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1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廖元杭
    摘要:
    利用双平衡法,研究了Co(Ⅱ)-NH3-Cl--H2O体系中Co(Ⅱ)的溶解规律,通过计算绘制了热力学平衡图,揭示了体系中各物质的平衡浓度与氨水浓度和氯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唯一存在的固相物质为Co(OH)2(S),试验验证了热力学计算结果,两者之间的偏差仅为10.13%。
  • 赵吝加,曾维华,许乃中,温宗国
    摘要:
    针对目前国内环境技术评估以专家定性判断为主、缺乏定量技术评估手段的现状,通过设置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估因素集及其隶属函数等过程,建立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估的铜冶炼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评估方法,综合评估铜冶炼技术。应用该方法,从闪速熔炼、富氧侧吹熔池熔炼、艾萨/奥斯麦特熔炼、氧气底吹熔炼、白银炼铜、诺兰达炼铜等6项技术中,筛选出前4种作为铜冶炼行业重点推广的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
  • 张邦胜,蒋开喜,王海北
    摘要:
    提出一种加压酸浸处理镍钼矿的新工艺,考察温度、氧分压、液固比、时间等对镍钼转化率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固比为5,氧分压为0.4 MPa,150 ℃反应2 h的条件下,钼转化率可以达到98.3%以上,镍浸出率达到98.7%。
  • 李允斌
    摘要:
    介绍了氧气侧吹炼铅技术的工艺过程,总结了其技术特点,分析了推广应用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该工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王仍坚,蒋开喜,王海北,蒋训雄,……
    摘要:
    对合成硫化铜进行了细菌浸出试验,考察了Fe2 浓度和矿浆电位对铜浸出率的影响,以及细菌在铜浸出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Fe2 浓度88 mg/L、矿浆电位大于550 mV、浸出30天时铜的浸出率大于99%,细菌绝大部分是以间接作用机理进行浸出的。
  • 韦其晋,袁朝新
    摘要:
    使用小型交直流矿热电炉对富氧侧吹熔炼工艺产出的水淬铜渣进行贫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下负直流电贫化60 min后渣含铜从0.73%降至0.28%,铜回收率约65%,比交流电提高约10个百分点。在1 160~1 350 ℃时熔渣温度对铜回收率影响不明显。黄铁矿精矿添加量为渣重10%时,渣含铜可降至0.24%,铜回收率约70%。渣含铜随冰铜品位的增高稍有增大的趋势。
  • 轻有色金属
  • 张念炳,黎志英,丁 彤
    摘要:
    用铝酸钡和氢氧化钡对种分母液进行脱硫试验,对脱硫渣进行XRD分析,并比较脱硫过程。结果表明,氢氧化钡的脱硫效果更好,脱硫完成时间更短,速率更快;铝酸钡先与碱液反应生成2BaO?Al2O3?5H2O,再与硫碱和碳碱反应,而氢氧化钡直接与硫碱和碳碱反应,脱硫过程均可用未反应核模型描述。
  • 杨秀丽,王晓辉,孙青,徐娟,郑诗礼,魏昶
    摘要:
    开展了低浓度氢氟酸体系中MIBK萃取分离钽铌的研究,考察了萃取时间、萃取相比、氢氟酸浓度、钽铌浓度、钽与铌质量比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始氢氟酸浓度0.5 mol/L、钽铌总浓度60 g/L、萃取相比(O/A)为5、钽与铌质量比2的条件下萃取5 min可获得最佳的钽铌分离效果,钽铌分离系数高达50 000。
  • 稀贵金属
  • 魏威,陈启元,谭 军,李 洁,王辉,廖舟,刘常青,张平民
    摘要:
    模拟基夫赛特炼铅工艺搭配处理浸锌渣过程的碳热还原阶段,主要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银在粗铅及炉渣之间的分配。结果表明,在1 200 ℃还原熔炼温度下,银在铅与炉渣中的分配比值最大为30.13;1 300 ℃时最大分配比值为19.17。金属银能很好地在粗铅中富集,为使更多的银进入粗铅相,提高银回收率,铅氧化物熔体的碳热还原温度不宜太高。
  • 汪胜东,蒋开喜,蒋训雄,冯林永,范艳青,蒋伟
    摘要:
    采用湿法磷酸工艺的返回酸浸出磷矿中伴生稀土与磷,稀土与磷以磷酸二氢盐的形式进入溶液。考察温度、浓度、时间、液固比等因素对稀土与磷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浸出条件为:返回酸浓度25%、温度65 ℃、液固比10∶1、浸出时间8 h,在此条件下,稀土浸出率可达90.4%,磷浸出率达98.7%。
  • 李 江,刘亚洁,车江华,饶 军
    摘要:
    对广东某铀矿微生物堆浸后品位为0.014%的尾渣进行了不同喷淋条件下的微生物柱浸试验。结果表明,浸出周期4个月,在2天喷淋1次条件下,液固比为1.74,渣计浸出率50%;在4天喷淋1次条件下,液固比为0.94,渣计浸出率28.6%。小喷淋量、间歇式喷淋的微生物浸出工艺,成本低,能有效回收堆浸尾渣中的铀资源,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 高照国,曹耀华,刘红召,王威
    摘要:
    采用中性和酸性两步浸出、萃取与反萃、置换工艺流程从含铟氧化锌烟尘中制备海绵铟,考察中性浸出的初始酸度和氧化剂用量、酸性浸出的浸出酸度和时间等对锌和铟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铟和锌浸出率分别为90.60%和89.28%。浸出液经过萃取、反萃取、锌粉置换得到海绵铟,其中三级逆流萃取率99.80%、三级逆流反萃率99.90%、置换率99.50%。
  • 韦世强,侬健桃,谭海翔
    摘要:
    以从钛白废酸中提取的粗钪(Sc2O3 99%~99.95%)为原料,采用酸溶解、T204和D305多级萃取、反萃以及草酸沉淀等提纯工序,得到的草酸钪经煅烧后可以获得回收率93.49%、纯度99.999%的高纯氧化钪。
  • 李栋
    摘要:
    采用氧压酸浸技术对铅冶炼富铟烟尘进行浸出试验研究,详细考察了硫酸用量、氧分压、温度、液固比、时间、粒度等因素对铟浸出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氧压酸浸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下述最佳条件下:初始硫酸浓度180 g/L、氧分压0.8 MPa、温度150 ℃、液固比5∶1、时间120 min、反应物粒度0.15~0.12 mm,铟和锌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6.74%和99.19%,渣含铟小于0.02%。
  • 周仲魁,孙占学,高峰,高柏
    摘要:
    对某铀矿石在不同酸度下细菌溶浸浸铀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浸出过程中铀浸出率、酸耗和细菌生长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铀矿石不同酸度下细菌溶浸效果较好,液计平均浸出率为87.7%,渣计平均浸出率为94.1%;另外,在酸化阶段,硫酸浓度对浸出总耗酸影响不大,但浓酸可以大幅度缩短酸化时间;在细菌浸出阶段,pH越高耗酸越低,细菌生长情况越好,但铀浸出率并未随之增高,主要是因为较高pH的浸出液中容易产生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矾沉淀,阻止了铀的进一步浸出。
  • 材料与设备
  • 谭宏斌,张士勇,马小玲
    摘要:
    用硝酸铝、氧化镁和正硅酸乙酯为原料,乳酸为络合剂,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莫来石—氧化硅—顽火辉石复合纤维。用FTIR、XRD和SEM对凝胶纤维和陶瓷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凝胶纤维在1 200 ℃煅烧2 h后得到了具有光滑表面和致密微观结构的莫来石—氧化硅—顽火辉石复合纤维。
  • 汪振忠,郭光辉,柯昌美,杨正群,李怀程,王茜,张利玉,陈珊
    摘要:
    以铅膏和硫酸铅为原料,在柠檬酸—柠檬酸钠浸出体系中制备类似柠檬酸铅的前驱体,用TG-DSC分析其热分解行为,用SEM及EDS对煅烧前后物质的形貌及成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铅膏和硫酸铅制备的柠檬酸铅完全分解温度分别为420 ℃和370 ℃,两者均呈鳞片状,煅烧后前者的产物发生了团聚,后者呈较大的颗粒状。煅烧后的产物主要含有铅和氧两种元素。
  • 刘玲,琚成新,蔡朝辉
    摘要:
    通过对钼精矿氧化焙烧机理的研究,在多膛炉焙烧钼精矿实践中,将高温尾气的热能引入多膛炉,作为钼精矿焙烧的补充热源,从而使各层温度均保持在最佳范围内(550~650 ℃),成功实现了多膛炉无碳焙烧。
    重有色金属
  • 廖元杭
    摘要:
    利用双平衡法,研究了Co(Ⅱ)-NH3-Cl--H2O体系中Co(Ⅱ)的溶解规律,通过计算绘制了热力学平衡图,揭示了体系中各物质的平衡浓度与氨水浓度和氯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唯一存在的固相物质为Co(OH)2(S),试验验证了热力学计算结果,两者之间的偏差仅为10.13%。
  • 赵吝加,曾维华,许乃中,温宗国
    摘要:
    针对目前国内环境技术评估以专家定性判断为主、缺乏定量技术评估手段的现状,通过设置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估因素集及其隶属函数等过程,建立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估的铜冶炼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评估方法,综合评估铜冶炼技术。应用该方法,从闪速熔炼、富氧侧吹熔池熔炼、艾萨/奥斯麦特熔炼、氧气底吹熔炼、白银炼铜、诺兰达炼铜等6项技术中,筛选出前4种作为铜冶炼行业重点推广的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
  • 张邦胜,蒋开喜,王海北
    摘要:
    提出一种加压酸浸处理镍钼矿的新工艺,考察温度、氧分压、液固比、时间等对镍钼转化率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固比为5,氧分压为0.4 MPa,150 ℃反应2 h的条件下,钼转化率可以达到98.3%以上,镍浸出率达到98.7%。
  • 李允斌
    摘要:
    介绍了氧气侧吹炼铅技术的工艺过程,总结了其技术特点,分析了推广应用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该工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王仍坚,蒋开喜,王海北,蒋训雄,……
    摘要:
    对合成硫化铜进行了细菌浸出试验,考察了Fe2 浓度和矿浆电位对铜浸出率的影响,以及细菌在铜浸出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Fe2 浓度88 mg/L、矿浆电位大于550 mV、浸出30天时铜的浸出率大于99%,细菌绝大部分是以间接作用机理进行浸出的。
  • 韦其晋,袁朝新
    摘要:
    使用小型交直流矿热电炉对富氧侧吹熔炼工艺产出的水淬铜渣进行贫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下负直流电贫化60 min后渣含铜从0.73%降至0.28%,铜回收率约65%,比交流电提高约10个百分点。在1 160~1 350 ℃时熔渣温度对铜回收率影响不明显。黄铁矿精矿添加量为渣重10%时,渣含铜可降至0.24%,铜回收率约70%。渣含铜随冰铜品位的增高稍有增大的趋势。
  • 轻有色金属
  • 张念炳,黎志英,丁 彤
    摘要:
    用铝酸钡和氢氧化钡对种分母液进行脱硫试验,对脱硫渣进行XRD分析,并比较脱硫过程。结果表明,氢氧化钡的脱硫效果更好,脱硫完成时间更短,速率更快;铝酸钡先与碱液反应生成2BaO?Al2O3?5H2O,再与硫碱和碳碱反应,而氢氧化钡直接与硫碱和碳碱反应,脱硫过程均可用未反应核模型描述。
  • 杨秀丽,王晓辉,孙青,徐娟,郑诗礼,魏昶
    摘要:
    开展了低浓度氢氟酸体系中MIBK萃取分离钽铌的研究,考察了萃取时间、萃取相比、氢氟酸浓度、钽铌浓度、钽与铌质量比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始氢氟酸浓度0.5 mol/L、钽铌总浓度60 g/L、萃取相比(O/A)为5、钽与铌质量比2的条件下萃取5 min可获得最佳的钽铌分离效果,钽铌分离系数高达50 000。
  • 稀贵金属
  • 魏威,陈启元,谭 军,李 洁,王辉,廖舟,刘常青,张平民
    摘要:
    模拟基夫赛特炼铅工艺搭配处理浸锌渣过程的碳热还原阶段,主要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银在粗铅及炉渣之间的分配。结果表明,在1 200 ℃还原熔炼温度下,银在铅与炉渣中的分配比值最大为30.13;1 300 ℃时最大分配比值为19.17。金属银能很好地在粗铅中富集,为使更多的银进入粗铅相,提高银回收率,铅氧化物熔体的碳热还原温度不宜太高。
  • 汪胜东,蒋开喜,蒋训雄,冯林永,范艳青,蒋伟
    摘要:
    采用湿法磷酸工艺的返回酸浸出磷矿中伴生稀土与磷,稀土与磷以磷酸二氢盐的形式进入溶液。考察温度、浓度、时间、液固比等因素对稀土与磷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浸出条件为:返回酸浓度25%、温度65 ℃、液固比10∶1、浸出时间8 h,在此条件下,稀土浸出率可达90.4%,磷浸出率达98.7%。
  • 李 江,刘亚洁,车江华,饶 军
    摘要:
    对广东某铀矿微生物堆浸后品位为0.014%的尾渣进行了不同喷淋条件下的微生物柱浸试验。结果表明,浸出周期4个月,在2天喷淋1次条件下,液固比为1.74,渣计浸出率50%;在4天喷淋1次条件下,液固比为0.94,渣计浸出率28.6%。小喷淋量、间歇式喷淋的微生物浸出工艺,成本低,能有效回收堆浸尾渣中的铀资源,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 高照国,曹耀华,刘红召,王威
    摘要:
    采用中性和酸性两步浸出、萃取与反萃、置换工艺流程从含铟氧化锌烟尘中制备海绵铟,考察中性浸出的初始酸度和氧化剂用量、酸性浸出的浸出酸度和时间等对锌和铟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铟和锌浸出率分别为90.60%和89.28%。浸出液经过萃取、反萃取、锌粉置换得到海绵铟,其中三级逆流萃取率99.80%、三级逆流反萃率99.90%、置换率99.50%。
  • 韦世强,侬健桃,谭海翔
    摘要:
    以从钛白废酸中提取的粗钪(Sc2O3 99%~99.95%)为原料,采用酸溶解、T204和D305多级萃取、反萃以及草酸沉淀等提纯工序,得到的草酸钪经煅烧后可以获得回收率93.49%、纯度99.999%的高纯氧化钪。
  • 李栋
    摘要:
    采用氧压酸浸技术对铅冶炼富铟烟尘进行浸出试验研究,详细考察了硫酸用量、氧分压、温度、液固比、时间、粒度等因素对铟浸出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氧压酸浸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下述最佳条件下:初始硫酸浓度180 g/L、氧分压0.8 MPa、温度150 ℃、液固比5∶1、时间120 min、反应物粒度0.15~0.12 mm,铟和锌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6.74%和99.19%,渣含铟小于0.02%。
  • 周仲魁,孙占学,高峰,高柏
    摘要:
    对某铀矿石在不同酸度下细菌溶浸浸铀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浸出过程中铀浸出率、酸耗和细菌生长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铀矿石不同酸度下细菌溶浸效果较好,液计平均浸出率为87.7%,渣计平均浸出率为94.1%;另外,在酸化阶段,硫酸浓度对浸出总耗酸影响不大,但浓酸可以大幅度缩短酸化时间;在细菌浸出阶段,pH越高耗酸越低,细菌生长情况越好,但铀浸出率并未随之增高,主要是因为较高pH的浸出液中容易产生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矾沉淀,阻止了铀的进一步浸出。
  • 材料与设备
  • 谭宏斌,张士勇,马小玲
    摘要:
    用硝酸铝、氧化镁和正硅酸乙酯为原料,乳酸为络合剂,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莫来石—氧化硅—顽火辉石复合纤维。用FTIR、XRD和SEM对凝胶纤维和陶瓷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凝胶纤维在1 200 ℃煅烧2 h后得到了具有光滑表面和致密微观结构的莫来石—氧化硅—顽火辉石复合纤维。
  • 汪振忠,郭光辉,柯昌美,杨正群,李怀程,王茜,张利玉,陈珊
    摘要:
    以铅膏和硫酸铅为原料,在柠檬酸—柠檬酸钠浸出体系中制备类似柠檬酸铅的前驱体,用TG-DSC分析其热分解行为,用SEM及EDS对煅烧前后物质的形貌及成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铅膏和硫酸铅制备的柠檬酸铅完全分解温度分别为420 ℃和370 ℃,两者均呈鳞片状,煅烧后前者的产物发生了团聚,后者呈较大的颗粒状。煅烧后的产物主要含有铅和氧两种元素。
  • 刘玲,琚成新,蔡朝辉
    摘要:
    通过对钼精矿氧化焙烧机理的研究,在多膛炉焙烧钼精矿实践中,将高温尾气的热能引入多膛炉,作为钼精矿焙烧的补充热源,从而使各层温度均保持在最佳范围内(550~650 ℃),成功实现了多膛炉无碳焙烧。
    重有色金属
  • 廖元杭
    摘要:
    利用双平衡法,研究了Co(Ⅱ)-NH3-Cl--H2O体系中Co(Ⅱ)的溶解规律,通过计算绘制了热力学平衡图,揭示了体系中各物质的平衡浓度与氨水浓度和氯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唯一存在的固相物质为Co(OH)2(S),试验验证了热力学计算结果,两者之间的偏差仅为10.13%。
  • 赵吝加,曾维华,许乃中,温宗国
    摘要:
    针对目前国内环境技术评估以专家定性判断为主、缺乏定量技术评估手段的现状,通过设置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估因素集及其隶属函数等过程,建立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估的铜冶炼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评估方法,综合评估铜冶炼技术。应用该方法,从闪速熔炼、富氧侧吹熔池熔炼、艾萨/奥斯麦特熔炼、氧气底吹熔炼、白银炼铜、诺兰达炼铜等6项技术中,筛选出前4种作为铜冶炼行业重点推广的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
  • 张邦胜,蒋开喜,王海北
    摘要:
    提出一种加压酸浸处理镍钼矿的新工艺,考察温度、氧分压、液固比、时间等对镍钼转化率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固比为5,氧分压为0.4 MPa,150 ℃反应2 h的条件下,钼转化率可以达到98.3%以上,镍浸出率达到98.7%。
  • 李允斌
    摘要:
    介绍了氧气侧吹炼铅技术的工艺过程,总结了其技术特点,分析了推广应用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该工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王仍坚,蒋开喜,王海北,蒋训雄,……
    摘要:
    对合成硫化铜进行了细菌浸出试验,考察了Fe2 浓度和矿浆电位对铜浸出率的影响,以及细菌在铜浸出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Fe2 浓度88 mg/L、矿浆电位大于550 mV、浸出30天时铜的浸出率大于99%,细菌绝大部分是以间接作用机理进行浸出的。
  • 韦其晋,袁朝新
    摘要:
    使用小型交直流矿热电炉对富氧侧吹熔炼工艺产出的水淬铜渣进行贫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下负直流电贫化60 min后渣含铜从0.73%降至0.28%,铜回收率约65%,比交流电提高约10个百分点。在1 160~1 350 ℃时熔渣温度对铜回收率影响不明显。黄铁矿精矿添加量为渣重10%时,渣含铜可降至0.24%,铜回收率约70%。渣含铜随冰铜品位的增高稍有增大的趋势。
  • 轻有色金属
  • 张念炳,黎志英,丁 彤
    摘要:
    用铝酸钡和氢氧化钡对种分母液进行脱硫试验,对脱硫渣进行XRD分析,并比较脱硫过程。结果表明,氢氧化钡的脱硫效果更好,脱硫完成时间更短,速率更快;铝酸钡先与碱液反应生成2BaO?Al2O3?5H2O,再与硫碱和碳碱反应,而氢氧化钡直接与硫碱和碳碱反应,脱硫过程均可用未反应核模型描述。
  • 杨秀丽,王晓辉,孙青,徐娟,郑诗礼,魏昶
    摘要:
    开展了低浓度氢氟酸体系中MIBK萃取分离钽铌的研究,考察了萃取时间、萃取相比、氢氟酸浓度、钽铌浓度、钽与铌质量比对萃取分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始氢氟酸浓度0.5 mol/L、钽铌总浓度60 g/L、萃取相比(O/A)为5、钽与铌质量比2的条件下萃取5 min可获得最佳的钽铌分离效果,钽铌分离系数高达50 000。
  • 稀贵金属
  • 魏威,陈启元,谭 军,李 洁,王辉,廖舟,刘常青,张平民
    摘要:
    模拟基夫赛特炼铅工艺搭配处理浸锌渣过程的碳热还原阶段,主要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银在粗铅及炉渣之间的分配。结果表明,在1 200 ℃还原熔炼温度下,银在铅与炉渣中的分配比值最大为30.13;1 300 ℃时最大分配比值为19.17。金属银能很好地在粗铅中富集,为使更多的银进入粗铅相,提高银回收率,铅氧化物熔体的碳热还原温度不宜太高。
  • 汪胜东,蒋开喜,蒋训雄,冯林永,范艳青,蒋伟
    摘要:
    采用湿法磷酸工艺的返回酸浸出磷矿中伴生稀土与磷,稀土与磷以磷酸二氢盐的形式进入溶液。考察温度、浓度、时间、液固比等因素对稀土与磷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浸出条件为:返回酸浓度25%、温度65 ℃、液固比10∶1、浸出时间8 h,在此条件下,稀土浸出率可达90.4%,磷浸出率达98.7%。
  • 李 江,刘亚洁,车江华,饶 军
    摘要:
    对广东某铀矿微生物堆浸后品位为0.014%的尾渣进行了不同喷淋条件下的微生物柱浸试验。结果表明,浸出周期4个月,在2天喷淋1次条件下,液固比为1.74,渣计浸出率50%;在4天喷淋1次条件下,液固比为0.94,渣计浸出率28.6%。小喷淋量、间歇式喷淋的微生物浸出工艺,成本低,能有效回收堆浸尾渣中的铀资源,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 高照国,曹耀华,刘红召,王威
    摘要:
    采用中性和酸性两步浸出、萃取与反萃、置换工艺流程从含铟氧化锌烟尘中制备海绵铟,考察中性浸出的初始酸度和氧化剂用量、酸性浸出的浸出酸度和时间等对锌和铟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铟和锌浸出率分别为90.60%和89.28%。浸出液经过萃取、反萃取、锌粉置换得到海绵铟,其中三级逆流萃取率99.80%、三级逆流反萃率99.90%、置换率99.50%。
  • 韦世强,侬健桃,谭海翔
    摘要:
    以从钛白废酸中提取的粗钪(Sc2O3 99%~99.95%)为原料,采用酸溶解、T204和D305多级萃取、反萃以及草酸沉淀等提纯工序,得到的草酸钪经煅烧后可以获得回收率93.49%、纯度99.999%的高纯氧化钪。
  • 李栋
    摘要:
    采用氧压酸浸技术对铅冶炼富铟烟尘进行浸出试验研究,详细考察了硫酸用量、氧分压、温度、液固比、时间、粒度等因素对铟浸出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氧压酸浸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下述最佳条件下:初始硫酸浓度180 g/L、氧分压0.8 MPa、温度150 ℃、液固比5∶1、时间120 min、反应物粒度0.15~0.12 mm,铟和锌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6.74%和99.19%,渣含铟小于0.02%。
  • 周仲魁,孙占学,高峰,高柏
    摘要:
    对某铀矿石在不同酸度下细菌溶浸浸铀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浸出过程中铀浸出率、酸耗和细菌生长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铀矿石不同酸度下细菌溶浸效果较好,液计平均浸出率为87.7%,渣计平均浸出率为94.1%;另外,在酸化阶段,硫酸浓度对浸出总耗酸影响不大,但浓酸可以大幅度缩短酸化时间;在细菌浸出阶段,pH越高耗酸越低,细菌生长情况越好,但铀浸出率并未随之增高,主要是因为较高pH的浸出液中容易产生铁的氢氧化物和铁矾沉淀,阻止了铀的进一步浸出。
  • 材料与设备
  • 谭宏斌,张士勇,马小玲
    摘要:
    用硝酸铝、氧化镁和正硅酸乙酯为原料,乳酸为络合剂,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莫来石—氧化硅—顽火辉石复合纤维。用FTIR、XRD和SEM对凝胶纤维和陶瓷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凝胶纤维在1 200 ℃煅烧2 h后得到了具有光滑表面和致密微观结构的莫来石—氧化硅—顽火辉石复合纤维。
  • 汪振忠,郭光辉,柯昌美,杨正群,李怀程,王茜,张利玉,陈珊
    摘要:
    以铅膏和硫酸铅为原料,在柠檬酸—柠檬酸钠浸出体系中制备类似柠檬酸铅的前驱体,用TG-DSC分析其热分解行为,用SEM及EDS对煅烧前后物质的形貌及成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铅膏和硫酸铅制备的柠檬酸铅完全分解温度分别为420 ℃和370 ℃,两者均呈鳞片状,煅烧后前者的产物发生了团聚,后者呈较大的颗粒状。煅烧后的产物主要含有铅和氧两种元素。
  • 刘玲,琚成新,蔡朝辉
    摘要:
    通过对钼精矿氧化焙烧机理的研究,在多膛炉焙烧钼精矿实践中,将高温尾气的热能引入多膛炉,作为钼精矿焙烧的补充热源,从而使各层温度均保持在最佳范围内(550~650 ℃),成功实现了多膛炉无碳焙烧。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