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牛亚慧,都兴红,张珂,郭健柄
    摘要:
    以四川某蛇纹石为原料,考察添加剂对还原与磁选富集镍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硫酸盐和碳酸盐各15%在1 100 ℃还原120 min,然后在磁场强度79.62 kA/m条件下磁选,精矿中镍和铁品位分别为5.99%和53.84%,镍和铁的回收率分别达到87.59%和72.09%。
  • 李俊翰,邱克辉,杨绍利
    摘要:
    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还原温度、配碳量(nC/nO)、还原时间对某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含碳球团金属化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还原温度、配碳量、还原时间。优化工艺参数为:还原时间35 min、还原温度1 350 ℃、配碳量1.25、水分9%、成型压力12 MPa、黏结剂加入量0.4%,此工艺条件下含碳球团的金属化率达91.77%,还原后球团的主要物相组成为金属铁。
  • 黄健,姚昌洪,苏向东,李勇,罗宏,吴泽宏
    摘要:
    对自主研发的特大型低银(含银0.2%)铅钙合金锌电解阳极(基地阳极)和某锌电解厂铅银(含银0.8%)铸造阳极进行锌电解对比试验,分别比较了锌电解阳极的重量损耗、电流效率、直流电单耗及析出锌质量。结果表明,不同阳极析出锌质量相当,基地阳极损耗低于铸造阳极,且具有更高的电流效率,基地阳极完全有望取代传统的铅银阳极。
  • 刘安明,刘春生,余志华
    摘要:
    详细介绍了金隆铜业开发的闪速炉半热态检修技术,并于2010年8月利用19天的热态检修时间,完成了对反应塔下方三角区、反应塔出口沉淀池顶、沉淀池前部三面墙侧墙部分检修更换工作。检修工作量大约是冷修的50%,但比2005年冷态检修节约30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轻有色金属
  • 赵仁涛,紫京浩,张志芳,铁军
    摘要:
    提出一种通过测量有限长矩形导体周围磁场来计算导体内电流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毕奥—萨伐尔(Biot-Savart)定律,通过MATLAB仿真,建立了能对有限长矩形导体周围磁感应强度求精确解的三重积分模型,并拟合数据得出形状系数的简化解析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消除干扰磁场的方法并给出了数学表达式。最后,推导出电流计算模型。理论验证和现场数据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实时监测阳极电流分布。
  • 李卫红,金芳荣,尚东,李志文
    摘要:
    研究了微波干燥技术在四氯化钛生产原料干燥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了微波干燥石油焦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微波干燥技术应用在四氯化钛生产原料干燥中是可行的。
  • 周骏宏,吴先通,杨丹
    摘要:
    对以磷矿浮选后剩余大量高镁低磷尾矿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严格控制盐酸溶解尾矿pH=4,过滤分离后,滤液按n(MgCl2)∶n[Ca(OH)2]=1∶0.7的比例加入氢氧化钙,最后加0.5 mol/L碳酸氢钠溶液,可以获得含量最高达99.6%的碳酸钙及91.5%的氢氧化镁。
  • 稀贵金属
  • 曾斌,赖子球,王瑞祥,余攀
    摘要:
    采用酸浸—氰化工艺从某沸腾焙烧烟灰中浸出金、银、铜。结果表明,较优工艺为:酸浸硫酸浓度1.0 mol/L,液固比4∶1,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4 h,搅拌速度300 r/min;氰化浸出反应液固比3∶1,氰化钠浓度0.2 %,pH 10~11,反应时间48 h,搅拌速度300 r/min。此条件下,金、银、铜的浸出率分别为97.16%、79.98%、96.04%。
  • 杨海琼,董海刚,赵家春,李博捷,范兴祥,吴跃东,吴晓峰,童伟锋
    摘要:
    综述了从矿石、氯化物烟尘、赤泥、冶炼废液中回收钪的主要工艺技术。根据国内外回收、提取钪的现状,从赤泥及冶炼废液中回收钪的技术相对较为成熟;随着多种高效、清洁萃取剂的开发及应用,萃取法在回收钪方面的工业应用较为广泛,开发低成本、高容量、无毒性或低毒性、无污染的萃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寻求较易的分离、提纯钪的新工艺,是今后钪回收、提取的重要研究课题。
  • 陈剑朝,刘思维,陈功新,孙占学,邓建国
    摘要:
    对即将出堆的六个铀矿生物浸出柱,采用不同时间间隔的清水喷淋洗堆,并获取最佳的洗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矿堆尾期连续喷淋10天清水,对pH的提高效果明显,并且可以浸出0.6%左右的铀金属,使浸出液中的铀浓度降低到10 mg/L。
  • 储春利,蒋中刚,唐道文
    摘要:
    在有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采用硫脲酸性浸出难浸金矿中的金,并考察了各种影响金浸出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最佳浸金条件是:硫酸初始浓度1.3 mol/L、硫脲浓度14 g/L、硫酸铁浓度24 g/L、液固比10∶1、浸出时间10 h,金浸出率可达80%左右。
  • 邱建宁,林楚浩,田春友,葛鹏,潘勇进
    摘要:
    采用以重金属吸附材料为基础的连续交换技术,对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母液分别进行杂质分离和稀土富集试验。结果表明,解吸液中稀土含量大于100 g/L,富集了约200倍,稀土对铝的比值约176.4∶1,稀土对铁的比值约568.3∶1。此工艺可简化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母液浓缩工艺流程,提升稀土浓缩液品质,降低成本。
  • 材料与设备
  • 李忠岐,尹延西,胡志方,田丽森,江洪林,王力军
    摘要:
    对碘化法提纯金属锆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并结合试验分析了碘化反应气氛的组成。结果表明,粗锆原料在低温区被碘化,生成的碘化物在高温区分解。反应物在低温区生成ZrI4和少量的低价碘化物,ZrI4气体向高温区进行扩散,在高温区ZrI4气体受热易解离生成Zr和碘原子气体,碘原子向原料扩散,到低温区后反应生成ZrI4。经过碘化处理后,金属锆纯度有明显提高。
  • 朱福兴,邓 斌,秦庆东,王芳平
    摘要:
    采用非等温固相模型对碳热还原TiO2历程和动力学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真空碳热还原TiO2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 373~1 523 K)主要物相为C和TinO2n-1(n≥5),第二阶段(1 523~1 673 K)主要物相为C、TiC0.5O0.5和TinO2n-1(2≤n≤4),第三阶段(1 673~1 833 K)主要物相为C、Ti2O3和TiC0.5O0.5,第四阶段(1 833~1 973 K)主要物相为TiC0.5O0.5;第一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一维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113.55 kJ/mol,第二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二级化学反应控制,温度对还原率影响较大,表观活化能为303.36 kJ/mol,第三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1.5级化学反应控制,还原剂不足对反应影响较大,表观活化能为53.93 kJ/mol,第四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三维扩散控制,物料疏松成为晶核长大的限制环节,表观活化能为99.22 kJ/mol。
  • 程卫华
    摘要:
    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AlN-TiC复相陶瓷。通过XRD、SEM和激光导热仪研究了TiC含量和烧结温度对复相陶瓷导热性能的影响,并对A1N-TiC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TiC质量分数增至50%时,热导率由102.9 W/(m?K)下降到46.6 W/(m?K);在TiC含量为1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热导率从59.8 W/(m?K)增加到83.6 W/(m?K)。
  • 郭光辉,陈珊,张利玉,严铁军,刘芳芳
    摘要:
    以模拟三氯化铁蚀刻废液为铁源,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锂离子电池LiFePO4/C正极材料。利用XRD、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制得材料的结构、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考察烧结温度、烧结时间、锂源、碳源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氢氧化锂为锂源,葡萄糖为碳源在650 ℃煅烧6 h制得的材料有较好的电性能。
  • 环境工程
  • 马红周,王成军,刘勇,冯涛
    摘要:
    分析了ISP冶炼工艺含铅烟尘排放环节及含铅烟尘的特点,含铅烟尘的排放大多属于逸散和扬尘,含铅烟尘颗粒粒径小于10 μm,目前生产中的除尘系统只能控制外排烟气中的烟尘浓度在30 mg/m3左右,外排尾气中的含铅烟尘颗粒更细,在空气中呈气溶胶形式存在,增大了铅的污染范围。
    重有色金属
  • 牛亚慧,都兴红,张珂,郭健柄
    摘要:
    以四川某蛇纹石为原料,考察添加剂对还原与磁选富集镍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硫酸盐和碳酸盐各15%在1 100 ℃还原120 min,然后在磁场强度79.62 kA/m条件下磁选,精矿中镍和铁品位分别为5.99%和53.84%,镍和铁的回收率分别达到87.59%和72.09%。
  • 李俊翰,邱克辉,杨绍利
    摘要:
    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还原温度、配碳量(nC/nO)、还原时间对某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含碳球团金属化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还原温度、配碳量、还原时间。优化工艺参数为:还原时间35 min、还原温度1 350 ℃、配碳量1.25、水分9%、成型压力12 MPa、黏结剂加入量0.4%,此工艺条件下含碳球团的金属化率达91.77%,还原后球团的主要物相组成为金属铁。
  • 黄健,姚昌洪,苏向东,李勇,罗宏,吴泽宏
    摘要:
    对自主研发的特大型低银(含银0.2%)铅钙合金锌电解阳极(基地阳极)和某锌电解厂铅银(含银0.8%)铸造阳极进行锌电解对比试验,分别比较了锌电解阳极的重量损耗、电流效率、直流电单耗及析出锌质量。结果表明,不同阳极析出锌质量相当,基地阳极损耗低于铸造阳极,且具有更高的电流效率,基地阳极完全有望取代传统的铅银阳极。
  • 刘安明,刘春生,余志华
    摘要:
    详细介绍了金隆铜业开发的闪速炉半热态检修技术,并于2010年8月利用19天的热态检修时间,完成了对反应塔下方三角区、反应塔出口沉淀池顶、沉淀池前部三面墙侧墙部分检修更换工作。检修工作量大约是冷修的50%,但比2005年冷态检修节约30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轻有色金属
  • 赵仁涛,紫京浩,张志芳,铁军
    摘要:
    提出一种通过测量有限长矩形导体周围磁场来计算导体内电流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毕奥—萨伐尔(Biot-Savart)定律,通过MATLAB仿真,建立了能对有限长矩形导体周围磁感应强度求精确解的三重积分模型,并拟合数据得出形状系数的简化解析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消除干扰磁场的方法并给出了数学表达式。最后,推导出电流计算模型。理论验证和现场数据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实时监测阳极电流分布。
  • 李卫红,金芳荣,尚东,李志文
    摘要:
    研究了微波干燥技术在四氯化钛生产原料干燥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了微波干燥石油焦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微波干燥技术应用在四氯化钛生产原料干燥中是可行的。
  • 周骏宏,吴先通,杨丹
    摘要:
    对以磷矿浮选后剩余大量高镁低磷尾矿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严格控制盐酸溶解尾矿pH=4,过滤分离后,滤液按n(MgCl2)∶n[Ca(OH)2]=1∶0.7的比例加入氢氧化钙,最后加0.5 mol/L碳酸氢钠溶液,可以获得含量最高达99.6%的碳酸钙及91.5%的氢氧化镁。
  • 稀贵金属
  • 曾斌,赖子球,王瑞祥,余攀
    摘要:
    采用酸浸—氰化工艺从某沸腾焙烧烟灰中浸出金、银、铜。结果表明,较优工艺为:酸浸硫酸浓度1.0 mol/L,液固比4∶1,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4 h,搅拌速度300 r/min;氰化浸出反应液固比3∶1,氰化钠浓度0.2 %,pH 10~11,反应时间48 h,搅拌速度300 r/min。此条件下,金、银、铜的浸出率分别为97.16%、79.98%、96.04%。
  • 杨海琼,董海刚,赵家春,李博捷,范兴祥,吴跃东,吴晓峰,童伟锋
    摘要:
    综述了从矿石、氯化物烟尘、赤泥、冶炼废液中回收钪的主要工艺技术。根据国内外回收、提取钪的现状,从赤泥及冶炼废液中回收钪的技术相对较为成熟;随着多种高效、清洁萃取剂的开发及应用,萃取法在回收钪方面的工业应用较为广泛,开发低成本、高容量、无毒性或低毒性、无污染的萃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寻求较易的分离、提纯钪的新工艺,是今后钪回收、提取的重要研究课题。
  • 陈剑朝,刘思维,陈功新,孙占学,邓建国
    摘要:
    对即将出堆的六个铀矿生物浸出柱,采用不同时间间隔的清水喷淋洗堆,并获取最佳的洗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矿堆尾期连续喷淋10天清水,对pH的提高效果明显,并且可以浸出0.6%左右的铀金属,使浸出液中的铀浓度降低到10 mg/L。
  • 储春利,蒋中刚,唐道文
    摘要:
    在有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采用硫脲酸性浸出难浸金矿中的金,并考察了各种影响金浸出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最佳浸金条件是:硫酸初始浓度1.3 mol/L、硫脲浓度14 g/L、硫酸铁浓度24 g/L、液固比10∶1、浸出时间10 h,金浸出率可达80%左右。
  • 邱建宁,林楚浩,田春友,葛鹏,潘勇进
    摘要:
    采用以重金属吸附材料为基础的连续交换技术,对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母液分别进行杂质分离和稀土富集试验。结果表明,解吸液中稀土含量大于100 g/L,富集了约200倍,稀土对铝的比值约176.4∶1,稀土对铁的比值约568.3∶1。此工艺可简化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母液浓缩工艺流程,提升稀土浓缩液品质,降低成本。
  • 材料与设备
  • 李忠岐,尹延西,胡志方,田丽森,江洪林,王力军
    摘要:
    对碘化法提纯金属锆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并结合试验分析了碘化反应气氛的组成。结果表明,粗锆原料在低温区被碘化,生成的碘化物在高温区分解。反应物在低温区生成ZrI4和少量的低价碘化物,ZrI4气体向高温区进行扩散,在高温区ZrI4气体受热易解离生成Zr和碘原子气体,碘原子向原料扩散,到低温区后反应生成ZrI4。经过碘化处理后,金属锆纯度有明显提高。
  • 朱福兴,邓 斌,秦庆东,王芳平
    摘要:
    采用非等温固相模型对碳热还原TiO2历程和动力学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真空碳热还原TiO2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 373~1 523 K)主要物相为C和TinO2n-1(n≥5),第二阶段(1 523~1 673 K)主要物相为C、TiC0.5O0.5和TinO2n-1(2≤n≤4),第三阶段(1 673~1 833 K)主要物相为C、Ti2O3和TiC0.5O0.5,第四阶段(1 833~1 973 K)主要物相为TiC0.5O0.5;第一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一维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113.55 kJ/mol,第二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二级化学反应控制,温度对还原率影响较大,表观活化能为303.36 kJ/mol,第三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1.5级化学反应控制,还原剂不足对反应影响较大,表观活化能为53.93 kJ/mol,第四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三维扩散控制,物料疏松成为晶核长大的限制环节,表观活化能为99.22 kJ/mol。
  • 程卫华
    摘要:
    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AlN-TiC复相陶瓷。通过XRD、SEM和激光导热仪研究了TiC含量和烧结温度对复相陶瓷导热性能的影响,并对A1N-TiC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TiC质量分数增至50%时,热导率由102.9 W/(m?K)下降到46.6 W/(m?K);在TiC含量为1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热导率从59.8 W/(m?K)增加到83.6 W/(m?K)。
  • 郭光辉,陈珊,张利玉,严铁军,刘芳芳
    摘要:
    以模拟三氯化铁蚀刻废液为铁源,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锂离子电池LiFePO4/C正极材料。利用XRD、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制得材料的结构、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考察烧结温度、烧结时间、锂源、碳源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氢氧化锂为锂源,葡萄糖为碳源在650 ℃煅烧6 h制得的材料有较好的电性能。
  • 环境工程
  • 马红周,王成军,刘勇,冯涛
    摘要:
    分析了ISP冶炼工艺含铅烟尘排放环节及含铅烟尘的特点,含铅烟尘的排放大多属于逸散和扬尘,含铅烟尘颗粒粒径小于10 μm,目前生产中的除尘系统只能控制外排烟气中的烟尘浓度在30 mg/m3左右,外排尾气中的含铅烟尘颗粒更细,在空气中呈气溶胶形式存在,增大了铅的污染范围。
    重有色金属
  • 牛亚慧,都兴红,张珂,郭健柄
    摘要:
    以四川某蛇纹石为原料,考察添加剂对还原与磁选富集镍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硫酸盐和碳酸盐各15%在1 100 ℃还原120 min,然后在磁场强度79.62 kA/m条件下磁选,精矿中镍和铁品位分别为5.99%和53.84%,镍和铁的回收率分别达到87.59%和72.09%。
  • 李俊翰,邱克辉,杨绍利
    摘要:
    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还原温度、配碳量(nC/nO)、还原时间对某钒钛磁铁矿精矿直接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含碳球团金属化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还原温度、配碳量、还原时间。优化工艺参数为:还原时间35 min、还原温度1 350 ℃、配碳量1.25、水分9%、成型压力12 MPa、黏结剂加入量0.4%,此工艺条件下含碳球团的金属化率达91.77%,还原后球团的主要物相组成为金属铁。
  • 黄健,姚昌洪,苏向东,李勇,罗宏,吴泽宏
    摘要:
    对自主研发的特大型低银(含银0.2%)铅钙合金锌电解阳极(基地阳极)和某锌电解厂铅银(含银0.8%)铸造阳极进行锌电解对比试验,分别比较了锌电解阳极的重量损耗、电流效率、直流电单耗及析出锌质量。结果表明,不同阳极析出锌质量相当,基地阳极损耗低于铸造阳极,且具有更高的电流效率,基地阳极完全有望取代传统的铅银阳极。
  • 刘安明,刘春生,余志华
    摘要:
    详细介绍了金隆铜业开发的闪速炉半热态检修技术,并于2010年8月利用19天的热态检修时间,完成了对反应塔下方三角区、反应塔出口沉淀池顶、沉淀池前部三面墙侧墙部分检修更换工作。检修工作量大约是冷修的50%,但比2005年冷态检修节约30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轻有色金属
  • 赵仁涛,紫京浩,张志芳,铁军
    摘要:
    提出一种通过测量有限长矩形导体周围磁场来计算导体内电流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毕奥—萨伐尔(Biot-Savart)定律,通过MATLAB仿真,建立了能对有限长矩形导体周围磁感应强度求精确解的三重积分模型,并拟合数据得出形状系数的简化解析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消除干扰磁场的方法并给出了数学表达式。最后,推导出电流计算模型。理论验证和现场数据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实时监测阳极电流分布。
  • 李卫红,金芳荣,尚东,李志文
    摘要:
    研究了微波干燥技术在四氯化钛生产原料干燥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了微波干燥石油焦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微波干燥技术应用在四氯化钛生产原料干燥中是可行的。
  • 周骏宏,吴先通,杨丹
    摘要:
    对以磷矿浮选后剩余大量高镁低磷尾矿为原料制取氢氧化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严格控制盐酸溶解尾矿pH=4,过滤分离后,滤液按n(MgCl2)∶n[Ca(OH)2]=1∶0.7的比例加入氢氧化钙,最后加0.5 mol/L碳酸氢钠溶液,可以获得含量最高达99.6%的碳酸钙及91.5%的氢氧化镁。
  • 稀贵金属
  • 曾斌,赖子球,王瑞祥,余攀
    摘要:
    采用酸浸—氰化工艺从某沸腾焙烧烟灰中浸出金、银、铜。结果表明,较优工艺为:酸浸硫酸浓度1.0 mol/L,液固比4∶1,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4 h,搅拌速度300 r/min;氰化浸出反应液固比3∶1,氰化钠浓度0.2 %,pH 10~11,反应时间48 h,搅拌速度300 r/min。此条件下,金、银、铜的浸出率分别为97.16%、79.98%、96.04%。
  • 杨海琼,董海刚,赵家春,李博捷,范兴祥,吴跃东,吴晓峰,童伟锋
    摘要:
    综述了从矿石、氯化物烟尘、赤泥、冶炼废液中回收钪的主要工艺技术。根据国内外回收、提取钪的现状,从赤泥及冶炼废液中回收钪的技术相对较为成熟;随着多种高效、清洁萃取剂的开发及应用,萃取法在回收钪方面的工业应用较为广泛,开发低成本、高容量、无毒性或低毒性、无污染的萃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寻求较易的分离、提纯钪的新工艺,是今后钪回收、提取的重要研究课题。
  • 陈剑朝,刘思维,陈功新,孙占学,邓建国
    摘要:
    对即将出堆的六个铀矿生物浸出柱,采用不同时间间隔的清水喷淋洗堆,并获取最佳的洗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矿堆尾期连续喷淋10天清水,对pH的提高效果明显,并且可以浸出0.6%左右的铀金属,使浸出液中的铀浓度降低到10 mg/L。
  • 储春利,蒋中刚,唐道文
    摘要:
    在有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采用硫脲酸性浸出难浸金矿中的金,并考察了各种影响金浸出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最佳浸金条件是:硫酸初始浓度1.3 mol/L、硫脲浓度14 g/L、硫酸铁浓度24 g/L、液固比10∶1、浸出时间10 h,金浸出率可达80%左右。
  • 邱建宁,林楚浩,田春友,葛鹏,潘勇进
    摘要:
    采用以重金属吸附材料为基础的连续交换技术,对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母液分别进行杂质分离和稀土富集试验。结果表明,解吸液中稀土含量大于100 g/L,富集了约200倍,稀土对铝的比值约176.4∶1,稀土对铁的比值约568.3∶1。此工艺可简化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母液浓缩工艺流程,提升稀土浓缩液品质,降低成本。
  • 材料与设备
  • 李忠岐,尹延西,胡志方,田丽森,江洪林,王力军
    摘要:
    对碘化法提纯金属锆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并结合试验分析了碘化反应气氛的组成。结果表明,粗锆原料在低温区被碘化,生成的碘化物在高温区分解。反应物在低温区生成ZrI4和少量的低价碘化物,ZrI4气体向高温区进行扩散,在高温区ZrI4气体受热易解离生成Zr和碘原子气体,碘原子向原料扩散,到低温区后反应生成ZrI4。经过碘化处理后,金属锆纯度有明显提高。
  • 朱福兴,邓 斌,秦庆东,王芳平
    摘要:
    采用非等温固相模型对碳热还原TiO2历程和动力学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真空碳热还原TiO2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 373~1 523 K)主要物相为C和TinO2n-1(n≥5),第二阶段(1 523~1 673 K)主要物相为C、TiC0.5O0.5和TinO2n-1(2≤n≤4),第三阶段(1 673~1 833 K)主要物相为C、Ti2O3和TiC0.5O0.5,第四阶段(1 833~1 973 K)主要物相为TiC0.5O0.5;第一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一维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113.55 kJ/mol,第二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二级化学反应控制,温度对还原率影响较大,表观活化能为303.36 kJ/mol,第三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1.5级化学反应控制,还原剂不足对反应影响较大,表观活化能为53.93 kJ/mol,第四阶段动力学方程为 ,受三维扩散控制,物料疏松成为晶核长大的限制环节,表观活化能为99.22 kJ/mol。
  • 程卫华
    摘要:
    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AlN-TiC复相陶瓷。通过XRD、SEM和激光导热仪研究了TiC含量和烧结温度对复相陶瓷导热性能的影响,并对A1N-TiC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TiC质量分数增至50%时,热导率由102.9 W/(m?K)下降到46.6 W/(m?K);在TiC含量为1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热导率从59.8 W/(m?K)增加到83.6 W/(m?K)。
  • 郭光辉,陈珊,张利玉,严铁军,刘芳芳
    摘要:
    以模拟三氯化铁蚀刻废液为铁源,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锂离子电池LiFePO4/C正极材料。利用XRD、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制得材料的结构、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考察烧结温度、烧结时间、锂源、碳源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氢氧化锂为锂源,葡萄糖为碳源在650 ℃煅烧6 h制得的材料有较好的电性能。
  • 环境工程
  • 马红周,王成军,刘勇,冯涛
    摘要:
    分析了ISP冶炼工艺含铅烟尘排放环节及含铅烟尘的特点,含铅烟尘的排放大多属于逸散和扬尘,含铅烟尘颗粒粒径小于10 μm,目前生产中的除尘系统只能控制外排烟气中的烟尘浓度在30 mg/m3左右,外排尾气中的含铅烟尘颗粒更细,在空气中呈气溶胶形式存在,增大了铅的污染范围。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