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有色金属
常耀超,徐晓辉,王云
摘要:
采用氯化焙烧工艺从硫铁矿烧渣球团中综合回收金、银、铜等有价金属,考察了造球、窑温、停留时间对金属挥发率以及物料和金属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料在1 250 ℃停留1.83 h的最佳条件下,各金属挥发率为:Au 95.6%、Ag 52.5%、Cu 73.1%、Pb 93.9%、Zn 75.2%。球团中铜、铅、锌含量均小于0.1%,球团强度4 0~6.5 kN。
郭新玲
摘要:
锌冶炼净化渣先进行高温浸出,使锌、钴、镉等有价金属进入浸出液,而铜留在渣中,所得铜渣再经高酸浸出及水洗后得到铜精矿。结果表明,最佳高温浸出条件为:液固比(6~7)∶1,始酸浓度100 g/L、终点pH=3.0、80~85 ℃浸出8 h;高酸洗涤最佳条件为:液固比(4~6)∶1,终点酸度50 g/L,70~80 ℃浸出60~90 min。铜精矿含铜65%以上、含锌小于2%。
党晓娥,吕军,柯文帅,周雪,唐晨
摘要:
详细分析了湿法炼锌过程中砷的行为、砷对锌电积和制酸过程的危害、以及铁盐絮凝法去除中浸液和污酸中砷的机理与过程,探讨了现行污酸治理工艺存在的弊端,指出未来的污酸治理方向,建议对锌冶炼工艺进行改造,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周安梁,谢永金
摘要:
对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阳极泥的处理工艺技术、技术创新和扩能改造过程进行了概括,现已达年处理铜阳极泥6 650 t。为其它公司阳极泥的处理提供借鉴。
王贺平,袁俊智,贺瑞萍,王新民
摘要:
详细介绍了华鼎铜业富氧底吹炉改造前后的生产实践,并对铜熔池熔炼相关的工艺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工艺改进和完善后,华鼎公司各项工艺指标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
轻有色金属
贾永真,王家伟,李军旗,吕常胜
摘要:
对亚硫酸钠对种分母液蒸发排盐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铝酸钠溶液中碳酸钠、硫盐和氢氧化铝的析出率随亚硫酸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排盐渣中主要物相为NaAlO2?1.25H2O、Na2CO3、Na2SO3、Na2SO4等,种分母液在蒸发过程中约有7%-11%的亚硫酸钠被氧化为硫酸钠。碳酸钠、硫酸钠和亚硫酸钠交互作用可以影响蒸发排盐的效果。
马家玉,杨鑫,姜跃华,杨小平,李劼
摘要:
粉煤灰氯化法生产无水氯化铝、无水氯化铝电解得到金属铝是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其中粉煤灰氯化法生产无水氯化铝是关键。在参考海绵钛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高铝粉煤灰直接氯化法生产无水氯化铝的新工艺,并对粉煤灰氯化、无水氯化铝精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稀贵金属
赵杰,张一敏,黄晶,刘涛,王非,刘娟
摘要:
采用FactSage热力学分析软件研究了添加含氟助浸剂对硫酸浸出某石煤空白焙烧熟样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含氟助浸剂不能强化硫酸直接与熟样中钒的反应;在加入含氟助浸剂的硫酸溶液中,白云母晶体结构中铝和硅能与氟生成络合物,使白云母的溶解反应更容易发生;赤铁矿在硫酸溶液中不易发生溶解反应,加入含氟助浸剂后,溶解反应相对容易发生,同时会生成固体产物FeF3?3H2O,使浸出液中Fe3 的浓度降低。
董云芳,刘中兴,伍永福,许立勇,何金辉
摘要:
以60 kA底部阴极稀土电解槽为模型,利用CFD软件模拟极距分别为80、90、100、110和120 mm时,阳极表面气体的运动速度和阴阳极之间气体的分布,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极距为110 mm。
刘牡丹,刘勇,刘珍珍
摘要:
开发了一种复杂稀有金属矿“直接还原—酸化浸出—沉淀煅烧”回收稀土、铌、钽和铁的新工艺。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35%碱性添加剂在1 050 ℃还原120 min,还原产物经湿式弱磁选分离获得铁品位91.62%的铁粉,铁回收率为91.03%。非磁性物采用硫酸酸化、浸出、沉淀得到REO含量93.37%的稀土氧化物,稀土总回收率74.26%。沉淀稀土后的溶液添加氨水调节溶液pH至8.5,得到铌钽沉淀,经煅烧后得到Nb(Ta)2O5含量32.65%的铌钽富集物,铌和钽回收率分别为75.44%和66.21%。
周敏,邢拥国,张文,孙占学,史维浚,刘金辉,吴辉
摘要:
某铀矿床地下水矿化度高,在地浸时容易产生化学堵塞。在室内研究基础上,进行淡化少试剂现场浸出试验,得出该工艺的关键技术和最佳参数。结果表明,淡化技术、氧化技术、酸化技术、加助溶剂技术是本工艺的关键技术。最佳技术参数为:地下水矿化度小于4 g/L、溶解氧浓度250~350 mg/L、溶液pH小于6.9、HCO3-浓度600~800 mg/L。
黄军溶,李江,郭勤,王学刚,孙占学
摘要:
对某铀矿堆浸尾渣进行了不同喷淋间隔的微生物柱浸试验,3个柱每次的喷淋量都为2%,喷淋制度采用喷淋6 h间隔分别为18、42、66 h。结果表明,经过300天的喷淋以及100天的放置后洗堆,铀浸出率分别达到87.83%、77.23%、80.60%,浸出溶液铀浓度大于50 mg/L。
材料与设备
李超,寇生中,赵燕春,袁小鹏,李春燕,蒋维科,徐冲,邢秋玮
摘要:
向以Zr80Co15Al5为基体的非晶合金中添加微量铜和镍,利用铜模吸铸法和半固态处理工艺制备棒状(Zr0.88Cu0.12)95-2xAl5(NiCu)x(x=1.5、2.5、3.5)非晶合金。利用SEM、XRD和光学显微镜(OM)分析研究了半固态处理工艺对非晶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玻璃形成能力及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固态处理工艺基础上对Zr80Co15Al5添加微量铜和镍后有较好的晶体形成能力。
张育潜,高峰
摘要:
采用自蔓延离心法制备WCx/Fe金属陶瓷内衬钢管,研究离心加速度对金属陶瓷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离心加速度为50g时,涂层中存在氧化铝陶瓷相,随着离心加速度的增加,涂层组织由树枝晶向等轴晶转变。当离心加速度为200g时,涂层中的硬质相呈梯度分布。
夏浩,杨敏杰,夏天东,赵文军,乔及森,张涵,段瑞芬
摘要:
采用室温拉伸、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恒载荷条件下7055铝合金型材的应力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腐蚀周期内,随着应力腐蚀载荷的提高,试样的强度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塑性下降40%。应力腐蚀载荷越接近材料的屈服强度,塑性下降就越明显,抗拉应变和延伸率均有降低。应力腐蚀试样表层部分区域有明显的点蚀、沿晶腐蚀空洞和裂纹;拉伸时,腐蚀缺口处会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而成为起裂源,拉伸断口边缘被腐蚀区域为明显的沿晶断裂。
张登凯
摘要:
针对国内某厂锌加压浸出工艺对矿物给料粒度及浓度的要求,对传统磨矿工艺与搅拌磨工艺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搅拌磨技术应用于该领域的优越性,并介绍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郭光辉 陈珊,刘芳芳,张利玉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棒状β-Mn2V2O7锂电池负极材料。结果表明,合成的β-Mn2V2O7的纯度高、形貌规整有序,首次放电比容量达590 mAh/g,40圈内容量较第二圈基本没有衰减。
张豫,华宏全
摘要:
全面介绍含单质硒物料的真空冶炼提纯技术。通过中试到产业化技术的开发,形成了一整套清洁、高效、低成本的单质硒提纯工艺技术,开发出的HZRL—100型三室半连续冶炼真空炉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工艺流程最短、设备最先进的生产线。
重有色金属
常耀超,徐晓辉,王云
摘要:
采用氯化焙烧工艺从硫铁矿烧渣球团中综合回收金、银、铜等有价金属,考察了造球、窑温、停留时间对金属挥发率以及物料和金属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料在1 250 ℃停留1.83 h的最佳条件下,各金属挥发率为:Au 95.6%、Ag 52.5%、Cu 73.1%、Pb 93.9%、Zn 75.2%。球团中铜、铅、锌含量均小于0.1%,球团强度4 0~6.5 kN。
郭新玲
摘要:
锌冶炼净化渣先进行高温浸出,使锌、钴、镉等有价金属进入浸出液,而铜留在渣中,所得铜渣再经高酸浸出及水洗后得到铜精矿。结果表明,最佳高温浸出条件为:液固比(6~7)∶1,始酸浓度100 g/L、终点pH=3.0、80~85 ℃浸出8 h;高酸洗涤最佳条件为:液固比(4~6)∶1,终点酸度50 g/L,70~80 ℃浸出60~90 min。铜精矿含铜65%以上、含锌小于2%。
党晓娥,吕军,柯文帅,周雪,唐晨
摘要:
详细分析了湿法炼锌过程中砷的行为、砷对锌电积和制酸过程的危害、以及铁盐絮凝法去除中浸液和污酸中砷的机理与过程,探讨了现行污酸治理工艺存在的弊端,指出未来的污酸治理方向,建议对锌冶炼工艺进行改造,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周安梁,谢永金
摘要:
对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阳极泥的处理工艺技术、技术创新和扩能改造过程进行了概括,现已达年处理铜阳极泥6 650 t。为其它公司阳极泥的处理提供借鉴。
王贺平,袁俊智,贺瑞萍,王新民
摘要:
详细介绍了华鼎铜业富氧底吹炉改造前后的生产实践,并对铜熔池熔炼相关的工艺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工艺改进和完善后,华鼎公司各项工艺指标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
轻有色金属
贾永真,王家伟,李军旗,吕常胜
摘要:
对亚硫酸钠对种分母液蒸发排盐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铝酸钠溶液中碳酸钠、硫盐和氢氧化铝的析出率随亚硫酸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排盐渣中主要物相为NaAlO2?1.25H2O、Na2CO3、Na2SO3、Na2SO4等,种分母液在蒸发过程中约有7%-11%的亚硫酸钠被氧化为硫酸钠。碳酸钠、硫酸钠和亚硫酸钠交互作用可以影响蒸发排盐的效果。
马家玉,杨鑫,姜跃华,杨小平,李劼
摘要:
粉煤灰氯化法生产无水氯化铝、无水氯化铝电解得到金属铝是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其中粉煤灰氯化法生产无水氯化铝是关键。在参考海绵钛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高铝粉煤灰直接氯化法生产无水氯化铝的新工艺,并对粉煤灰氯化、无水氯化铝精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稀贵金属
赵杰,张一敏,黄晶,刘涛,王非,刘娟
摘要:
采用FactSage热力学分析软件研究了添加含氟助浸剂对硫酸浸出某石煤空白焙烧熟样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含氟助浸剂不能强化硫酸直接与熟样中钒的反应;在加入含氟助浸剂的硫酸溶液中,白云母晶体结构中铝和硅能与氟生成络合物,使白云母的溶解反应更容易发生;赤铁矿在硫酸溶液中不易发生溶解反应,加入含氟助浸剂后,溶解反应相对容易发生,同时会生成固体产物FeF3?3H2O,使浸出液中Fe3 的浓度降低。
董云芳,刘中兴,伍永福,许立勇,何金辉
摘要:
以60 kA底部阴极稀土电解槽为模型,利用CFD软件模拟极距分别为80、90、100、110和120 mm时,阳极表面气体的运动速度和阴阳极之间气体的分布,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极距为110 mm。
刘牡丹,刘勇,刘珍珍
摘要:
开发了一种复杂稀有金属矿“直接还原—酸化浸出—沉淀煅烧”回收稀土、铌、钽和铁的新工艺。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35%碱性添加剂在1 050 ℃还原120 min,还原产物经湿式弱磁选分离获得铁品位91.62%的铁粉,铁回收率为91.03%。非磁性物采用硫酸酸化、浸出、沉淀得到REO含量93.37%的稀土氧化物,稀土总回收率74.26%。沉淀稀土后的溶液添加氨水调节溶液pH至8.5,得到铌钽沉淀,经煅烧后得到Nb(Ta)2O5含量32.65%的铌钽富集物,铌和钽回收率分别为75.44%和66.21%。
周敏,邢拥国,张文,孙占学,史维浚,刘金辉,吴辉
摘要:
某铀矿床地下水矿化度高,在地浸时容易产生化学堵塞。在室内研究基础上,进行淡化少试剂现场浸出试验,得出该工艺的关键技术和最佳参数。结果表明,淡化技术、氧化技术、酸化技术、加助溶剂技术是本工艺的关键技术。最佳技术参数为:地下水矿化度小于4 g/L、溶解氧浓度250~350 mg/L、溶液pH小于6.9、HCO3-浓度600~800 mg/L。
黄军溶,李江,郭勤,王学刚,孙占学
摘要:
对某铀矿堆浸尾渣进行了不同喷淋间隔的微生物柱浸试验,3个柱每次的喷淋量都为2%,喷淋制度采用喷淋6 h间隔分别为18、42、66 h。结果表明,经过300天的喷淋以及100天的放置后洗堆,铀浸出率分别达到87.83%、77.23%、80.60%,浸出溶液铀浓度大于50 mg/L。
材料与设备
李超,寇生中,赵燕春,袁小鹏,李春燕,蒋维科,徐冲,邢秋玮
摘要:
向以Zr80Co15Al5为基体的非晶合金中添加微量铜和镍,利用铜模吸铸法和半固态处理工艺制备棒状(Zr0.88Cu0.12)95-2xAl5(NiCu)x(x=1.5、2.5、3.5)非晶合金。利用SEM、XRD和光学显微镜(OM)分析研究了半固态处理工艺对非晶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玻璃形成能力及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固态处理工艺基础上对Zr80Co15Al5添加微量铜和镍后有较好的晶体形成能力。
张育潜,高峰
摘要:
采用自蔓延离心法制备WCx/Fe金属陶瓷内衬钢管,研究离心加速度对金属陶瓷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离心加速度为50g时,涂层中存在氧化铝陶瓷相,随着离心加速度的增加,涂层组织由树枝晶向等轴晶转变。当离心加速度为200g时,涂层中的硬质相呈梯度分布。
夏浩,杨敏杰,夏天东,赵文军,乔及森,张涵,段瑞芬
摘要:
采用室温拉伸、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恒载荷条件下7055铝合金型材的应力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腐蚀周期内,随着应力腐蚀载荷的提高,试样的强度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塑性下降40%。应力腐蚀载荷越接近材料的屈服强度,塑性下降就越明显,抗拉应变和延伸率均有降低。应力腐蚀试样表层部分区域有明显的点蚀、沿晶腐蚀空洞和裂纹;拉伸时,腐蚀缺口处会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而成为起裂源,拉伸断口边缘被腐蚀区域为明显的沿晶断裂。
张登凯
摘要:
针对国内某厂锌加压浸出工艺对矿物给料粒度及浓度的要求,对传统磨矿工艺与搅拌磨工艺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搅拌磨技术应用于该领域的优越性,并介绍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郭光辉 陈珊,刘芳芳,张利玉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棒状β-Mn2V2O7锂电池负极材料。结果表明,合成的β-Mn2V2O7的纯度高、形貌规整有序,首次放电比容量达590 mAh/g,40圈内容量较第二圈基本没有衰减。
张豫,华宏全
摘要:
全面介绍含单质硒物料的真空冶炼提纯技术。通过中试到产业化技术的开发,形成了一整套清洁、高效、低成本的单质硒提纯工艺技术,开发出的HZRL—100型三室半连续冶炼真空炉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工艺流程最短、设备最先进的生产线。
重有色金属
常耀超,徐晓辉,王云
摘要:
采用氯化焙烧工艺从硫铁矿烧渣球团中综合回收金、银、铜等有价金属,考察了造球、窑温、停留时间对金属挥发率以及物料和金属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料在1 250 ℃停留1.83 h的最佳条件下,各金属挥发率为:Au 95.6%、Ag 52.5%、Cu 73.1%、Pb 93.9%、Zn 75.2%。球团中铜、铅、锌含量均小于0.1%,球团强度4 0~6.5 kN。
郭新玲
摘要:
锌冶炼净化渣先进行高温浸出,使锌、钴、镉等有价金属进入浸出液,而铜留在渣中,所得铜渣再经高酸浸出及水洗后得到铜精矿。结果表明,最佳高温浸出条件为:液固比(6~7)∶1,始酸浓度100 g/L、终点pH=3.0、80~85 ℃浸出8 h;高酸洗涤最佳条件为:液固比(4~6)∶1,终点酸度50 g/L,70~80 ℃浸出60~90 min。铜精矿含铜65%以上、含锌小于2%。
党晓娥,吕军,柯文帅,周雪,唐晨
摘要:
详细分析了湿法炼锌过程中砷的行为、砷对锌电积和制酸过程的危害、以及铁盐絮凝法去除中浸液和污酸中砷的机理与过程,探讨了现行污酸治理工艺存在的弊端,指出未来的污酸治理方向,建议对锌冶炼工艺进行改造,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周安梁,谢永金
摘要:
对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阳极泥的处理工艺技术、技术创新和扩能改造过程进行了概括,现已达年处理铜阳极泥6 650 t。为其它公司阳极泥的处理提供借鉴。
王贺平,袁俊智,贺瑞萍,王新民
摘要:
详细介绍了华鼎铜业富氧底吹炉改造前后的生产实践,并对铜熔池熔炼相关的工艺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工艺改进和完善后,华鼎公司各项工艺指标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
轻有色金属
贾永真,王家伟,李军旗,吕常胜
摘要:
对亚硫酸钠对种分母液蒸发排盐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铝酸钠溶液中碳酸钠、硫盐和氢氧化铝的析出率随亚硫酸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排盐渣中主要物相为NaAlO2?1.25H2O、Na2CO3、Na2SO3、Na2SO4等,种分母液在蒸发过程中约有7%-11%的亚硫酸钠被氧化为硫酸钠。碳酸钠、硫酸钠和亚硫酸钠交互作用可以影响蒸发排盐的效果。
马家玉,杨鑫,姜跃华,杨小平,李劼
摘要:
粉煤灰氯化法生产无水氯化铝、无水氯化铝电解得到金属铝是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其中粉煤灰氯化法生产无水氯化铝是关键。在参考海绵钛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高铝粉煤灰直接氯化法生产无水氯化铝的新工艺,并对粉煤灰氯化、无水氯化铝精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稀贵金属
赵杰,张一敏,黄晶,刘涛,王非,刘娟
摘要:
采用FactSage热力学分析软件研究了添加含氟助浸剂对硫酸浸出某石煤空白焙烧熟样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含氟助浸剂不能强化硫酸直接与熟样中钒的反应;在加入含氟助浸剂的硫酸溶液中,白云母晶体结构中铝和硅能与氟生成络合物,使白云母的溶解反应更容易发生;赤铁矿在硫酸溶液中不易发生溶解反应,加入含氟助浸剂后,溶解反应相对容易发生,同时会生成固体产物FeF3?3H2O,使浸出液中Fe3 的浓度降低。
董云芳,刘中兴,伍永福,许立勇,何金辉
摘要:
以60 kA底部阴极稀土电解槽为模型,利用CFD软件模拟极距分别为80、90、100、110和120 mm时,阳极表面气体的运动速度和阴阳极之间气体的分布,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极距为110 mm。
刘牡丹,刘勇,刘珍珍
摘要:
开发了一种复杂稀有金属矿“直接还原—酸化浸出—沉淀煅烧”回收稀土、铌、钽和铁的新工艺。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35%碱性添加剂在1 050 ℃还原120 min,还原产物经湿式弱磁选分离获得铁品位91.62%的铁粉,铁回收率为91.03%。非磁性物采用硫酸酸化、浸出、沉淀得到REO含量93.37%的稀土氧化物,稀土总回收率74.26%。沉淀稀土后的溶液添加氨水调节溶液pH至8.5,得到铌钽沉淀,经煅烧后得到Nb(Ta)2O5含量32.65%的铌钽富集物,铌和钽回收率分别为75.44%和66.21%。
周敏,邢拥国,张文,孙占学,史维浚,刘金辉,吴辉
摘要:
某铀矿床地下水矿化度高,在地浸时容易产生化学堵塞。在室内研究基础上,进行淡化少试剂现场浸出试验,得出该工艺的关键技术和最佳参数。结果表明,淡化技术、氧化技术、酸化技术、加助溶剂技术是本工艺的关键技术。最佳技术参数为:地下水矿化度小于4 g/L、溶解氧浓度250~350 mg/L、溶液pH小于6.9、HCO3-浓度600~800 mg/L。
黄军溶,李江,郭勤,王学刚,孙占学
摘要:
对某铀矿堆浸尾渣进行了不同喷淋间隔的微生物柱浸试验,3个柱每次的喷淋量都为2%,喷淋制度采用喷淋6 h间隔分别为18、42、66 h。结果表明,经过300天的喷淋以及100天的放置后洗堆,铀浸出率分别达到87.83%、77.23%、80.60%,浸出溶液铀浓度大于50 mg/L。
材料与设备
李超,寇生中,赵燕春,袁小鹏,李春燕,蒋维科,徐冲,邢秋玮
摘要:
向以Zr80Co15Al5为基体的非晶合金中添加微量铜和镍,利用铜模吸铸法和半固态处理工艺制备棒状(Zr0.88Cu0.12)95-2xAl5(NiCu)x(x=1.5、2.5、3.5)非晶合金。利用SEM、XRD和光学显微镜(OM)分析研究了半固态处理工艺对非晶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玻璃形成能力及断口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固态处理工艺基础上对Zr80Co15Al5添加微量铜和镍后有较好的晶体形成能力。
张育潜,高峰
摘要:
采用自蔓延离心法制备WCx/Fe金属陶瓷内衬钢管,研究离心加速度对金属陶瓷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离心加速度为50g时,涂层中存在氧化铝陶瓷相,随着离心加速度的增加,涂层组织由树枝晶向等轴晶转变。当离心加速度为200g时,涂层中的硬质相呈梯度分布。
夏浩,杨敏杰,夏天东,赵文军,乔及森,张涵,段瑞芬
摘要:
采用室温拉伸、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不同恒载荷条件下7055铝合金型材的应力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在腐蚀周期内,随着应力腐蚀载荷的提高,试样的强度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塑性下降40%。应力腐蚀载荷越接近材料的屈服强度,塑性下降就越明显,抗拉应变和延伸率均有降低。应力腐蚀试样表层部分区域有明显的点蚀、沿晶腐蚀空洞和裂纹;拉伸时,腐蚀缺口处会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而成为起裂源,拉伸断口边缘被腐蚀区域为明显的沿晶断裂。
张登凯
摘要:
针对国内某厂锌加压浸出工艺对矿物给料粒度及浓度的要求,对传统磨矿工艺与搅拌磨工艺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搅拌磨技术应用于该领域的优越性,并介绍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郭光辉 陈珊,刘芳芳,张利玉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棒状β-Mn2V2O7锂电池负极材料。结果表明,合成的β-Mn2V2O7的纯度高、形貌规整有序,首次放电比容量达590 mAh/g,40圈内容量较第二圈基本没有衰减。
张豫,华宏全
摘要:
全面介绍含单质硒物料的真空冶炼提纯技术。通过中试到产业化技术的开发,形成了一整套清洁、高效、低成本的单质硒提纯工艺技术,开发出的HZRL—100型三室半连续冶炼真空炉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工艺流程最短、设备最先进的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