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有色金属
杨声海,段良洪,夏志美,陈永明,唐朝波,何静
摘要:
用线性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等考察了添加剂苄叉丙酮对锌—氨—氯化铵体系锌电沉积过程、电锌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叉丙酮抑制锌离子的还原过程,当其浓度为0.08 g/L时,锌的析出电位较未加入添加剂时负向移动了132 mV,交换电流密度由3.47×10-4 A/m2变为0.51×10-4 A/m2。苄叉丙酮没有改变锌电沉积的形核方式,仍为3D瞬时成核,但减小了晶体的生长速率。锌的形貌主要以层状为主,苄叉丙酮不仅使锌晶面生长具有择优取向,同时还能细化晶粒。
熊宗维
摘要:
分别对闪速炉反应塔镁铬砖炉衬、喷淋冷却和水套冷却的壁面挂渣情况建立一维稳态传热模型,分析反应塔壁面挂渣机理。
曾辉,丁庆华
摘要:
对电积钴真空蒸发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情况进行论述,总结了新技术在电积钴生产中表现出来优越性和先进性。
轻有色金属
张伟光,张廷安,冯伟,吕国志,刘燕
摘要:
高铝粉煤灰熟料经预脱硅—碱石灰烧结、溶出、二次脱硅后的溶液经碳分及种分后得到拟薄水铝石产品,并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分析其比表面积以及孔结构。结果表明,碳分法和种分法制备拟薄水铝石的等温吸附线均属Ⅳ类,晶粒之间的孔隙以中孔为主,等温吸附曲线滞后环类似于H4型,是狭缝孔。碳分产品的BET比表面积略大于种分产品,然而其BJH吸附累积总孔孔容与BJH吸附平均孔径略低于种分产品,两种产品的物化指标均优于普通拟薄水铝石样品。
李俊,尹周澜,丁治英,张平民
摘要:
用去离子水以及1 mol/L KCl溶液测试自制溶液电导在线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制电极的电导池常数。结果表明,测试的数据稳定可靠,得到电导池常数为136 cm-1。测量了Na2O浓度为110 g/L、分子比为1.33的铝酸钠溶液均相分解时溶液电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合溶液等效电路分析,初步阐明了铝酸钠溶液分解各个阶段的特征。
稀贵金属
梁粱,包申旭,张一敏,唐咏平
摘要:
以L493多孔吸附树脂为载体,P204为萃取剂制备了P204浸渍树脂,对制备的浸渍树脂进行表征,确定了最佳萃取剂浓度为50%。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在硫酸体系中溶液pH、钒离子浓度、温度以及浸渍时间等因素对P204浸渍树脂吸附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树脂吸附V(Ⅳ)、V(Ⅴ)的最佳pH均为2.0;吸附V(Ⅳ)、V(Ⅴ)的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V(Ⅳ)、V(Ⅴ)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18 h和14 h,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浸渍树脂吸附V(Ⅳ)、V(Ⅴ)的过程。
王大伟,刘维,覃文庆,罗虹霖,韩俊伟
摘要:
采用中性浸出—酸性浸出—溶剂萃取工艺流程从含铟氧化锌烟尘中提铟。考察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硫酸浓度、液固比对浸出效果的影响以及萃取剂浓度、萃取相比和初始酸度对铟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浸出除锌后再酸性浸出铟,铟浸出率高达91.6%,铟萃取率超过90%。
樊艳金,黄进文,何航军,许家伟,张正林
摘要:
采用二段萃取法从粗钪中分离提取氧化钪,当一段TBP萃取体系中羧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用量与氧化钪用量比为0.1︰1时,抑制稀土、钍、锆等杂质被萃取的效果显著。在二段TBP萃取体系中加入酸类络合剂用量与氧化钪用量比为0.15︰1时,可以显著抑制锆、铁等杂质被萃取。
赵平,金会心,毛小浩,王眉龙,顾松,郑晓倩
摘要:
研究了富集稀土的磷精矿酸浸过程在不同溶液初始磷酸浓度和液固比浸出时稀土的富集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高的初始磷酸浓度和液固比有利于提高稀土在溶液中的回收率,但稀土在溶液中的富集程度随液固比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最佳浸出条件为:溶液初始磷酸浓度25%、硫酸过量系数1.0、液固比6、反应温度75 ℃、反应时间3 h、矿浆浓度58%,在此条件下,∑REO的总回收率达到68.01%,P2O5总的回收率达90%以上。
张跃红,李 云,刘洪晓,栾东武,黄海辉,王 云
摘要:
某企业原难处理金精矿两段焙烧烟尘残硫、残砷高,是影响金浸出的主要原因。将焙烧烟尘采用气流稀相输送至第二段沸腾焙烧炉中进行再次焙烧,充分脱除烟尘中的残硫与砷,然后进行氰化浸出。生产实践表明,烟尘再焙烧后提金,金的氰化浸出率由88.40%提高到92.64%。
郭株辉,沈裕军,冯洁
摘要:
对钼精矿加工钼酸铵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钼元素的查定,采用生产统计结合化学分析及物相鉴定方法,弄清各工序钼收率及影响其收率的因素,并根据查定结果对现有流程提出优化改进的建议。
材料与设备
郑勇,郑永军,吕会超,田大勇,刘寅寅
摘要:
合成了Lewis酸性1-氢-3-甲基咪唑氯铝酸型离子液体,并首次将其应用于铝的低温电沉积反应中。在不同条件下,通过循环伏安、计时电位和计时电流法对电沉积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得到的铝沉积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核密度和晶粒生长速度对铝的沉积结构影响很大。铝的晶型取向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电流密度。在5~15 mA/cm2和313.2~343.2 K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平整、致密和附着力较好的铝沉积层。另外,电沉积的效率和铝的纯度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朱小峰,张廷安,李晓琪,吕国志,潘璐
摘要:
利用高压DSC(HP-DSC)研究了Na2O-Al2O3-SiO2-H2O体系中生成水化石榴石的反应动力学。采用微分方程法对DSC曲线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水化石榴石生成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91.17 kJ/mol,指前因子为2.767 3 s-1,其反应机理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并符合Mample单行法则。
席博,张国庆,罗永春
摘要:
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Si(100)衬底上沉积了钙钛矿型LaMnO3氧化物薄膜,系统研究了热处理对LaMnO3薄膜材料的相结构、组织成分、表面形貌、电阻率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温度在700 ℃以下,LaMnO3为非晶态,而高于1 000 ℃时,LaMnO3组织开始分解,出现杂相;在800~900 ℃时,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变化,LaMnO3薄膜各性能也相应变化;而热处理参数为800 ℃/2 h时,钙钛矿型LaMnO3氧化物薄膜各性能显示最佳。
环境工程
周军,王丽君,张华,宋永辉,党晓娥,张秋利
摘要:
采用两步沉淀对某黄金冶炼厂含高铜、铁氰化提金废水进行降铜除铁预处理后,对滤液分别进行A-21S树脂和201×7树脂吸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A-21S树脂对废水中各离子的吸附率均高于201×7树脂,对金和锌络合离子的吸附率高达96%以上。A-21S树脂吸附过程中,Au(CN)2-对CNT-、Cu(CN)32-和Zn(CN)42-的分离系数SA/B平均值分别为56.69、25和0.051,选择性系数KA/B平均值分别为56.69、487.63和1.015。A-21S树脂吸附Au(CN)2-的选择性比CNT-和Cu(CN)32-强,而吸附Au(CN)2-和Zn(CN)42-的亲和力相接近。体系中Zn(CN)42-的存在对A-21S树脂吸附Au(CN)2-有竞争。
蒋经乾,李玲,占凌之,高柏,张春艳
摘要:
分别测定某铀矿尾矿库排放水、渗滤水及浅层地下水样的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估算周边居民直接饮用浅层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所致剂量并评价其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尾矿库排放水、渗滤水和浅层地下水中238U的放射性比活度平均值分别为5.80、8.10和2.38 mg/L,226Ra的放射性比活度平均值分别为1.55、2.95×10-1和5.68×10-3 Bq/L。2种放射性核素所致的总待积有效剂量为0.961 mSv,比参考水平高出约一个数量级。研究区的地下水放射性水平超标严重,饮用水不安全。
贾小梅,舒艳,何磊,顾睿
摘要:
对某铅冶炼企业的有组织源和无组织源进行监测研究,利用AERMOD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重金属污染物扩散,通过拟合废气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预测值与监测值,研究铅冶炼企业废气中重金属粒径的分布特征。
刘晨明,林晓,陶莉,田萍,李金涛,曹宏斌
摘要:
采用中和—过滤—换热—精馏—氨水回收的工艺处理钼酸铵生产废水,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脱氨效果的影响、硫酸钙结垢机理和阻垢剂的阻垢性能与原理。结果表明,将pH调节至12.5以上能有效去除铜氨络离子,进而较彻底地去除氨氮;精馏塔的关键操作参数优化值为:塔釜温度105 ℃,蒸汽压力不低于0.3M Pa,优化后的精馏工艺,能够实现精馏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排水达标。阻垢剂在硫酸钙结垢形成之前添加效果最佳,阻垢原理为阻止溶解度较高的α-硫酸钙转化为溶解度较低的二水硫酸钙,从而提高结垢的浓度阈值。
韦岩松,周爱素,林光德
摘要:
以黄土和石灰为添加剂研究了含镉废渣填埋用水泥固化的工艺规律,通过毒性浸出试验考察了不同固化条件对固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用低于物料总量25%的黄土部分替代水泥后固化效果变化不大;加入一定量石灰能有效增大固化能力;提高养护温度、延长养护时间有利于增强固化效果。试验条件下固化块的适宜配比为:废渣40%、水泥35%、黄土18%、石灰7%,所制得固化块的镉离子毒性浸出浓度小于0.118 6 mg/L,可实现安全填埋。
重有色金属
杨声海,段良洪,夏志美,陈永明,唐朝波,何静
摘要:
用线性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等考察了添加剂苄叉丙酮对锌—氨—氯化铵体系锌电沉积过程、电锌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叉丙酮抑制锌离子的还原过程,当其浓度为0.08 g/L时,锌的析出电位较未加入添加剂时负向移动了132 mV,交换电流密度由3.47×10-4 A/m2变为0.51×10-4 A/m2。苄叉丙酮没有改变锌电沉积的形核方式,仍为3D瞬时成核,但减小了晶体的生长速率。锌的形貌主要以层状为主,苄叉丙酮不仅使锌晶面生长具有择优取向,同时还能细化晶粒。
熊宗维
摘要:
分别对闪速炉反应塔镁铬砖炉衬、喷淋冷却和水套冷却的壁面挂渣情况建立一维稳态传热模型,分析反应塔壁面挂渣机理。
曾辉,丁庆华
摘要:
对电积钴真空蒸发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情况进行论述,总结了新技术在电积钴生产中表现出来优越性和先进性。
轻有色金属
张伟光,张廷安,冯伟,吕国志,刘燕
摘要:
高铝粉煤灰熟料经预脱硅—碱石灰烧结、溶出、二次脱硅后的溶液经碳分及种分后得到拟薄水铝石产品,并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分析其比表面积以及孔结构。结果表明,碳分法和种分法制备拟薄水铝石的等温吸附线均属Ⅳ类,晶粒之间的孔隙以中孔为主,等温吸附曲线滞后环类似于H4型,是狭缝孔。碳分产品的BET比表面积略大于种分产品,然而其BJH吸附累积总孔孔容与BJH吸附平均孔径略低于种分产品,两种产品的物化指标均优于普通拟薄水铝石样品。
李俊,尹周澜,丁治英,张平民
摘要:
用去离子水以及1 mol/L KCl溶液测试自制溶液电导在线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制电极的电导池常数。结果表明,测试的数据稳定可靠,得到电导池常数为136 cm-1。测量了Na2O浓度为110 g/L、分子比为1.33的铝酸钠溶液均相分解时溶液电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合溶液等效电路分析,初步阐明了铝酸钠溶液分解各个阶段的特征。
稀贵金属
梁粱,包申旭,张一敏,唐咏平
摘要:
以L493多孔吸附树脂为载体,P204为萃取剂制备了P204浸渍树脂,对制备的浸渍树脂进行表征,确定了最佳萃取剂浓度为50%。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在硫酸体系中溶液pH、钒离子浓度、温度以及浸渍时间等因素对P204浸渍树脂吸附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树脂吸附V(Ⅳ)、V(Ⅴ)的最佳pH均为2.0;吸附V(Ⅳ)、V(Ⅴ)的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V(Ⅳ)、V(Ⅴ)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18 h和14 h,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浸渍树脂吸附V(Ⅳ)、V(Ⅴ)的过程。
王大伟,刘维,覃文庆,罗虹霖,韩俊伟
摘要:
采用中性浸出—酸性浸出—溶剂萃取工艺流程从含铟氧化锌烟尘中提铟。考察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硫酸浓度、液固比对浸出效果的影响以及萃取剂浓度、萃取相比和初始酸度对铟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浸出除锌后再酸性浸出铟,铟浸出率高达91.6%,铟萃取率超过90%。
樊艳金,黄进文,何航军,许家伟,张正林
摘要:
采用二段萃取法从粗钪中分离提取氧化钪,当一段TBP萃取体系中羧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用量与氧化钪用量比为0.1︰1时,抑制稀土、钍、锆等杂质被萃取的效果显著。在二段TBP萃取体系中加入酸类络合剂用量与氧化钪用量比为0.15︰1时,可以显著抑制锆、铁等杂质被萃取。
赵平,金会心,毛小浩,王眉龙,顾松,郑晓倩
摘要:
研究了富集稀土的磷精矿酸浸过程在不同溶液初始磷酸浓度和液固比浸出时稀土的富集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高的初始磷酸浓度和液固比有利于提高稀土在溶液中的回收率,但稀土在溶液中的富集程度随液固比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最佳浸出条件为:溶液初始磷酸浓度25%、硫酸过量系数1.0、液固比6、反应温度75 ℃、反应时间3 h、矿浆浓度58%,在此条件下,∑REO的总回收率达到68.01%,P2O5总的回收率达90%以上。
张跃红,李 云,刘洪晓,栾东武,黄海辉,王 云
摘要:
某企业原难处理金精矿两段焙烧烟尘残硫、残砷高,是影响金浸出的主要原因。将焙烧烟尘采用气流稀相输送至第二段沸腾焙烧炉中进行再次焙烧,充分脱除烟尘中的残硫与砷,然后进行氰化浸出。生产实践表明,烟尘再焙烧后提金,金的氰化浸出率由88.40%提高到92.64%。
郭株辉,沈裕军,冯洁
摘要:
对钼精矿加工钼酸铵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钼元素的查定,采用生产统计结合化学分析及物相鉴定方法,弄清各工序钼收率及影响其收率的因素,并根据查定结果对现有流程提出优化改进的建议。
材料与设备
郑勇,郑永军,吕会超,田大勇,刘寅寅
摘要:
合成了Lewis酸性1-氢-3-甲基咪唑氯铝酸型离子液体,并首次将其应用于铝的低温电沉积反应中。在不同条件下,通过循环伏安、计时电位和计时电流法对电沉积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得到的铝沉积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核密度和晶粒生长速度对铝的沉积结构影响很大。铝的晶型取向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电流密度。在5~15 mA/cm2和313.2~343.2 K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平整、致密和附着力较好的铝沉积层。另外,电沉积的效率和铝的纯度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朱小峰,张廷安,李晓琪,吕国志,潘璐
摘要:
利用高压DSC(HP-DSC)研究了Na2O-Al2O3-SiO2-H2O体系中生成水化石榴石的反应动力学。采用微分方程法对DSC曲线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水化石榴石生成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91.17 kJ/mol,指前因子为2.767 3 s-1,其反应机理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并符合Mample单行法则。
席博,张国庆,罗永春
摘要:
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Si(100)衬底上沉积了钙钛矿型LaMnO3氧化物薄膜,系统研究了热处理对LaMnO3薄膜材料的相结构、组织成分、表面形貌、电阻率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温度在700 ℃以下,LaMnO3为非晶态,而高于1 000 ℃时,LaMnO3组织开始分解,出现杂相;在800~900 ℃时,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变化,LaMnO3薄膜各性能也相应变化;而热处理参数为800 ℃/2 h时,钙钛矿型LaMnO3氧化物薄膜各性能显示最佳。
环境工程
周军,王丽君,张华,宋永辉,党晓娥,张秋利
摘要:
采用两步沉淀对某黄金冶炼厂含高铜、铁氰化提金废水进行降铜除铁预处理后,对滤液分别进行A-21S树脂和201×7树脂吸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A-21S树脂对废水中各离子的吸附率均高于201×7树脂,对金和锌络合离子的吸附率高达96%以上。A-21S树脂吸附过程中,Au(CN)2-对CNT-、Cu(CN)32-和Zn(CN)42-的分离系数SA/B平均值分别为56.69、25和0.051,选择性系数KA/B平均值分别为56.69、487.63和1.015。A-21S树脂吸附Au(CN)2-的选择性比CNT-和Cu(CN)32-强,而吸附Au(CN)2-和Zn(CN)42-的亲和力相接近。体系中Zn(CN)42-的存在对A-21S树脂吸附Au(CN)2-有竞争。
蒋经乾,李玲,占凌之,高柏,张春艳
摘要:
分别测定某铀矿尾矿库排放水、渗滤水及浅层地下水样的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估算周边居民直接饮用浅层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所致剂量并评价其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尾矿库排放水、渗滤水和浅层地下水中238U的放射性比活度平均值分别为5.80、8.10和2.38 mg/L,226Ra的放射性比活度平均值分别为1.55、2.95×10-1和5.68×10-3 Bq/L。2种放射性核素所致的总待积有效剂量为0.961 mSv,比参考水平高出约一个数量级。研究区的地下水放射性水平超标严重,饮用水不安全。
贾小梅,舒艳,何磊,顾睿
摘要:
对某铅冶炼企业的有组织源和无组织源进行监测研究,利用AERMOD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重金属污染物扩散,通过拟合废气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预测值与监测值,研究铅冶炼企业废气中重金属粒径的分布特征。
刘晨明,林晓,陶莉,田萍,李金涛,曹宏斌
摘要:
采用中和—过滤—换热—精馏—氨水回收的工艺处理钼酸铵生产废水,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脱氨效果的影响、硫酸钙结垢机理和阻垢剂的阻垢性能与原理。结果表明,将pH调节至12.5以上能有效去除铜氨络离子,进而较彻底地去除氨氮;精馏塔的关键操作参数优化值为:塔釜温度105 ℃,蒸汽压力不低于0.3M Pa,优化后的精馏工艺,能够实现精馏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排水达标。阻垢剂在硫酸钙结垢形成之前添加效果最佳,阻垢原理为阻止溶解度较高的α-硫酸钙转化为溶解度较低的二水硫酸钙,从而提高结垢的浓度阈值。
韦岩松,周爱素,林光德
摘要:
以黄土和石灰为添加剂研究了含镉废渣填埋用水泥固化的工艺规律,通过毒性浸出试验考察了不同固化条件对固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用低于物料总量25%的黄土部分替代水泥后固化效果变化不大;加入一定量石灰能有效增大固化能力;提高养护温度、延长养护时间有利于增强固化效果。试验条件下固化块的适宜配比为:废渣40%、水泥35%、黄土18%、石灰7%,所制得固化块的镉离子毒性浸出浓度小于0.118 6 mg/L,可实现安全填埋。
重有色金属
杨声海,段良洪,夏志美,陈永明,唐朝波,何静
摘要:
用线性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等考察了添加剂苄叉丙酮对锌—氨—氯化铵体系锌电沉积过程、电锌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叉丙酮抑制锌离子的还原过程,当其浓度为0.08 g/L时,锌的析出电位较未加入添加剂时负向移动了132 mV,交换电流密度由3.47×10-4 A/m2变为0.51×10-4 A/m2。苄叉丙酮没有改变锌电沉积的形核方式,仍为3D瞬时成核,但减小了晶体的生长速率。锌的形貌主要以层状为主,苄叉丙酮不仅使锌晶面生长具有择优取向,同时还能细化晶粒。
熊宗维
摘要:
分别对闪速炉反应塔镁铬砖炉衬、喷淋冷却和水套冷却的壁面挂渣情况建立一维稳态传热模型,分析反应塔壁面挂渣机理。
曾辉,丁庆华
摘要:
对电积钴真空蒸发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情况进行论述,总结了新技术在电积钴生产中表现出来优越性和先进性。
轻有色金属
张伟光,张廷安,冯伟,吕国志,刘燕
摘要:
高铝粉煤灰熟料经预脱硅—碱石灰烧结、溶出、二次脱硅后的溶液经碳分及种分后得到拟薄水铝石产品,并采用低温氮气吸附法分析其比表面积以及孔结构。结果表明,碳分法和种分法制备拟薄水铝石的等温吸附线均属Ⅳ类,晶粒之间的孔隙以中孔为主,等温吸附曲线滞后环类似于H4型,是狭缝孔。碳分产品的BET比表面积略大于种分产品,然而其BJH吸附累积总孔孔容与BJH吸附平均孔径略低于种分产品,两种产品的物化指标均优于普通拟薄水铝石样品。
李俊,尹周澜,丁治英,张平民
摘要:
用去离子水以及1 mol/L KCl溶液测试自制溶液电导在线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自制电极的电导池常数。结果表明,测试的数据稳定可靠,得到电导池常数为136 cm-1。测量了Na2O浓度为110 g/L、分子比为1.33的铝酸钠溶液均相分解时溶液电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合溶液等效电路分析,初步阐明了铝酸钠溶液分解各个阶段的特征。
稀贵金属
梁粱,包申旭,张一敏,唐咏平
摘要:
以L493多孔吸附树脂为载体,P204为萃取剂制备了P204浸渍树脂,对制备的浸渍树脂进行表征,确定了最佳萃取剂浓度为50%。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在硫酸体系中溶液pH、钒离子浓度、温度以及浸渍时间等因素对P204浸渍树脂吸附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树脂吸附V(Ⅳ)、V(Ⅴ)的最佳pH均为2.0;吸附V(Ⅳ)、V(Ⅴ)的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V(Ⅳ)、V(Ⅴ)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18 h和14 h,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浸渍树脂吸附V(Ⅳ)、V(Ⅴ)的过程。
王大伟,刘维,覃文庆,罗虹霖,韩俊伟
摘要:
采用中性浸出—酸性浸出—溶剂萃取工艺流程从含铟氧化锌烟尘中提铟。考察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硫酸浓度、液固比对浸出效果的影响以及萃取剂浓度、萃取相比和初始酸度对铟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浸出除锌后再酸性浸出铟,铟浸出率高达91.6%,铟萃取率超过90%。
樊艳金,黄进文,何航军,许家伟,张正林
摘要:
采用二段萃取法从粗钪中分离提取氧化钪,当一段TBP萃取体系中羧酸盐型表面活性剂用量与氧化钪用量比为0.1︰1时,抑制稀土、钍、锆等杂质被萃取的效果显著。在二段TBP萃取体系中加入酸类络合剂用量与氧化钪用量比为0.15︰1时,可以显著抑制锆、铁等杂质被萃取。
赵平,金会心,毛小浩,王眉龙,顾松,郑晓倩
摘要:
研究了富集稀土的磷精矿酸浸过程在不同溶液初始磷酸浓度和液固比浸出时稀土的富集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高的初始磷酸浓度和液固比有利于提高稀土在溶液中的回收率,但稀土在溶液中的富集程度随液固比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最佳浸出条件为:溶液初始磷酸浓度25%、硫酸过量系数1.0、液固比6、反应温度75 ℃、反应时间3 h、矿浆浓度58%,在此条件下,∑REO的总回收率达到68.01%,P2O5总的回收率达90%以上。
张跃红,李 云,刘洪晓,栾东武,黄海辉,王 云
摘要:
某企业原难处理金精矿两段焙烧烟尘残硫、残砷高,是影响金浸出的主要原因。将焙烧烟尘采用气流稀相输送至第二段沸腾焙烧炉中进行再次焙烧,充分脱除烟尘中的残硫与砷,然后进行氰化浸出。生产实践表明,烟尘再焙烧后提金,金的氰化浸出率由88.40%提高到92.64%。
郭株辉,沈裕军,冯洁
摘要:
对钼精矿加工钼酸铵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钼元素的查定,采用生产统计结合化学分析及物相鉴定方法,弄清各工序钼收率及影响其收率的因素,并根据查定结果对现有流程提出优化改进的建议。
材料与设备
郑勇,郑永军,吕会超,田大勇,刘寅寅
摘要:
合成了Lewis酸性1-氢-3-甲基咪唑氯铝酸型离子液体,并首次将其应用于铝的低温电沉积反应中。在不同条件下,通过循环伏安、计时电位和计时电流法对电沉积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得到的铝沉积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核密度和晶粒生长速度对铝的沉积结构影响很大。铝的晶型取向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电流密度。在5~15 mA/cm2和313.2~343.2 K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平整、致密和附着力较好的铝沉积层。另外,电沉积的效率和铝的纯度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朱小峰,张廷安,李晓琪,吕国志,潘璐
摘要:
利用高压DSC(HP-DSC)研究了Na2O-Al2O3-SiO2-H2O体系中生成水化石榴石的反应动力学。采用微分方程法对DSC曲线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水化石榴石生成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91.17 kJ/mol,指前因子为2.767 3 s-1,其反应机理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并符合Mample单行法则。
席博,张国庆,罗永春
摘要:
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Si(100)衬底上沉积了钙钛矿型LaMnO3氧化物薄膜,系统研究了热处理对LaMnO3薄膜材料的相结构、组织成分、表面形貌、电阻率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温度在700 ℃以下,LaMnO3为非晶态,而高于1 000 ℃时,LaMnO3组织开始分解,出现杂相;在800~900 ℃时,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变化,LaMnO3薄膜各性能也相应变化;而热处理参数为800 ℃/2 h时,钙钛矿型LaMnO3氧化物薄膜各性能显示最佳。
环境工程
周军,王丽君,张华,宋永辉,党晓娥,张秋利
摘要:
采用两步沉淀对某黄金冶炼厂含高铜、铁氰化提金废水进行降铜除铁预处理后,对滤液分别进行A-21S树脂和201×7树脂吸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A-21S树脂对废水中各离子的吸附率均高于201×7树脂,对金和锌络合离子的吸附率高达96%以上。A-21S树脂吸附过程中,Au(CN)2-对CNT-、Cu(CN)32-和Zn(CN)42-的分离系数SA/B平均值分别为56.69、25和0.051,选择性系数KA/B平均值分别为56.69、487.63和1.015。A-21S树脂吸附Au(CN)2-的选择性比CNT-和Cu(CN)32-强,而吸附Au(CN)2-和Zn(CN)42-的亲和力相接近。体系中Zn(CN)42-的存在对A-21S树脂吸附Au(CN)2-有竞争。
蒋经乾,李玲,占凌之,高柏,张春艳
摘要:
分别测定某铀矿尾矿库排放水、渗滤水及浅层地下水样的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估算周边居民直接饮用浅层地下水中放射性核素所致剂量并评价其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尾矿库排放水、渗滤水和浅层地下水中238U的放射性比活度平均值分别为5.80、8.10和2.38 mg/L,226Ra的放射性比活度平均值分别为1.55、2.95×10-1和5.68×10-3 Bq/L。2种放射性核素所致的总待积有效剂量为0.961 mSv,比参考水平高出约一个数量级。研究区的地下水放射性水平超标严重,饮用水不安全。
贾小梅,舒艳,何磊,顾睿
摘要:
对某铅冶炼企业的有组织源和无组织源进行监测研究,利用AERMOD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重金属污染物扩散,通过拟合废气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预测值与监测值,研究铅冶炼企业废气中重金属粒径的分布特征。
刘晨明,林晓,陶莉,田萍,李金涛,曹宏斌
摘要:
采用中和—过滤—换热—精馏—氨水回收的工艺处理钼酸铵生产废水,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脱氨效果的影响、硫酸钙结垢机理和阻垢剂的阻垢性能与原理。结果表明,将pH调节至12.5以上能有效去除铜氨络离子,进而较彻底地去除氨氮;精馏塔的关键操作参数优化值为:塔釜温度105 ℃,蒸汽压力不低于0.3M Pa,优化后的精馏工艺,能够实现精馏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排水达标。阻垢剂在硫酸钙结垢形成之前添加效果最佳,阻垢原理为阻止溶解度较高的α-硫酸钙转化为溶解度较低的二水硫酸钙,从而提高结垢的浓度阈值。
韦岩松,周爱素,林光德
摘要:
以黄土和石灰为添加剂研究了含镉废渣填埋用水泥固化的工艺规律,通过毒性浸出试验考察了不同固化条件对固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用低于物料总量25%的黄土部分替代水泥后固化效果变化不大;加入一定量石灰能有效增大固化能力;提高养护温度、延长养护时间有利于增强固化效果。试验条件下固化块的适宜配比为:废渣40%、水泥35%、黄土18%、石灰7%,所制得固化块的镉离子毒性浸出浓度小于0.118 6 mg/L,可实现安全填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