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本期目录
  • 王多刚,郭培民,赵沛
    摘要:
    对三种无SO2污染的辉钼矿氢还原生产金属钼路线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不用固硫剂,辉钼矿直接氢还原反应是很难进行的.用CaO做固硫剂,辉钼矿氢还原反应是可以进行的,随着温度的升高氢气利用率逐浙增加.用Na2CO3做固硫剂.辉钼矿氢还原反应的产物通过水洗可以得到纯金属钼粉.氢气利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与压力的下降而增加.
  • 林艳,谢刚,杨大锦
    摘要: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稳态极化法,探讨了H2SO4-NH4F-SbF3体系中三价锑的电沉积机理.研究结果表明:H2SO4-NH4F-SbF3体系中,三价锑的阴极还原为两步进行的不可逆反应,第一步电子转移数为1,第二步电子转移数为2;控制步骤为第一步电子转移步骤;还原反应存在前置转化步骤.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分析,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传递系数α分别为0.130(25℃),0.127(30℃),0.123(35℃),0.123(40℃),0.119(45℃).通过稳态极化曲线分析,计算得到两步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分别为i01,c=286.583和i02,c=1.780× 106;表观活化能分别为E1=22.181 kJ/mol和E2=15.752 kJ/mol.通过电化学级数法,确定了电活性品种为SbF2+.
  • 张承龙,赵由才
    摘要:
    研究了含锌废渣及贫杂锌矿在碱浸过程中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含锌废渣(ZnO)在碱溶液中的浸出过程符合关系式1-(1-η)1/3=kt,表观活化能为49.22 kJ/mol,说明浸出过程受化学控制;贫杂锌矿(ZnCO3)在碱溶液中的浸出过程可分为两段,在开始段时间内,1-(2/3)η-(1-η)2/3与浸出时间呈直线关系,活化能为19.95 kJ/mol;而在6 min以后则是1-(1-η)1/3与浸出时间呈直线关系,活化能为46.54 kJ/mol.说明在开始时间段内是受内扩散控制,而随后的浸出过程是受化学反应控制.
  • 贺山明,王吉坤,张向阳,李勇
    摘要:
    在实验室高温电炉条件下,采用铅精矿和富铅渣之间的交互反应对熔池熔炼还原段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渣型选择、配料比等对炼铅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终渣含铅2.61%,铅的回收率(以渣计)98.21%,脱硫率91.5%,烟气烟尘率33.63%,粗铅产率22.76%,渣产率43.61%.
  • 崔志祥,申殿邦,王智,李维群,边瑞民
    摘要:
    氧气底吹熔池炼铜技术具有高氧浓、高熔炼强度、高氧压、高负压;环保;高氧枪寿命、高作业率;高自热熔炼的程度;易于调控的冰铜品位;不易产生泡沫渣的生产特性.
  • 王帆,王吉坤,贺山明,蒋继波
    摘要:
    从硫分散剂的使用人手,首次研究了新型硫分散剂在二段加压酸浸中的使用,并分析了其利弊,得出其可能作用机理,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 谭宏斌
    摘要:
    用略阳电厂的粉煤灰和硫酸铝为原料,焦磷酸钠为反应介质.研究了反应时间对试样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300℃保温6 h和12 h试样的主要物相均为莫来石和玻璃相,莫来石含量分别为40.1%和41.9%.在1 300℃保温12 h试样中晶须的直径在0.1~0.4μm左右,最大长度大于3μm.
  • 伍永福,刘中兴,李姝婷
    摘要: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稀土电解槽的电极及熔体整体电场数学模型.对电解槽的电极插入不同深度及不同极间距的电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电解槽的电位及电流密度分布和电位及电流密度在电极表面的分布曲线,为熔盐稀土电解槽其他场的分析提供了更准确的边界条件.
  • 王晓娟,李小康
    摘要:
    研究了Cyanex 272为载体的乳状液膜法从稀土废水中提取稀土的工艺,考察了内相酸度、外相酸度、油内比,乳水比等因素对稀土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工艺条件下.一次间歇式提取后,稀土的提取率达96%.
  • 黄锋,黄章杰
    摘要:
    基于二苄基亚砜树脂与钯的络合反应,建立了一种高选择性吸附痕量钯的方法.在0.1~6 mol/L的盐酸介质中,钯可以被二苄基亚砜树脂吸附富集并形成1:1稳定络合物,该络合物可用50 g/L酸性硫脲洗脱,洗脱液经处理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树脂结构不被破坏且可重新处理使用.方法用于测定催化剂中痕量钯,结果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1%~1.47%(n=5),标准加入回收率96%~100%.
  • 张凯,刘恺,张刚
    摘要:
    采用等温热重法,测试了冷压一烧结和气氛控制烧结两种方法制备的17M/(1.0NiO-NiFe2O4)(M=Cu和Ni)金属陶瓷惰性阳极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考察了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对17M/(10NiO-NiFe2O4)金属陶瓷氧化行为的影响.并对其氧化产物层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氛控制烧结有利于提高金属陶瓷材料的抗氧化性,表面的致密氧化层能够有效阻挡氧的向内扩散.17Cu/(10NiO-NiFe2O4)金属陶瓷材料表面氧化层中的Cu的质量分数占到37.58%比过渡层中11.28%高,说明Cu有向表面迁移后再氧化的现象.
  • 刘建华,梁旭光,王瑞祥
    摘要:
    以锌焙砂为原料,经氨水、碳酸氢铵浸出,浸出液经雾化热解、煅烧,制得活性氧化锌.研究表明,锌焙砂在NH3/NH4+=2.5 : 1、总氨浓度为8 mol/L、液固比=8:1、时间1 h、温度35℃条件下,一段浸出液锌含量为54.34 g/L,浸出率为82.56%,经过两段逆流浸出,锌含量可达到97.62 g/L,氨浸锌平均浸出率达97%以上.浸出液经锌粉置换除杂,净化后液进行雾化分解,在雾化器进口温度为340℃,出口温度≥180℃的条件下,制得白色前躯体,在400℃条件下用马弗炉煅烧1 h,得到长度不大于2μm的针状活性氧化锌.
  • 孙文秀,阎殿然,陈学广,董艳春,张然
    摘要:
    液态Zn对低碳钢及Fe2Al5腐蚀相变过程的研究表明,该腐蚀是由原子扩散引起的、由相平衡推动的相变过程所引起的固态金属的定向熔化过程.在液态Zn与固态金属不形成中间相的腐蚀条件下,液态Zn对纯金属及其固溶体的腐蚀为"溶解型腐蚀".固态金属被液态Zn直接熔化;在液态Zn与固态金属形成中间相(或固体本身就是中间相)的腐蚀条件下,合金的腐蚀为"瓦解型腐蚀".腐蚀相变规律遵循:腐蚀区域成分的变化对应于腐蚀温度下合金相平衡.
  • 张秀梅,宋文绪,牟艳男,杨海滨
    摘要:
    用爆炸法制备金属镍、铝纳米粉,对其纳米颗粒的形貌特征、成分、晶体结构等进行了实际测定,结果表明:Al的粒度分布比较窄,一般在30~80 nm,镍的粒度分布约30~100 nm.
  • 陈爱荣
    摘要:
    采用Cr24Ni7N钢及Cr25Ni20铸造钢材,加入0.01%~0.10%金属元素La或Ce后,在中频炉中进行冶炼.结果表明,在钢中加入适量金属Ce或La,可显著地提高各种耐热钢的蠕变强度,断裂时间延长2倍以上,研制的Fe-Cr-Ni-Al耐热合金钢种在1250℃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
  • 马红周,兰新哲,王耀宁
    摘要:
    以硫酸浸出热镀锌渣获得硫酸锌溶液和饱和碳酸氢铵溶液为原料,用直接沉淀法制备出了平均粒径20 nm左右的纳米氧化锌.制备过程中对影响前驱体和纳米氧化锌的粒度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5℃,饱和碳酸氢铵的加入速度4 mL/min.沉淀终点pH=7.0的条件下,从锌浓度为100 g/L的ZnSO4溶液中可以获得平均粒径1.6 μm的碱式碳酸锌前驱体.在600℃,焙解60min的条件下可获得粒径20 nm左右的纳米氧化锌.
    本期目录
  • 王多刚,郭培民,赵沛
    摘要:
    对三种无SO2污染的辉钼矿氢还原生产金属钼路线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不用固硫剂,辉钼矿直接氢还原反应是很难进行的.用CaO做固硫剂,辉钼矿氢还原反应是可以进行的,随着温度的升高氢气利用率逐浙增加.用Na2CO3做固硫剂.辉钼矿氢还原反应的产物通过水洗可以得到纯金属钼粉.氢气利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与压力的下降而增加.
  • 林艳,谢刚,杨大锦
    摘要: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稳态极化法,探讨了H2SO4-NH4F-SbF3体系中三价锑的电沉积机理.研究结果表明:H2SO4-NH4F-SbF3体系中,三价锑的阴极还原为两步进行的不可逆反应,第一步电子转移数为1,第二步电子转移数为2;控制步骤为第一步电子转移步骤;还原反应存在前置转化步骤.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分析,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传递系数α分别为0.130(25℃),0.127(30℃),0.123(35℃),0.123(40℃),0.119(45℃).通过稳态极化曲线分析,计算得到两步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分别为i01,c=286.583和i02,c=1.780× 106;表观活化能分别为E1=22.181 kJ/mol和E2=15.752 kJ/mol.通过电化学级数法,确定了电活性品种为SbF2+.
  • 张承龙,赵由才
    摘要:
    研究了含锌废渣及贫杂锌矿在碱浸过程中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含锌废渣(ZnO)在碱溶液中的浸出过程符合关系式1-(1-η)1/3=kt,表观活化能为49.22 kJ/mol,说明浸出过程受化学控制;贫杂锌矿(ZnCO3)在碱溶液中的浸出过程可分为两段,在开始段时间内,1-(2/3)η-(1-η)2/3与浸出时间呈直线关系,活化能为19.95 kJ/mol;而在6 min以后则是1-(1-η)1/3与浸出时间呈直线关系,活化能为46.54 kJ/mol.说明在开始时间段内是受内扩散控制,而随后的浸出过程是受化学反应控制.
  • 贺山明,王吉坤,张向阳,李勇
    摘要:
    在实验室高温电炉条件下,采用铅精矿和富铅渣之间的交互反应对熔池熔炼还原段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渣型选择、配料比等对炼铅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终渣含铅2.61%,铅的回收率(以渣计)98.21%,脱硫率91.5%,烟气烟尘率33.63%,粗铅产率22.76%,渣产率43.61%.
  • 崔志祥,申殿邦,王智,李维群,边瑞民
    摘要:
    氧气底吹熔池炼铜技术具有高氧浓、高熔炼强度、高氧压、高负压;环保;高氧枪寿命、高作业率;高自热熔炼的程度;易于调控的冰铜品位;不易产生泡沫渣的生产特性.
  • 王帆,王吉坤,贺山明,蒋继波
    摘要:
    从硫分散剂的使用人手,首次研究了新型硫分散剂在二段加压酸浸中的使用,并分析了其利弊,得出其可能作用机理,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 谭宏斌
    摘要:
    用略阳电厂的粉煤灰和硫酸铝为原料,焦磷酸钠为反应介质.研究了反应时间对试样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300℃保温6 h和12 h试样的主要物相均为莫来石和玻璃相,莫来石含量分别为40.1%和41.9%.在1 300℃保温12 h试样中晶须的直径在0.1~0.4μm左右,最大长度大于3μm.
  • 伍永福,刘中兴,李姝婷
    摘要: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稀土电解槽的电极及熔体整体电场数学模型.对电解槽的电极插入不同深度及不同极间距的电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电解槽的电位及电流密度分布和电位及电流密度在电极表面的分布曲线,为熔盐稀土电解槽其他场的分析提供了更准确的边界条件.
  • 王晓娟,李小康
    摘要:
    研究了Cyanex 272为载体的乳状液膜法从稀土废水中提取稀土的工艺,考察了内相酸度、外相酸度、油内比,乳水比等因素对稀土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工艺条件下.一次间歇式提取后,稀土的提取率达96%.
  • 黄锋,黄章杰
    摘要:
    基于二苄基亚砜树脂与钯的络合反应,建立了一种高选择性吸附痕量钯的方法.在0.1~6 mol/L的盐酸介质中,钯可以被二苄基亚砜树脂吸附富集并形成1:1稳定络合物,该络合物可用50 g/L酸性硫脲洗脱,洗脱液经处理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树脂结构不被破坏且可重新处理使用.方法用于测定催化剂中痕量钯,结果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1%~1.47%(n=5),标准加入回收率96%~100%.
  • 张凯,刘恺,张刚
    摘要:
    采用等温热重法,测试了冷压一烧结和气氛控制烧结两种方法制备的17M/(1.0NiO-NiFe2O4)(M=Cu和Ni)金属陶瓷惰性阳极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考察了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对17M/(10NiO-NiFe2O4)金属陶瓷氧化行为的影响.并对其氧化产物层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氛控制烧结有利于提高金属陶瓷材料的抗氧化性,表面的致密氧化层能够有效阻挡氧的向内扩散.17Cu/(10NiO-NiFe2O4)金属陶瓷材料表面氧化层中的Cu的质量分数占到37.58%比过渡层中11.28%高,说明Cu有向表面迁移后再氧化的现象.
  • 刘建华,梁旭光,王瑞祥
    摘要:
    以锌焙砂为原料,经氨水、碳酸氢铵浸出,浸出液经雾化热解、煅烧,制得活性氧化锌.研究表明,锌焙砂在NH3/NH4+=2.5 : 1、总氨浓度为8 mol/L、液固比=8:1、时间1 h、温度35℃条件下,一段浸出液锌含量为54.34 g/L,浸出率为82.56%,经过两段逆流浸出,锌含量可达到97.62 g/L,氨浸锌平均浸出率达97%以上.浸出液经锌粉置换除杂,净化后液进行雾化分解,在雾化器进口温度为340℃,出口温度≥180℃的条件下,制得白色前躯体,在400℃条件下用马弗炉煅烧1 h,得到长度不大于2μm的针状活性氧化锌.
  • 孙文秀,阎殿然,陈学广,董艳春,张然
    摘要:
    液态Zn对低碳钢及Fe2Al5腐蚀相变过程的研究表明,该腐蚀是由原子扩散引起的、由相平衡推动的相变过程所引起的固态金属的定向熔化过程.在液态Zn与固态金属不形成中间相的腐蚀条件下,液态Zn对纯金属及其固溶体的腐蚀为"溶解型腐蚀".固态金属被液态Zn直接熔化;在液态Zn与固态金属形成中间相(或固体本身就是中间相)的腐蚀条件下,合金的腐蚀为"瓦解型腐蚀".腐蚀相变规律遵循:腐蚀区域成分的变化对应于腐蚀温度下合金相平衡.
  • 张秀梅,宋文绪,牟艳男,杨海滨
    摘要:
    用爆炸法制备金属镍、铝纳米粉,对其纳米颗粒的形貌特征、成分、晶体结构等进行了实际测定,结果表明:Al的粒度分布比较窄,一般在30~80 nm,镍的粒度分布约30~100 nm.
  • 陈爱荣
    摘要:
    采用Cr24Ni7N钢及Cr25Ni20铸造钢材,加入0.01%~0.10%金属元素La或Ce后,在中频炉中进行冶炼.结果表明,在钢中加入适量金属Ce或La,可显著地提高各种耐热钢的蠕变强度,断裂时间延长2倍以上,研制的Fe-Cr-Ni-Al耐热合金钢种在1250℃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
  • 马红周,兰新哲,王耀宁
    摘要:
    以硫酸浸出热镀锌渣获得硫酸锌溶液和饱和碳酸氢铵溶液为原料,用直接沉淀法制备出了平均粒径20 nm左右的纳米氧化锌.制备过程中对影响前驱体和纳米氧化锌的粒度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5℃,饱和碳酸氢铵的加入速度4 mL/min.沉淀终点pH=7.0的条件下,从锌浓度为100 g/L的ZnSO4溶液中可以获得平均粒径1.6 μm的碱式碳酸锌前驱体.在600℃,焙解60min的条件下可获得粒径20 nm左右的纳米氧化锌.
    本期目录
  • 王多刚,郭培民,赵沛
    摘要:
    对三种无SO2污染的辉钼矿氢还原生产金属钼路线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不用固硫剂,辉钼矿直接氢还原反应是很难进行的.用CaO做固硫剂,辉钼矿氢还原反应是可以进行的,随着温度的升高氢气利用率逐浙增加.用Na2CO3做固硫剂.辉钼矿氢还原反应的产物通过水洗可以得到纯金属钼粉.氢气利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与压力的下降而增加.
  • 林艳,谢刚,杨大锦
    摘要: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稳态极化法,探讨了H2SO4-NH4F-SbF3体系中三价锑的电沉积机理.研究结果表明:H2SO4-NH4F-SbF3体系中,三价锑的阴极还原为两步进行的不可逆反应,第一步电子转移数为1,第二步电子转移数为2;控制步骤为第一步电子转移步骤;还原反应存在前置转化步骤.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分析,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传递系数α分别为0.130(25℃),0.127(30℃),0.123(35℃),0.123(40℃),0.119(45℃).通过稳态极化曲线分析,计算得到两步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分别为i01,c=286.583和i02,c=1.780× 106;表观活化能分别为E1=22.181 kJ/mol和E2=15.752 kJ/mol.通过电化学级数法,确定了电活性品种为SbF2+.
  • 张承龙,赵由才
    摘要:
    研究了含锌废渣及贫杂锌矿在碱浸过程中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含锌废渣(ZnO)在碱溶液中的浸出过程符合关系式1-(1-η)1/3=kt,表观活化能为49.22 kJ/mol,说明浸出过程受化学控制;贫杂锌矿(ZnCO3)在碱溶液中的浸出过程可分为两段,在开始段时间内,1-(2/3)η-(1-η)2/3与浸出时间呈直线关系,活化能为19.95 kJ/mol;而在6 min以后则是1-(1-η)1/3与浸出时间呈直线关系,活化能为46.54 kJ/mol.说明在开始时间段内是受内扩散控制,而随后的浸出过程是受化学反应控制.
  • 贺山明,王吉坤,张向阳,李勇
    摘要:
    在实验室高温电炉条件下,采用铅精矿和富铅渣之间的交互反应对熔池熔炼还原段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渣型选择、配料比等对炼铅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终渣含铅2.61%,铅的回收率(以渣计)98.21%,脱硫率91.5%,烟气烟尘率33.63%,粗铅产率22.76%,渣产率43.61%.
  • 崔志祥,申殿邦,王智,李维群,边瑞民
    摘要:
    氧气底吹熔池炼铜技术具有高氧浓、高熔炼强度、高氧压、高负压;环保;高氧枪寿命、高作业率;高自热熔炼的程度;易于调控的冰铜品位;不易产生泡沫渣的生产特性.
  • 王帆,王吉坤,贺山明,蒋继波
    摘要:
    从硫分散剂的使用人手,首次研究了新型硫分散剂在二段加压酸浸中的使用,并分析了其利弊,得出其可能作用机理,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 谭宏斌
    摘要:
    用略阳电厂的粉煤灰和硫酸铝为原料,焦磷酸钠为反应介质.研究了反应时间对试样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300℃保温6 h和12 h试样的主要物相均为莫来石和玻璃相,莫来石含量分别为40.1%和41.9%.在1 300℃保温12 h试样中晶须的直径在0.1~0.4μm左右,最大长度大于3μm.
  • 伍永福,刘中兴,李姝婷
    摘要: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稀土电解槽的电极及熔体整体电场数学模型.对电解槽的电极插入不同深度及不同极间距的电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电解槽的电位及电流密度分布和电位及电流密度在电极表面的分布曲线,为熔盐稀土电解槽其他场的分析提供了更准确的边界条件.
  • 王晓娟,李小康
    摘要:
    研究了Cyanex 272为载体的乳状液膜法从稀土废水中提取稀土的工艺,考察了内相酸度、外相酸度、油内比,乳水比等因素对稀土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工艺条件下.一次间歇式提取后,稀土的提取率达96%.
  • 黄锋,黄章杰
    摘要:
    基于二苄基亚砜树脂与钯的络合反应,建立了一种高选择性吸附痕量钯的方法.在0.1~6 mol/L的盐酸介质中,钯可以被二苄基亚砜树脂吸附富集并形成1:1稳定络合物,该络合物可用50 g/L酸性硫脲洗脱,洗脱液经处理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树脂结构不被破坏且可重新处理使用.方法用于测定催化剂中痕量钯,结果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1%~1.47%(n=5),标准加入回收率96%~100%.
  • 张凯,刘恺,张刚
    摘要:
    采用等温热重法,测试了冷压一烧结和气氛控制烧结两种方法制备的17M/(1.0NiO-NiFe2O4)(M=Cu和Ni)金属陶瓷惰性阳极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考察了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对17M/(10NiO-NiFe2O4)金属陶瓷氧化行为的影响.并对其氧化产物层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氛控制烧结有利于提高金属陶瓷材料的抗氧化性,表面的致密氧化层能够有效阻挡氧的向内扩散.17Cu/(10NiO-NiFe2O4)金属陶瓷材料表面氧化层中的Cu的质量分数占到37.58%比过渡层中11.28%高,说明Cu有向表面迁移后再氧化的现象.
  • 刘建华,梁旭光,王瑞祥
    摘要:
    以锌焙砂为原料,经氨水、碳酸氢铵浸出,浸出液经雾化热解、煅烧,制得活性氧化锌.研究表明,锌焙砂在NH3/NH4+=2.5 : 1、总氨浓度为8 mol/L、液固比=8:1、时间1 h、温度35℃条件下,一段浸出液锌含量为54.34 g/L,浸出率为82.56%,经过两段逆流浸出,锌含量可达到97.62 g/L,氨浸锌平均浸出率达97%以上.浸出液经锌粉置换除杂,净化后液进行雾化分解,在雾化器进口温度为340℃,出口温度≥180℃的条件下,制得白色前躯体,在400℃条件下用马弗炉煅烧1 h,得到长度不大于2μm的针状活性氧化锌.
  • 孙文秀,阎殿然,陈学广,董艳春,张然
    摘要:
    液态Zn对低碳钢及Fe2Al5腐蚀相变过程的研究表明,该腐蚀是由原子扩散引起的、由相平衡推动的相变过程所引起的固态金属的定向熔化过程.在液态Zn与固态金属不形成中间相的腐蚀条件下,液态Zn对纯金属及其固溶体的腐蚀为"溶解型腐蚀".固态金属被液态Zn直接熔化;在液态Zn与固态金属形成中间相(或固体本身就是中间相)的腐蚀条件下,合金的腐蚀为"瓦解型腐蚀".腐蚀相变规律遵循:腐蚀区域成分的变化对应于腐蚀温度下合金相平衡.
  • 张秀梅,宋文绪,牟艳男,杨海滨
    摘要:
    用爆炸法制备金属镍、铝纳米粉,对其纳米颗粒的形貌特征、成分、晶体结构等进行了实际测定,结果表明:Al的粒度分布比较窄,一般在30~80 nm,镍的粒度分布约30~100 nm.
  • 陈爱荣
    摘要:
    采用Cr24Ni7N钢及Cr25Ni20铸造钢材,加入0.01%~0.10%金属元素La或Ce后,在中频炉中进行冶炼.结果表明,在钢中加入适量金属Ce或La,可显著地提高各种耐热钢的蠕变强度,断裂时间延长2倍以上,研制的Fe-Cr-Ni-Al耐热合金钢种在1250℃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
  • 马红周,兰新哲,王耀宁
    摘要:
    以硫酸浸出热镀锌渣获得硫酸锌溶液和饱和碳酸氢铵溶液为原料,用直接沉淀法制备出了平均粒径20 nm左右的纳米氧化锌.制备过程中对影响前驱体和纳米氧化锌的粒度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5℃,饱和碳酸氢铵的加入速度4 mL/min.沉淀终点pH=7.0的条件下,从锌浓度为100 g/L的ZnSO4溶液中可以获得平均粒径1.6 μm的碱式碳酸锌前驱体.在600℃,焙解60min的条件下可获得粒径20 nm左右的纳米氧化锌.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