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8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余群波,袁朝新,范艳青,蒋伟
    摘要:
    在还原温度1 360 ℃、还原时间3 h、球团氧化钙配比7% 的条件下,研究球团配碳比对红土镍矿回转窑直接还原生产粒状镍铁工艺中镍铁颗粒团聚长大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团配碳比最佳值为2,此时还原产品镍铁颗粒粒径80%以上大于1 mm。球团配碳比偏低或偏高都不利于镍铁颗粒的团聚长大。球团配碳比偏低,还原产品无镍铁颗粒生成;球团配碳比偏高,生成的镍铁颗粒粒径过小。
  • 王建伟,罗永光,施哲
    摘要:
    以云南驰宏锌锗公司的锌电解槽为基础,根据相似原理制作了相应的水模型,对其内部的流动现象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商业软件FLUENT对锌电解槽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建模时采用四边形网格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水力学模拟的结果相吻合,能够较真实地反映锌电解槽的内部流场。还对不同实际工况下锌电解槽内的流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电解槽结构、扩大电解槽规模提供理论依据。
  • 陈均宁,黄金莲,白盈盈,樊艳金
    摘要:
    以回转窑氧化锌烟尘为对象,利用Na2CO3溶液作为吸收液,研究集收尘和脱氟、氯、硫于一体的工艺及装置。结果表明,当液气比为1.5 L/m3、喷淋液pH为7.5时,该种工艺及装置收尘效率达到99.61%,除氟率达到93.1%,除氯率达到91.5%,锌回收率达到98.17%,且产品次氧化锌可直接用于电解锌的生产。
  • 葛晓鸣,王举良
    摘要:
    根据奥斯麦特炉、艾萨炉、三菱炉的熔炼炉渣的化学成分,确定了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炉渣的化学成分。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炉投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烟气中的单体硫含量高、炉体和余热锅炉振动较大、余热锅炉上升段和辐射区炉结较重、烟气产生冷凝酸、烟尘量较大降低了铜直收率和铜回收率。经过两年的改进,日处理铜精矿量、粗铜日产量、电单耗、煤单耗、综合能耗和生产成本均达到设计要求。
  • 轻有色金属
  • 韦钰,李军旗,陈朝轶,王家伟,赵平原
    摘要:
    对钡盐脱硫渣火法合成铝酸钡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探讨其合成的最优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焙烧时间80 min、焙烧温度1 400 ℃、Al2O3/BaO分子比1.1的条件下,合成率可达96%,合成铝酸钡用于脱硫剂循环利用,脱硫率可达80%。
  • 刘莉娜,黄望梅,刘志春,陈德,阳志洪,刘伟
    摘要:
    大多数氧化铝生产工序的能耗与换热设备传热效率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分析了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传热和传质特征。结合生产实测数据,对氧化铝生产中典型换热设备的传热系数进行研究,为设计、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 稀贵金属
  • 汪胜东,蒋开喜,蒋训雄,冯林永,范艳青,蒋伟,张登高
    摘要:
    研究了采用硝酸法生产磷酸工艺中稀土的浸出情况。详细探讨了温度、硝酸浓度、时间、粒度、液固比等因素对磷精矿中稀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稀土的适宜工艺条件是:40% HNO3、60 ℃、液固比2.5、搅拌转速300 r/min、-0.038 mm占82%、浸出90 min。此条件下稀土浸出率与磷矿分解率均大于98%。
  • 李大江
    摘要:
    对某含砷金银精矿进行了酸性热压氧化单因素试验,在210 ℃、停留时间1.5 h、氧分压700 kPa、矿浆浓度20%、搅拌速度800 r/min的优化条件下得到金的回收率95.6%。针对银回收率低下的情况,在80~95 ℃用石灰对热压氧化矿浆进行银强化试验,结果显示银回收率有了大幅度提高,最高达86.3%。
  • 刘大学,郭持皓,王云,袁朝新
    摘要:
    研究从青海滩涧山氰化尾渣回收金银的过程。结果表明,采用焙烧、加煤焙烧、中温氯化焙烧、硫酸预处理工艺效果均不理想,而采用高温氯化法时金银回收效果良好。在氯化钙添加量5 %、焙烧温度1 200 ℃、焙烧时间1 h时、金挥发率达到89.57%,银挥发率53.46%,同时,铁基本不挥发,砷有少量挥发。
  • 材料与设备
  • 刘立,闫国民,杨玉蓉,邱敏,皮艳梅,刘平
    摘要:
    采用单辊快淬法制备Fe81Zr5Nb4B10非晶合金带,并在不同温度下对其进行退火处理,利用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了合金自由面和贴辊面的结构及磁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淬态合金由完全的非晶态结构转变为非晶与纳米晶的混合结构,晶粒尺寸、晶化体积分数增大,晶粒间的非晶层厚度减小。和自由面相比,贴辊面的晶粒尺寸较大,晶化体积分数较小,晶粒间的非晶层厚度较大。合金的矫顽力和比饱和磁化强度σs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
  • 程卫华,李晓云
    摘要:
    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AlN-TiB2复合材料。通过XRD、SEM和激光导热仪研究了TiB2含量和烧结温度对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iB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逐渐下降,当TiB2含量增至50%时,热导率由102.9 W/(m·K)下降到36.6 W/(m·K)。另外,在TiB2含量10%时,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热导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对A1N-TiB2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
  • 周权,钟耀东,强颖怀,周凤瑞,李志同,吴谦
    摘要:
    研究了随炉冷却和空冷两种冷却方式对新型石榴石结构固态电解质Li6BaLa2Ta2O12导电性能的影响。综合运用XRD、SEM、EIS、6Li-MAS-NMR对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物基本都为石榴石结构;随炉冷却试样烧结粉末中有团聚现象;提高冷却速度可以提高试样的导电性能,降低电导活化能。试样中存在两种位置不同的离子,LiO4四面体间隙和LiO6八面体间隙。冷却速度较快的试样中可动锂离子数目较多,导电性较好。
  • 周军,兰新哲,张秋利,宋永辉,邢相栋
    摘要:
    以钼酸钠为钼源,草酸为还原剂,硫化钠为硫源,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硫化钼工艺中的酸沉过程进行研究。主要考察酸沉方式、微乳液体系、加酸量及体系含水量对制备的二硫化钼粉末粒度及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TritonX100/异戊醇/正庚烷/H2O微乳液体系,加酸量为钼酸钠摩尔量的1.25倍,控制体系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为25,可得到分散性较好、尺寸均匀、平均粒径60 nm的球形二硫化钼粉末。
  • 唐瑜钟,陈志传,萧作平,童张法
    摘要:
    以次氧化锌为原料,经氨浸、除铁、深度除杂、结晶等工序制备二氯二氨锌(Zn(NH3)2Cl2)。结果表明,在NH4Cl浓度4 mol/L、NH4Cl与Zn的摩尔比4∶1、浸出温度70 ℃、浸出时间60 min的条件下,Zn浸出率高达99%以上。采用质量分数为27.5%的双氧水氧化除铁和锌粉置换可基本彻底除杂。对二氯二氨锌进行了主含量、XRD、SEM、TG-DSC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二氯二氨锌的纯度较高,晶形完整。
    重有色金属
  • 余群波,袁朝新,范艳青,蒋伟
    摘要:
    在还原温度1 360 ℃、还原时间3 h、球团氧化钙配比7% 的条件下,研究球团配碳比对红土镍矿回转窑直接还原生产粒状镍铁工艺中镍铁颗粒团聚长大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团配碳比最佳值为2,此时还原产品镍铁颗粒粒径80%以上大于1 mm。球团配碳比偏低或偏高都不利于镍铁颗粒的团聚长大。球团配碳比偏低,还原产品无镍铁颗粒生成;球团配碳比偏高,生成的镍铁颗粒粒径过小。
  • 王建伟,罗永光,施哲
    摘要:
    以云南驰宏锌锗公司的锌电解槽为基础,根据相似原理制作了相应的水模型,对其内部的流动现象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商业软件FLUENT对锌电解槽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建模时采用四边形网格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水力学模拟的结果相吻合,能够较真实地反映锌电解槽的内部流场。还对不同实际工况下锌电解槽内的流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电解槽结构、扩大电解槽规模提供理论依据。
  • 陈均宁,黄金莲,白盈盈,樊艳金
    摘要:
    以回转窑氧化锌烟尘为对象,利用Na2CO3溶液作为吸收液,研究集收尘和脱氟、氯、硫于一体的工艺及装置。结果表明,当液气比为1.5 L/m3、喷淋液pH为7.5时,该种工艺及装置收尘效率达到99.61%,除氟率达到93.1%,除氯率达到91.5%,锌回收率达到98.17%,且产品次氧化锌可直接用于电解锌的生产。
  • 葛晓鸣,王举良
    摘要:
    根据奥斯麦特炉、艾萨炉、三菱炉的熔炼炉渣的化学成分,确定了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炉渣的化学成分。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炉投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烟气中的单体硫含量高、炉体和余热锅炉振动较大、余热锅炉上升段和辐射区炉结较重、烟气产生冷凝酸、烟尘量较大降低了铜直收率和铜回收率。经过两年的改进,日处理铜精矿量、粗铜日产量、电单耗、煤单耗、综合能耗和生产成本均达到设计要求。
  • 轻有色金属
  • 韦钰,李军旗,陈朝轶,王家伟,赵平原
    摘要:
    对钡盐脱硫渣火法合成铝酸钡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探讨其合成的最优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焙烧时间80 min、焙烧温度1 400 ℃、Al2O3/BaO分子比1.1的条件下,合成率可达96%,合成铝酸钡用于脱硫剂循环利用,脱硫率可达80%。
  • 刘莉娜,黄望梅,刘志春,陈德,阳志洪,刘伟
    摘要:
    大多数氧化铝生产工序的能耗与换热设备传热效率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分析了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传热和传质特征。结合生产实测数据,对氧化铝生产中典型换热设备的传热系数进行研究,为设计、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 稀贵金属
  • 汪胜东,蒋开喜,蒋训雄,冯林永,范艳青,蒋伟,张登高
    摘要:
    研究了采用硝酸法生产磷酸工艺中稀土的浸出情况。详细探讨了温度、硝酸浓度、时间、粒度、液固比等因素对磷精矿中稀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稀土的适宜工艺条件是:40% HNO3、60 ℃、液固比2.5、搅拌转速300 r/min、-0.038 mm占82%、浸出90 min。此条件下稀土浸出率与磷矿分解率均大于98%。
  • 李大江
    摘要:
    对某含砷金银精矿进行了酸性热压氧化单因素试验,在210 ℃、停留时间1.5 h、氧分压700 kPa、矿浆浓度20%、搅拌速度800 r/min的优化条件下得到金的回收率95.6%。针对银回收率低下的情况,在80~95 ℃用石灰对热压氧化矿浆进行银强化试验,结果显示银回收率有了大幅度提高,最高达86.3%。
  • 刘大学,郭持皓,王云,袁朝新
    摘要:
    研究从青海滩涧山氰化尾渣回收金银的过程。结果表明,采用焙烧、加煤焙烧、中温氯化焙烧、硫酸预处理工艺效果均不理想,而采用高温氯化法时金银回收效果良好。在氯化钙添加量5 %、焙烧温度1 200 ℃、焙烧时间1 h时、金挥发率达到89.57%,银挥发率53.46%,同时,铁基本不挥发,砷有少量挥发。
  • 材料与设备
  • 刘立,闫国民,杨玉蓉,邱敏,皮艳梅,刘平
    摘要:
    采用单辊快淬法制备Fe81Zr5Nb4B10非晶合金带,并在不同温度下对其进行退火处理,利用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了合金自由面和贴辊面的结构及磁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淬态合金由完全的非晶态结构转变为非晶与纳米晶的混合结构,晶粒尺寸、晶化体积分数增大,晶粒间的非晶层厚度减小。和自由面相比,贴辊面的晶粒尺寸较大,晶化体积分数较小,晶粒间的非晶层厚度较大。合金的矫顽力和比饱和磁化强度σs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
  • 程卫华,李晓云
    摘要:
    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AlN-TiB2复合材料。通过XRD、SEM和激光导热仪研究了TiB2含量和烧结温度对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iB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逐渐下降,当TiB2含量增至50%时,热导率由102.9 W/(m·K)下降到36.6 W/(m·K)。另外,在TiB2含量10%时,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热导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对A1N-TiB2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
  • 周权,钟耀东,强颖怀,周凤瑞,李志同,吴谦
    摘要:
    研究了随炉冷却和空冷两种冷却方式对新型石榴石结构固态电解质Li6BaLa2Ta2O12导电性能的影响。综合运用XRD、SEM、EIS、6Li-MAS-NMR对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物基本都为石榴石结构;随炉冷却试样烧结粉末中有团聚现象;提高冷却速度可以提高试样的导电性能,降低电导活化能。试样中存在两种位置不同的离子,LiO4四面体间隙和LiO6八面体间隙。冷却速度较快的试样中可动锂离子数目较多,导电性较好。
  • 周军,兰新哲,张秋利,宋永辉,邢相栋
    摘要:
    以钼酸钠为钼源,草酸为还原剂,硫化钠为硫源,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硫化钼工艺中的酸沉过程进行研究。主要考察酸沉方式、微乳液体系、加酸量及体系含水量对制备的二硫化钼粉末粒度及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TritonX100/异戊醇/正庚烷/H2O微乳液体系,加酸量为钼酸钠摩尔量的1.25倍,控制体系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为25,可得到分散性较好、尺寸均匀、平均粒径60 nm的球形二硫化钼粉末。
  • 唐瑜钟,陈志传,萧作平,童张法
    摘要:
    以次氧化锌为原料,经氨浸、除铁、深度除杂、结晶等工序制备二氯二氨锌(Zn(NH3)2Cl2)。结果表明,在NH4Cl浓度4 mol/L、NH4Cl与Zn的摩尔比4∶1、浸出温度70 ℃、浸出时间60 min的条件下,Zn浸出率高达99%以上。采用质量分数为27.5%的双氧水氧化除铁和锌粉置换可基本彻底除杂。对二氯二氨锌进行了主含量、XRD、SEM、TG-DSC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二氯二氨锌的纯度较高,晶形完整。
    重有色金属
  • 余群波,袁朝新,范艳青,蒋伟
    摘要:
    在还原温度1 360 ℃、还原时间3 h、球团氧化钙配比7% 的条件下,研究球团配碳比对红土镍矿回转窑直接还原生产粒状镍铁工艺中镍铁颗粒团聚长大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团配碳比最佳值为2,此时还原产品镍铁颗粒粒径80%以上大于1 mm。球团配碳比偏低或偏高都不利于镍铁颗粒的团聚长大。球团配碳比偏低,还原产品无镍铁颗粒生成;球团配碳比偏高,生成的镍铁颗粒粒径过小。
  • 王建伟,罗永光,施哲
    摘要:
    以云南驰宏锌锗公司的锌电解槽为基础,根据相似原理制作了相应的水模型,对其内部的流动现象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商业软件FLUENT对锌电解槽的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建模时采用四边形网格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水力学模拟的结果相吻合,能够较真实地反映锌电解槽的内部流场。还对不同实际工况下锌电解槽内的流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电解槽结构、扩大电解槽规模提供理论依据。
  • 陈均宁,黄金莲,白盈盈,樊艳金
    摘要:
    以回转窑氧化锌烟尘为对象,利用Na2CO3溶液作为吸收液,研究集收尘和脱氟、氯、硫于一体的工艺及装置。结果表明,当液气比为1.5 L/m3、喷淋液pH为7.5时,该种工艺及装置收尘效率达到99.61%,除氟率达到93.1%,除氯率达到91.5%,锌回收率达到98.17%,且产品次氧化锌可直接用于电解锌的生产。
  • 葛晓鸣,王举良
    摘要:
    根据奥斯麦特炉、艾萨炉、三菱炉的熔炼炉渣的化学成分,确定了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炉渣的化学成分。富氧侧吹熔池熔炼炉投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烟气中的单体硫含量高、炉体和余热锅炉振动较大、余热锅炉上升段和辐射区炉结较重、烟气产生冷凝酸、烟尘量较大降低了铜直收率和铜回收率。经过两年的改进,日处理铜精矿量、粗铜日产量、电单耗、煤单耗、综合能耗和生产成本均达到设计要求。
  • 轻有色金属
  • 韦钰,李军旗,陈朝轶,王家伟,赵平原
    摘要:
    对钡盐脱硫渣火法合成铝酸钡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并探讨其合成的最优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焙烧时间80 min、焙烧温度1 400 ℃、Al2O3/BaO分子比1.1的条件下,合成率可达96%,合成铝酸钡用于脱硫剂循环利用,脱硫率可达80%。
  • 刘莉娜,黄望梅,刘志春,陈德,阳志洪,刘伟
    摘要:
    大多数氧化铝生产工序的能耗与换热设备传热效率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分析了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传热和传质特征。结合生产实测数据,对氧化铝生产中典型换热设备的传热系数进行研究,为设计、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 稀贵金属
  • 汪胜东,蒋开喜,蒋训雄,冯林永,范艳青,蒋伟,张登高
    摘要:
    研究了采用硝酸法生产磷酸工艺中稀土的浸出情况。详细探讨了温度、硝酸浓度、时间、粒度、液固比等因素对磷精矿中稀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稀土的适宜工艺条件是:40% HNO3、60 ℃、液固比2.5、搅拌转速300 r/min、-0.038 mm占82%、浸出90 min。此条件下稀土浸出率与磷矿分解率均大于98%。
  • 李大江
    摘要:
    对某含砷金银精矿进行了酸性热压氧化单因素试验,在210 ℃、停留时间1.5 h、氧分压700 kPa、矿浆浓度20%、搅拌速度800 r/min的优化条件下得到金的回收率95.6%。针对银回收率低下的情况,在80~95 ℃用石灰对热压氧化矿浆进行银强化试验,结果显示银回收率有了大幅度提高,最高达86.3%。
  • 刘大学,郭持皓,王云,袁朝新
    摘要:
    研究从青海滩涧山氰化尾渣回收金银的过程。结果表明,采用焙烧、加煤焙烧、中温氯化焙烧、硫酸预处理工艺效果均不理想,而采用高温氯化法时金银回收效果良好。在氯化钙添加量5 %、焙烧温度1 200 ℃、焙烧时间1 h时、金挥发率达到89.57%,银挥发率53.46%,同时,铁基本不挥发,砷有少量挥发。
  • 材料与设备
  • 刘立,闫国民,杨玉蓉,邱敏,皮艳梅,刘平
    摘要:
    采用单辊快淬法制备Fe81Zr5Nb4B10非晶合金带,并在不同温度下对其进行退火处理,利用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了合金自由面和贴辊面的结构及磁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淬态合金由完全的非晶态结构转变为非晶与纳米晶的混合结构,晶粒尺寸、晶化体积分数增大,晶粒间的非晶层厚度减小。和自由面相比,贴辊面的晶粒尺寸较大,晶化体积分数较小,晶粒间的非晶层厚度较大。合金的矫顽力和比饱和磁化强度σs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
  • 程卫华,李晓云
    摘要:
    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AlN-TiB2复合材料。通过XRD、SEM和激光导热仪研究了TiB2含量和烧结温度对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iB2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逐渐下降,当TiB2含量增至50%时,热导率由102.9 W/(m·K)下降到36.6 W/(m·K)。另外,在TiB2含量10%时,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热导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对A1N-TiB2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
  • 周权,钟耀东,强颖怀,周凤瑞,李志同,吴谦
    摘要:
    研究了随炉冷却和空冷两种冷却方式对新型石榴石结构固态电解质Li6BaLa2Ta2O12导电性能的影响。综合运用XRD、SEM、EIS、6Li-MAS-NMR对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物基本都为石榴石结构;随炉冷却试样烧结粉末中有团聚现象;提高冷却速度可以提高试样的导电性能,降低电导活化能。试样中存在两种位置不同的离子,LiO4四面体间隙和LiO6八面体间隙。冷却速度较快的试样中可动锂离子数目较多,导电性较好。
  • 周军,兰新哲,张秋利,宋永辉,邢相栋
    摘要:
    以钼酸钠为钼源,草酸为还原剂,硫化钠为硫源,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硫化钼工艺中的酸沉过程进行研究。主要考察酸沉方式、微乳液体系、加酸量及体系含水量对制备的二硫化钼粉末粒度及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TritonX100/异戊醇/正庚烷/H2O微乳液体系,加酸量为钼酸钠摩尔量的1.25倍,控制体系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为25,可得到分散性较好、尺寸均匀、平均粒径60 nm的球形二硫化钼粉末。
  • 唐瑜钟,陈志传,萧作平,童张法
    摘要:
    以次氧化锌为原料,经氨浸、除铁、深度除杂、结晶等工序制备二氯二氨锌(Zn(NH3)2Cl2)。结果表明,在NH4Cl浓度4 mol/L、NH4Cl与Zn的摩尔比4∶1、浸出温度70 ℃、浸出时间60 min的条件下,Zn浸出率高达99%以上。采用质量分数为27.5%的双氧水氧化除铁和锌粉置换可基本彻底除杂。对二氯二氨锌进行了主含量、XRD、SEM、TG-DSC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二氯二氨锌的纯度较高,晶形完整。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