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9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郭杰,林姜多,刘之彭,李秋菊,洪新
    摘要: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不锈钢渣铁浴熔融还原中反应温度、炉渣碱度、渣中Al2O3含量及铁水初始铬含量对铬在铁浴和碱性炉渣间分配行为的影响。试验在石墨坩埚内进行,还原剂为碳饱和铁水中的碳。试验结果表明,对影响渣中铬还原因素的显著性顺序依次为:炉渣碱度>渣中Al2O3含量>铁水初始铬含量>反应温度。此外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对试验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和优化,以获得对渣中氧化铬还原的最佳参数。
  • 郭万根,石玉臣,王含渊,张吉贵,黄蕴成,许新启
    摘要:
    根据配位化学热力学平衡原理,通过热力学平衡计算绘制出了298.15 K时钴电解液体系中五金属离子(Co2+、Cu2+、Zn2+、Pb2+、Ni2+)及其配离子的c-lg c[Cl]T图和c-pH图。热力学计算显示,pH为2.5时钴电解液中铅、锌主要以配合阴离子形式存在,钴、铜、镍主要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可以采用阴离子树脂交换法将微量铅、锌与钴、铜、镍有效分离。对所绘的热力学平衡图分析表明,高浓度氯离子有利于与金属形成配合离子,提高铅锌的配合阴离子含量,有利于阴离子树脂交换除铅、锌。
  • 轻有色金属
  • 赵爱春,张廷安,吕国志,曲海翠,牟望重
    摘要:
    以澳大利亚难处理三水铝土矿为对象、盐酸为浸出剂进行无焙烧浸出试验,考察浸出温度、矿物粒度以及浸出时间对氧化铝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矿物粒度-55 μm、浸出温度100~110 ℃、浸出时间120 min、盐酸浓度10%、浸出液固比100∶7。此条件下氧化铝的浸出率为95.49%,氧化铁的浸出率为96.72%。以该酸浸液为原料,使用TBP-苯体系进行铝铁分离萃取试验,在萃取温度25℃、相比O/A=1∶1、盐酸浓度1.5 mol/L,萃取时间10 min的条件下,经单级萃取,溶液中铁元素的萃取率可达95%,铝元素损失率为6%,其萃取分离系数为408,经3级以上逆流萃取分离系数可达800以上。以纯水作为反萃剂,在温度25 ℃、相比O/A=1∶1、反萃时间5 min、单级反萃,铁的反萃率达95%。
  • 韩硕,李劼,张凯,吕晓军,赖延清,石岩
    摘要:
    以氧化铝溶胶为粘结剂,采用冷压烧结法制备出铝电解用TiB2/Al2O3复合阴极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和溶胶添加量对复合阴极相对密度、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的提高能够增加复合阴极的相对密度,同时有利于降低复合阴极电阻率。1 400 ℃烧结的复合阴极相对密度可达93.83%,电阻率最低为0.56 μΩ·m。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复合阴极的电阻率先降低后增加。烧结时间为5 h时复合阴极电阻率最低,为0.72 μΩ·m。当溶胶含量为25%,1 400 ℃烧结5 h时,复合阴极材料性能最佳,其电阻率可达0.72 μΩ·m、抗压强度为38.70 MPa。
  • 罗宗山
    摘要:
    建立了氧化铝回转窑喷雾干燥塔的3D数值模型,应用CFD商业软件Fluent对其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塔内部温度、速度的分布及颗粒运动轨道与干燥速率。结果表明,干燥塔温度和速度分布较为合理,干燥带集中发生在中上部;塔内液滴的干燥速度较快,干燥塔的设计能够满足工艺的要求。实际工业应用表明,该工艺不但能降低建筑成本,也能够节约回转窑能耗。
  • 陈亚,廖婷,陈白珍,田千秋
    摘要:
    将锂辉石在1 050 ℃进行转化焙烧后,采用纯碱压煮工艺对所得到的b-锂辉石进行处理并对浸出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为:搅拌速率300 r/min(加钢球),液固比4,反应温度225 ℃,反应时间60 min。此时锂辉石中的锂的提取率可达到96%以上,基本达到采用硫酸法从锂辉石提取锂的浸出率水平。
  • 稀贵金属
  • 汪胜东,蒋开喜,蒋训雄,冯林永,范艳青,蒋伟,张登高
    摘要:
    研究了硝酸浸出磷矿中稀土的动力学,考察了温度、浓度、粒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和浓度、减小粒度均能提高稀土浸出率。浸出过程符合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受界面化学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为70.6 kJ/mol,表观反应级数为0.83级。
  • 材料与设备
  • 徐亚娟,陈昌国,张丁非,刘渝萍,陈浩
    摘要:
    采用浸泡失重、SEM、XRD等方法研究了AZ31镁合金与A6N01S-T5铝合金偶接后在3.5%NaCl溶液中电偶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浸泡腐蚀试验时间越长,偶对中AZ31镁合金、A6N01S-T5铝合金的腐蚀失重量越大,但是平均腐蚀速率则呈下降趋势。在偶对中AZ31镁合金作为阳极腐蚀加速,A6N01S-T5铝合金作为阴极,与镁合金接触的部分得到保护,而暴露在溶液中的部分发生了严重的阴极腐蚀。
  • 黄有国,李庆余,王红强
    摘要:
    采用传统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铝电解用5Cu/(NiFe2O4-10NiO)金属陶瓷惰性阳极,对其在钠钾冰晶石混合冰晶石中进行电解腐蚀。研究结果表明,从微观来看,阳极存在腐蚀现象。电解过程的槽电压波动剧烈。Fe、Ni和Cu组元的平衡浓度分别为150×10-6、42×10-6及40×10-6,腐蚀速率比常规电解条件下的低。
  • 席赟,陈志浩,朱协彬,祖方遒
    摘要:
    运用电阻法和DSC热分析发现了CuSn30%合金熔体中存在不可逆的结构转变。在转变区间前后,通过熔体过热处理手段探索了这一结构变化对合金凝固过程及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可逆熔体结构的变化导致熔体凝固所需的过冷度增大,合金凝固组织变化明显,初生相和共析组织细化,分布弥散化。并从熔体结构转变角度对上述现象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 杨星,杨声海,郭欢,陈永明,刘青
    摘要:
    以铜始极片为阴极、石墨板为阳极,在有以阳离子交换膜为隔膜的电解槽中,从酸性CuCl2蚀刻废液电沉积金属铜板。研究了阴极液中起始Cu2+浓度、起始Cl-浓度、阴极电流密度、电解温度和极距等因素对电沉积的影响。最佳条件为:起始Cl-浓度5.5 mol/L,起始H+浓度3.0 mol /L,添加剂0.2 g/L,阴极电流密度350 A/m2,电解温度36 ℃,极距5 cm,Cu2+浓度从40 g/L降低至20 g/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阴极电流效率达到92.77%,平均槽电压小于3 V;阴极上可以得到平整致密的金属铜板。阴极电解废液中的Cu2+浓度降低到20 g/L左右,可返回蚀刻过程配制蚀刻新液。
  • 李颖毅,陈伟凡
    摘要:
    以抛蚀率作为评价抛光粉性能的指标。详细考察了铈基抛光粉的浆料浓度、抛光时间、抛光粉的灼烧温度、抛光体系的温度对ZF6型光学玻璃抛蚀率的影响。
  • 司乃潮,马得勇,吴勤方,孙少纯,刘光磊,华雄飞
    摘要: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Ni、Cr及Zn三种合金元素对Al-7.5Si-3.5Cu-0.35Mg亚共晶铸造铝硅合金力学性能影响,并用SEM和EDX对加入微量合金后的铸态组织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最优配比为Ni0.02Cr0.03Zn0.2。在合金铸态组织中,Ni、Cr、Zn元素形成复杂的灰白色短棒状或粒状ω相,中和了Fe的有害作用,并且在合金拉伸变形时,可以阻碍位错的运动,对合金基体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 田琴,朱涛,雷源源,杨明,万明攀
    摘要:
    在半固态区间对铝硅合金进行等温搅拌,主要研究搅拌时间对初生Al和初生Si形貌和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搅拌作用下,铝硅合金中初生相通过物理、冶金作用而发生形貌、尺寸的改变。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初生Al由粗大的枝晶状演变为细小的近球状、蔷薇状,初生Si由粗大的多角状、板块状尖角颗粒演变为细小的较圆整等轴颗粒。初生Al的细化、圆整是以熔断、扭折为主,初生Si的细化、圆整是以折断、破碎、熟化为主。
  • 冶金史
  • 晏德付,秦颍,陈茜,张中云
    摘要:
    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安徽天长三角圩西汉墓出土的部分铜器和铁器样品进行检测分析。XRD物相分析显示,青铜器及铁器表面锈蚀均为无害锈,可予以保留;XRF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件青铜容器一件为锡青铜,两件为铅锡青铜;金相显微镜结合扫面电镜观察可知,三件青铜样品均为热锻而成,组织均匀,铁剑材质为铸铁脱碳钢,铁釜为白口铁铸造而成。
    重有色金属
  • 郭杰,林姜多,刘之彭,李秋菊,洪新
    摘要: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不锈钢渣铁浴熔融还原中反应温度、炉渣碱度、渣中Al2O3含量及铁水初始铬含量对铬在铁浴和碱性炉渣间分配行为的影响。试验在石墨坩埚内进行,还原剂为碳饱和铁水中的碳。试验结果表明,对影响渣中铬还原因素的显著性顺序依次为:炉渣碱度>渣中Al2O3含量>铁水初始铬含量>反应温度。此外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对试验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和优化,以获得对渣中氧化铬还原的最佳参数。
  • 郭万根,石玉臣,王含渊,张吉贵,黄蕴成,许新启
    摘要:
    根据配位化学热力学平衡原理,通过热力学平衡计算绘制出了298.15 K时钴电解液体系中五金属离子(Co2+、Cu2+、Zn2+、Pb2+、Ni2+)及其配离子的c-lg c[Cl]T图和c-pH图。热力学计算显示,pH为2.5时钴电解液中铅、锌主要以配合阴离子形式存在,钴、铜、镍主要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可以采用阴离子树脂交换法将微量铅、锌与钴、铜、镍有效分离。对所绘的热力学平衡图分析表明,高浓度氯离子有利于与金属形成配合离子,提高铅锌的配合阴离子含量,有利于阴离子树脂交换除铅、锌。
  • 轻有色金属
  • 赵爱春,张廷安,吕国志,曲海翠,牟望重
    摘要:
    以澳大利亚难处理三水铝土矿为对象、盐酸为浸出剂进行无焙烧浸出试验,考察浸出温度、矿物粒度以及浸出时间对氧化铝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矿物粒度-55 μm、浸出温度100~110 ℃、浸出时间120 min、盐酸浓度10%、浸出液固比100∶7。此条件下氧化铝的浸出率为95.49%,氧化铁的浸出率为96.72%。以该酸浸液为原料,使用TBP-苯体系进行铝铁分离萃取试验,在萃取温度25℃、相比O/A=1∶1、盐酸浓度1.5 mol/L,萃取时间10 min的条件下,经单级萃取,溶液中铁元素的萃取率可达95%,铝元素损失率为6%,其萃取分离系数为408,经3级以上逆流萃取分离系数可达800以上。以纯水作为反萃剂,在温度25 ℃、相比O/A=1∶1、反萃时间5 min、单级反萃,铁的反萃率达95%。
  • 韩硕,李劼,张凯,吕晓军,赖延清,石岩
    摘要:
    以氧化铝溶胶为粘结剂,采用冷压烧结法制备出铝电解用TiB2/Al2O3复合阴极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和溶胶添加量对复合阴极相对密度、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的提高能够增加复合阴极的相对密度,同时有利于降低复合阴极电阻率。1 400 ℃烧结的复合阴极相对密度可达93.83%,电阻率最低为0.56 μΩ·m。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复合阴极的电阻率先降低后增加。烧结时间为5 h时复合阴极电阻率最低,为0.72 μΩ·m。当溶胶含量为25%,1 400 ℃烧结5 h时,复合阴极材料性能最佳,其电阻率可达0.72 μΩ·m、抗压强度为38.70 MPa。
  • 罗宗山
    摘要:
    建立了氧化铝回转窑喷雾干燥塔的3D数值模型,应用CFD商业软件Fluent对其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塔内部温度、速度的分布及颗粒运动轨道与干燥速率。结果表明,干燥塔温度和速度分布较为合理,干燥带集中发生在中上部;塔内液滴的干燥速度较快,干燥塔的设计能够满足工艺的要求。实际工业应用表明,该工艺不但能降低建筑成本,也能够节约回转窑能耗。
  • 陈亚,廖婷,陈白珍,田千秋
    摘要:
    将锂辉石在1 050 ℃进行转化焙烧后,采用纯碱压煮工艺对所得到的b-锂辉石进行处理并对浸出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为:搅拌速率300 r/min(加钢球),液固比4,反应温度225 ℃,反应时间60 min。此时锂辉石中的锂的提取率可达到96%以上,基本达到采用硫酸法从锂辉石提取锂的浸出率水平。
  • 稀贵金属
  • 汪胜东,蒋开喜,蒋训雄,冯林永,范艳青,蒋伟,张登高
    摘要:
    研究了硝酸浸出磷矿中稀土的动力学,考察了温度、浓度、粒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和浓度、减小粒度均能提高稀土浸出率。浸出过程符合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受界面化学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为70.6 kJ/mol,表观反应级数为0.83级。
  • 材料与设备
  • 徐亚娟,陈昌国,张丁非,刘渝萍,陈浩
    摘要:
    采用浸泡失重、SEM、XRD等方法研究了AZ31镁合金与A6N01S-T5铝合金偶接后在3.5%NaCl溶液中电偶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浸泡腐蚀试验时间越长,偶对中AZ31镁合金、A6N01S-T5铝合金的腐蚀失重量越大,但是平均腐蚀速率则呈下降趋势。在偶对中AZ31镁合金作为阳极腐蚀加速,A6N01S-T5铝合金作为阴极,与镁合金接触的部分得到保护,而暴露在溶液中的部分发生了严重的阴极腐蚀。
  • 黄有国,李庆余,王红强
    摘要:
    采用传统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铝电解用5Cu/(NiFe2O4-10NiO)金属陶瓷惰性阳极,对其在钠钾冰晶石混合冰晶石中进行电解腐蚀。研究结果表明,从微观来看,阳极存在腐蚀现象。电解过程的槽电压波动剧烈。Fe、Ni和Cu组元的平衡浓度分别为150×10-6、42×10-6及40×10-6,腐蚀速率比常规电解条件下的低。
  • 席赟,陈志浩,朱协彬,祖方遒
    摘要:
    运用电阻法和DSC热分析发现了CuSn30%合金熔体中存在不可逆的结构转变。在转变区间前后,通过熔体过热处理手段探索了这一结构变化对合金凝固过程及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可逆熔体结构的变化导致熔体凝固所需的过冷度增大,合金凝固组织变化明显,初生相和共析组织细化,分布弥散化。并从熔体结构转变角度对上述现象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 杨星,杨声海,郭欢,陈永明,刘青
    摘要:
    以铜始极片为阴极、石墨板为阳极,在有以阳离子交换膜为隔膜的电解槽中,从酸性CuCl2蚀刻废液电沉积金属铜板。研究了阴极液中起始Cu2+浓度、起始Cl-浓度、阴极电流密度、电解温度和极距等因素对电沉积的影响。最佳条件为:起始Cl-浓度5.5 mol/L,起始H+浓度3.0 mol /L,添加剂0.2 g/L,阴极电流密度350 A/m2,电解温度36 ℃,极距5 cm,Cu2+浓度从40 g/L降低至20 g/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阴极电流效率达到92.77%,平均槽电压小于3 V;阴极上可以得到平整致密的金属铜板。阴极电解废液中的Cu2+浓度降低到20 g/L左右,可返回蚀刻过程配制蚀刻新液。
  • 李颖毅,陈伟凡
    摘要:
    以抛蚀率作为评价抛光粉性能的指标。详细考察了铈基抛光粉的浆料浓度、抛光时间、抛光粉的灼烧温度、抛光体系的温度对ZF6型光学玻璃抛蚀率的影响。
  • 司乃潮,马得勇,吴勤方,孙少纯,刘光磊,华雄飞
    摘要: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Ni、Cr及Zn三种合金元素对Al-7.5Si-3.5Cu-0.35Mg亚共晶铸造铝硅合金力学性能影响,并用SEM和EDX对加入微量合金后的铸态组织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最优配比为Ni0.02Cr0.03Zn0.2。在合金铸态组织中,Ni、Cr、Zn元素形成复杂的灰白色短棒状或粒状ω相,中和了Fe的有害作用,并且在合金拉伸变形时,可以阻碍位错的运动,对合金基体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 田琴,朱涛,雷源源,杨明,万明攀
    摘要:
    在半固态区间对铝硅合金进行等温搅拌,主要研究搅拌时间对初生Al和初生Si形貌和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搅拌作用下,铝硅合金中初生相通过物理、冶金作用而发生形貌、尺寸的改变。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初生Al由粗大的枝晶状演变为细小的近球状、蔷薇状,初生Si由粗大的多角状、板块状尖角颗粒演变为细小的较圆整等轴颗粒。初生Al的细化、圆整是以熔断、扭折为主,初生Si的细化、圆整是以折断、破碎、熟化为主。
  • 冶金史
  • 晏德付,秦颍,陈茜,张中云
    摘要:
    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安徽天长三角圩西汉墓出土的部分铜器和铁器样品进行检测分析。XRD物相分析显示,青铜器及铁器表面锈蚀均为无害锈,可予以保留;XRF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件青铜容器一件为锡青铜,两件为铅锡青铜;金相显微镜结合扫面电镜观察可知,三件青铜样品均为热锻而成,组织均匀,铁剑材质为铸铁脱碳钢,铁釜为白口铁铸造而成。
    重有色金属
  • 郭杰,林姜多,刘之彭,李秋菊,洪新
    摘要: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不锈钢渣铁浴熔融还原中反应温度、炉渣碱度、渣中Al2O3含量及铁水初始铬含量对铬在铁浴和碱性炉渣间分配行为的影响。试验在石墨坩埚内进行,还原剂为碳饱和铁水中的碳。试验结果表明,对影响渣中铬还原因素的显著性顺序依次为:炉渣碱度>渣中Al2O3含量>铁水初始铬含量>反应温度。此外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对试验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和优化,以获得对渣中氧化铬还原的最佳参数。
  • 郭万根,石玉臣,王含渊,张吉贵,黄蕴成,许新启
    摘要:
    根据配位化学热力学平衡原理,通过热力学平衡计算绘制出了298.15 K时钴电解液体系中五金属离子(Co2+、Cu2+、Zn2+、Pb2+、Ni2+)及其配离子的c-lg c[Cl]T图和c-pH图。热力学计算显示,pH为2.5时钴电解液中铅、锌主要以配合阴离子形式存在,钴、铜、镍主要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可以采用阴离子树脂交换法将微量铅、锌与钴、铜、镍有效分离。对所绘的热力学平衡图分析表明,高浓度氯离子有利于与金属形成配合离子,提高铅锌的配合阴离子含量,有利于阴离子树脂交换除铅、锌。
  • 轻有色金属
  • 赵爱春,张廷安,吕国志,曲海翠,牟望重
    摘要:
    以澳大利亚难处理三水铝土矿为对象、盐酸为浸出剂进行无焙烧浸出试验,考察浸出温度、矿物粒度以及浸出时间对氧化铝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矿物粒度-55 μm、浸出温度100~110 ℃、浸出时间120 min、盐酸浓度10%、浸出液固比100∶7。此条件下氧化铝的浸出率为95.49%,氧化铁的浸出率为96.72%。以该酸浸液为原料,使用TBP-苯体系进行铝铁分离萃取试验,在萃取温度25℃、相比O/A=1∶1、盐酸浓度1.5 mol/L,萃取时间10 min的条件下,经单级萃取,溶液中铁元素的萃取率可达95%,铝元素损失率为6%,其萃取分离系数为408,经3级以上逆流萃取分离系数可达800以上。以纯水作为反萃剂,在温度25 ℃、相比O/A=1∶1、反萃时间5 min、单级反萃,铁的反萃率达95%。
  • 韩硕,李劼,张凯,吕晓军,赖延清,石岩
    摘要:
    以氧化铝溶胶为粘结剂,采用冷压烧结法制备出铝电解用TiB2/Al2O3复合阴极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和溶胶添加量对复合阴极相对密度、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的提高能够增加复合阴极的相对密度,同时有利于降低复合阴极电阻率。1 400 ℃烧结的复合阴极相对密度可达93.83%,电阻率最低为0.56 μΩ·m。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复合阴极的电阻率先降低后增加。烧结时间为5 h时复合阴极电阻率最低,为0.72 μΩ·m。当溶胶含量为25%,1 400 ℃烧结5 h时,复合阴极材料性能最佳,其电阻率可达0.72 μΩ·m、抗压强度为38.70 MPa。
  • 罗宗山
    摘要:
    建立了氧化铝回转窑喷雾干燥塔的3D数值模型,应用CFD商业软件Fluent对其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塔内部温度、速度的分布及颗粒运动轨道与干燥速率。结果表明,干燥塔温度和速度分布较为合理,干燥带集中发生在中上部;塔内液滴的干燥速度较快,干燥塔的设计能够满足工艺的要求。实际工业应用表明,该工艺不但能降低建筑成本,也能够节约回转窑能耗。
  • 陈亚,廖婷,陈白珍,田千秋
    摘要:
    将锂辉石在1 050 ℃进行转化焙烧后,采用纯碱压煮工艺对所得到的b-锂辉石进行处理并对浸出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为:搅拌速率300 r/min(加钢球),液固比4,反应温度225 ℃,反应时间60 min。此时锂辉石中的锂的提取率可达到96%以上,基本达到采用硫酸法从锂辉石提取锂的浸出率水平。
  • 稀贵金属
  • 汪胜东,蒋开喜,蒋训雄,冯林永,范艳青,蒋伟,张登高
    摘要:
    研究了硝酸浸出磷矿中稀土的动力学,考察了温度、浓度、粒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和浓度、减小粒度均能提高稀土浸出率。浸出过程符合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受界面化学反应控制,表观活化能为70.6 kJ/mol,表观反应级数为0.83级。
  • 材料与设备
  • 徐亚娟,陈昌国,张丁非,刘渝萍,陈浩
    摘要:
    采用浸泡失重、SEM、XRD等方法研究了AZ31镁合金与A6N01S-T5铝合金偶接后在3.5%NaCl溶液中电偶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浸泡腐蚀试验时间越长,偶对中AZ31镁合金、A6N01S-T5铝合金的腐蚀失重量越大,但是平均腐蚀速率则呈下降趋势。在偶对中AZ31镁合金作为阳极腐蚀加速,A6N01S-T5铝合金作为阴极,与镁合金接触的部分得到保护,而暴露在溶液中的部分发生了严重的阴极腐蚀。
  • 黄有国,李庆余,王红强
    摘要:
    采用传统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铝电解用5Cu/(NiFe2O4-10NiO)金属陶瓷惰性阳极,对其在钠钾冰晶石混合冰晶石中进行电解腐蚀。研究结果表明,从微观来看,阳极存在腐蚀现象。电解过程的槽电压波动剧烈。Fe、Ni和Cu组元的平衡浓度分别为150×10-6、42×10-6及40×10-6,腐蚀速率比常规电解条件下的低。
  • 席赟,陈志浩,朱协彬,祖方遒
    摘要:
    运用电阻法和DSC热分析发现了CuSn30%合金熔体中存在不可逆的结构转变。在转变区间前后,通过熔体过热处理手段探索了这一结构变化对合金凝固过程及凝固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可逆熔体结构的变化导致熔体凝固所需的过冷度增大,合金凝固组织变化明显,初生相和共析组织细化,分布弥散化。并从熔体结构转变角度对上述现象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 杨星,杨声海,郭欢,陈永明,刘青
    摘要:
    以铜始极片为阴极、石墨板为阳极,在有以阳离子交换膜为隔膜的电解槽中,从酸性CuCl2蚀刻废液电沉积金属铜板。研究了阴极液中起始Cu2+浓度、起始Cl-浓度、阴极电流密度、电解温度和极距等因素对电沉积的影响。最佳条件为:起始Cl-浓度5.5 mol/L,起始H+浓度3.0 mol /L,添加剂0.2 g/L,阴极电流密度350 A/m2,电解温度36 ℃,极距5 cm,Cu2+浓度从40 g/L降低至20 g/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阴极电流效率达到92.77%,平均槽电压小于3 V;阴极上可以得到平整致密的金属铜板。阴极电解废液中的Cu2+浓度降低到20 g/L左右,可返回蚀刻过程配制蚀刻新液。
  • 李颖毅,陈伟凡
    摘要:
    以抛蚀率作为评价抛光粉性能的指标。详细考察了铈基抛光粉的浆料浓度、抛光时间、抛光粉的灼烧温度、抛光体系的温度对ZF6型光学玻璃抛蚀率的影响。
  • 司乃潮,马得勇,吴勤方,孙少纯,刘光磊,华雄飞
    摘要: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Ni、Cr及Zn三种合金元素对Al-7.5Si-3.5Cu-0.35Mg亚共晶铸造铝硅合金力学性能影响,并用SEM和EDX对加入微量合金后的铸态组织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最优配比为Ni0.02Cr0.03Zn0.2。在合金铸态组织中,Ni、Cr、Zn元素形成复杂的灰白色短棒状或粒状ω相,中和了Fe的有害作用,并且在合金拉伸变形时,可以阻碍位错的运动,对合金基体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 田琴,朱涛,雷源源,杨明,万明攀
    摘要:
    在半固态区间对铝硅合金进行等温搅拌,主要研究搅拌时间对初生Al和初生Si形貌和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搅拌作用下,铝硅合金中初生相通过物理、冶金作用而发生形貌、尺寸的改变。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初生Al由粗大的枝晶状演变为细小的近球状、蔷薇状,初生Si由粗大的多角状、板块状尖角颗粒演变为细小的较圆整等轴颗粒。初生Al的细化、圆整是以熔断、扭折为主,初生Si的细化、圆整是以折断、破碎、熟化为主。
  • 冶金史
  • 晏德付,秦颍,陈茜,张中云
    摘要:
    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安徽天长三角圩西汉墓出土的部分铜器和铁器样品进行检测分析。XRD物相分析显示,青铜器及铁器表面锈蚀均为无害锈,可予以保留;XRF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件青铜容器一件为锡青铜,两件为铅锡青铜;金相显微镜结合扫面电镜观察可知,三件青铜样品均为热锻而成,组织均匀,铁剑材质为铸铁脱碳钢,铁釜为白口铁铸造而成。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