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0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李倩,张宝,夏晓梅,李林波,申文前
    摘要:
    采用Na2S2O8氧化处理高钴锌电解液。结果表明,加入理论量4倍的Na2S2O8后,在pH 4.0、80 ℃反应120 min,钴的沉淀率为99.8%,沉钴物的主要物相为CoO(OH)(羟基氧化钴)。沉钴后液除镉、镍后可用于后续电解锌。
  • 艾元方,汤才铄,孙彦文,刘安明,赵荣升
    摘要:
    采用一闪速炉模型,用石英沙模拟不同气流量和投料量下中央扩散型精矿喷嘴的颗粒分布情况,用偏析函数px和反应塔中间区域颗粒质量分数xcent来反映颗粒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颗粒随工艺风的增加向中心聚集、随分散风的增加向四周分散。要使颗粒分散较好,需要工艺风和分散风对颗粒作用效果相匹配,高强度闪速熔炼需减小工艺风对颗粒向下的作用力。
  • 阳征会,郑江华,马鹏,田小弟,阳少华
    摘要:
    研究了在转炉吹炼高镍锍生产过程中加入废合金,转炉渣返电炉熔炼回收镍、钴的工艺可行性。生产试验表明,该处理工艺可行,废合金中的镍、钴回收率高。
  • 余旦新
    摘要:
    对“白银炼铜法”的空气熔炼、富氧熔炼和富氧自热熔炼三个发展阶段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鼓风强度一定时,随着使用氧气量的增加,鼓风富氧浓度的升高,床能力升高,熔炼自热程度升高;熔炼床能力随熔池鼓风强度和热强度升高而升高;氧料比随冰铜品位的升高而上升;富氧自热熔炼的节能效果最好。“白银炼铜法”的各项工艺指标均达到当今国际炼铜技术先进水平。
  • 简锡明,谢永金
    摘要:
    结合生产实践,从能耗、综合利用、生产周期等方面对卡尔多炉处理铜阳极泥工艺进行分析,剖析了该工艺以及配置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预处理工艺及烟气吸收装置的改进建议。
  • 轻有色金属
  • 龚志军,伍永福,刘中兴,武文斐
    摘要:
    模拟电解熔盐制钠过程中阳极气泡的运动,测量气泡周围流场的变化,分析阳极气泡运动对电解槽内熔盐流场的影响。利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测量得到平行和垂直阳极方向的流体运动,并研究液面高度及气体流量对流场的影响。
  • 易正明,杜炳旭,曾壮壮,马光柏,周孑民
    摘要:
    在分析氧化铝回转窑传热过程的基础上,运用多相流理论对回转窑内横截面物料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横截面上的温度分布及流动情况。结果表明,截面上物料温度主要受气体及窑壁传热影响,物料颗粒越小,其内部温度上升越快,流动带起的物料高度也越低,但截面上物料内部温度分布基本趋于一致,并可忽略截面温差。
  • 樊艳金,詹海鸿,谢营邦,柯剑华,满露梅
    摘要:
    以氯化钛液为原料,考察H+和Ti4+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氯化法偏钛酸水解率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H+浓度的增大,偏钛酸的水解率和粒径均先增大后减小;Ti4+浓度对偏钛酸的水解率影响不大,但增大Ti4+浓度有利于偏钛酸晶核的成长;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偏钛酸的水解及其晶核的长大;随着水解时间的增加,偏钛酸的水解率逐渐增加,但对偏钛酸粒径的影响甚微。在H+浓度1.2 g/L、Ti4+浓度20 g/L、水解温度108 ℃、水解时间2.5 h的最佳条件下可以得到呈片状团聚体、粒径2~10 μm的偏钛酸。
  • 稀贵金属
  • 王磊,罗林根,郭培民,庞建明,赵沛
    摘要:
    对钼精矿真空分解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分解温度1 500~1 800℃、炉内压力0.1~100 Pa条件下钼精矿内的各种含硫化合物都能实现分解或升华,主物相MoS2遵循逐级分解规律,PbS、As2S3直接变为气态挥发,SnS2、Bi2S3分解和挥发的可能性都有,CuS较容易分解为Cu2S,但Cu2S分解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低的压力。
  • 胡磊,梁新星,郭持皓,肖连生,曾之琪
    摘要:
    采用聚合硫酸铁(PFS)法处理镍钼矿酸浸液萃钼余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化学耗氧量(COD),考察双氧水用量、PFS用量、搅拌时间、pH对余液中Zn2+、Pb2+、Ni2+及CO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氧水用量20 mL/L、PFS用量60 mg/L、搅拌时间90 min、pH 11.0的条件下,COD可降至500 mg/L以下,去除率高达89%,重金属离子均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 齐兆树,李青刚
    摘要:
    采用碳酸根型季铵盐为萃取剂从碱性含钒溶液中萃取钒,考察了萃取剂浓度、改性剂浓度、萃取温度、时间、相比、pH对钒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根型N263从碱性溶液中萃取钒的机理是阴离子交换机理,适宜的萃取条件为:温度20~40 ℃、接触时间1 min、相比O/A=1/2;只考虑萃取率和分相时间时,有机相中合适的N263浓度为0.091 9 mol/L。
  • 高柏,何细文,孙占学
    摘要:
    应用地球化学模式PHREEQC计算某铀矿淡化少试剂地浸新工艺现场试验浸出液的主要组分铀、碳酸衍生物的存在形式和条件。结果表明,H2CO3、HCO3-和CO32-是碳酸衍生物在水中主要存在形式,UO2(CO3)22-、UO2(CO3)34-、UO2CO3为六价铀的主要存在形式。讨论了中性条件下主要组分各种存在形式之间的转换、出铀浓度与碳酸衍生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地浸过程中水岩作用机理。
  • 周义朋,沈照理,何江涛,刘金辉,史维浚
    摘要:
    对某砂岩型铀矿床的矿石进行了不同酸度和Fe3+浓度的微生物浸出试验,以及与酸法浸出(H2SO4浓度5 g/L)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浸铀在4 g/L酸度、2 g/L Fe3+条件下铀浸出率最高(96.43%),比酸法浸出率高27%;微生物溶浸时Fe3+浓度超过2 g/L对浸铀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 邵传兵,鲁兴武,马爱军,马琳亭,李守荣,程亮
    摘要:
    以铅冶炼含铊烟尘为原料,采用氧化浸出—溶剂萃取—还原转化—置换—铸锭的工艺流程综合回收稀散金属。结果表明,最佳浸出条件为:氯化钠浓度50~80 g/L、高锰酸钾用量6.0%~7.5%、硫酸浓度1.0~1.4 mol/L、液固比2.5~3.5、温度(90±5)℃;用30%N503—二乙苯在相比O/A=2、40 ℃萃取4 min,铊萃取率大于99%。
  • 材料与设备
  • 王一雍),金辉),李继东),张峻巍),苏建铭),韩楚菲)
    摘要:
    以MgO为电解原料,在Na3PO3-MgF2体系中采用旋转铝液阴极法制备铝镁中间合金。采用熔盐电解监控仪和Teslameter测量电解过程中的反电动势、电流强度及磁场强度等工艺参数,并利用SEM及XRD技术分析了合金产物的微观结构,探讨了旋转铝液阴极合金化过程中反电动势、电流效率及合金中镁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旋转铝液阴极化过程可有效降低反电动势,并提高电流效率及合金中镁的质量浓度。在950 ℃、电流5 A、外加40 mT磁场的条件下,电解3 h可制取镁含量24.5%的铝镁合金,电流效率可达83%。所得合金样品组织致密,各元素在合金中的分布较均匀,合金物相主要为Al12Mg17。
  • 曾纪术,陈锦全,杨眉,吴伯增
    摘要:
    对国产与日本产两种ITO靶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比,并对ITO靶材的断口形貌与靶材黑化结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国产靶材与日本靶材的相对密度、电阻率、失氧率等参数比较接近,二者均为单一晶相的固溶体。国产靶材的断面为“解理+韧窝”的脆—韧混合断裂,断裂面晶界上出现了粒径较大的无规则颗粒物;而日本靶材断面为解理脆性断裂,断裂面晶界清晰,无颗粒物出现。
  • 董竑君,蒋训雄,范艳青,张登高,汪胜东,冯林永,刘巍
    摘要:
    以铜阳极泥氧化硫酸浸出得到的含碲溶液为原料,经电解除铜、二氧化硫还原沉碲、亚硫酸钠洗涤除硒、盐酸洗涤除铜和砷等工序,可以得到碲品位99.75%的碲粉。
  • 李传伟,姚福善,赵建军,刘瑞强,肖永成,方文
    摘要:
    基于流体力学建模和工艺参数数据验证的方法,研究了浸出槽取样代表性问题,并设计了自动取样装置,成功开发了矿浆提升和过滤装置,为下一步离子浓度在线检测奠定基础。
    重有色金属
  • 李倩,张宝,夏晓梅,李林波,申文前
    摘要:
    采用Na2S2O8氧化处理高钴锌电解液。结果表明,加入理论量4倍的Na2S2O8后,在pH 4.0、80 ℃反应120 min,钴的沉淀率为99.8%,沉钴物的主要物相为CoO(OH)(羟基氧化钴)。沉钴后液除镉、镍后可用于后续电解锌。
  • 艾元方,汤才铄,孙彦文,刘安明,赵荣升
    摘要:
    采用一闪速炉模型,用石英沙模拟不同气流量和投料量下中央扩散型精矿喷嘴的颗粒分布情况,用偏析函数px和反应塔中间区域颗粒质量分数xcent来反映颗粒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颗粒随工艺风的增加向中心聚集、随分散风的增加向四周分散。要使颗粒分散较好,需要工艺风和分散风对颗粒作用效果相匹配,高强度闪速熔炼需减小工艺风对颗粒向下的作用力。
  • 阳征会,郑江华,马鹏,田小弟,阳少华
    摘要:
    研究了在转炉吹炼高镍锍生产过程中加入废合金,转炉渣返电炉熔炼回收镍、钴的工艺可行性。生产试验表明,该处理工艺可行,废合金中的镍、钴回收率高。
  • 余旦新
    摘要:
    对“白银炼铜法”的空气熔炼、富氧熔炼和富氧自热熔炼三个发展阶段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鼓风强度一定时,随着使用氧气量的增加,鼓风富氧浓度的升高,床能力升高,熔炼自热程度升高;熔炼床能力随熔池鼓风强度和热强度升高而升高;氧料比随冰铜品位的升高而上升;富氧自热熔炼的节能效果最好。“白银炼铜法”的各项工艺指标均达到当今国际炼铜技术先进水平。
  • 简锡明,谢永金
    摘要:
    结合生产实践,从能耗、综合利用、生产周期等方面对卡尔多炉处理铜阳极泥工艺进行分析,剖析了该工艺以及配置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预处理工艺及烟气吸收装置的改进建议。
  • 轻有色金属
  • 龚志军,伍永福,刘中兴,武文斐
    摘要:
    模拟电解熔盐制钠过程中阳极气泡的运动,测量气泡周围流场的变化,分析阳极气泡运动对电解槽内熔盐流场的影响。利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测量得到平行和垂直阳极方向的流体运动,并研究液面高度及气体流量对流场的影响。
  • 易正明,杜炳旭,曾壮壮,马光柏,周孑民
    摘要:
    在分析氧化铝回转窑传热过程的基础上,运用多相流理论对回转窑内横截面物料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横截面上的温度分布及流动情况。结果表明,截面上物料温度主要受气体及窑壁传热影响,物料颗粒越小,其内部温度上升越快,流动带起的物料高度也越低,但截面上物料内部温度分布基本趋于一致,并可忽略截面温差。
  • 樊艳金,詹海鸿,谢营邦,柯剑华,满露梅
    摘要:
    以氯化钛液为原料,考察H+和Ti4+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氯化法偏钛酸水解率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H+浓度的增大,偏钛酸的水解率和粒径均先增大后减小;Ti4+浓度对偏钛酸的水解率影响不大,但增大Ti4+浓度有利于偏钛酸晶核的成长;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偏钛酸的水解及其晶核的长大;随着水解时间的增加,偏钛酸的水解率逐渐增加,但对偏钛酸粒径的影响甚微。在H+浓度1.2 g/L、Ti4+浓度20 g/L、水解温度108 ℃、水解时间2.5 h的最佳条件下可以得到呈片状团聚体、粒径2~10 μm的偏钛酸。
  • 稀贵金属
  • 王磊,罗林根,郭培民,庞建明,赵沛
    摘要:
    对钼精矿真空分解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分解温度1 500~1 800℃、炉内压力0.1~100 Pa条件下钼精矿内的各种含硫化合物都能实现分解或升华,主物相MoS2遵循逐级分解规律,PbS、As2S3直接变为气态挥发,SnS2、Bi2S3分解和挥发的可能性都有,CuS较容易分解为Cu2S,但Cu2S分解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低的压力。
  • 胡磊,梁新星,郭持皓,肖连生,曾之琪
    摘要:
    采用聚合硫酸铁(PFS)法处理镍钼矿酸浸液萃钼余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化学耗氧量(COD),考察双氧水用量、PFS用量、搅拌时间、pH对余液中Zn2+、Pb2+、Ni2+及CO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氧水用量20 mL/L、PFS用量60 mg/L、搅拌时间90 min、pH 11.0的条件下,COD可降至500 mg/L以下,去除率高达89%,重金属离子均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 齐兆树,李青刚
    摘要:
    采用碳酸根型季铵盐为萃取剂从碱性含钒溶液中萃取钒,考察了萃取剂浓度、改性剂浓度、萃取温度、时间、相比、pH对钒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根型N263从碱性溶液中萃取钒的机理是阴离子交换机理,适宜的萃取条件为:温度20~40 ℃、接触时间1 min、相比O/A=1/2;只考虑萃取率和分相时间时,有机相中合适的N263浓度为0.091 9 mol/L。
  • 高柏,何细文,孙占学
    摘要:
    应用地球化学模式PHREEQC计算某铀矿淡化少试剂地浸新工艺现场试验浸出液的主要组分铀、碳酸衍生物的存在形式和条件。结果表明,H2CO3、HCO3-和CO32-是碳酸衍生物在水中主要存在形式,UO2(CO3)22-、UO2(CO3)34-、UO2CO3为六价铀的主要存在形式。讨论了中性条件下主要组分各种存在形式之间的转换、出铀浓度与碳酸衍生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地浸过程中水岩作用机理。
  • 周义朋,沈照理,何江涛,刘金辉,史维浚
    摘要:
    对某砂岩型铀矿床的矿石进行了不同酸度和Fe3+浓度的微生物浸出试验,以及与酸法浸出(H2SO4浓度5 g/L)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浸铀在4 g/L酸度、2 g/L Fe3+条件下铀浸出率最高(96.43%),比酸法浸出率高27%;微生物溶浸时Fe3+浓度超过2 g/L对浸铀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 邵传兵,鲁兴武,马爱军,马琳亭,李守荣,程亮
    摘要:
    以铅冶炼含铊烟尘为原料,采用氧化浸出—溶剂萃取—还原转化—置换—铸锭的工艺流程综合回收稀散金属。结果表明,最佳浸出条件为:氯化钠浓度50~80 g/L、高锰酸钾用量6.0%~7.5%、硫酸浓度1.0~1.4 mol/L、液固比2.5~3.5、温度(90±5)℃;用30%N503—二乙苯在相比O/A=2、40 ℃萃取4 min,铊萃取率大于99%。
  • 材料与设备
  • 王一雍),金辉),李继东),张峻巍),苏建铭),韩楚菲)
    摘要:
    以MgO为电解原料,在Na3PO3-MgF2体系中采用旋转铝液阴极法制备铝镁中间合金。采用熔盐电解监控仪和Teslameter测量电解过程中的反电动势、电流强度及磁场强度等工艺参数,并利用SEM及XRD技术分析了合金产物的微观结构,探讨了旋转铝液阴极合金化过程中反电动势、电流效率及合金中镁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旋转铝液阴极化过程可有效降低反电动势,并提高电流效率及合金中镁的质量浓度。在950 ℃、电流5 A、外加40 mT磁场的条件下,电解3 h可制取镁含量24.5%的铝镁合金,电流效率可达83%。所得合金样品组织致密,各元素在合金中的分布较均匀,合金物相主要为Al12Mg17。
  • 曾纪术,陈锦全,杨眉,吴伯增
    摘要:
    对国产与日本产两种ITO靶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比,并对ITO靶材的断口形貌与靶材黑化结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国产靶材与日本靶材的相对密度、电阻率、失氧率等参数比较接近,二者均为单一晶相的固溶体。国产靶材的断面为“解理+韧窝”的脆—韧混合断裂,断裂面晶界上出现了粒径较大的无规则颗粒物;而日本靶材断面为解理脆性断裂,断裂面晶界清晰,无颗粒物出现。
  • 董竑君,蒋训雄,范艳青,张登高,汪胜东,冯林永,刘巍
    摘要:
    以铜阳极泥氧化硫酸浸出得到的含碲溶液为原料,经电解除铜、二氧化硫还原沉碲、亚硫酸钠洗涤除硒、盐酸洗涤除铜和砷等工序,可以得到碲品位99.75%的碲粉。
  • 李传伟,姚福善,赵建军,刘瑞强,肖永成,方文
    摘要:
    基于流体力学建模和工艺参数数据验证的方法,研究了浸出槽取样代表性问题,并设计了自动取样装置,成功开发了矿浆提升和过滤装置,为下一步离子浓度在线检测奠定基础。
    重有色金属
  • 李倩,张宝,夏晓梅,李林波,申文前
    摘要:
    采用Na2S2O8氧化处理高钴锌电解液。结果表明,加入理论量4倍的Na2S2O8后,在pH 4.0、80 ℃反应120 min,钴的沉淀率为99.8%,沉钴物的主要物相为CoO(OH)(羟基氧化钴)。沉钴后液除镉、镍后可用于后续电解锌。
  • 艾元方,汤才铄,孙彦文,刘安明,赵荣升
    摘要:
    采用一闪速炉模型,用石英沙模拟不同气流量和投料量下中央扩散型精矿喷嘴的颗粒分布情况,用偏析函数px和反应塔中间区域颗粒质量分数xcent来反映颗粒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颗粒随工艺风的增加向中心聚集、随分散风的增加向四周分散。要使颗粒分散较好,需要工艺风和分散风对颗粒作用效果相匹配,高强度闪速熔炼需减小工艺风对颗粒向下的作用力。
  • 阳征会,郑江华,马鹏,田小弟,阳少华
    摘要:
    研究了在转炉吹炼高镍锍生产过程中加入废合金,转炉渣返电炉熔炼回收镍、钴的工艺可行性。生产试验表明,该处理工艺可行,废合金中的镍、钴回收率高。
  • 余旦新
    摘要:
    对“白银炼铜法”的空气熔炼、富氧熔炼和富氧自热熔炼三个发展阶段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鼓风强度一定时,随着使用氧气量的增加,鼓风富氧浓度的升高,床能力升高,熔炼自热程度升高;熔炼床能力随熔池鼓风强度和热强度升高而升高;氧料比随冰铜品位的升高而上升;富氧自热熔炼的节能效果最好。“白银炼铜法”的各项工艺指标均达到当今国际炼铜技术先进水平。
  • 简锡明,谢永金
    摘要:
    结合生产实践,从能耗、综合利用、生产周期等方面对卡尔多炉处理铜阳极泥工艺进行分析,剖析了该工艺以及配置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预处理工艺及烟气吸收装置的改进建议。
  • 轻有色金属
  • 龚志军,伍永福,刘中兴,武文斐
    摘要:
    模拟电解熔盐制钠过程中阳极气泡的运动,测量气泡周围流场的变化,分析阳极气泡运动对电解槽内熔盐流场的影响。利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测量得到平行和垂直阳极方向的流体运动,并研究液面高度及气体流量对流场的影响。
  • 易正明,杜炳旭,曾壮壮,马光柏,周孑民
    摘要:
    在分析氧化铝回转窑传热过程的基础上,运用多相流理论对回转窑内横截面物料流动与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横截面上的温度分布及流动情况。结果表明,截面上物料温度主要受气体及窑壁传热影响,物料颗粒越小,其内部温度上升越快,流动带起的物料高度也越低,但截面上物料内部温度分布基本趋于一致,并可忽略截面温差。
  • 樊艳金,詹海鸿,谢营邦,柯剑华,满露梅
    摘要:
    以氯化钛液为原料,考察H+和Ti4+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氯化法偏钛酸水解率及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H+浓度的增大,偏钛酸的水解率和粒径均先增大后减小;Ti4+浓度对偏钛酸的水解率影响不大,但增大Ti4+浓度有利于偏钛酸晶核的成长;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偏钛酸的水解及其晶核的长大;随着水解时间的增加,偏钛酸的水解率逐渐增加,但对偏钛酸粒径的影响甚微。在H+浓度1.2 g/L、Ti4+浓度20 g/L、水解温度108 ℃、水解时间2.5 h的最佳条件下可以得到呈片状团聚体、粒径2~10 μm的偏钛酸。
  • 稀贵金属
  • 王磊,罗林根,郭培民,庞建明,赵沛
    摘要:
    对钼精矿真空分解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分解温度1 500~1 800℃、炉内压力0.1~100 Pa条件下钼精矿内的各种含硫化合物都能实现分解或升华,主物相MoS2遵循逐级分解规律,PbS、As2S3直接变为气态挥发,SnS2、Bi2S3分解和挥发的可能性都有,CuS较容易分解为Cu2S,但Cu2S分解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低的压力。
  • 胡磊,梁新星,郭持皓,肖连生,曾之琪
    摘要:
    采用聚合硫酸铁(PFS)法处理镍钼矿酸浸液萃钼余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化学耗氧量(COD),考察双氧水用量、PFS用量、搅拌时间、pH对余液中Zn2+、Pb2+、Ni2+及CO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氧水用量20 mL/L、PFS用量60 mg/L、搅拌时间90 min、pH 11.0的条件下,COD可降至500 mg/L以下,去除率高达89%,重金属离子均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 齐兆树,李青刚
    摘要:
    采用碳酸根型季铵盐为萃取剂从碱性含钒溶液中萃取钒,考察了萃取剂浓度、改性剂浓度、萃取温度、时间、相比、pH对钒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根型N263从碱性溶液中萃取钒的机理是阴离子交换机理,适宜的萃取条件为:温度20~40 ℃、接触时间1 min、相比O/A=1/2;只考虑萃取率和分相时间时,有机相中合适的N263浓度为0.091 9 mol/L。
  • 高柏,何细文,孙占学
    摘要:
    应用地球化学模式PHREEQC计算某铀矿淡化少试剂地浸新工艺现场试验浸出液的主要组分铀、碳酸衍生物的存在形式和条件。结果表明,H2CO3、HCO3-和CO32-是碳酸衍生物在水中主要存在形式,UO2(CO3)22-、UO2(CO3)34-、UO2CO3为六价铀的主要存在形式。讨论了中性条件下主要组分各种存在形式之间的转换、出铀浓度与碳酸衍生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地浸过程中水岩作用机理。
  • 周义朋,沈照理,何江涛,刘金辉,史维浚
    摘要:
    对某砂岩型铀矿床的矿石进行了不同酸度和Fe3+浓度的微生物浸出试验,以及与酸法浸出(H2SO4浓度5 g/L)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浸铀在4 g/L酸度、2 g/L Fe3+条件下铀浸出率最高(96.43%),比酸法浸出率高27%;微生物溶浸时Fe3+浓度超过2 g/L对浸铀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 邵传兵,鲁兴武,马爱军,马琳亭,李守荣,程亮
    摘要:
    以铅冶炼含铊烟尘为原料,采用氧化浸出—溶剂萃取—还原转化—置换—铸锭的工艺流程综合回收稀散金属。结果表明,最佳浸出条件为:氯化钠浓度50~80 g/L、高锰酸钾用量6.0%~7.5%、硫酸浓度1.0~1.4 mol/L、液固比2.5~3.5、温度(90±5)℃;用30%N503—二乙苯在相比O/A=2、40 ℃萃取4 min,铊萃取率大于99%。
  • 材料与设备
  • 王一雍),金辉),李继东),张峻巍),苏建铭),韩楚菲)
    摘要:
    以MgO为电解原料,在Na3PO3-MgF2体系中采用旋转铝液阴极法制备铝镁中间合金。采用熔盐电解监控仪和Teslameter测量电解过程中的反电动势、电流强度及磁场强度等工艺参数,并利用SEM及XRD技术分析了合金产物的微观结构,探讨了旋转铝液阴极合金化过程中反电动势、电流效率及合金中镁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旋转铝液阴极化过程可有效降低反电动势,并提高电流效率及合金中镁的质量浓度。在950 ℃、电流5 A、外加40 mT磁场的条件下,电解3 h可制取镁含量24.5%的铝镁合金,电流效率可达83%。所得合金样品组织致密,各元素在合金中的分布较均匀,合金物相主要为Al12Mg17。
  • 曾纪术,陈锦全,杨眉,吴伯增
    摘要:
    对国产与日本产两种ITO靶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比,并对ITO靶材的断口形貌与靶材黑化结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国产靶材与日本靶材的相对密度、电阻率、失氧率等参数比较接近,二者均为单一晶相的固溶体。国产靶材的断面为“解理+韧窝”的脆—韧混合断裂,断裂面晶界上出现了粒径较大的无规则颗粒物;而日本靶材断面为解理脆性断裂,断裂面晶界清晰,无颗粒物出现。
  • 董竑君,蒋训雄,范艳青,张登高,汪胜东,冯林永,刘巍
    摘要:
    以铜阳极泥氧化硫酸浸出得到的含碲溶液为原料,经电解除铜、二氧化硫还原沉碲、亚硫酸钠洗涤除硒、盐酸洗涤除铜和砷等工序,可以得到碲品位99.75%的碲粉。
  • 李传伟,姚福善,赵建军,刘瑞强,肖永成,方文
    摘要:
    基于流体力学建模和工艺参数数据验证的方法,研究了浸出槽取样代表性问题,并设计了自动取样装置,成功开发了矿浆提升和过滤装置,为下一步离子浓度在线检测奠定基础。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