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6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张国范,闫继武,刘琨,龙思思
    摘要:
    以石煤熔融水淬后碱浸脱硅渣为原料,采用液固多相反应的缩芯模型研究了石煤脱硅渣中钒的浸出动力学,考察了浸出温度、初始硫酸浓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硅渣的浸出分为两个阶段:反应刚开始时的快速浸出阶段和2 min之后的缓慢浸出阶段,这两个阶段均受固膜扩散控制,反应活化能为13.88 kJ/mol。
  • 童伟锋,汪云华,吴晓峰,范兴祥
    摘要:
    对澳大利亚红土镍矿进行两段逆流堆浸。考察了矿样粒度、浸出液酸浓度、浸出时间、堆高对镍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粒度为2~8 mm的矿样,一段浸出使用二段浸出液,堆浸时间16天;二段浸出使用新配置的酸液浸出一段浸出渣,酸浓度为22%,堆浸时间60~70天,整个流程镍浸出率为80.28%。
  • 陈启元,王树宾,胡慧萍,王为振
    摘要:
    研究氨—碳铵体系中pH、总氨浓度、液固比(L/S)、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三种含锌烟灰中锌和主要杂质元素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是:浸出剂总氨浓度9 mol/L、pH=10.00、L/S=5、反应温度50 ℃、反应时间60 min。此时锌浸出率大于80%。
  • 周雍茂,胡宝磊
    摘要:
    以Na2S为沉淀剂,采用硫化沉淀法从钴冰镍三段浸出液中回收其中的钴、镍等有价金属。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Na2S的加入量、酸度(pH)、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浸出液中铁、镍、钴沉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工艺条件为Na2S的过量系数3.0,pH=3.0~3.5,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2 h,Co、Ni、Fe的沉淀率分别为~99%、~98%、~90%。
  • 张豫
    摘要:
    概述了氨堆浸处理高钙镁低品位氧化铜矿石工艺的开发及产业化过程。与成熟的搅拌氨浸技术相比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氨堆浸—萃取—铜电积产业化技术开发成功,为处理低品位高钙镁氧化铜矿石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
  • 鲁兴武,邵传兵,易超,李俞良
    摘要:
    研究了湿法炼锌副产铜渣的综合利用新工艺。最佳浸出条件为:液固比10∶1,浸出温度80 ℃,浸出剂(硫酸)浓度3.5 mol/L,浸出时间8 h。浸出液含铜浓度达到30~45 g/L,铜浸出率可以达到98%以上。经萃取、洗涤、三级错流反萃后,反萃液中铜浓度达到45~50 g/L,电积后可以得到标准阴极铜。
  • 轻有色金属
  • 黄望梅,刘莉娜,刘志春,陈德,阳志洪,刘伟
    摘要:
    基于Visual C 开发平台,以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溶出工艺的热工水力计算过程为基础,完成CAD软件系统的开发,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高效、准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 张念炳
    摘要:
    对一次赤泥洗液进行铝酸钡脱硫试验及脱硫动力学研究,考察脱硫剂浓度、脱硫温度与时间、搅拌速度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剂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最大,当搅拌速度达到400 r/min之后不再影响脱硫率;在试验范围内,该脱硫反应为一级反应固膜内扩散控制,频率因子为0.155 331,表观活化能为9.341 76 kJ/mol。
  • 王维,薛济来,朱骏,刘翘楚,刘康,牛庆仁,何华,韩立国,王延庆,张成浩
    摘要:
    以350 kA铝电解槽为研究对象,现场测定了运行中槽帮厚度及温度分布,并在考虑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情况下,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温度场、强化前后炉膛形状分别进行模拟,分析了阴极材质对电解质凝固等温线和槽帮厚度以及操作参数对石墨化阴极强化电流后炉膛形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模型估计值与现场测量值相当吻合,所用模型方法有助于强化槽电流、实现运行参数的优化。
  • 王鸿雁,李旭光,马华菊
    摘要:
    介绍了利用烧结法闲置设备进行低温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的工艺改造及运行情况。着重论述了流程配置、工艺优化和流程运行控制,并针对低温拜耳法各工序运行及指标控制情况进行攻关。通过一个月的运行和调控,低温拜耳法流程基本实现了达标达产。
  • 稀贵金属
  • 李 江,刘亚洁,周谷春,车江华
    摘要:
    对某低品位铀矿石进行了不同喷淋条件的微生物柱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用混合菌群对目标铀矿石具有较强适应性,浸出周期172 d,菌浸期间5%和10%喷淋量条件下渣计平均浸出率分别为87.70%和88.53%,耗酸率分别为5.36%和5.37%。菌浸阶段采用较大喷淋量可提高浸出率,但液固比会显著增加,综合成本相应提高。因此,喷淋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铀资源回收率与浸出成本。
  • 段东平,周娥,陈思明,李婷,夏光祥
    摘要:
    针对某以银为主的多金属精矿,在前期氧化氨浸—氰化工艺小型试验基础上,进行了6 kg和30 t/d级的扩大试验。结果表明,氨浸渣脱铅率可达到93%,脱铅渣中Au氰化率可达到95%以上,当吨矿NaCN用量达到20 kg时,Ag氰化率也可达到97%以上,扩试结果与小试结果基本一致。根据工业试验相关经济核算,3年内可回收成本。
  • 逄启寿,谢明春
    摘要:
    应用Fluent软件对混合澄清槽的搅拌混合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以水相和有机相(P507)两种液体为模拟对象,搅拌器采用上两层为平直叶桨和下层为涡轮桨的三层组合桨。结果表明,搅拌轴中心即前室口上方产生低压区,从而使前室液体抽吸至混合室,并在混合室内形成了周期性的上下循环流动;各层叶轮转矩由上而下逐渐递增。
  • 材料与设备
  • 曹晓俊,柳召刚,李梅,胡艳红,王觅堂
    摘要:
    基于蒙特卡洛法模拟对碳酸铈焙烧过程中的CeO2晶粒长大过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在873 K以下,晶粒生长比较缓慢,焙烧时间对晶粒的长大没有显著影响;温度大于873 K后,晶粒生长速度明显,焙烧时间长,晶粒明显长大。
  • 王旭,杜倩,侯玉柏,鲍君峰
    摘要:
    利用合金化手段改善高硅钢及快凝薄带的组织性能。通过OM、XRD、VSM等研究了Al、B、Nb等合金元素对其组织织构、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化能够改善铸态高硅钢的强韧性。在快凝薄带状态,Al元素会增大其晶粒尺寸并增强{100}和{114}<221>方向的织构,降低磁导率和磁滞损耗。
  • 郭培民,庞建明,赵沛
    摘要:
    新一代钼冶金工艺是在高温真空条件下将钼精矿直接分解成新型炼钢钼产品和单质硫磺产品,省去了钼精矿氧化焙烧工序和钼铁冶炼工序,既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钼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与钼铁质量相比,新型炼钢钼产品具有易溶解、有害杂质少、金属钼含量高,收得率高等特点,适宜作为钼铁的替代品。
    重有色金属
  • 张国范,闫继武,刘琨,龙思思
    摘要:
    以石煤熔融水淬后碱浸脱硅渣为原料,采用液固多相反应的缩芯模型研究了石煤脱硅渣中钒的浸出动力学,考察了浸出温度、初始硫酸浓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硅渣的浸出分为两个阶段:反应刚开始时的快速浸出阶段和2 min之后的缓慢浸出阶段,这两个阶段均受固膜扩散控制,反应活化能为13.88 kJ/mol。
  • 童伟锋,汪云华,吴晓峰,范兴祥
    摘要:
    对澳大利亚红土镍矿进行两段逆流堆浸。考察了矿样粒度、浸出液酸浓度、浸出时间、堆高对镍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粒度为2~8 mm的矿样,一段浸出使用二段浸出液,堆浸时间16天;二段浸出使用新配置的酸液浸出一段浸出渣,酸浓度为22%,堆浸时间60~70天,整个流程镍浸出率为80.28%。
  • 陈启元,王树宾,胡慧萍,王为振
    摘要:
    研究氨—碳铵体系中pH、总氨浓度、液固比(L/S)、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三种含锌烟灰中锌和主要杂质元素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是:浸出剂总氨浓度9 mol/L、pH=10.00、L/S=5、反应温度50 ℃、反应时间60 min。此时锌浸出率大于80%。
  • 周雍茂,胡宝磊
    摘要:
    以Na2S为沉淀剂,采用硫化沉淀法从钴冰镍三段浸出液中回收其中的钴、镍等有价金属。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Na2S的加入量、酸度(pH)、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浸出液中铁、镍、钴沉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工艺条件为Na2S的过量系数3.0,pH=3.0~3.5,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2 h,Co、Ni、Fe的沉淀率分别为~99%、~98%、~90%。
  • 张豫
    摘要:
    概述了氨堆浸处理高钙镁低品位氧化铜矿石工艺的开发及产业化过程。与成熟的搅拌氨浸技术相比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氨堆浸—萃取—铜电积产业化技术开发成功,为处理低品位高钙镁氧化铜矿石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
  • 鲁兴武,邵传兵,易超,李俞良
    摘要:
    研究了湿法炼锌副产铜渣的综合利用新工艺。最佳浸出条件为:液固比10∶1,浸出温度80 ℃,浸出剂(硫酸)浓度3.5 mol/L,浸出时间8 h。浸出液含铜浓度达到30~45 g/L,铜浸出率可以达到98%以上。经萃取、洗涤、三级错流反萃后,反萃液中铜浓度达到45~50 g/L,电积后可以得到标准阴极铜。
  • 轻有色金属
  • 黄望梅,刘莉娜,刘志春,陈德,阳志洪,刘伟
    摘要:
    基于Visual C 开发平台,以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溶出工艺的热工水力计算过程为基础,完成CAD软件系统的开发,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高效、准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 张念炳
    摘要:
    对一次赤泥洗液进行铝酸钡脱硫试验及脱硫动力学研究,考察脱硫剂浓度、脱硫温度与时间、搅拌速度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剂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最大,当搅拌速度达到400 r/min之后不再影响脱硫率;在试验范围内,该脱硫反应为一级反应固膜内扩散控制,频率因子为0.155 331,表观活化能为9.341 76 kJ/mol。
  • 王维,薛济来,朱骏,刘翘楚,刘康,牛庆仁,何华,韩立国,王延庆,张成浩
    摘要:
    以350 kA铝电解槽为研究对象,现场测定了运行中槽帮厚度及温度分布,并在考虑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情况下,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温度场、强化前后炉膛形状分别进行模拟,分析了阴极材质对电解质凝固等温线和槽帮厚度以及操作参数对石墨化阴极强化电流后炉膛形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模型估计值与现场测量值相当吻合,所用模型方法有助于强化槽电流、实现运行参数的优化。
  • 王鸿雁,李旭光,马华菊
    摘要:
    介绍了利用烧结法闲置设备进行低温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的工艺改造及运行情况。着重论述了流程配置、工艺优化和流程运行控制,并针对低温拜耳法各工序运行及指标控制情况进行攻关。通过一个月的运行和调控,低温拜耳法流程基本实现了达标达产。
  • 稀贵金属
  • 李 江,刘亚洁,周谷春,车江华
    摘要:
    对某低品位铀矿石进行了不同喷淋条件的微生物柱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用混合菌群对目标铀矿石具有较强适应性,浸出周期172 d,菌浸期间5%和10%喷淋量条件下渣计平均浸出率分别为87.70%和88.53%,耗酸率分别为5.36%和5.37%。菌浸阶段采用较大喷淋量可提高浸出率,但液固比会显著增加,综合成本相应提高。因此,喷淋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铀资源回收率与浸出成本。
  • 段东平,周娥,陈思明,李婷,夏光祥
    摘要:
    针对某以银为主的多金属精矿,在前期氧化氨浸—氰化工艺小型试验基础上,进行了6 kg和30 t/d级的扩大试验。结果表明,氨浸渣脱铅率可达到93%,脱铅渣中Au氰化率可达到95%以上,当吨矿NaCN用量达到20 kg时,Ag氰化率也可达到97%以上,扩试结果与小试结果基本一致。根据工业试验相关经济核算,3年内可回收成本。
  • 逄启寿,谢明春
    摘要:
    应用Fluent软件对混合澄清槽的搅拌混合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以水相和有机相(P507)两种液体为模拟对象,搅拌器采用上两层为平直叶桨和下层为涡轮桨的三层组合桨。结果表明,搅拌轴中心即前室口上方产生低压区,从而使前室液体抽吸至混合室,并在混合室内形成了周期性的上下循环流动;各层叶轮转矩由上而下逐渐递增。
  • 材料与设备
  • 曹晓俊,柳召刚,李梅,胡艳红,王觅堂
    摘要:
    基于蒙特卡洛法模拟对碳酸铈焙烧过程中的CeO2晶粒长大过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在873 K以下,晶粒生长比较缓慢,焙烧时间对晶粒的长大没有显著影响;温度大于873 K后,晶粒生长速度明显,焙烧时间长,晶粒明显长大。
  • 王旭,杜倩,侯玉柏,鲍君峰
    摘要:
    利用合金化手段改善高硅钢及快凝薄带的组织性能。通过OM、XRD、VSM等研究了Al、B、Nb等合金元素对其组织织构、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化能够改善铸态高硅钢的强韧性。在快凝薄带状态,Al元素会增大其晶粒尺寸并增强{100}和{114}<221>方向的织构,降低磁导率和磁滞损耗。
  • 郭培民,庞建明,赵沛
    摘要:
    新一代钼冶金工艺是在高温真空条件下将钼精矿直接分解成新型炼钢钼产品和单质硫磺产品,省去了钼精矿氧化焙烧工序和钼铁冶炼工序,既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钼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与钼铁质量相比,新型炼钢钼产品具有易溶解、有害杂质少、金属钼含量高,收得率高等特点,适宜作为钼铁的替代品。
    重有色金属
  • 张国范,闫继武,刘琨,龙思思
    摘要:
    以石煤熔融水淬后碱浸脱硅渣为原料,采用液固多相反应的缩芯模型研究了石煤脱硅渣中钒的浸出动力学,考察了浸出温度、初始硫酸浓度对钒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硅渣的浸出分为两个阶段:反应刚开始时的快速浸出阶段和2 min之后的缓慢浸出阶段,这两个阶段均受固膜扩散控制,反应活化能为13.88 kJ/mol。
  • 童伟锋,汪云华,吴晓峰,范兴祥
    摘要:
    对澳大利亚红土镍矿进行两段逆流堆浸。考察了矿样粒度、浸出液酸浓度、浸出时间、堆高对镍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粒度为2~8 mm的矿样,一段浸出使用二段浸出液,堆浸时间16天;二段浸出使用新配置的酸液浸出一段浸出渣,酸浓度为22%,堆浸时间60~70天,整个流程镍浸出率为80.28%。
  • 陈启元,王树宾,胡慧萍,王为振
    摘要:
    研究氨—碳铵体系中pH、总氨浓度、液固比(L/S)、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三种含锌烟灰中锌和主要杂质元素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是:浸出剂总氨浓度9 mol/L、pH=10.00、L/S=5、反应温度50 ℃、反应时间60 min。此时锌浸出率大于80%。
  • 周雍茂,胡宝磊
    摘要:
    以Na2S为沉淀剂,采用硫化沉淀法从钴冰镍三段浸出液中回收其中的钴、镍等有价金属。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Na2S的加入量、酸度(pH)、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浸出液中铁、镍、钴沉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工艺条件为Na2S的过量系数3.0,pH=3.0~3.5,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2 h,Co、Ni、Fe的沉淀率分别为~99%、~98%、~90%。
  • 张豫
    摘要:
    概述了氨堆浸处理高钙镁低品位氧化铜矿石工艺的开发及产业化过程。与成熟的搅拌氨浸技术相比有着巨大的成本优势。氨堆浸—萃取—铜电积产业化技术开发成功,为处理低品位高钙镁氧化铜矿石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
  • 鲁兴武,邵传兵,易超,李俞良
    摘要:
    研究了湿法炼锌副产铜渣的综合利用新工艺。最佳浸出条件为:液固比10∶1,浸出温度80 ℃,浸出剂(硫酸)浓度3.5 mol/L,浸出时间8 h。浸出液含铜浓度达到30~45 g/L,铜浸出率可以达到98%以上。经萃取、洗涤、三级错流反萃后,反萃液中铜浓度达到45~50 g/L,电积后可以得到标准阴极铜。
  • 轻有色金属
  • 黄望梅,刘莉娜,刘志春,陈德,阳志洪,刘伟
    摘要:
    基于Visual C 开发平台,以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溶出工艺的热工水力计算过程为基础,完成CAD软件系统的开发,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高效、准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 张念炳
    摘要:
    对一次赤泥洗液进行铝酸钡脱硫试验及脱硫动力学研究,考察脱硫剂浓度、脱硫温度与时间、搅拌速度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硫剂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最大,当搅拌速度达到400 r/min之后不再影响脱硫率;在试验范围内,该脱硫反应为一级反应固膜内扩散控制,频率因子为0.155 331,表观活化能为9.341 76 kJ/mol。
  • 王维,薛济来,朱骏,刘翘楚,刘康,牛庆仁,何华,韩立国,王延庆,张成浩
    摘要:
    以350 kA铝电解槽为研究对象,现场测定了运行中槽帮厚度及温度分布,并在考虑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情况下,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温度场、强化前后炉膛形状分别进行模拟,分析了阴极材质对电解质凝固等温线和槽帮厚度以及操作参数对石墨化阴极强化电流后炉膛形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模型估计值与现场测量值相当吻合,所用模型方法有助于强化槽电流、实现运行参数的优化。
  • 王鸿雁,李旭光,马华菊
    摘要:
    介绍了利用烧结法闲置设备进行低温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的工艺改造及运行情况。着重论述了流程配置、工艺优化和流程运行控制,并针对低温拜耳法各工序运行及指标控制情况进行攻关。通过一个月的运行和调控,低温拜耳法流程基本实现了达标达产。
  • 稀贵金属
  • 李 江,刘亚洁,周谷春,车江华
    摘要:
    对某低品位铀矿石进行了不同喷淋条件的微生物柱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用混合菌群对目标铀矿石具有较强适应性,浸出周期172 d,菌浸期间5%和10%喷淋量条件下渣计平均浸出率分别为87.70%和88.53%,耗酸率分别为5.36%和5.37%。菌浸阶段采用较大喷淋量可提高浸出率,但液固比会显著增加,综合成本相应提高。因此,喷淋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铀资源回收率与浸出成本。
  • 段东平,周娥,陈思明,李婷,夏光祥
    摘要:
    针对某以银为主的多金属精矿,在前期氧化氨浸—氰化工艺小型试验基础上,进行了6 kg和30 t/d级的扩大试验。结果表明,氨浸渣脱铅率可达到93%,脱铅渣中Au氰化率可达到95%以上,当吨矿NaCN用量达到20 kg时,Ag氰化率也可达到97%以上,扩试结果与小试结果基本一致。根据工业试验相关经济核算,3年内可回收成本。
  • 逄启寿,谢明春
    摘要:
    应用Fluent软件对混合澄清槽的搅拌混合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以水相和有机相(P507)两种液体为模拟对象,搅拌器采用上两层为平直叶桨和下层为涡轮桨的三层组合桨。结果表明,搅拌轴中心即前室口上方产生低压区,从而使前室液体抽吸至混合室,并在混合室内形成了周期性的上下循环流动;各层叶轮转矩由上而下逐渐递增。
  • 材料与设备
  • 曹晓俊,柳召刚,李梅,胡艳红,王觅堂
    摘要:
    基于蒙特卡洛法模拟对碳酸铈焙烧过程中的CeO2晶粒长大过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在873 K以下,晶粒生长比较缓慢,焙烧时间对晶粒的长大没有显著影响;温度大于873 K后,晶粒生长速度明显,焙烧时间长,晶粒明显长大。
  • 王旭,杜倩,侯玉柏,鲍君峰
    摘要:
    利用合金化手段改善高硅钢及快凝薄带的组织性能。通过OM、XRD、VSM等研究了Al、B、Nb等合金元素对其组织织构、力学性能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化能够改善铸态高硅钢的强韧性。在快凝薄带状态,Al元素会增大其晶粒尺寸并增强{100}和{114}<221>方向的织构,降低磁导率和磁滞损耗。
  • 郭培民,庞建明,赵沛
    摘要:
    新一代钼冶金工艺是在高温真空条件下将钼精矿直接分解成新型炼钢钼产品和单质硫磺产品,省去了钼精矿氧化焙烧工序和钼铁冶炼工序,既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钼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与钼铁质量相比,新型炼钢钼产品具有易溶解、有害杂质少、金属钼含量高,收得率高等特点,适宜作为钼铁的替代品。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