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2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曾萍,唐朝波,唐雷,李云,刘永
    摘要:
    对Na2CO3-NaCl-C-PbSO4-CuO低温熔盐炼铅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绘制了600~1 200 K时体系中主要反应的△GθT—T图。结果表明,在600~1 200 K范围内,PbSO4可以被还原成金属Pb,硫能够固定在CuS中,钠盐可转变成Na2CO3形态存在,且在1 123 K时,体系中的稳定物相以金属Pb、CuS和Na2CO3为主。提出了Na2CO3-NaCl-C-PbSO4-CuO低温熔盐炼铅新工艺。在1 153 K下,以废铅酸蓄电池胶泥为原料、Na2CO3-NaCl为熔剂、CuO为固硫剂、焦粉为还原剂,进行了验证试验。产出的粗铅品位98.10%,铅直收率93.27%,铅的总回收率99.25%,93.81%的硫以CuS形式被固定在渣中,过程无SO2气体产生,与热力学分析结果相符合。
  • 王百年,左权,陈洋,王艳成,杨保俊
    摘要:
    以H2O2和Fe2(SO4)3为氧化剂、NaCl为助浸剂,在H2SO4溶液中浸出辉铜矿中的铜。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5 ℃,反应时间180 min,H2O2、Fe2(SO4)3、NaCl、H2SO4浓度分别为0.2、0.25、0.5、0.5 mol/L的条件下,铜浸出率可达94.33%。采用XRD和EDS等手段对不同反应时间浸出残渣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初步揭示了辉铜矿浸取反应历程。
  • 郑朝振,周立杰,蒋训雄,汪胜东,王玉芳
    2016(12):10-13 DOI:
    摘要:
    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自然氧化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置时间对多金属硫化物矿样的自然氧化影响最大,加湿和定期翻动均能提高多金属硫化物矿样的氧化速度,经30天在加湿翻动条件下,氧化速度最大,为0.0493%/d。氧化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原生硫化铜氧化为水溶铜。
  • 吴文花,刘吉波,汤杰雄,王志坚,苏正夫
    摘要:
    采用预浸—低搅拌速率水浸工艺取代酸浸工艺从铜阳极泥蒸硒渣中分铜,在保证铜浸出率的同时降低碲、银等其他元素的浸出损失。考察了氯化钠添加量、搅拌速率、预浸时间对铜等元素浸出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先将蒸硒渣在自来水中预浸12 h,液固比4︰1,再加入1倍理论量氯化钠,常温搅拌2 h,搅拌速率可低至100 r/min。以此条件进行扩大试验,铜的浸出率为94%,碲浸出损失<3%,银、铋、锑、铂、钯、金基本不损失。
  • 刘素红
    摘要:
    从铜锍品位、冷热态铜锍、氧浓、废杂铜品位及加入量、“三相”厚度、杂质元素对铜锍底吹连续吹炼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总结了试产一年来不同条件下铜锍底吹连续吹炼的运行实践。
  • 曾 磊,刘风华,张鹏丽
    摘要:
    介绍某公司2万t/a废旧印刷电路板火法处理工艺及试生产情况,详细阐述了顶吹炉熔池熔炼技术在废旧印刷电路板火法处理和提取稀贵金属的生产实践。
  • 轻有色金属
  • 吴翔,李明照,杨卓晓
    摘要:
    以KH560为改性剂对煅白进行改性制备防吸湿煅白,并研究最佳改性条件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当改性剂添加量为每克煅白0.025 mL、改性温度50 ℃、改性时间8 h时,煅白的接触角由37.04°增加到100.05°;吸湿率在720 min内由2.01%降低到0.35%,降低了82.5%。
  • 路坊海,李安静,王家伟,赵平源,肖唐付,谭德灿,袁艺
    摘要:
    采用盐酸为浸取剂,研究了常压下赤泥中镓和铝的浸出行为,考察盐酸添加量、温度、时间及液固比对镓、铝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添加系数1.2、浸出温度55 ℃、浸出时间4 h、液固比8(mL/g)的条件下,镓浸出率高达94.77%,铝浸出率88.44%,浸出液含Ga2O3 3.68 mg/L、Al2O3 22.73 g/L。在该试验条件下,镓与铝的浸出效率成明显的正相关性。
  • 稀贵金属
  • 段继华,包申旭,张一敏,周嘉郁
    摘要:
    研究D860阳离子交换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进行pH、平衡吸附时间、温度和V(Ⅳ)初始浓度试验,分析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以及等温吸附模型,同时研究了共存杂质离子对D860树脂吸附V(Ⅳ)的影响。结果表明,D860树脂吸附V(Ⅳ)的最佳pH为2.5,吸附平衡时间为8 h,吸附量随温度、V(Ⅳ)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过程的ΔH=3.78 kJ/mol、ΔS=49.44 J/(mol?K)、ΔG298K=-10.95 kJ/mol;拟一级、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均可以较好地解释吸附过程,吸附过程速率主要受颗粒扩散控制,表观吸附活化能为23.76 kJ/mol;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V/Al、V/P、V/Fe的分离因数均大于1。
  • 何东升,李巧双,王贤晨,刘星,秦芳
    摘要:
    通过白云母在硫酸与氢氟酸混合溶液中的溶解试验,研究白云母中Al、Si及K的溶出行为,采用FTIR、XRD、SEM等手段考察白云母溶解过程中晶体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一硫酸溶液体系相比,加入4%氢氟酸后,Al、Si和K的溶出率分别提高了23.12、44.51和11.00个百分点,说明氢氟酸有效破坏白云母晶体结构中Al-O八面体和Si-O四面体。随溶解时间延长,-OH、Si(AlIV)-O(Al)、Si-O-Si(AlIV)逐渐破坏,破坏晶面主要是(002)、(004)和(131)。
  • 赵磊,周立杰,董干国
    摘要:
    采用自主研发的700 m3新型生物反应器开展金精矿预氧化平行对比工业试验,在给与金精矿一致、控制硫化物氧化程度基本一致的条件下,新型生物反应器比传统生物反应器气耗降低17.8%,效率提高20%。
  • 吴星琳,秦庆伟,刘臻伟,王绍宇,王珊,李伟
    摘要:
    以硫酸为浸出剂,NaCl为沉银剂,对铜阳极泥碱浸渣进行浸出研究,并考察反应温度、硫酸浓度、NaCl添加量、液固比以及反应时间对Cu、Te和Ag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2SO4浓度3 mol/L、NaCl浓度6%、液固比5、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1.5 h、搅拌速度500 r/min的条件下,Cu、Te和Ag的浸出率分别为92.82%、83.69%和0.21%,实现了贱金属的脱除和贵金属的富集。
  • 谢营邦,樊艳金,张建飞,谢佳宁
    摘要:
    研究了钛白废酸萃取提钪过程乳化的影响因素与消除方法。结果发现,TBP协萃体系是消除乳化现象的最佳体系。废酸液中的固体颗粒对萃取乳化有直接影响,在萃取操作前应进行预处理。萃取酸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金属元素发生水解而导致乳化,适合的H+浓度应该在2.0~3.0 g/L。保持一定的萃取温度可以有效预防乳化。应对有机相进行纯化、并定期补充相应比例的有机相、甚至全部更换有机相来减少乳化。
  • 王高山,张黎辉,李铁球,王聪颖,刘津麟,童长宁
    摘要:
    某浸染型沥青铀矿石在酸法搅拌浸出条件下,-0.104 mm粒度矿石铀的浸出率不到50%。采用“拌酸熟化预处理—高余酸浸出”工艺,-20 mm矿石拌酸柱浸铀的浸出率大于83%,浸出尾渣铀品位低于0.01%。 浸出液采用离子交换吸附、酸性氯化钠淋洗、淋洗液沉淀工艺制备铀产品,吸附的树脂铀负载容量达到125 mg/g,淋洗液铀浓度10 g/L以上,沉淀的"111"产品达到行业一级品要求。
  • 材料与设备
  • 董天顺,王拓,刘金海,李国禄,周秀锴
    摘要:
    通过真空感应炉对Al-Sr中间合金进行了铜模喷铸处理,得到了细晶Al-Sr变质剂。然后分别采用粗晶与细晶Al-Sr对AZ91D进行了变质处理。SEM、OM、XRD、拉伸试验及硬度测试结果表明:经铜模喷铸处理的Al-Sr中间合金中的第二相Al4Sr的平均尺寸从100 μm减小至5 μm;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AZ91D,晶粒明显细化,力学性能明显提高,但细晶Al-Sr的变质效果更好。因此,铜模喷铸是提高Al-Sr变质效果的有效途径。
  • 环境工程
  • 张春艳,王哲,高柏,刘媛媛,蒋经乾
    摘要:
    应用基于单因子指数的内梅罗综合评价法研究铀尾矿库周边地下水中226Ra的分布、污染程度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单因子污染指数最大值为1.52,最小值为0.65。计算所得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34,水质属于基本清洁区,受226Ra污染较轻。226Ra活度的分布总体上是西南部较低,东北部较高。极可能是地下水径流条件影响了226Ra的迁移与富集。此外,铀矿山开采导致大量的镭元素活化释放,进入水体造成镭污染的人为因素以及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参数及水化学成分等对地下水中226Ra的迁移与富集也有一定影响。
    重有色金属
  • 曾萍,唐朝波,唐雷,李云,刘永
    摘要:
    对Na2CO3-NaCl-C-PbSO4-CuO低温熔盐炼铅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绘制了600~1 200 K时体系中主要反应的△GθT—T图。结果表明,在600~1 200 K范围内,PbSO4可以被还原成金属Pb,硫能够固定在CuS中,钠盐可转变成Na2CO3形态存在,且在1 123 K时,体系中的稳定物相以金属Pb、CuS和Na2CO3为主。提出了Na2CO3-NaCl-C-PbSO4-CuO低温熔盐炼铅新工艺。在1 153 K下,以废铅酸蓄电池胶泥为原料、Na2CO3-NaCl为熔剂、CuO为固硫剂、焦粉为还原剂,进行了验证试验。产出的粗铅品位98.10%,铅直收率93.27%,铅的总回收率99.25%,93.81%的硫以CuS形式被固定在渣中,过程无SO2气体产生,与热力学分析结果相符合。
  • 王百年,左权,陈洋,王艳成,杨保俊
    摘要:
    以H2O2和Fe2(SO4)3为氧化剂、NaCl为助浸剂,在H2SO4溶液中浸出辉铜矿中的铜。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5 ℃,反应时间180 min,H2O2、Fe2(SO4)3、NaCl、H2SO4浓度分别为0.2、0.25、0.5、0.5 mol/L的条件下,铜浸出率可达94.33%。采用XRD和EDS等手段对不同反应时间浸出残渣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初步揭示了辉铜矿浸取反应历程。
  • 郑朝振,周立杰,蒋训雄,汪胜东,王玉芳
    2016(12):10-13 DOI:
    摘要:
    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自然氧化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置时间对多金属硫化物矿样的自然氧化影响最大,加湿和定期翻动均能提高多金属硫化物矿样的氧化速度,经30天在加湿翻动条件下,氧化速度最大,为0.0493%/d。氧化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原生硫化铜氧化为水溶铜。
  • 吴文花,刘吉波,汤杰雄,王志坚,苏正夫
    摘要:
    采用预浸—低搅拌速率水浸工艺取代酸浸工艺从铜阳极泥蒸硒渣中分铜,在保证铜浸出率的同时降低碲、银等其他元素的浸出损失。考察了氯化钠添加量、搅拌速率、预浸时间对铜等元素浸出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先将蒸硒渣在自来水中预浸12 h,液固比4︰1,再加入1倍理论量氯化钠,常温搅拌2 h,搅拌速率可低至100 r/min。以此条件进行扩大试验,铜的浸出率为94%,碲浸出损失<3%,银、铋、锑、铂、钯、金基本不损失。
  • 刘素红
    摘要:
    从铜锍品位、冷热态铜锍、氧浓、废杂铜品位及加入量、“三相”厚度、杂质元素对铜锍底吹连续吹炼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总结了试产一年来不同条件下铜锍底吹连续吹炼的运行实践。
  • 曾 磊,刘风华,张鹏丽
    摘要:
    介绍某公司2万t/a废旧印刷电路板火法处理工艺及试生产情况,详细阐述了顶吹炉熔池熔炼技术在废旧印刷电路板火法处理和提取稀贵金属的生产实践。
  • 轻有色金属
  • 吴翔,李明照,杨卓晓
    摘要:
    以KH560为改性剂对煅白进行改性制备防吸湿煅白,并研究最佳改性条件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当改性剂添加量为每克煅白0.025 mL、改性温度50 ℃、改性时间8 h时,煅白的接触角由37.04°增加到100.05°;吸湿率在720 min内由2.01%降低到0.35%,降低了82.5%。
  • 路坊海,李安静,王家伟,赵平源,肖唐付,谭德灿,袁艺
    摘要:
    采用盐酸为浸取剂,研究了常压下赤泥中镓和铝的浸出行为,考察盐酸添加量、温度、时间及液固比对镓、铝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添加系数1.2、浸出温度55 ℃、浸出时间4 h、液固比8(mL/g)的条件下,镓浸出率高达94.77%,铝浸出率88.44%,浸出液含Ga2O3 3.68 mg/L、Al2O3 22.73 g/L。在该试验条件下,镓与铝的浸出效率成明显的正相关性。
  • 稀贵金属
  • 段继华,包申旭,张一敏,周嘉郁
    摘要:
    研究D860阳离子交换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进行pH、平衡吸附时间、温度和V(Ⅳ)初始浓度试验,分析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以及等温吸附模型,同时研究了共存杂质离子对D860树脂吸附V(Ⅳ)的影响。结果表明,D860树脂吸附V(Ⅳ)的最佳pH为2.5,吸附平衡时间为8 h,吸附量随温度、V(Ⅳ)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过程的ΔH=3.78 kJ/mol、ΔS=49.44 J/(mol?K)、ΔG298K=-10.95 kJ/mol;拟一级、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均可以较好地解释吸附过程,吸附过程速率主要受颗粒扩散控制,表观吸附活化能为23.76 kJ/mol;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V/Al、V/P、V/Fe的分离因数均大于1。
  • 何东升,李巧双,王贤晨,刘星,秦芳
    摘要:
    通过白云母在硫酸与氢氟酸混合溶液中的溶解试验,研究白云母中Al、Si及K的溶出行为,采用FTIR、XRD、SEM等手段考察白云母溶解过程中晶体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一硫酸溶液体系相比,加入4%氢氟酸后,Al、Si和K的溶出率分别提高了23.12、44.51和11.00个百分点,说明氢氟酸有效破坏白云母晶体结构中Al-O八面体和Si-O四面体。随溶解时间延长,-OH、Si(AlIV)-O(Al)、Si-O-Si(AlIV)逐渐破坏,破坏晶面主要是(002)、(004)和(131)。
  • 赵磊,周立杰,董干国
    摘要:
    采用自主研发的700 m3新型生物反应器开展金精矿预氧化平行对比工业试验,在给与金精矿一致、控制硫化物氧化程度基本一致的条件下,新型生物反应器比传统生物反应器气耗降低17.8%,效率提高20%。
  • 吴星琳,秦庆伟,刘臻伟,王绍宇,王珊,李伟
    摘要:
    以硫酸为浸出剂,NaCl为沉银剂,对铜阳极泥碱浸渣进行浸出研究,并考察反应温度、硫酸浓度、NaCl添加量、液固比以及反应时间对Cu、Te和Ag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2SO4浓度3 mol/L、NaCl浓度6%、液固比5、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1.5 h、搅拌速度500 r/min的条件下,Cu、Te和Ag的浸出率分别为92.82%、83.69%和0.21%,实现了贱金属的脱除和贵金属的富集。
  • 谢营邦,樊艳金,张建飞,谢佳宁
    摘要:
    研究了钛白废酸萃取提钪过程乳化的影响因素与消除方法。结果发现,TBP协萃体系是消除乳化现象的最佳体系。废酸液中的固体颗粒对萃取乳化有直接影响,在萃取操作前应进行预处理。萃取酸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金属元素发生水解而导致乳化,适合的H+浓度应该在2.0~3.0 g/L。保持一定的萃取温度可以有效预防乳化。应对有机相进行纯化、并定期补充相应比例的有机相、甚至全部更换有机相来减少乳化。
  • 王高山,张黎辉,李铁球,王聪颖,刘津麟,童长宁
    摘要:
    某浸染型沥青铀矿石在酸法搅拌浸出条件下,-0.104 mm粒度矿石铀的浸出率不到50%。采用“拌酸熟化预处理—高余酸浸出”工艺,-20 mm矿石拌酸柱浸铀的浸出率大于83%,浸出尾渣铀品位低于0.01%。 浸出液采用离子交换吸附、酸性氯化钠淋洗、淋洗液沉淀工艺制备铀产品,吸附的树脂铀负载容量达到125 mg/g,淋洗液铀浓度10 g/L以上,沉淀的"111"产品达到行业一级品要求。
  • 材料与设备
  • 董天顺,王拓,刘金海,李国禄,周秀锴
    摘要:
    通过真空感应炉对Al-Sr中间合金进行了铜模喷铸处理,得到了细晶Al-Sr变质剂。然后分别采用粗晶与细晶Al-Sr对AZ91D进行了变质处理。SEM、OM、XRD、拉伸试验及硬度测试结果表明:经铜模喷铸处理的Al-Sr中间合金中的第二相Al4Sr的平均尺寸从100 μm减小至5 μm;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AZ91D,晶粒明显细化,力学性能明显提高,但细晶Al-Sr的变质效果更好。因此,铜模喷铸是提高Al-Sr变质效果的有效途径。
  • 环境工程
  • 张春艳,王哲,高柏,刘媛媛,蒋经乾
    摘要:
    应用基于单因子指数的内梅罗综合评价法研究铀尾矿库周边地下水中226Ra的分布、污染程度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单因子污染指数最大值为1.52,最小值为0.65。计算所得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34,水质属于基本清洁区,受226Ra污染较轻。226Ra活度的分布总体上是西南部较低,东北部较高。极可能是地下水径流条件影响了226Ra的迁移与富集。此外,铀矿山开采导致大量的镭元素活化释放,进入水体造成镭污染的人为因素以及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参数及水化学成分等对地下水中226Ra的迁移与富集也有一定影响。
    重有色金属
  • 曾萍,唐朝波,唐雷,李云,刘永
    摘要:
    对Na2CO3-NaCl-C-PbSO4-CuO低温熔盐炼铅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绘制了600~1 200 K时体系中主要反应的△GθT—T图。结果表明,在600~1 200 K范围内,PbSO4可以被还原成金属Pb,硫能够固定在CuS中,钠盐可转变成Na2CO3形态存在,且在1 123 K时,体系中的稳定物相以金属Pb、CuS和Na2CO3为主。提出了Na2CO3-NaCl-C-PbSO4-CuO低温熔盐炼铅新工艺。在1 153 K下,以废铅酸蓄电池胶泥为原料、Na2CO3-NaCl为熔剂、CuO为固硫剂、焦粉为还原剂,进行了验证试验。产出的粗铅品位98.10%,铅直收率93.27%,铅的总回收率99.25%,93.81%的硫以CuS形式被固定在渣中,过程无SO2气体产生,与热力学分析结果相符合。
  • 王百年,左权,陈洋,王艳成,杨保俊
    摘要:
    以H2O2和Fe2(SO4)3为氧化剂、NaCl为助浸剂,在H2SO4溶液中浸出辉铜矿中的铜。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5 ℃,反应时间180 min,H2O2、Fe2(SO4)3、NaCl、H2SO4浓度分别为0.2、0.25、0.5、0.5 mol/L的条件下,铜浸出率可达94.33%。采用XRD和EDS等手段对不同反应时间浸出残渣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初步揭示了辉铜矿浸取反应历程。
  • 郑朝振,周立杰,蒋训雄,汪胜东,王玉芳
    2016(12):10-13 DOI:
    摘要:
    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自然氧化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放置时间对多金属硫化物矿样的自然氧化影响最大,加湿和定期翻动均能提高多金属硫化物矿样的氧化速度,经30天在加湿翻动条件下,氧化速度最大,为0.0493%/d。氧化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原生硫化铜氧化为水溶铜。
  • 吴文花,刘吉波,汤杰雄,王志坚,苏正夫
    摘要:
    采用预浸—低搅拌速率水浸工艺取代酸浸工艺从铜阳极泥蒸硒渣中分铜,在保证铜浸出率的同时降低碲、银等其他元素的浸出损失。考察了氯化钠添加量、搅拌速率、预浸时间对铜等元素浸出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先将蒸硒渣在自来水中预浸12 h,液固比4︰1,再加入1倍理论量氯化钠,常温搅拌2 h,搅拌速率可低至100 r/min。以此条件进行扩大试验,铜的浸出率为94%,碲浸出损失<3%,银、铋、锑、铂、钯、金基本不损失。
  • 刘素红
    摘要:
    从铜锍品位、冷热态铜锍、氧浓、废杂铜品位及加入量、“三相”厚度、杂质元素对铜锍底吹连续吹炼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总结了试产一年来不同条件下铜锍底吹连续吹炼的运行实践。
  • 曾 磊,刘风华,张鹏丽
    摘要:
    介绍某公司2万t/a废旧印刷电路板火法处理工艺及试生产情况,详细阐述了顶吹炉熔池熔炼技术在废旧印刷电路板火法处理和提取稀贵金属的生产实践。
  • 轻有色金属
  • 吴翔,李明照,杨卓晓
    摘要:
    以KH560为改性剂对煅白进行改性制备防吸湿煅白,并研究最佳改性条件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当改性剂添加量为每克煅白0.025 mL、改性温度50 ℃、改性时间8 h时,煅白的接触角由37.04°增加到100.05°;吸湿率在720 min内由2.01%降低到0.35%,降低了82.5%。
  • 路坊海,李安静,王家伟,赵平源,肖唐付,谭德灿,袁艺
    摘要:
    采用盐酸为浸取剂,研究了常压下赤泥中镓和铝的浸出行为,考察盐酸添加量、温度、时间及液固比对镓、铝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添加系数1.2、浸出温度55 ℃、浸出时间4 h、液固比8(mL/g)的条件下,镓浸出率高达94.77%,铝浸出率88.44%,浸出液含Ga2O3 3.68 mg/L、Al2O3 22.73 g/L。在该试验条件下,镓与铝的浸出效率成明显的正相关性。
  • 稀贵金属
  • 段继华,包申旭,张一敏,周嘉郁
    摘要:
    研究D860阳离子交换树脂对V(Ⅳ)的吸附性能,进行pH、平衡吸附时间、温度和V(Ⅳ)初始浓度试验,分析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以及等温吸附模型,同时研究了共存杂质离子对D860树脂吸附V(Ⅳ)的影响。结果表明,D860树脂吸附V(Ⅳ)的最佳pH为2.5,吸附平衡时间为8 h,吸附量随温度、V(Ⅳ)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吸附过程的ΔH=3.78 kJ/mol、ΔS=49.44 J/(mol?K)、ΔG298K=-10.95 kJ/mol;拟一级、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均可以较好地解释吸附过程,吸附过程速率主要受颗粒扩散控制,表观吸附活化能为23.76 kJ/mol;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V/Al、V/P、V/Fe的分离因数均大于1。
  • 何东升,李巧双,王贤晨,刘星,秦芳
    摘要:
    通过白云母在硫酸与氢氟酸混合溶液中的溶解试验,研究白云母中Al、Si及K的溶出行为,采用FTIR、XRD、SEM等手段考察白云母溶解过程中晶体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一硫酸溶液体系相比,加入4%氢氟酸后,Al、Si和K的溶出率分别提高了23.12、44.51和11.00个百分点,说明氢氟酸有效破坏白云母晶体结构中Al-O八面体和Si-O四面体。随溶解时间延长,-OH、Si(AlIV)-O(Al)、Si-O-Si(AlIV)逐渐破坏,破坏晶面主要是(002)、(004)和(131)。
  • 赵磊,周立杰,董干国
    摘要:
    采用自主研发的700 m3新型生物反应器开展金精矿预氧化平行对比工业试验,在给与金精矿一致、控制硫化物氧化程度基本一致的条件下,新型生物反应器比传统生物反应器气耗降低17.8%,效率提高20%。
  • 吴星琳,秦庆伟,刘臻伟,王绍宇,王珊,李伟
    摘要:
    以硫酸为浸出剂,NaCl为沉银剂,对铜阳极泥碱浸渣进行浸出研究,并考察反应温度、硫酸浓度、NaCl添加量、液固比以及反应时间对Cu、Te和Ag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2SO4浓度3 mol/L、NaCl浓度6%、液固比5、反应温度60 ℃、反应时间1.5 h、搅拌速度500 r/min的条件下,Cu、Te和Ag的浸出率分别为92.82%、83.69%和0.21%,实现了贱金属的脱除和贵金属的富集。
  • 谢营邦,樊艳金,张建飞,谢佳宁
    摘要:
    研究了钛白废酸萃取提钪过程乳化的影响因素与消除方法。结果发现,TBP协萃体系是消除乳化现象的最佳体系。废酸液中的固体颗粒对萃取乳化有直接影响,在萃取操作前应进行预处理。萃取酸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金属元素发生水解而导致乳化,适合的H+浓度应该在2.0~3.0 g/L。保持一定的萃取温度可以有效预防乳化。应对有机相进行纯化、并定期补充相应比例的有机相、甚至全部更换有机相来减少乳化。
  • 王高山,张黎辉,李铁球,王聪颖,刘津麟,童长宁
    摘要:
    某浸染型沥青铀矿石在酸法搅拌浸出条件下,-0.104 mm粒度矿石铀的浸出率不到50%。采用“拌酸熟化预处理—高余酸浸出”工艺,-20 mm矿石拌酸柱浸铀的浸出率大于83%,浸出尾渣铀品位低于0.01%。 浸出液采用离子交换吸附、酸性氯化钠淋洗、淋洗液沉淀工艺制备铀产品,吸附的树脂铀负载容量达到125 mg/g,淋洗液铀浓度10 g/L以上,沉淀的"111"产品达到行业一级品要求。
  • 材料与设备
  • 董天顺,王拓,刘金海,李国禄,周秀锴
    摘要:
    通过真空感应炉对Al-Sr中间合金进行了铜模喷铸处理,得到了细晶Al-Sr变质剂。然后分别采用粗晶与细晶Al-Sr对AZ91D进行了变质处理。SEM、OM、XRD、拉伸试验及硬度测试结果表明:经铜模喷铸处理的Al-Sr中间合金中的第二相Al4Sr的平均尺寸从100 μm减小至5 μm;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AZ91D,晶粒明显细化,力学性能明显提高,但细晶Al-Sr的变质效果更好。因此,铜模喷铸是提高Al-Sr变质效果的有效途径。
  • 环境工程
  • 张春艳,王哲,高柏,刘媛媛,蒋经乾
    摘要:
    应用基于单因子指数的内梅罗综合评价法研究铀尾矿库周边地下水中226Ra的分布、污染程度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单因子污染指数最大值为1.52,最小值为0.65。计算所得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34,水质属于基本清洁区,受226Ra污染较轻。226Ra活度的分布总体上是西南部较低,东北部较高。极可能是地下水径流条件影响了226Ra的迁移与富集。此外,铀矿山开采导致大量的镭元素活化释放,进入水体造成镭污染的人为因素以及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化学参数及水化学成分等对地下水中226Ra的迁移与富集也有一定影响。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