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王成彦,郜伟,尹飞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铅冶炼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从工艺和经济方面对熔池炼铅和闪速炼铅进行了比对。指出铅冶炼技术的发展必将遵从对环境污染最低、高的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率、适应于低品位复杂铅矿资源的处理、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等原则。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铅富氧闪速熔炼新技术的成功运行,可以提高我国铅冶炼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 王成彦,郜伟,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梁德华
    摘要:
    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提供主体工艺设备与设计、与灵宝市华宝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的我国第一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万吨/a铅富氧闪速熔炼厂于2011年5月10日在河南省灵宝市正式投料生产。入炉物料含铅约30%,闪速熔炼渣含铅8%~12%。经电炉贫化还原,电炉弃渣含铅小于2%、含锌小于2%、平均含银<6 g/t、含金小于0.1 g/t、含铜小于0.1%。粗铅品位大于98%。闪速熔炼烟尘含铅大于65%、含锌小于3%,烟尘率8%~12%且全部闭路返回熔炼。铅回收率大于98%、金银回收率大于99.5%、总硫利用率大于98%。包括还原贫化电炉挥发锌的能耗在内,粗铅综合能耗213 kgce/t。
  • 尹飞,王成彦,王忠,郜伟,李强
    摘要:
    结合铅富氧闪速熔炼的特点,对相关渣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炉渣的CaO含量,可有效降低渣含铅。适宜的渣型为FeO/SiO2 =1.15、CaO/SiO2=0.6,炉渣的熔点和黏度均可满足熔炼要求。
  • 郜伟,王成彦,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李强
    摘要:
    详细介绍了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负责设计的我国第一座年产10万吨粗铅的铅富氧闪速熔炼厂的试生产和技术指标。工业生产表明:该项目技术先进,投资省、流程短、工艺稳定,铅冶炼系统综合能耗低,整体工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李强,王成彦,郜伟,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梁德华
    摘要:
    严格的烘炉制度对提高炉寿、保证正常生产具有特殊意义。烘炉既要满足耐火砖升温要求,也要兼顾余热锅炉升温规定和硫酸系统。详细介绍了我国第一座铅富氧闪速熔炼炉烘炉准备、升温操作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 张涛,张恩华
    摘要:
    描述了在富氧闪速炼铅过程中余热锅炉出现的一些特殊工艺事故,并详细介绍了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取得的效果,证明了余热锅炉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 郜伟,王成彦,尹飞,宋元张,郑晓斌
    摘要:
    我国第一座铅富氧闪速熔炼炉采用了独创的“大三明治”和“立体水冷”新结构,铜水套用量不到200 t,全部国产化制造。生产实践证明,设计出的冷却原件和冷却装置系统安全可靠,耐火材料得到了有效保护。
  • 谢永强,吕晓森
    摘要:
    根据铅富氧闪速熔炼工艺配套余热锅炉收集烟灰的特点,分析了该系统出现的堵塞情况。对开发的烟灰破碎分级机的结构、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系统改进措施。
  • 吕晓森,谢永强
    摘要:
    备料系统采用蒸汽干燥、干式球磨、筛分等技术,缩短了工艺流程,生产出合格的、满足铅富氧闪速熔炼工艺要求的入炉铅物料。
  • 柳杨,郑晓斌,王成彦,郜伟,宋元张
    摘要:
    铅富氧闪速熔炼工程自动控制系统采用和利时公司推出的第四代DCS系统HOLLIAS-MACS-V系统。投产以来的使用效果表明,控制系统运行稳定。
  • 张恩华,张涛
    摘要:
    详细阐述了蒸汽在闪速炼铅生产系统中从产生到使用的全过程,解释了闪速炼铅工艺系统能耗低的原因。
  • 郜伟,王成彦,陈永强,宋元张,郑晓斌,李强
    摘要:
    详细分析了铅富氧闪速熔炼工艺的技术参数、能耗、烟尘和SO2排放量等,阐述了铅富氧熔炼工艺在节能和环境保护上的优越性。
  • 王成彦,郜伟,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梁德华,李强
    摘要:
    2011年5月10日,年产10万t粗铅的铅富氧闪速熔炼工程正式投料生产。在入炉料含铅25%~30%的情况下,取得了一次铅还原率大于85%、铅总回收率98.5%、金银回收率大于99.5%、铜回收率大于85%、锌回收率大于90%、脱硫率大于98%的指标;取消烟化炉,真正实现了铅、锌的一次回收;包括还原贫化电炉挥发锌的能耗在内,吨粗铅综合能耗约为213 kgce;弃渣含铅、锌小于2%(最低<1%)、平均含银<6 g/t、含金小于0.1 g/t、含铜小于0.1%;产出的氧化锌灰不含氟、氯,可以不经多膛炉脱氟氯而直接送锌冶炼厂回收锌。工业生产中取得的多项技术经济指标表明,铅富氧闪速熔炼新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重有色金属
  • 王成彦,郜伟,尹飞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铅冶炼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从工艺和经济方面对熔池炼铅和闪速炼铅进行了比对。指出铅冶炼技术的发展必将遵从对环境污染最低、高的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率、适应于低品位复杂铅矿资源的处理、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等原则。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铅富氧闪速熔炼新技术的成功运行,可以提高我国铅冶炼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 王成彦,郜伟,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梁德华
    摘要:
    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提供主体工艺设备与设计、与灵宝市华宝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的我国第一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万吨/a铅富氧闪速熔炼厂于2011年5月10日在河南省灵宝市正式投料生产。入炉物料含铅约30%,闪速熔炼渣含铅8%~12%。经电炉贫化还原,电炉弃渣含铅小于2%、含锌小于2%、平均含银<6 g/t、含金小于0.1 g/t、含铜小于0.1%。粗铅品位大于98%。闪速熔炼烟尘含铅大于65%、含锌小于3%,烟尘率8%~12%且全部闭路返回熔炼。铅回收率大于98%、金银回收率大于99.5%、总硫利用率大于98%。包括还原贫化电炉挥发锌的能耗在内,粗铅综合能耗213 kgce/t。
  • 尹飞,王成彦,王忠,郜伟,李强
    摘要:
    结合铅富氧闪速熔炼的特点,对相关渣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炉渣的CaO含量,可有效降低渣含铅。适宜的渣型为FeO/SiO2 =1.15、CaO/SiO2=0.6,炉渣的熔点和黏度均可满足熔炼要求。
  • 郜伟,王成彦,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李强
    摘要:
    详细介绍了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负责设计的我国第一座年产10万吨粗铅的铅富氧闪速熔炼厂的试生产和技术指标。工业生产表明:该项目技术先进,投资省、流程短、工艺稳定,铅冶炼系统综合能耗低,整体工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李强,王成彦,郜伟,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梁德华
    摘要:
    严格的烘炉制度对提高炉寿、保证正常生产具有特殊意义。烘炉既要满足耐火砖升温要求,也要兼顾余热锅炉升温规定和硫酸系统。详细介绍了我国第一座铅富氧闪速熔炼炉烘炉准备、升温操作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 张涛,张恩华
    摘要:
    描述了在富氧闪速炼铅过程中余热锅炉出现的一些特殊工艺事故,并详细介绍了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取得的效果,证明了余热锅炉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 郜伟,王成彦,尹飞,宋元张,郑晓斌
    摘要:
    我国第一座铅富氧闪速熔炼炉采用了独创的“大三明治”和“立体水冷”新结构,铜水套用量不到200 t,全部国产化制造。生产实践证明,设计出的冷却原件和冷却装置系统安全可靠,耐火材料得到了有效保护。
  • 谢永强,吕晓森
    摘要:
    根据铅富氧闪速熔炼工艺配套余热锅炉收集烟灰的特点,分析了该系统出现的堵塞情况。对开发的烟灰破碎分级机的结构、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系统改进措施。
  • 吕晓森,谢永强
    摘要:
    备料系统采用蒸汽干燥、干式球磨、筛分等技术,缩短了工艺流程,生产出合格的、满足铅富氧闪速熔炼工艺要求的入炉铅物料。
  • 柳杨,郑晓斌,王成彦,郜伟,宋元张
    摘要:
    铅富氧闪速熔炼工程自动控制系统采用和利时公司推出的第四代DCS系统HOLLIAS-MACS-V系统。投产以来的使用效果表明,控制系统运行稳定。
  • 张恩华,张涛
    摘要:
    详细阐述了蒸汽在闪速炼铅生产系统中从产生到使用的全过程,解释了闪速炼铅工艺系统能耗低的原因。
  • 郜伟,王成彦,陈永强,宋元张,郑晓斌,李强
    摘要:
    详细分析了铅富氧闪速熔炼工艺的技术参数、能耗、烟尘和SO2排放量等,阐述了铅富氧熔炼工艺在节能和环境保护上的优越性。
  • 王成彦,郜伟,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梁德华,李强
    摘要:
    2011年5月10日,年产10万t粗铅的铅富氧闪速熔炼工程正式投料生产。在入炉料含铅25%~30%的情况下,取得了一次铅还原率大于85%、铅总回收率98.5%、金银回收率大于99.5%、铜回收率大于85%、锌回收率大于90%、脱硫率大于98%的指标;取消烟化炉,真正实现了铅、锌的一次回收;包括还原贫化电炉挥发锌的能耗在内,吨粗铅综合能耗约为213 kgce;弃渣含铅、锌小于2%(最低<1%)、平均含银<6 g/t、含金小于0.1 g/t、含铜小于0.1%;产出的氧化锌灰不含氟、氯,可以不经多膛炉脱氟氯而直接送锌冶炼厂回收锌。工业生产中取得的多项技术经济指标表明,铅富氧闪速熔炼新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重有色金属
  • 王成彦,郜伟,尹飞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铅冶炼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从工艺和经济方面对熔池炼铅和闪速炼铅进行了比对。指出铅冶炼技术的发展必将遵从对环境污染最低、高的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率、适应于低品位复杂铅矿资源的处理、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等原则。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铅富氧闪速熔炼新技术的成功运行,可以提高我国铅冶炼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 王成彦,郜伟,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梁德华
    摘要:
    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提供主体工艺设备与设计、与灵宝市华宝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的我国第一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万吨/a铅富氧闪速熔炼厂于2011年5月10日在河南省灵宝市正式投料生产。入炉物料含铅约30%,闪速熔炼渣含铅8%~12%。经电炉贫化还原,电炉弃渣含铅小于2%、含锌小于2%、平均含银<6 g/t、含金小于0.1 g/t、含铜小于0.1%。粗铅品位大于98%。闪速熔炼烟尘含铅大于65%、含锌小于3%,烟尘率8%~12%且全部闭路返回熔炼。铅回收率大于98%、金银回收率大于99.5%、总硫利用率大于98%。包括还原贫化电炉挥发锌的能耗在内,粗铅综合能耗213 kgce/t。
  • 尹飞,王成彦,王忠,郜伟,李强
    摘要:
    结合铅富氧闪速熔炼的特点,对相关渣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炉渣的CaO含量,可有效降低渣含铅。适宜的渣型为FeO/SiO2 =1.15、CaO/SiO2=0.6,炉渣的熔点和黏度均可满足熔炼要求。
  • 郜伟,王成彦,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李强
    摘要:
    详细介绍了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负责设计的我国第一座年产10万吨粗铅的铅富氧闪速熔炼厂的试生产和技术指标。工业生产表明:该项目技术先进,投资省、流程短、工艺稳定,铅冶炼系统综合能耗低,整体工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李强,王成彦,郜伟,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梁德华
    摘要:
    严格的烘炉制度对提高炉寿、保证正常生产具有特殊意义。烘炉既要满足耐火砖升温要求,也要兼顾余热锅炉升温规定和硫酸系统。详细介绍了我国第一座铅富氧闪速熔炼炉烘炉准备、升温操作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 张涛,张恩华
    摘要:
    描述了在富氧闪速炼铅过程中余热锅炉出现的一些特殊工艺事故,并详细介绍了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取得的效果,证明了余热锅炉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 郜伟,王成彦,尹飞,宋元张,郑晓斌
    摘要:
    我国第一座铅富氧闪速熔炼炉采用了独创的“大三明治”和“立体水冷”新结构,铜水套用量不到200 t,全部国产化制造。生产实践证明,设计出的冷却原件和冷却装置系统安全可靠,耐火材料得到了有效保护。
  • 谢永强,吕晓森
    摘要:
    根据铅富氧闪速熔炼工艺配套余热锅炉收集烟灰的特点,分析了该系统出现的堵塞情况。对开发的烟灰破碎分级机的结构、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系统改进措施。
  • 吕晓森,谢永强
    摘要:
    备料系统采用蒸汽干燥、干式球磨、筛分等技术,缩短了工艺流程,生产出合格的、满足铅富氧闪速熔炼工艺要求的入炉铅物料。
  • 柳杨,郑晓斌,王成彦,郜伟,宋元张
    摘要:
    铅富氧闪速熔炼工程自动控制系统采用和利时公司推出的第四代DCS系统HOLLIAS-MACS-V系统。投产以来的使用效果表明,控制系统运行稳定。
  • 张恩华,张涛
    摘要:
    详细阐述了蒸汽在闪速炼铅生产系统中从产生到使用的全过程,解释了闪速炼铅工艺系统能耗低的原因。
  • 郜伟,王成彦,陈永强,宋元张,郑晓斌,李强
    摘要:
    详细分析了铅富氧闪速熔炼工艺的技术参数、能耗、烟尘和SO2排放量等,阐述了铅富氧熔炼工艺在节能和环境保护上的优越性。
  • 王成彦,郜伟,尹飞,宋元张,郑晓斌,梁德华,李强
    摘要:
    2011年5月10日,年产10万t粗铅的铅富氧闪速熔炼工程正式投料生产。在入炉料含铅25%~30%的情况下,取得了一次铅还原率大于85%、铅总回收率98.5%、金银回收率大于99.5%、铜回收率大于85%、锌回收率大于90%、脱硫率大于98%的指标;取消烟化炉,真正实现了铅、锌的一次回收;包括还原贫化电炉挥发锌的能耗在内,吨粗铅综合能耗约为213 kgce;弃渣含铅、锌小于2%(最低<1%)、平均含银<6 g/t、含金小于0.1 g/t、含铜小于0.1%;产出的氧化锌灰不含氟、氯,可以不经多膛炉脱氟氯而直接送锌冶炼厂回收锌。工业生产中取得的多项技术经济指标表明,铅富氧闪速熔炼新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