-,Cu(CN)4^-的洗脱率可达到90%以上,酸化后氰的回收率也达85%以上,且洗脱后的纤维不需要再生,直接进入吸附过程。离子交换纤维的解吸试验表明,离子交换纤维可有效处理含氰废水。
  • 谢克强,杨显万,王吉坤
    摘要:
    分析了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过程中H2S的生成,并结合试验中所发现的现象阐明了H2S生成对钛质加压釜体的腐蚀作用,提出了腐蚀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钛质加压釜安全操作的原则。
  • 温俊杰,张启修,李荐,张贵清
    摘要:
    研究了SP-2和SP-C两种新型有机和无机复合材料离子交换树脂的耐温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分别采用不同温度及不同浓度氧化剂对树脂进行处理,根据处理前后Cu^2+交换容量的变化,分析树脂耐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SP-2和SP-C均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可在120℃以下使用;SP-2和SP-C抗氧化性能较好,尤其以SP—C为最好,SP—C在双氧水浓度为1%时仍能保持93%的交换容量。
  • 梁成,陈启元,李洁,尹周澜
    摘要:
    采用离子膜电解强化铝酸钠溶液分解,考察硅在分解过程中的行为,并用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分别对自发分解产品的表面形貌及表面元素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硅的浓度变化在分解过程中分三个阶段,即前期迅速减少,中期基本不变,后期又缓慢减少;在分解温度不同时,二氧化硅的浓度在高温时变化较低温快。种分温度为70℃与60℃时,在分解6h后,分解率都在50%左右。种分温度为70℃时,在前1h分解率就达到40%左右,明显比60℃时快,说明溶液分解显著地由化学反应控制。二氧化硅使10μm以下的粒子数增加,同时二氧化硅在60℃时相比70℃更能影响粒度分布。纯铝酸钠溶液自发分解产品表面光滑,含硅铝酸钠溶液自发分解产品表面有细小粒子和不规则絮状物,表面元素分析表明絮状物为硅铝酸钠晶体之间的簇合。
  • 陈滨,李小斌
    摘要:
    对高浓度熟料溶出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熟料溶出时,对溶出过程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液固比、溶出温度、溶出时间、调整液Al2O3浓度及SiO2浓度;高浓度熟料溶出时,碳酸钠浓度和游离苛性碱浓度对溶出液SiO2浓度和Al2O3溶出率的影响不大,相对调整液Al2O3浓度而言,是次要作用,这与低浓度溶出过程大多数研究结论有所不同;高浓度熟料溶出时,硫钠浓度对溶出过程影响极小;高浓度熟料溶出时,控制好溶出过程主要影响参数,可将溶出过程二次反应控制至最低。
  • 李俊,李冰,晋心文,刘江宁,汪谨,于建国
    摘要:
    研究了MgO杂质在720℃下对镁电解质物理化学性质及电解电流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MgO含量大于0.5%时电解质的表面张力迅速减小,当MgO含量大于1%时电流效率急剧下降。测定了MgO在添加LaCl3的熔盐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MgO的溶解度与LaCl3的添加量成线性关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同时还研究了LaCl3在不同添加量下对电解质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LaCl3对电解质的性质几乎没有影响,可以作为添加剂溶解电解质中的杂质MgO,消除其对电解过程产生的危害。
  • 王晶,张波,徐秀林
    摘要:
    采用铝醇盐水热处理方法制备薄水铝石(Al2O3·xH2O)。研究了在100~180℃范围内水热处理温度对产物性能影响。XRD结果表明随水热处理温度升高,水合氧化铝由拟薄水铝石转变为结晶良好的薄水铝石,微观形貌从无规线团结构转变为菱形片层结构。由不同处理温度获得的TG曲线可计算出获得产物中含水量X在1.06~1.67。水热处理获得的薄水铝石经600℃焙烧获得γ-Al2O3,但其微观形貌不发生改变。
  • 党晓娥,兰新哲,郭莹娟
    摘要:
    对含氰废水中几种常见阴离子的饱和吸附量进行了测定,针对吸附量的不同,研究了络合剂类型、络合剂加入量以及络合剂中阴离子浓度等对吸附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对CN^-、氰锌配合物、铜氰配合物的吸附率都远大于弱碱性离子交换纤维,其静态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79、1.44、4.60mmol/g离子络合剂加入量为理论量计算量的0.99~1倍时,氰的吸附率达到95%左右;络合剂中阴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氰的吸附率有所降低。
  • 叶跃威
    摘要:
    高铜铅氰化金泥采用硫酸加络合剂联合酸洗去除铜锌等杂质后,在中频熔炼过程中利用还原气氛及金属铅捕集金银的超强能力,来降低渣中金银含量,在电解过程中,利用硫酸铅的低溶度积与银离子分离,消除铅的累积与循环。此工艺流程具有成本低,工序简单并能综合回收铜铅等有价金属等优点。
  • 周新木,董雪平,陈慧勤
    摘要:
    对锫英石矿水浸不溶料进行转型,并对除硅后的酸分解料液采用N235萃取除杂的方法,较好实现了除铁、钛、钠杂质,提高产品纯度,同时降低了洗酸用量。
  • 周水洪,邓先和,何兆红
    摘要:
    针对硫酸转化系统中气体换热器的特点,提出并分析了一种新型的传热强化元件——旋流片作为管束间支撑物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应用周期性单元流道模型,数值模拟了空心环和旋流片支撑时的湍流流动和传热性能。结果表明,空心环和旋流片均增强了换热,旋流片能迫使流体做强烈的三维螺旋运动,增强湍流度,同时使流体冲刷壁面,减薄边界层,所以换热效果优于空心环。旋流片产生的自旋流具有低阻高教的优势,其传热强化因子大于空心环。
  • 张秋利,兰新哲,宋永辉
    摘要:
    采用聚氨脂泡沫为基体,经预处理、化学镀、电沉积工艺制备了均匀分布三维网状孔结构的高空隙率泡沫镍。通过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制备过程中泡沫的形貌,并测定了泡沫镍的主要物理性能。
  • 李成威,亢淑梅,李慧玉,孙源龙,王贵玉,赵蓉蓉,薛娟琴
    摘要:
    通过热力学计算证明了自蔓延合成硫化锰反应的可行性。根据自蔓延反应所提出的环境要求,自行设计了自蔓延高温反应釜。应用所设计的自蔓延高温反应釜进行了合成硫化锰实验,得到的硫化锰粉末通过X衍射分析、粒度分析及显微镜观察,证明产品纯度及粒度均可达到粉末冶金使用要求。
  • 戴高鹏,刘素芹,王启慧,何亚登
    摘要:
    以聚氨酯泡沫树脂为基体,采用化学镀、电沉积、热解和氢气还原的方法制备出网状结构的泡沫Ni-Mo合金。对该泡沫合金的形貌、镀液组分与合金组分的关系和合金的抗拉强度、抗腐蚀性、高温抗氧化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合金中Mo含量随着Na2MoO4浓度增加而增加,该泡沫合金骨架平整,泡沫Ni—Mo合金抗拉强度、耐腐蚀性和高温抗氧化性优于泡沫镍,在中性盐雾试验中的抗腐蚀性加强,高温抗氧化性也增强。
  • 冷新村,范翔,安剑刚
    摘要:
    分析影响Sb2O3白度的几种因素,探寻各种因素与Sb2O3白度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佳工艺技术操作条件,提高自热式锑白炉Sb2O3白度,更好地适应高技术产品对锑白白度的要求。
  • 浦恩彬,叶惠华,亢若谷,赖毅峰
    摘要:
    通过科学的工艺设计,采用新的工艺技术使锌合金生产在产品质量和产能上都获得大幅提高。
    本期目录
  • 摘要:
  • 党晓娥,兰新哲,郭莹娟
    摘要:
    以硫酸、氨水、盐酸作为解吸剂,对吸附在强碱性离子交换纤维上的金属氰配合物的解吸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6%的硫酸30min就可使Zn(CN)4^2-顺利地从纤维上洗脱下来,但对Cu(CN)4^2-的洗脱效果却不明显;盐酸30min可全部洗脱纤维上的Zn(CN)4^-,Cu(CN)4^-的洗脱率可达到90%以上,酸化后氰的回收率也达85%以上,且洗脱后的纤维不需要再生,直接进入吸附过程。离子交换纤维的解吸试验表明,离子交换纤维可有效处理含氰废水。
  • 谢克强,杨显万,王吉坤
    摘要:
    分析了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过程中H2S的生成,并结合试验中所发现的现象阐明了H2S生成对钛质加压釜体的腐蚀作用,提出了腐蚀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钛质加压釜安全操作的原则。
  • 温俊杰,张启修,李荐,张贵清
    摘要:
    研究了SP-2和SP-C两种新型有机和无机复合材料离子交换树脂的耐温性能和抗氧化性能。分别采用不同温度及不同浓度氧化剂对树脂进行处理,根据处理前后Cu^2+交换容量的变化,分析树脂耐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SP-2和SP-C均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可在120℃以下使用;SP-2和SP-C抗氧化性能较好,尤其以SP—C为最好,SP—C在双氧水浓度为1%时仍能保持93%的交换容量。
  • 梁成,陈启元,李洁,尹周澜
    摘要:
    采用离子膜电解强化铝酸钠溶液分解,考察硅在分解过程中的行为,并用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分别对自发分解产品的表面形貌及表面元素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硅的浓度变化在分解过程中分三个阶段,即前期迅速减少,中期基本不变,后期又缓慢减少;在分解温度不同时,二氧化硅的浓度在高温时变化较低温快。种分温度为70℃与60℃时,在分解6h后,分解率都在50%左右。种分温度为70℃时,在前1h分解率就达到40%左右,明显比60℃时快,说明溶液分解显著地由化学反应控制。二氧化硅使10μm以下的粒子数增加,同时二氧化硅在60℃时相比70℃更能影响粒度分布。纯铝酸钠溶液自发分解产品表面光滑,含硅铝酸钠溶液自发分解产品表面有细小粒子和不规则絮状物,表面元素分析表明絮状物为硅铝酸钠晶体之间的簇合。
  • 陈滨,李小斌
    摘要:
    对高浓度熟料溶出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熟料溶出时,对溶出过程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液固比、溶出温度、溶出时间、调整液Al2O3浓度及SiO2浓度;高浓度熟料溶出时,碳酸钠浓度和游离苛性碱浓度对溶出液SiO2浓度和Al2O3溶出率的影响不大,相对调整液Al2O3浓度而言,是次要作用,这与低浓度溶出过程大多数研究结论有所不同;高浓度熟料溶出时,硫钠浓度对溶出过程影响极小;高浓度熟料溶出时,控制好溶出过程主要影响参数,可将溶出过程二次反应控制至最低。
  • 李俊,李冰,晋心文,刘江宁,汪谨,于建国
    摘要:
    研究了MgO杂质在720℃下对镁电解质物理化学性质及电解电流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MgO含量大于0.5%时电解质的表面张力迅速减小,当MgO含量大于1%时电流效率急剧下降。测定了MgO在添加LaCl3的熔盐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MgO的溶解度与LaCl3的添加量成线性关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同时还研究了LaCl3在不同添加量下对电解质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LaCl3对电解质的性质几乎没有影响,可以作为添加剂溶解电解质中的杂质MgO,消除其对电解过程产生的危害。
  • 王晶,张波,徐秀林
    摘要:
    采用铝醇盐水热处理方法制备薄水铝石(Al2O3·xH2O)。研究了在100~180℃范围内水热处理温度对产物性能影响。XRD结果表明随水热处理温度升高,水合氧化铝由拟薄水铝石转变为结晶良好的薄水铝石,微观形貌从无规线团结构转变为菱形片层结构。由不同处理温度获得的TG曲线可计算出获得产物中含水量X在1.06~1.67。水热处理获得的薄水铝石经600℃焙烧获得γ-Al2O3,但其微观形貌不发生改变。
  • 党晓娥,兰新哲,郭莹娟
    摘要:
    对含氰废水中几种常见阴离子的饱和吸附量进行了测定,针对吸附量的不同,研究了络合剂类型、络合剂加入量以及络合剂中阴离子浓度等对吸附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对CN^-、氰锌配合物、铜氰配合物的吸附率都远大于弱碱性离子交换纤维,其静态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79、1.44、4.60mmol/g离子络合剂加入量为理论量计算量的0.99~1倍时,氰的吸附率达到95%左右;络合剂中阴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氰的吸附率有所降低。
  • 叶跃威
    摘要:
    高铜铅氰化金泥采用硫酸加络合剂联合酸洗去除铜锌等杂质后,在中频熔炼过程中利用还原气氛及金属铅捕集金银的超强能力,来降低渣中金银含量,在电解过程中,利用硫酸铅的低溶度积与银离子分离,消除铅的累积与循环。此工艺流程具有成本低,工序简单并能综合回收铜铅等有价金属等优点。
  • 周新木,董雪平,陈慧勤
    摘要:
    对锫英石矿水浸不溶料进行转型,并对除硅后的酸分解料液采用N235萃取除杂的方法,较好实现了除铁、钛、钠杂质,提高产品纯度,同时降低了洗酸用量。
  • 周水洪,邓先和,何兆红
    摘要:
    针对硫酸转化系统中气体换热器的特点,提出并分析了一种新型的传热强化元件——旋流片作为管束间支撑物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应用周期性单元流道模型,数值模拟了空心环和旋流片支撑时的湍流流动和传热性能。结果表明,空心环和旋流片均增强了换热,旋流片能迫使流体做强烈的三维螺旋运动,增强湍流度,同时使流体冲刷壁面,减薄边界层,所以换热效果优于空心环。旋流片产生的自旋流具有低阻高教的优势,其传热强化因子大于空心环。
  • 张秋利,兰新哲,宋永辉
    摘要:
    采用聚氨脂泡沫为基体,经预处理、化学镀、电沉积工艺制备了均匀分布三维网状孔结构的高空隙率泡沫镍。通过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制备过程中泡沫的形貌,并测定了泡沫镍的主要物理性能。
  • 李成威,亢淑梅,李慧玉,孙源龙,王贵玉,赵蓉蓉,薛娟琴
    摘要:
    通过热力学计算证明了自蔓延合成硫化锰反应的可行性。根据自蔓延反应所提出的环境要求,自行设计了自蔓延高温反应釜。应用所设计的自蔓延高温反应釜进行了合成硫化锰实验,得到的硫化锰粉末通过X衍射分析、粒度分析及显微镜观察,证明产品纯度及粒度均可达到粉末冶金使用要求。
  • 戴高鹏,刘素芹,王启慧,何亚登
    摘要:
    以聚氨酯泡沫树脂为基体,采用化学镀、电沉积、热解和氢气还原的方法制备出网状结构的泡沫Ni-Mo合金。对该泡沫合金的形貌、镀液组分与合金组分的关系和合金的抗拉强度、抗腐蚀性、高温抗氧化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合金中Mo含量随着Na2MoO4浓度增加而增加,该泡沫合金骨架平整,泡沫Ni—Mo合金抗拉强度、耐腐蚀性和高温抗氧化性优于泡沫镍,在中性盐雾试验中的抗腐蚀性加强,高温抗氧化性也增强。
  • 冷新村,范翔,安剑刚
    摘要:
    分析影响Sb2O3白度的几种因素,探寻各种因素与Sb2O3白度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佳工艺技术操作条件,提高自热式锑白炉Sb2O3白度,更好地适应高技术产品对锑白白度的要求。
  • 浦恩彬,叶惠华,亢若谷,赖毅峰
    摘要:
    通过科学的工艺设计,采用新的工艺技术使锌合金生产在产品质量和产能上都获得大幅提高。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