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姜艳,肖锐敏,李自静,孙丽达,黄笃树
    摘要:
    某厂湿法炼锌系统中由于铜回收率偏低,影响了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水平。通过将原有的低酸浸出—中和工艺改为二段高酸浸出—中和沉矾工艺后,铜回收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
  • 吴玉林,徐志峰,郝士涛
    摘要:
    基于热力学计算,绘制了常温(298 K)条件下Me-S-H2O系(Me:Cu,Pb,Zn,As)Eh-pH图,并对pH=13~15时As2S3、CuS、Cu2S、PbS、ZnS热力学稳定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碱浸体系中,砷与铜、铅、锌等有价金属的分离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基于NaOH与(NaOH Na2S)两种体系中砷的浸出行为研究,为提高铜烟灰碱浸脱砷效率,选择(NaOH Na2S)浸出体系是适宜的。在该体系中,在303~363 K范围内,铜烟灰中砷的浸出过程受内扩散控制,浸出动力学方程遵循未反应收缩核模型。
  • 王振文,江培海,尹飞,阮书锋,姚志超
    摘要:
    在CoCl2体系中,采用密闭电解槽为电解设备,进行无隔膜、永久阴极电积钴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避免了氯气泄漏,改善现场作业环境,在电流密度为500 A/m2时,吨钴直流电耗为3 400 kWh。
  • 余跃,温治,刘训良,楼国锋,苏福永,豆瑞锋,郝小红,陆志方
    摘要:
    对目前国内关于底吹熔炼炉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并对比了几种先进熔炼方法的技术特点,还对长径比、隔墙和氧枪等关键部位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底吹熔炼炉在流动、传质、单位床能力和单位能耗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 王玉华,朱纪念,刘同银
    摘要:
    以某厂镍电解生产净化工序氯气除钴产生的钴渣为氧化剂,除去转炉渣浸出液电积脱铜后液中的钴,实现转炉渣富钴镍浸出液中镍钴分离。结果表明,在钴渣含三价镍与钴量摩尔比为4~5,反应温度70~80 ℃,反应时间120 min,终点pH 4.8~5的条件下,分离富集钴后的二次钴渣镍钴比可降为1~1.5,可用于生产钴产品。除钴后液可直接并入镍电解系统。
  • 肖超,李婕,吴海国
    摘要:
    采用复合絮凝剂对某细粒级氧化铜浸出矿浆进行沉降试验,考察了絮凝剂种类和用量、矿浆浓度等对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矿浆质量浓度为8%,每吨干渣PHP-5与PHP-8用量分别为48 g和12 g时,矿浆沉降速度达到5.1 m/h,完全满足工业要求。
  • 轻有色金属
  • 吴东旭,阎峰云,王硕,邵敬涛,樊志斌
    摘要:
    研究阶段降温法提取硅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的保温温度、保温间隔时间、降温幅度及搅拌速度对初生硅生长及分布规律的影响,并比较不同终止温度和搅拌情况下的提取率。结果表明,当保温温度为900 ℃,降温幅度为10 ℃,保温间隔时间为20 min时,硅的平均直径达到0.466 mm,粒径大于3.35 mm所占比例达到20.2%;当搅拌速度为50 r/min,终止温度为640 ℃时,通过搅拌的方法提取的合金含硅量高达44.3%。
  • 秦卫中,王有来,李勇,李炜煜,张树东,李孟湘
    摘要:
    介绍大型铝电解槽低电压物料与能量双平衡控制的技术和6年的应用实践。通过采用实时天平式氧化铝浓度控制技术,电解槽氧化铝浓度可以平稳均匀控制在1.5%~2.5%。通过对槽电压和自动添加氟化铝进行实时控制、以及对电流效率的评估,从而保证了电解槽能量的平衡稳定。
  • 稀贵金属
  • 张臻悦,徐志高,吴明,张婷婷,李琼,池汝安
    摘要:
    采用复合铵盐作浸出剂浸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中的稀土。考察浸出剂的配比、浓度、液固比、流速、pH等因素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H4Cl、NH4NO3、(NH4)2SO4质量比为4∶5∶6的复合铵盐浸出剂为最佳组合;液固比越大、流速越慢,浸出率越高;当浸出剂浓度为10 g/L、pH=3.5时浸出效果最好。
  • 文冬林,赵志斌,孙占学,史维浚
    摘要:
    用10 g/L盐酸(pH 0.56)溶液浸泡某碱性铀矿,通过控制不同浸出液的pH,考察参数对碳酸钙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浸出液pH分别为3、4、5时,碳酸钙的浸出率分别为86.91%、87.65%和81.99%,耗酸率分别为5.11%、4.60%和4.66%,浸出液最佳pH为4。
  • 王锐,唐道文,杨聪
    摘要:
    贵州某难浸金矿原矿直接浸出率约15%,通常需在650 ℃以上进行焙烧预处理。为提高该金矿的浸出率,在加入氧化钙的条件下进行低温焙烧预处理试验,考察焙烧温度、氧化钙用量、焙烧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下述最佳预处理条件下金浸出率可达85%以上:焙烧温度600 ℃,氧化钙用量17.5%,焙烧时间1.5 h。
  • 杨聪,晋克勤,唐道文,王锐
    摘要:
    采用次氯酸钠对贵州某难浸金矿进行浸出,考察次氯酸钠浓度,浸出时间和温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次氯酸钠不仅可氧化分解矿石中的FeAsS和FeS2,同时还可以打开包裹的金;在下述优化条件下,金浸出率可达到75%以上:次氯酸钠质量浓度0.6 mol/L,pH 13~14,液固比6,35 ℃浸出4 h。
  • 材料与设备
  • 杨来东,李梅,柳召刚,胡艳宏,王觅堂
    摘要:
    以碳酸镧铈为前驱体,采用氢氟酸氟化、高温焙烧、机械搅拌磨的方法制备中位粒径较小的含氟铈基稀土抛光粉。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中固溶体具有立方萤石结构;随着氟掺杂量的增加,开始析出四方结构的LaOF相,CeO2的XRD特征峰向右偏移,结晶度提高,粉体的振实密度随之增大;对光学玻璃的抛光能力在氟掺杂量为6%时出现极大值,被抛光物体的表面光洁度随氟掺杂量的增大而下降。
  • 肖志华,廖春发,王旭
    摘要:
    在NaCl-KCl-Na2WO4-CuO体系中采用熔盐电解法直接制取钨铜合金粉,并对产物进行了XRD、SEM及EDS分析。结果表明,在780~800 ℃电解、阴极电流密度106~133 mA/cm2、电解时间3~4 h、电压2.2~3.2 V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纯度99%以上、平均粒度0.91 μm的钨铜合金粉末,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工业上烧结钨铜合金的要求。
  • 唐玲
    摘要:
    利用OM和SEM等观察不同铜含量Mg-Cu合金的铸态共晶组织形貌,探讨不同共晶组织的形成机理及CuMg2相的小平面特性。结果表明,Mg-Cu亚共晶合金中共晶组织的数量随铜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初生相数量减少,且在Mg-15%Cu合金中出现了晕圈组织。在Mg-Cu合金系中有CuMg2和Cu2Mg两种金属间化合物相,CuMg2以有棱有角的小平面生长,而Cu2Mg以非小平面生长。
  • 环境工程
  • 雒芸芸,马振民,侯玉松,王希,李玲玲
    摘要:
    通过对焦作地区浅层地下水全面监测与分析,确定88个采样点,选取硝酸盐氮、氯化物、硫酸盐、硬度等8个典型污染指标,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存在3种污染特征源,分别为化工源、机械加工源和农业源,其对整个区域浅层地下水的污染贡献率分别为53.81%、30.34%和15.85%,主要污染特征源集中分布于焦作西北工业区。
    重有色金属
  • 姜艳,肖锐敏,李自静,孙丽达,黄笃树
    摘要:
    某厂湿法炼锌系统中由于铜回收率偏低,影响了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水平。通过将原有的低酸浸出—中和工艺改为二段高酸浸出—中和沉矾工艺后,铜回收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
  • 吴玉林,徐志峰,郝士涛
    摘要:
    基于热力学计算,绘制了常温(298 K)条件下Me-S-H2O系(Me:Cu,Pb,Zn,As)Eh-pH图,并对pH=13~15时As2S3、CuS、Cu2S、PbS、ZnS热力学稳定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碱浸体系中,砷与铜、铅、锌等有价金属的分离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基于NaOH与(NaOH Na2S)两种体系中砷的浸出行为研究,为提高铜烟灰碱浸脱砷效率,选择(NaOH Na2S)浸出体系是适宜的。在该体系中,在303~363 K范围内,铜烟灰中砷的浸出过程受内扩散控制,浸出动力学方程遵循未反应收缩核模型。
  • 王振文,江培海,尹飞,阮书锋,姚志超
    摘要:
    在CoCl2体系中,采用密闭电解槽为电解设备,进行无隔膜、永久阴极电积钴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避免了氯气泄漏,改善现场作业环境,在电流密度为500 A/m2时,吨钴直流电耗为3 400 kWh。
  • 余跃,温治,刘训良,楼国锋,苏福永,豆瑞锋,郝小红,陆志方
    摘要:
    对目前国内关于底吹熔炼炉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并对比了几种先进熔炼方法的技术特点,还对长径比、隔墙和氧枪等关键部位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底吹熔炼炉在流动、传质、单位床能力和单位能耗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 王玉华,朱纪念,刘同银
    摘要:
    以某厂镍电解生产净化工序氯气除钴产生的钴渣为氧化剂,除去转炉渣浸出液电积脱铜后液中的钴,实现转炉渣富钴镍浸出液中镍钴分离。结果表明,在钴渣含三价镍与钴量摩尔比为4~5,反应温度70~80 ℃,反应时间120 min,终点pH 4.8~5的条件下,分离富集钴后的二次钴渣镍钴比可降为1~1.5,可用于生产钴产品。除钴后液可直接并入镍电解系统。
  • 肖超,李婕,吴海国
    摘要:
    采用复合絮凝剂对某细粒级氧化铜浸出矿浆进行沉降试验,考察了絮凝剂种类和用量、矿浆浓度等对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矿浆质量浓度为8%,每吨干渣PHP-5与PHP-8用量分别为48 g和12 g时,矿浆沉降速度达到5.1 m/h,完全满足工业要求。
  • 轻有色金属
  • 吴东旭,阎峰云,王硕,邵敬涛,樊志斌
    摘要:
    研究阶段降温法提取硅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的保温温度、保温间隔时间、降温幅度及搅拌速度对初生硅生长及分布规律的影响,并比较不同终止温度和搅拌情况下的提取率。结果表明,当保温温度为900 ℃,降温幅度为10 ℃,保温间隔时间为20 min时,硅的平均直径达到0.466 mm,粒径大于3.35 mm所占比例达到20.2%;当搅拌速度为50 r/min,终止温度为640 ℃时,通过搅拌的方法提取的合金含硅量高达44.3%。
  • 秦卫中,王有来,李勇,李炜煜,张树东,李孟湘
    摘要:
    介绍大型铝电解槽低电压物料与能量双平衡控制的技术和6年的应用实践。通过采用实时天平式氧化铝浓度控制技术,电解槽氧化铝浓度可以平稳均匀控制在1.5%~2.5%。通过对槽电压和自动添加氟化铝进行实时控制、以及对电流效率的评估,从而保证了电解槽能量的平衡稳定。
  • 稀贵金属
  • 张臻悦,徐志高,吴明,张婷婷,李琼,池汝安
    摘要:
    采用复合铵盐作浸出剂浸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中的稀土。考察浸出剂的配比、浓度、液固比、流速、pH等因素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H4Cl、NH4NO3、(NH4)2SO4质量比为4∶5∶6的复合铵盐浸出剂为最佳组合;液固比越大、流速越慢,浸出率越高;当浸出剂浓度为10 g/L、pH=3.5时浸出效果最好。
  • 文冬林,赵志斌,孙占学,史维浚
    摘要:
    用10 g/L盐酸(pH 0.56)溶液浸泡某碱性铀矿,通过控制不同浸出液的pH,考察参数对碳酸钙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浸出液pH分别为3、4、5时,碳酸钙的浸出率分别为86.91%、87.65%和81.99%,耗酸率分别为5.11%、4.60%和4.66%,浸出液最佳pH为4。
  • 王锐,唐道文,杨聪
    摘要:
    贵州某难浸金矿原矿直接浸出率约15%,通常需在650 ℃以上进行焙烧预处理。为提高该金矿的浸出率,在加入氧化钙的条件下进行低温焙烧预处理试验,考察焙烧温度、氧化钙用量、焙烧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下述最佳预处理条件下金浸出率可达85%以上:焙烧温度600 ℃,氧化钙用量17.5%,焙烧时间1.5 h。
  • 杨聪,晋克勤,唐道文,王锐
    摘要:
    采用次氯酸钠对贵州某难浸金矿进行浸出,考察次氯酸钠浓度,浸出时间和温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次氯酸钠不仅可氧化分解矿石中的FeAsS和FeS2,同时还可以打开包裹的金;在下述优化条件下,金浸出率可达到75%以上:次氯酸钠质量浓度0.6 mol/L,pH 13~14,液固比6,35 ℃浸出4 h。
  • 材料与设备
  • 杨来东,李梅,柳召刚,胡艳宏,王觅堂
    摘要:
    以碳酸镧铈为前驱体,采用氢氟酸氟化、高温焙烧、机械搅拌磨的方法制备中位粒径较小的含氟铈基稀土抛光粉。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中固溶体具有立方萤石结构;随着氟掺杂量的增加,开始析出四方结构的LaOF相,CeO2的XRD特征峰向右偏移,结晶度提高,粉体的振实密度随之增大;对光学玻璃的抛光能力在氟掺杂量为6%时出现极大值,被抛光物体的表面光洁度随氟掺杂量的增大而下降。
  • 肖志华,廖春发,王旭
    摘要:
    在NaCl-KCl-Na2WO4-CuO体系中采用熔盐电解法直接制取钨铜合金粉,并对产物进行了XRD、SEM及EDS分析。结果表明,在780~800 ℃电解、阴极电流密度106~133 mA/cm2、电解时间3~4 h、电压2.2~3.2 V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纯度99%以上、平均粒度0.91 μm的钨铜合金粉末,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工业上烧结钨铜合金的要求。
  • 唐玲
    摘要:
    利用OM和SEM等观察不同铜含量Mg-Cu合金的铸态共晶组织形貌,探讨不同共晶组织的形成机理及CuMg2相的小平面特性。结果表明,Mg-Cu亚共晶合金中共晶组织的数量随铜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初生相数量减少,且在Mg-15%Cu合金中出现了晕圈组织。在Mg-Cu合金系中有CuMg2和Cu2Mg两种金属间化合物相,CuMg2以有棱有角的小平面生长,而Cu2Mg以非小平面生长。
  • 环境工程
  • 雒芸芸,马振民,侯玉松,王希,李玲玲
    摘要:
    通过对焦作地区浅层地下水全面监测与分析,确定88个采样点,选取硝酸盐氮、氯化物、硫酸盐、硬度等8个典型污染指标,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存在3种污染特征源,分别为化工源、机械加工源和农业源,其对整个区域浅层地下水的污染贡献率分别为53.81%、30.34%和15.85%,主要污染特征源集中分布于焦作西北工业区。
    重有色金属
  • 姜艳,肖锐敏,李自静,孙丽达,黄笃树
    摘要:
    某厂湿法炼锌系统中由于铜回收率偏低,影响了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水平。通过将原有的低酸浸出—中和工艺改为二段高酸浸出—中和沉矾工艺后,铜回收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
  • 吴玉林,徐志峰,郝士涛
    摘要:
    基于热力学计算,绘制了常温(298 K)条件下Me-S-H2O系(Me:Cu,Pb,Zn,As)Eh-pH图,并对pH=13~15时As2S3、CuS、Cu2S、PbS、ZnS热力学稳定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碱浸体系中,砷与铜、铅、锌等有价金属的分离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基于NaOH与(NaOH Na2S)两种体系中砷的浸出行为研究,为提高铜烟灰碱浸脱砷效率,选择(NaOH Na2S)浸出体系是适宜的。在该体系中,在303~363 K范围内,铜烟灰中砷的浸出过程受内扩散控制,浸出动力学方程遵循未反应收缩核模型。
  • 王振文,江培海,尹飞,阮书锋,姚志超
    摘要:
    在CoCl2体系中,采用密闭电解槽为电解设备,进行无隔膜、永久阴极电积钴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避免了氯气泄漏,改善现场作业环境,在电流密度为500 A/m2时,吨钴直流电耗为3 400 kWh。
  • 余跃,温治,刘训良,楼国锋,苏福永,豆瑞锋,郝小红,陆志方
    摘要:
    对目前国内关于底吹熔炼炉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并对比了几种先进熔炼方法的技术特点,还对长径比、隔墙和氧枪等关键部位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底吹熔炼炉在流动、传质、单位床能力和单位能耗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
  • 王玉华,朱纪念,刘同银
    摘要:
    以某厂镍电解生产净化工序氯气除钴产生的钴渣为氧化剂,除去转炉渣浸出液电积脱铜后液中的钴,实现转炉渣富钴镍浸出液中镍钴分离。结果表明,在钴渣含三价镍与钴量摩尔比为4~5,反应温度70~80 ℃,反应时间120 min,终点pH 4.8~5的条件下,分离富集钴后的二次钴渣镍钴比可降为1~1.5,可用于生产钴产品。除钴后液可直接并入镍电解系统。
  • 肖超,李婕,吴海国
    摘要:
    采用复合絮凝剂对某细粒级氧化铜浸出矿浆进行沉降试验,考察了絮凝剂种类和用量、矿浆浓度等对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矿浆质量浓度为8%,每吨干渣PHP-5与PHP-8用量分别为48 g和12 g时,矿浆沉降速度达到5.1 m/h,完全满足工业要求。
  • 轻有色金属
  • 吴东旭,阎峰云,王硕,邵敬涛,樊志斌
    摘要:
    研究阶段降温法提取硅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的保温温度、保温间隔时间、降温幅度及搅拌速度对初生硅生长及分布规律的影响,并比较不同终止温度和搅拌情况下的提取率。结果表明,当保温温度为900 ℃,降温幅度为10 ℃,保温间隔时间为20 min时,硅的平均直径达到0.466 mm,粒径大于3.35 mm所占比例达到20.2%;当搅拌速度为50 r/min,终止温度为640 ℃时,通过搅拌的方法提取的合金含硅量高达44.3%。
  • 秦卫中,王有来,李勇,李炜煜,张树东,李孟湘
    摘要:
    介绍大型铝电解槽低电压物料与能量双平衡控制的技术和6年的应用实践。通过采用实时天平式氧化铝浓度控制技术,电解槽氧化铝浓度可以平稳均匀控制在1.5%~2.5%。通过对槽电压和自动添加氟化铝进行实时控制、以及对电流效率的评估,从而保证了电解槽能量的平衡稳定。
  • 稀贵金属
  • 张臻悦,徐志高,吴明,张婷婷,李琼,池汝安
    摘要:
    采用复合铵盐作浸出剂浸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中的稀土。考察浸出剂的配比、浓度、液固比、流速、pH等因素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H4Cl、NH4NO3、(NH4)2SO4质量比为4∶5∶6的复合铵盐浸出剂为最佳组合;液固比越大、流速越慢,浸出率越高;当浸出剂浓度为10 g/L、pH=3.5时浸出效果最好。
  • 文冬林,赵志斌,孙占学,史维浚
    摘要:
    用10 g/L盐酸(pH 0.56)溶液浸泡某碱性铀矿,通过控制不同浸出液的pH,考察参数对碳酸钙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浸出液pH分别为3、4、5时,碳酸钙的浸出率分别为86.91%、87.65%和81.99%,耗酸率分别为5.11%、4.60%和4.66%,浸出液最佳pH为4。
  • 王锐,唐道文,杨聪
    摘要:
    贵州某难浸金矿原矿直接浸出率约15%,通常需在650 ℃以上进行焙烧预处理。为提高该金矿的浸出率,在加入氧化钙的条件下进行低温焙烧预处理试验,考察焙烧温度、氧化钙用量、焙烧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下述最佳预处理条件下金浸出率可达85%以上:焙烧温度600 ℃,氧化钙用量17.5%,焙烧时间1.5 h。
  • 杨聪,晋克勤,唐道文,王锐
    摘要:
    采用次氯酸钠对贵州某难浸金矿进行浸出,考察次氯酸钠浓度,浸出时间和温度对金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次氯酸钠不仅可氧化分解矿石中的FeAsS和FeS2,同时还可以打开包裹的金;在下述优化条件下,金浸出率可达到75%以上:次氯酸钠质量浓度0.6 mol/L,pH 13~14,液固比6,35 ℃浸出4 h。
  • 材料与设备
  • 杨来东,李梅,柳召刚,胡艳宏,王觅堂
    摘要:
    以碳酸镧铈为前驱体,采用氢氟酸氟化、高温焙烧、机械搅拌磨的方法制备中位粒径较小的含氟铈基稀土抛光粉。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中固溶体具有立方萤石结构;随着氟掺杂量的增加,开始析出四方结构的LaOF相,CeO2的XRD特征峰向右偏移,结晶度提高,粉体的振实密度随之增大;对光学玻璃的抛光能力在氟掺杂量为6%时出现极大值,被抛光物体的表面光洁度随氟掺杂量的增大而下降。
  • 肖志华,廖春发,王旭
    摘要:
    在NaCl-KCl-Na2WO4-CuO体系中采用熔盐电解法直接制取钨铜合金粉,并对产物进行了XRD、SEM及EDS分析。结果表明,在780~800 ℃电解、阴极电流密度106~133 mA/cm2、电解时间3~4 h、电压2.2~3.2 V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纯度99%以上、平均粒度0.91 μm的钨铜合金粉末,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工业上烧结钨铜合金的要求。
  • 唐玲
    摘要:
    利用OM和SEM等观察不同铜含量Mg-Cu合金的铸态共晶组织形貌,探讨不同共晶组织的形成机理及CuMg2相的小平面特性。结果表明,Mg-Cu亚共晶合金中共晶组织的数量随铜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初生相数量减少,且在Mg-15%Cu合金中出现了晕圈组织。在Mg-Cu合金系中有CuMg2和Cu2Mg两种金属间化合物相,CuMg2以有棱有角的小平面生长,而Cu2Mg以非小平面生长。
  • 环境工程
  • 雒芸芸,马振民,侯玉松,王希,李玲玲
    摘要:
    通过对焦作地区浅层地下水全面监测与分析,确定88个采样点,选取硝酸盐氮、氯化物、硫酸盐、硬度等8个典型污染指标,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浅层地下水污染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存在3种污染特征源,分别为化工源、机械加工源和农业源,其对整个区域浅层地下水的污染贡献率分别为53.81%、30.34%和15.85%,主要污染特征源集中分布于焦作西北工业区。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