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本期目录
  • 魏永刚,王华,张翅远,李孔斋,刘明春
    摘要:
    介绍了一种在熔融盐中利用金属氧化物的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合成气的新方法.以NiO为氧载体对其部分氧化甲烷的氧扩散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XRD和GC等分析手段.在自行设计的氧扩散行为研究反应器中对熔融盐体系和产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800℃的碳酸熔融盐中,CH4通过不含NiO氧载体的熔融盐层对H2、CO浓度仅为13.67%和20%,而通过含NiO氧载体的熔融盐层时H2、CO浓度明显增至45.9%和24.5%;实验表明NiO能够提供出自身晶格氧把CH4部分氧化成n(H2)/n(CO)接近理论值2的合成气;NiO在熔融碳酸盐体系中虽有少量溶解,但主要不以离子化形式扩散氧,而是CH4与NiO分子间发生气固反应占主导,在这一过程中NiO分子中晶格氧是甲烷部分氧化的活性氧物种.
  • 王多冬,赵中伟,霍广生,陈爱良,陈星宇
    摘要:
    针对从古巴进口的含钴原料(镍钴复合盐)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提钴技术"加温水洗--碱沉镍钴及硫酸氧化浸出",并且通过实验得到含镍钴物料均能并入某公司现有流程中,钴直收率68.42%,钴回收率92.35%,镍回收率97.4%,比1998年处理镍钴复合盐钴直收率提高了14.52%,钴回收率提高了4.31%,镍回收率提高了10.84%.但是该流程难于除氨.
  • 刘春侠,王吉坤,沈庆峰,谢刚,俞小花
    摘要:
    通过对电流效率,沉积物表面形貌和阴极极化曲线分析,阐明了锗对硫酸锌电解液电积锌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溶液中锗的浓度大于0.04 mg/L时,电流效率从没有杂质锗存在时的89.2%下降到80%以下,且沉积物表面出现小孔.通过对阴极极化曲线的分析,得到了不同锗浓度下锌电积的平衡电位以及阴极动力学参数(交换电流密度J0和传质系数α),进而说明杂质锗的存在会削弱阴极极化,改变锌电沉积机理.
  • 冯林永,杨显万,沈庆峰,金炳届,徐明丽
    摘要:
    小于2 mm的氧化锌矿(含锌5.17%)与5%的水泥混合,制粒并固化,所得颗粒直径5~8 mm.固化3天、10天、45天的颗粒用碱性溶液浸出,最大浸出率分别为92.2%、87.3%、72.9%.减少固化时同能够缩短反应时间、增加颗粒中锌的溶解以及减少浸出剂中初始锌浓度的影响.实验表明颗粒最少需固化3天.动力学研究表明浸出过程受浸出剂通过脉石层的扩散控制,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为3.51×10-2 d-1、8.09×10-3 d-1和4.74×10-3 d-1.
  • 曾平生,戴孟良
    摘要:
    针对含砷次氧化锌对我厂工艺和环保造成的种种危害,通过试验详细地研究了两段酸浸--硫化脱砷这一新处理方案,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砷能有效分离.
  • 董楠娅,陈启元,尹周澜
    摘要:
    选用核糖作为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添加剂,在αk=1.40、温度75"C、搅拌速度140 r/min、晶种添加量为80 g/L条件下,研究不同添加量和不同苛碱浓度下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率及产品粒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添加量为150 mg/L、苛碱浓度为160 g/L时,核糖对种分过程的抑制作用最大.随着核糖添加量的增大,产品氢氧化铝粒度减小,但是核糖的添加并不能完全抑制氢氧化铝的附聚.核糖的加入改变了种分过程,且随着苛碱浓度的增大,种分过程出现成核现象,成核现象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 彭建平,冯乃祥
    摘要:
    研究了铝电解槽阴极碳块表面在电解过程中被电解质侵蚀而脱落的情况,探讨了其被侵蚀脱落的机理.得出电解过程中当阴极没有铝液存在时,电解槽的阴极表面被电解质严重侵蚀并脱落掉渣.电解时测定不同极距下的槽电压,研究了不同电解质高度上的电解质熔体导电性能的变化,得出:电解开始时槽内电解质熔体的导电性能是均一的;电解一段时间后电解质熔体的电阻改变很大.这是由电解过程中有金属产物从阴极表面溶解,脱落的炭渣以及阳极气体在电解质熔体中的溶解等综合因素引起的.
  • 夏光祥,张广积,韩宝玲,潘百胜,陈宗涛
    摘要:
    在95~105℃、0.4 Mpa氧压及液固比3.0~5.0条件下,氧化酸浸高铟高铁锌精矿2~3 h,吨矿氧耗100 m3,铟及锌的浸出率均达95%以上,元素硫产率达80%.
  • 周军,兰新哲,张秋利
    摘要:
    石硫合剂(Lime-Sulphur-Synthetic-Solution,简称LSSS)是一种新型的非氰浸金试剂.主要对其在大气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实验条件下浸金主要成份浓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非氰浸金LSSS中的S2O2-3在大气中较Sx2-稳定,光照对于两者浓度变化影响不明显,过量氧气会加剧S2O32-和Sx2-的消耗,搅拌、适量鼓气对浸金过程较为有利.
  • 董缘,艾晓燕,兰新哲
    摘要:
    研究了聚丙烯基阴离子交换纤维在含氰废水中的吸附,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无纺布的吸附容量与接枝率有关,接枝率越高吸附量越大.离子交换无纺布对氰化物及Cu,Fe,Zn离子的吸附容量较大.对氰化物及Cu,Fe,Zn的最大吸附量条件是:pH在11.8左右、室温(20±2℃)、吸附时间20~30 min.
  • 王治科,叶存玲,范顺利,陈东辉
    摘要:
    基于"物料平衡"与"同时平衡"原理,提出绘制金-配体-水体系Eh-pH图的通用方程,又以硫氰酸盐浸金体系为例,绘制其Eh-pH图并推测了金离子浓度、络合剂浓度的变化对平衡电位的影响.在浸金体系中,由于络合剂的存在,金的氧化电位大大降低.增加溶液中络合剂的浓度,则能降低金-溶液的平衡电位,扩大溶液的稳定区,有利于金的浸出;反之,随着金的浸出,溶液中金浓度的增大,金-溶液的平衡电位随之升高,溶液的稳定区减小,不利于金的浸出.
  • 赵先银,安莲英
    摘要:
    采用氰化法提取冶炼尾渣中的金,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各因素对金浸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7‰NaCN溶液、液固比为3、搅拌浸出36小时,浸出溶液pH=11的条件下,金的浸出率达82.6%.预先分离伴生组分铜锌后,金的提取率可达到达88.6%.
  • 王正军,杨在志,潘卫军
    摘要:
    用熔配法制备Al-10Ce中间合金,通过试验从熔体温度、溶解时间、搅拌方式等三方面分析了用熔配法制备Al-10?中间合金的工艺参数,并进一步确证了参数选择的可行性、合理性.并用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等分析Al-10Ce中间合金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研究Al-10Ce中间合金对α-Al的变质处理效果.结果表明,Al-10Ce中间合金用量对变质效果的影响很大,用量少变质效果差,用量过多则形成过变质.Al-10Ce中同合金对α-Al所需变质处理时间较短.
  • 张亚利,高立军
    摘要:
    将高温固相法制备的LiFePO4高度分散在含有KNaC4H4O6的CuSO4水溶液中,利用非电解沉积法还原出溶液中的金属Cu,制备出了LiFePO4/Cu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RD、恒流充放电及交流阻抗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FePO4/Cu复合材料保持了橄榄石型LiFePO4的晶体结构,其电化学性能大大优于纯相LiFePO4.0.5C和1.0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8 mAh/g和113 mAh/g,远高于纯相LiFePO4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其电荷转移电阻比纯相LiFePO4减少了约26Ω.
  • 张强,郭锋,鲍永强,李志强
    摘要:
    对电工铝进行硼化处理,研究了硼降低铝中Ti、V微量杂质元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硼化处理能够使Ti、V含量大幅度降低,适宜的硼化处理工艺可以将Ti、V含量降低到0.002%以下;通过化学反应热力学计算和扫描电镜观察及分析,证实了硼能够与Ti、V等元素化学反应生成硼化物,硼化物的下沉去除导致了Ti、V含量的降低.
  • 王军强,张正富,王北平,杨晓梅
    摘要: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镍粉末,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得到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以XRD和SEM分析了氢氧化镍粉体的相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样品为β-Ni(OH)2.对样品进行恒流充放电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样品具有较好的放电性能,适合于作镍氢电池的正极材料.
    本期目录
  • 魏永刚,王华,张翅远,李孔斋,刘明春
    摘要:
    介绍了一种在熔融盐中利用金属氧化物的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合成气的新方法.以NiO为氧载体对其部分氧化甲烷的氧扩散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XRD和GC等分析手段.在自行设计的氧扩散行为研究反应器中对熔融盐体系和产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800℃的碳酸熔融盐中,CH4通过不含NiO氧载体的熔融盐层对H2、CO浓度仅为13.67%和20%,而通过含NiO氧载体的熔融盐层时H2、CO浓度明显增至45.9%和24.5%;实验表明NiO能够提供出自身晶格氧把CH4部分氧化成n(H2)/n(CO)接近理论值2的合成气;NiO在熔融碳酸盐体系中虽有少量溶解,但主要不以离子化形式扩散氧,而是CH4与NiO分子间发生气固反应占主导,在这一过程中NiO分子中晶格氧是甲烷部分氧化的活性氧物种.
  • 王多冬,赵中伟,霍广生,陈爱良,陈星宇
    摘要:
    针对从古巴进口的含钴原料(镍钴复合盐)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提钴技术"加温水洗--碱沉镍钴及硫酸氧化浸出",并且通过实验得到含镍钴物料均能并入某公司现有流程中,钴直收率68.42%,钴回收率92.35%,镍回收率97.4%,比1998年处理镍钴复合盐钴直收率提高了14.52%,钴回收率提高了4.31%,镍回收率提高了10.84%.但是该流程难于除氨.
  • 刘春侠,王吉坤,沈庆峰,谢刚,俞小花
    摘要:
    通过对电流效率,沉积物表面形貌和阴极极化曲线分析,阐明了锗对硫酸锌电解液电积锌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溶液中锗的浓度大于0.04 mg/L时,电流效率从没有杂质锗存在时的89.2%下降到80%以下,且沉积物表面出现小孔.通过对阴极极化曲线的分析,得到了不同锗浓度下锌电积的平衡电位以及阴极动力学参数(交换电流密度J0和传质系数α),进而说明杂质锗的存在会削弱阴极极化,改变锌电沉积机理.
  • 冯林永,杨显万,沈庆峰,金炳届,徐明丽
    摘要:
    小于2 mm的氧化锌矿(含锌5.17%)与5%的水泥混合,制粒并固化,所得颗粒直径5~8 mm.固化3天、10天、45天的颗粒用碱性溶液浸出,最大浸出率分别为92.2%、87.3%、72.9%.减少固化时同能够缩短反应时间、增加颗粒中锌的溶解以及减少浸出剂中初始锌浓度的影响.实验表明颗粒最少需固化3天.动力学研究表明浸出过程受浸出剂通过脉石层的扩散控制,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为3.51×10-2 d-1、8.09×10-3 d-1和4.74×10-3 d-1.
  • 曾平生,戴孟良
    摘要:
    针对含砷次氧化锌对我厂工艺和环保造成的种种危害,通过试验详细地研究了两段酸浸--硫化脱砷这一新处理方案,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砷能有效分离.
  • 董楠娅,陈启元,尹周澜
    摘要:
    选用核糖作为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添加剂,在αk=1.40、温度75"C、搅拌速度140 r/min、晶种添加量为80 g/L条件下,研究不同添加量和不同苛碱浓度下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率及产品粒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添加量为150 mg/L、苛碱浓度为160 g/L时,核糖对种分过程的抑制作用最大.随着核糖添加量的增大,产品氢氧化铝粒度减小,但是核糖的添加并不能完全抑制氢氧化铝的附聚.核糖的加入改变了种分过程,且随着苛碱浓度的增大,种分过程出现成核现象,成核现象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 彭建平,冯乃祥
    摘要:
    研究了铝电解槽阴极碳块表面在电解过程中被电解质侵蚀而脱落的情况,探讨了其被侵蚀脱落的机理.得出电解过程中当阴极没有铝液存在时,电解槽的阴极表面被电解质严重侵蚀并脱落掉渣.电解时测定不同极距下的槽电压,研究了不同电解质高度上的电解质熔体导电性能的变化,得出:电解开始时槽内电解质熔体的导电性能是均一的;电解一段时间后电解质熔体的电阻改变很大.这是由电解过程中有金属产物从阴极表面溶解,脱落的炭渣以及阳极气体在电解质熔体中的溶解等综合因素引起的.
  • 夏光祥,张广积,韩宝玲,潘百胜,陈宗涛
    摘要:
    在95~105℃、0.4 Mpa氧压及液固比3.0~5.0条件下,氧化酸浸高铟高铁锌精矿2~3 h,吨矿氧耗100 m3,铟及锌的浸出率均达95%以上,元素硫产率达80%.
  • 周军,兰新哲,张秋利
    摘要:
    石硫合剂(Lime-Sulphur-Synthetic-Solution,简称LSSS)是一种新型的非氰浸金试剂.主要对其在大气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实验条件下浸金主要成份浓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非氰浸金LSSS中的S2O2-3在大气中较Sx2-稳定,光照对于两者浓度变化影响不明显,过量氧气会加剧S2O32-和Sx2-的消耗,搅拌、适量鼓气对浸金过程较为有利.
  • 董缘,艾晓燕,兰新哲
    摘要:
    研究了聚丙烯基阴离子交换纤维在含氰废水中的吸附,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无纺布的吸附容量与接枝率有关,接枝率越高吸附量越大.离子交换无纺布对氰化物及Cu,Fe,Zn离子的吸附容量较大.对氰化物及Cu,Fe,Zn的最大吸附量条件是:pH在11.8左右、室温(20±2℃)、吸附时间20~30 min.
  • 王治科,叶存玲,范顺利,陈东辉
    摘要:
    基于"物料平衡"与"同时平衡"原理,提出绘制金-配体-水体系Eh-pH图的通用方程,又以硫氰酸盐浸金体系为例,绘制其Eh-pH图并推测了金离子浓度、络合剂浓度的变化对平衡电位的影响.在浸金体系中,由于络合剂的存在,金的氧化电位大大降低.增加溶液中络合剂的浓度,则能降低金-溶液的平衡电位,扩大溶液的稳定区,有利于金的浸出;反之,随着金的浸出,溶液中金浓度的增大,金-溶液的平衡电位随之升高,溶液的稳定区减小,不利于金的浸出.
  • 赵先银,安莲英
    摘要:
    采用氰化法提取冶炼尾渣中的金,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各因素对金浸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7‰NaCN溶液、液固比为3、搅拌浸出36小时,浸出溶液pH=11的条件下,金的浸出率达82.6%.预先分离伴生组分铜锌后,金的提取率可达到达88.6%.
  • 王正军,杨在志,潘卫军
    摘要:
    用熔配法制备Al-10Ce中间合金,通过试验从熔体温度、溶解时间、搅拌方式等三方面分析了用熔配法制备Al-10?中间合金的工艺参数,并进一步确证了参数选择的可行性、合理性.并用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等分析Al-10Ce中间合金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研究Al-10Ce中间合金对α-Al的变质处理效果.结果表明,Al-10Ce中间合金用量对变质效果的影响很大,用量少变质效果差,用量过多则形成过变质.Al-10Ce中同合金对α-Al所需变质处理时间较短.
  • 张亚利,高立军
    摘要:
    将高温固相法制备的LiFePO4高度分散在含有KNaC4H4O6的CuSO4水溶液中,利用非电解沉积法还原出溶液中的金属Cu,制备出了LiFePO4/Cu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RD、恒流充放电及交流阻抗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FePO4/Cu复合材料保持了橄榄石型LiFePO4的晶体结构,其电化学性能大大优于纯相LiFePO4.0.5C和1.0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8 mAh/g和113 mAh/g,远高于纯相LiFePO4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其电荷转移电阻比纯相LiFePO4减少了约26Ω.
  • 张强,郭锋,鲍永强,李志强
    摘要:
    对电工铝进行硼化处理,研究了硼降低铝中Ti、V微量杂质元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硼化处理能够使Ti、V含量大幅度降低,适宜的硼化处理工艺可以将Ti、V含量降低到0.002%以下;通过化学反应热力学计算和扫描电镜观察及分析,证实了硼能够与Ti、V等元素化学反应生成硼化物,硼化物的下沉去除导致了Ti、V含量的降低.
  • 王军强,张正富,王北平,杨晓梅
    摘要: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镍粉末,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得到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以XRD和SEM分析了氢氧化镍粉体的相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样品为β-Ni(OH)2.对样品进行恒流充放电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样品具有较好的放电性能,适合于作镍氢电池的正极材料.
    本期目录
  • 魏永刚,王华,张翅远,李孔斋,刘明春
    摘要:
    介绍了一种在熔融盐中利用金属氧化物的晶格氧部分氧化甲烷制合成气的新方法.以NiO为氧载体对其部分氧化甲烷的氧扩散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XRD和GC等分析手段.在自行设计的氧扩散行为研究反应器中对熔融盐体系和产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800℃的碳酸熔融盐中,CH4通过不含NiO氧载体的熔融盐层对H2、CO浓度仅为13.67%和20%,而通过含NiO氧载体的熔融盐层时H2、CO浓度明显增至45.9%和24.5%;实验表明NiO能够提供出自身晶格氧把CH4部分氧化成n(H2)/n(CO)接近理论值2的合成气;NiO在熔融碳酸盐体系中虽有少量溶解,但主要不以离子化形式扩散氧,而是CH4与NiO分子间发生气固反应占主导,在这一过程中NiO分子中晶格氧是甲烷部分氧化的活性氧物种.
  • 王多冬,赵中伟,霍广生,陈爱良,陈星宇
    摘要:
    针对从古巴进口的含钴原料(镍钴复合盐)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提钴技术"加温水洗--碱沉镍钴及硫酸氧化浸出",并且通过实验得到含镍钴物料均能并入某公司现有流程中,钴直收率68.42%,钴回收率92.35%,镍回收率97.4%,比1998年处理镍钴复合盐钴直收率提高了14.52%,钴回收率提高了4.31%,镍回收率提高了10.84%.但是该流程难于除氨.
  • 刘春侠,王吉坤,沈庆峰,谢刚,俞小花
    摘要:
    通过对电流效率,沉积物表面形貌和阴极极化曲线分析,阐明了锗对硫酸锌电解液电积锌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溶液中锗的浓度大于0.04 mg/L时,电流效率从没有杂质锗存在时的89.2%下降到80%以下,且沉积物表面出现小孔.通过对阴极极化曲线的分析,得到了不同锗浓度下锌电积的平衡电位以及阴极动力学参数(交换电流密度J0和传质系数α),进而说明杂质锗的存在会削弱阴极极化,改变锌电沉积机理.
  • 冯林永,杨显万,沈庆峰,金炳届,徐明丽
    摘要:
    小于2 mm的氧化锌矿(含锌5.17%)与5%的水泥混合,制粒并固化,所得颗粒直径5~8 mm.固化3天、10天、45天的颗粒用碱性溶液浸出,最大浸出率分别为92.2%、87.3%、72.9%.减少固化时同能够缩短反应时间、增加颗粒中锌的溶解以及减少浸出剂中初始锌浓度的影响.实验表明颗粒最少需固化3天.动力学研究表明浸出过程受浸出剂通过脉石层的扩散控制,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为3.51×10-2 d-1、8.09×10-3 d-1和4.74×10-3 d-1.
  • 曾平生,戴孟良
    摘要:
    针对含砷次氧化锌对我厂工艺和环保造成的种种危害,通过试验详细地研究了两段酸浸--硫化脱砷这一新处理方案,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砷能有效分离.
  • 董楠娅,陈启元,尹周澜
    摘要:
    选用核糖作为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的添加剂,在αk=1.40、温度75"C、搅拌速度140 r/min、晶种添加量为80 g/L条件下,研究不同添加量和不同苛碱浓度下铝酸钠溶液种分分解率及产品粒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添加量为150 mg/L、苛碱浓度为160 g/L时,核糖对种分过程的抑制作用最大.随着核糖添加量的增大,产品氢氧化铝粒度减小,但是核糖的添加并不能完全抑制氢氧化铝的附聚.核糖的加入改变了种分过程,且随着苛碱浓度的增大,种分过程出现成核现象,成核现象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 彭建平,冯乃祥
    摘要:
    研究了铝电解槽阴极碳块表面在电解过程中被电解质侵蚀而脱落的情况,探讨了其被侵蚀脱落的机理.得出电解过程中当阴极没有铝液存在时,电解槽的阴极表面被电解质严重侵蚀并脱落掉渣.电解时测定不同极距下的槽电压,研究了不同电解质高度上的电解质熔体导电性能的变化,得出:电解开始时槽内电解质熔体的导电性能是均一的;电解一段时间后电解质熔体的电阻改变很大.这是由电解过程中有金属产物从阴极表面溶解,脱落的炭渣以及阳极气体在电解质熔体中的溶解等综合因素引起的.
  • 夏光祥,张广积,韩宝玲,潘百胜,陈宗涛
    摘要:
    在95~105℃、0.4 Mpa氧压及液固比3.0~5.0条件下,氧化酸浸高铟高铁锌精矿2~3 h,吨矿氧耗100 m3,铟及锌的浸出率均达95%以上,元素硫产率达80%.
  • 周军,兰新哲,张秋利
    摘要:
    石硫合剂(Lime-Sulphur-Synthetic-Solution,简称LSSS)是一种新型的非氰浸金试剂.主要对其在大气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实验条件下浸金主要成份浓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非氰浸金LSSS中的S2O2-3在大气中较Sx2-稳定,光照对于两者浓度变化影响不明显,过量氧气会加剧S2O32-和Sx2-的消耗,搅拌、适量鼓气对浸金过程较为有利.
  • 董缘,艾晓燕,兰新哲
    摘要:
    研究了聚丙烯基阴离子交换纤维在含氰废水中的吸附,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无纺布的吸附容量与接枝率有关,接枝率越高吸附量越大.离子交换无纺布对氰化物及Cu,Fe,Zn离子的吸附容量较大.对氰化物及Cu,Fe,Zn的最大吸附量条件是:pH在11.8左右、室温(20±2℃)、吸附时间20~30 min.
  • 王治科,叶存玲,范顺利,陈东辉
    摘要:
    基于"物料平衡"与"同时平衡"原理,提出绘制金-配体-水体系Eh-pH图的通用方程,又以硫氰酸盐浸金体系为例,绘制其Eh-pH图并推测了金离子浓度、络合剂浓度的变化对平衡电位的影响.在浸金体系中,由于络合剂的存在,金的氧化电位大大降低.增加溶液中络合剂的浓度,则能降低金-溶液的平衡电位,扩大溶液的稳定区,有利于金的浸出;反之,随着金的浸出,溶液中金浓度的增大,金-溶液的平衡电位随之升高,溶液的稳定区减小,不利于金的浸出.
  • 赵先银,安莲英
    摘要:
    采用氰化法提取冶炼尾渣中的金,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各因素对金浸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7‰NaCN溶液、液固比为3、搅拌浸出36小时,浸出溶液pH=11的条件下,金的浸出率达82.6%.预先分离伴生组分铜锌后,金的提取率可达到达88.6%.
  • 王正军,杨在志,潘卫军
    摘要:
    用熔配法制备Al-10Ce中间合金,通过试验从熔体温度、溶解时间、搅拌方式等三方面分析了用熔配法制备Al-10?中间合金的工艺参数,并进一步确证了参数选择的可行性、合理性.并用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等分析Al-10Ce中间合金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研究Al-10Ce中间合金对α-Al的变质处理效果.结果表明,Al-10Ce中间合金用量对变质效果的影响很大,用量少变质效果差,用量过多则形成过变质.Al-10Ce中同合金对α-Al所需变质处理时间较短.
  • 张亚利,高立军
    摘要:
    将高温固相法制备的LiFePO4高度分散在含有KNaC4H4O6的CuSO4水溶液中,利用非电解沉积法还原出溶液中的金属Cu,制备出了LiFePO4/Cu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RD、恒流充放电及交流阻抗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FePO4/Cu复合材料保持了橄榄石型LiFePO4的晶体结构,其电化学性能大大优于纯相LiFePO4.0.5C和1.0C倍率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8 mAh/g和113 mAh/g,远高于纯相LiFePO4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其电荷转移电阻比纯相LiFePO4减少了约26Ω.
  • 张强,郭锋,鲍永强,李志强
    摘要:
    对电工铝进行硼化处理,研究了硼降低铝中Ti、V微量杂质元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硼化处理能够使Ti、V含量大幅度降低,适宜的硼化处理工艺可以将Ti、V含量降低到0.002%以下;通过化学反应热力学计算和扫描电镜观察及分析,证实了硼能够与Ti、V等元素化学反应生成硼化物,硼化物的下沉去除导致了Ti、V含量的降低.
  • 王军强,张正富,王北平,杨晓梅
    摘要: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镍粉末,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得到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以XRD和SEM分析了氢氧化镍粉体的相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样品为β-Ni(OH)2.对样品进行恒流充放电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样品具有较好的放电性能,适合于作镍氢电池的正极材料.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