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5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本期目录
  • 袁文辉,邱定蕃,王成彦,尹飞,陈永强
    摘要:
    对由失效锂离子电池焙烧制备的含钴铜物料进行物相分析和硫酸选择性浸出.对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硫酸初始浓度、搅拌转速、液固比等影响钴和铜浸出率的因素进行了条件试验,同时分析了浸出机理,钴和铜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钴的浸出与铜的沉淀分离.得到了选择性浸出钴的优化工艺参数:使用1 mol/L硫酸,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2 h,搅拌转速200 r/min,液固比20:1(mL/g).在优化条件下进行了重复试验,钴和铜平均浸出率分别为95.3%和0.37%,钴铜分离系数达到21.4,选择性浸出钴效果较好.
  • 李勇,王吉坤,魏昶,张怀伟,李存兄
    摘要:
    以正交设计为基础,在高压釜内通过水热法硫化试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物料粒度及液固比等因素对低品位氧化锌矿和硫磺反应的硫化率影响,通过数理统计技术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物料粒度是影响硫化率的显著因素,当反应时间为180 min、反应温度为220℃、物料粒度为0.074 mm、液固比为1.2:1,硫化剂用量为理论量的1.2倍时,综合指标较好.原矿样中的碳酸锌经水热硫化可大部分转化为硫化锌,硫化率最高为68.34%;在此条件下进行硫化处理后的物料进人硫化矿的常规浮选,和不进行硫化而直接进行浮选(精矿锌回收率为30.56%.尾矿锌损失率为64.23%)相比,浮选指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精矿中锌回收率为86.73%,尾矿中锌损失率为6.48%).
  • 代淑娟,魏德洲,白丽梅,周东琴,张一氢
    摘要:
    以水洗废啤酒酵母为吸附剂,对废水中镉离子进行生物吸附及同液分离后,获得载镉废啤酒酵母.采用焙烧-酸浸-置换法回收"载镉菌体上的镉",在700℃焙烧24 h,菌渣中镉富集比为31.72,烧渣经15 g/L的硫酸、温度85℃条件下,浸出2 h,再用锌粒置换,得海绵镉,镉总同收率在98%以上.
  • 刘会巨
    摘要:
    就铜电解车间的腐蚀环境、防腐设计、材料选用以及十多年来设计和施工的改进、使用效果分建构筑物、电解槽、电解液输送管道三个部分进行了重点介绍.对设计思路、材料选用依据作了简述,同时也对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防腐项目所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办法,最后概括性进行了总结.
  • 王一雍,金辉,张延安
    摘要:
    分别对原矿、马弗炉焙烧矿和微波焙烧矿的溶出赤泥进行了微观形貌的分析,并考察了在絮凝剂作用下,不同预处理方式和条件对溶出矿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预处理使溶出赤泥的表面形貌疏松多孔,并使针铁矿转化为赤铁矿.焙烧预处理使溶出矿浆的沉降速度略有降低,但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赤泥的压缩液固比.高温焙烧使溶出赤泥的沉降性能恶化.相对于马弗炉焙烧,微波焙烧矿溶出矿浆的沉降性能更优良.
  • 许可,邓彤,刘军坛,彭伟功
    摘要:
    研究了磷酸根离子对镓离子和三价铁离子沉淀过程的影响以及在含磷酸根离子的溶液中三价铁离子对镓离子沉淀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磷酸根离子能促进镓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沉淀,其沉淀率都随磷酸根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磷酸根离子与待沉淀的金属离子摩尔比达到1:1,进一步提高磷酸根离子浓度,镓离子和铁离子沉淀率几乎不变.在相同的磷酸根离子浓度和pH下,三价铁离子比镓离子容易沉淀.在含磷酸根的溶液中,三价铁离子对镓离子的沉淀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镓的沉淀率随Fe3+/Ga3+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Fe3+/Ga3+摩尔比从0增加至5:1时,镓完全沉淀所要求的pH从3.5降低到3.0.采用共沉淀法可以在较低的PH下比较完全地从溶液中回收镓.
  • 周娟,王吉坤,李勇
    摘要:
    对富锗硫化锌精矿浸出液中萃取回收锗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萃取剂浓度、酸度、相比、平衡时间等因素对锗的萃取率的影响.
  • 苗睿瑛,方勇,李建玲,王新东
    摘要:
    通过相转化法,采用不同溶剂制备了多孔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共聚物膜,采用计时电流法考察了膜的耐甲醇渗透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低沸点溶剂如丙酮和四氢呋喃作为溶剂时得到的膜多孔性较为明显,甲醇渗透较为严重,而以高沸点溶剂如N,N-二甲基乙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作为溶剂时,形成的膜甲醇渗透较小,耐甲醇渗透性能较好.
  • 李良锋,丘泰,杨建,冯永宝
    摘要:
    利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Ag-Cu28)-xSn系合金粉末,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研究了Sn含量对合金熔化温度、球磨时间对合金粉末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Sn对合金的熔化温度有显著影响,随Sn含量增加合金熔化温度下降趋势减缓;当Sn含量为30%时,合金熔化温度最低为539.3℃.球磨40 h时,(Ag-Cu28)-30Sn粉料合金化完全,其物相组成为Ag4Sn、Cu3Sn和Cu6Sn5.球磨初始阶段(Ag-Cu28)-30Sn粉料颗粒异常长大,球磨至40 h时合金化完成,颗粒断裂和焊合达到平衡,合金粉末粒度均匀,平均粒径约为5~10μm.
  • 彭东,王吉坤
    摘要:
    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实验,对三相加压连续氧化制备锰酸钾工艺进行优化,基本确定在温度240℃、压强0.3 MPa、时间2 h、碱锰比12:1、搅拌速度700 r/min、KOH浓度50%的条件下二氧化锰的转化率能达到90%以上.
  • 杨华,曾振欧,胡耀红,陈力格
    摘要:
    采用测量极化曲线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钛基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在酸性硫酸盐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酸性硫酸盐溶液中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上的析氧反应发生电化学极化,但超电势远低于Pb阳极和Pb-Ag阳极而电催化活性好,可以显著降低电解能耗.溶液pH和电解温度升高,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上析氧反应的超电势降低;溶液中含有不同金属离子时析氧反应的超电势略有不同,但金属离子浓度不影响其超电势.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在1 mol/L H2SO4溶液和电流密度40 000A/m2的条件下的强化寿命可达55天.
  • 李云
    摘要:
    采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利用低温热还原沉降法获得了松枝状钠米结构钴,研究了反应时间及反应物摩尔比与产物形貌的关系.通过SEM、EDX、XRD分析所获得的纳米结构Co为形貌均一的薄片状松枝状结构,长约10~15 nm,厚约200 nm.
  • 蒋学先
    摘要:
    以铜镍合金为原料,直接进行镍的羰化,考察了铜镍合金中铜、铁、硫、镍的含量对镍羰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含量的增加导致镍的羰化率降低,变化规律遵循方程式:Y=44.55-1.08X+0.007X2;Cu、S含量的增加,导致镍的羰化率呈指数方程式降低;随着镍含量的增加,镍的羰化率呈线性增加.
  • 赵琳萍,王磊,张淑婷
    摘要:
    研究了钛粉粒度和含氧量及铝粉含氧量对无熔剂铝合金钛添加剂吸收率的影响,研制出高吸收率的无熔剂型钛添加剂.
  • 摘要:
    本期目录
  • 袁文辉,邱定蕃,王成彦,尹飞,陈永强
    摘要:
    对由失效锂离子电池焙烧制备的含钴铜物料进行物相分析和硫酸选择性浸出.对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硫酸初始浓度、搅拌转速、液固比等影响钴和铜浸出率的因素进行了条件试验,同时分析了浸出机理,钴和铜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钴的浸出与铜的沉淀分离.得到了选择性浸出钴的优化工艺参数:使用1 mol/L硫酸,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2 h,搅拌转速200 r/min,液固比20:1(mL/g).在优化条件下进行了重复试验,钴和铜平均浸出率分别为95.3%和0.37%,钴铜分离系数达到21.4,选择性浸出钴效果较好.
  • 李勇,王吉坤,魏昶,张怀伟,李存兄
    摘要:
    以正交设计为基础,在高压釜内通过水热法硫化试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物料粒度及液固比等因素对低品位氧化锌矿和硫磺反应的硫化率影响,通过数理统计技术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物料粒度是影响硫化率的显著因素,当反应时间为180 min、反应温度为220℃、物料粒度为0.074 mm、液固比为1.2:1,硫化剂用量为理论量的1.2倍时,综合指标较好.原矿样中的碳酸锌经水热硫化可大部分转化为硫化锌,硫化率最高为68.34%;在此条件下进行硫化处理后的物料进人硫化矿的常规浮选,和不进行硫化而直接进行浮选(精矿锌回收率为30.56%.尾矿锌损失率为64.23%)相比,浮选指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精矿中锌回收率为86.73%,尾矿中锌损失率为6.48%).
  • 代淑娟,魏德洲,白丽梅,周东琴,张一氢
    摘要:
    以水洗废啤酒酵母为吸附剂,对废水中镉离子进行生物吸附及同液分离后,获得载镉废啤酒酵母.采用焙烧-酸浸-置换法回收"载镉菌体上的镉",在700℃焙烧24 h,菌渣中镉富集比为31.72,烧渣经15 g/L的硫酸、温度85℃条件下,浸出2 h,再用锌粒置换,得海绵镉,镉总同收率在98%以上.
  • 刘会巨
    摘要:
    就铜电解车间的腐蚀环境、防腐设计、材料选用以及十多年来设计和施工的改进、使用效果分建构筑物、电解槽、电解液输送管道三个部分进行了重点介绍.对设计思路、材料选用依据作了简述,同时也对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防腐项目所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办法,最后概括性进行了总结.
  • 王一雍,金辉,张延安
    摘要:
    分别对原矿、马弗炉焙烧矿和微波焙烧矿的溶出赤泥进行了微观形貌的分析,并考察了在絮凝剂作用下,不同预处理方式和条件对溶出矿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预处理使溶出赤泥的表面形貌疏松多孔,并使针铁矿转化为赤铁矿.焙烧预处理使溶出矿浆的沉降速度略有降低,但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赤泥的压缩液固比.高温焙烧使溶出赤泥的沉降性能恶化.相对于马弗炉焙烧,微波焙烧矿溶出矿浆的沉降性能更优良.
  • 许可,邓彤,刘军坛,彭伟功
    摘要:
    研究了磷酸根离子对镓离子和三价铁离子沉淀过程的影响以及在含磷酸根离子的溶液中三价铁离子对镓离子沉淀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磷酸根离子能促进镓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沉淀,其沉淀率都随磷酸根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磷酸根离子与待沉淀的金属离子摩尔比达到1:1,进一步提高磷酸根离子浓度,镓离子和铁离子沉淀率几乎不变.在相同的磷酸根离子浓度和pH下,三价铁离子比镓离子容易沉淀.在含磷酸根的溶液中,三价铁离子对镓离子的沉淀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镓的沉淀率随Fe3+/Ga3+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Fe3+/Ga3+摩尔比从0增加至5:1时,镓完全沉淀所要求的pH从3.5降低到3.0.采用共沉淀法可以在较低的PH下比较完全地从溶液中回收镓.
  • 周娟,王吉坤,李勇
    摘要:
    对富锗硫化锌精矿浸出液中萃取回收锗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萃取剂浓度、酸度、相比、平衡时间等因素对锗的萃取率的影响.
  • 苗睿瑛,方勇,李建玲,王新东
    摘要:
    通过相转化法,采用不同溶剂制备了多孔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共聚物膜,采用计时电流法考察了膜的耐甲醇渗透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低沸点溶剂如丙酮和四氢呋喃作为溶剂时得到的膜多孔性较为明显,甲醇渗透较为严重,而以高沸点溶剂如N,N-二甲基乙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作为溶剂时,形成的膜甲醇渗透较小,耐甲醇渗透性能较好.
  • 李良锋,丘泰,杨建,冯永宝
    摘要:
    利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Ag-Cu28)-xSn系合金粉末,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研究了Sn含量对合金熔化温度、球磨时间对合金粉末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Sn对合金的熔化温度有显著影响,随Sn含量增加合金熔化温度下降趋势减缓;当Sn含量为30%时,合金熔化温度最低为539.3℃.球磨40 h时,(Ag-Cu28)-30Sn粉料合金化完全,其物相组成为Ag4Sn、Cu3Sn和Cu6Sn5.球磨初始阶段(Ag-Cu28)-30Sn粉料颗粒异常长大,球磨至40 h时合金化完成,颗粒断裂和焊合达到平衡,合金粉末粒度均匀,平均粒径约为5~10μm.
  • 彭东,王吉坤
    摘要:
    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实验,对三相加压连续氧化制备锰酸钾工艺进行优化,基本确定在温度240℃、压强0.3 MPa、时间2 h、碱锰比12:1、搅拌速度700 r/min、KOH浓度50%的条件下二氧化锰的转化率能达到90%以上.
  • 杨华,曾振欧,胡耀红,陈力格
    摘要:
    采用测量极化曲线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钛基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在酸性硫酸盐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酸性硫酸盐溶液中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上的析氧反应发生电化学极化,但超电势远低于Pb阳极和Pb-Ag阳极而电催化活性好,可以显著降低电解能耗.溶液pH和电解温度升高,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上析氧反应的超电势降低;溶液中含有不同金属离子时析氧反应的超电势略有不同,但金属离子浓度不影响其超电势.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在1 mol/L H2SO4溶液和电流密度40 000A/m2的条件下的强化寿命可达55天.
  • 李云
    摘要:
    采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利用低温热还原沉降法获得了松枝状钠米结构钴,研究了反应时间及反应物摩尔比与产物形貌的关系.通过SEM、EDX、XRD分析所获得的纳米结构Co为形貌均一的薄片状松枝状结构,长约10~15 nm,厚约200 nm.
  • 蒋学先
    摘要:
    以铜镍合金为原料,直接进行镍的羰化,考察了铜镍合金中铜、铁、硫、镍的含量对镍羰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含量的增加导致镍的羰化率降低,变化规律遵循方程式:Y=44.55-1.08X+0.007X2;Cu、S含量的增加,导致镍的羰化率呈指数方程式降低;随着镍含量的增加,镍的羰化率呈线性增加.
  • 赵琳萍,王磊,张淑婷
    摘要:
    研究了钛粉粒度和含氧量及铝粉含氧量对无熔剂铝合金钛添加剂吸收率的影响,研制出高吸收率的无熔剂型钛添加剂.
  • 摘要:
    本期目录
  • 袁文辉,邱定蕃,王成彦,尹飞,陈永强
    摘要:
    对由失效锂离子电池焙烧制备的含钴铜物料进行物相分析和硫酸选择性浸出.对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硫酸初始浓度、搅拌转速、液固比等影响钴和铜浸出率的因素进行了条件试验,同时分析了浸出机理,钴和铜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钴的浸出与铜的沉淀分离.得到了选择性浸出钴的优化工艺参数:使用1 mol/L硫酸,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2 h,搅拌转速200 r/min,液固比20:1(mL/g).在优化条件下进行了重复试验,钴和铜平均浸出率分别为95.3%和0.37%,钴铜分离系数达到21.4,选择性浸出钴效果较好.
  • 李勇,王吉坤,魏昶,张怀伟,李存兄
    摘要:
    以正交设计为基础,在高压釜内通过水热法硫化试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物料粒度及液固比等因素对低品位氧化锌矿和硫磺反应的硫化率影响,通过数理统计技术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物料粒度是影响硫化率的显著因素,当反应时间为180 min、反应温度为220℃、物料粒度为0.074 mm、液固比为1.2:1,硫化剂用量为理论量的1.2倍时,综合指标较好.原矿样中的碳酸锌经水热硫化可大部分转化为硫化锌,硫化率最高为68.34%;在此条件下进行硫化处理后的物料进人硫化矿的常规浮选,和不进行硫化而直接进行浮选(精矿锌回收率为30.56%.尾矿锌损失率为64.23%)相比,浮选指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精矿中锌回收率为86.73%,尾矿中锌损失率为6.48%).
  • 代淑娟,魏德洲,白丽梅,周东琴,张一氢
    摘要:
    以水洗废啤酒酵母为吸附剂,对废水中镉离子进行生物吸附及同液分离后,获得载镉废啤酒酵母.采用焙烧-酸浸-置换法回收"载镉菌体上的镉",在700℃焙烧24 h,菌渣中镉富集比为31.72,烧渣经15 g/L的硫酸、温度85℃条件下,浸出2 h,再用锌粒置换,得海绵镉,镉总同收率在98%以上.
  • 刘会巨
    摘要:
    就铜电解车间的腐蚀环境、防腐设计、材料选用以及十多年来设计和施工的改进、使用效果分建构筑物、电解槽、电解液输送管道三个部分进行了重点介绍.对设计思路、材料选用依据作了简述,同时也对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防腐项目所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办法,最后概括性进行了总结.
  • 王一雍,金辉,张延安
    摘要:
    分别对原矿、马弗炉焙烧矿和微波焙烧矿的溶出赤泥进行了微观形貌的分析,并考察了在絮凝剂作用下,不同预处理方式和条件对溶出矿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预处理使溶出赤泥的表面形貌疏松多孔,并使针铁矿转化为赤铁矿.焙烧预处理使溶出矿浆的沉降速度略有降低,但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赤泥的压缩液固比.高温焙烧使溶出赤泥的沉降性能恶化.相对于马弗炉焙烧,微波焙烧矿溶出矿浆的沉降性能更优良.
  • 许可,邓彤,刘军坛,彭伟功
    摘要:
    研究了磷酸根离子对镓离子和三价铁离子沉淀过程的影响以及在含磷酸根离子的溶液中三价铁离子对镓离子沉淀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磷酸根离子能促进镓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沉淀,其沉淀率都随磷酸根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磷酸根离子与待沉淀的金属离子摩尔比达到1:1,进一步提高磷酸根离子浓度,镓离子和铁离子沉淀率几乎不变.在相同的磷酸根离子浓度和pH下,三价铁离子比镓离子容易沉淀.在含磷酸根的溶液中,三价铁离子对镓离子的沉淀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镓的沉淀率随Fe3+/Ga3+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Fe3+/Ga3+摩尔比从0增加至5:1时,镓完全沉淀所要求的pH从3.5降低到3.0.采用共沉淀法可以在较低的PH下比较完全地从溶液中回收镓.
  • 周娟,王吉坤,李勇
    摘要:
    对富锗硫化锌精矿浸出液中萃取回收锗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萃取剂浓度、酸度、相比、平衡时间等因素对锗的萃取率的影响.
  • 苗睿瑛,方勇,李建玲,王新东
    摘要:
    通过相转化法,采用不同溶剂制备了多孔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共聚物膜,采用计时电流法考察了膜的耐甲醇渗透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低沸点溶剂如丙酮和四氢呋喃作为溶剂时得到的膜多孔性较为明显,甲醇渗透较为严重,而以高沸点溶剂如N,N-二甲基乙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作为溶剂时,形成的膜甲醇渗透较小,耐甲醇渗透性能较好.
  • 李良锋,丘泰,杨建,冯永宝
    摘要:
    利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Ag-Cu28)-xSn系合金粉末,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等,研究了Sn含量对合金熔化温度、球磨时间对合金粉末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Sn对合金的熔化温度有显著影响,随Sn含量增加合金熔化温度下降趋势减缓;当Sn含量为30%时,合金熔化温度最低为539.3℃.球磨40 h时,(Ag-Cu28)-30Sn粉料合金化完全,其物相组成为Ag4Sn、Cu3Sn和Cu6Sn5.球磨初始阶段(Ag-Cu28)-30Sn粉料颗粒异常长大,球磨至40 h时合金化完成,颗粒断裂和焊合达到平衡,合金粉末粒度均匀,平均粒径约为5~10μm.
  • 彭东,王吉坤
    摘要:
    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实验,对三相加压连续氧化制备锰酸钾工艺进行优化,基本确定在温度240℃、压强0.3 MPa、时间2 h、碱锰比12:1、搅拌速度700 r/min、KOH浓度50%的条件下二氧化锰的转化率能达到90%以上.
  • 杨华,曾振欧,胡耀红,陈力格
    摘要:
    采用测量极化曲线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钛基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在酸性硫酸盐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酸性硫酸盐溶液中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上的析氧反应发生电化学极化,但超电势远低于Pb阳极和Pb-Ag阳极而电催化活性好,可以显著降低电解能耗.溶液pH和电解温度升高,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上析氧反应的超电势降低;溶液中含有不同金属离子时析氧反应的超电势略有不同,但金属离子浓度不影响其超电势.Ir-Ta氧化物涂层阳极在1 mol/L H2SO4溶液和电流密度40 000A/m2的条件下的强化寿命可达55天.
  • 李云
    摘要:
    采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利用低温热还原沉降法获得了松枝状钠米结构钴,研究了反应时间及反应物摩尔比与产物形貌的关系.通过SEM、EDX、XRD分析所获得的纳米结构Co为形貌均一的薄片状松枝状结构,长约10~15 nm,厚约200 nm.
  • 蒋学先
    摘要:
    以铜镍合金为原料,直接进行镍的羰化,考察了铜镍合金中铜、铁、硫、镍的含量对镍羰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含量的增加导致镍的羰化率降低,变化规律遵循方程式:Y=44.55-1.08X+0.007X2;Cu、S含量的增加,导致镍的羰化率呈指数方程式降低;随着镍含量的增加,镍的羰化率呈线性增加.
  • 赵琳萍,王磊,张淑婷
    摘要:
    研究了钛粉粒度和含氧量及铝粉含氧量对无熔剂铝合金钛添加剂吸收率的影响,研制出高吸收率的无熔剂型钛添加剂.
  • 摘要: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