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5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李强,杨卜,阮书峰,尹飞
    摘要:
    针对复杂低品位氧化铜钴矿开展直接还原浸出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液固比2︰1(mL/g)、浸出温度80 ℃、吨矿酸耗117.2 kg、浸出时间4 h、通入二氧化硫气体控制浸出终点电位340~350 mV的条件下,铜、镍、钴浸出率分别为74.23%、47.82%和59.31%。采用两段逆流浸出可以节约还原剂用量,综合利用浸出液中的游离酸,节省碱的消耗量。
  • 郑勇,郑永军,彭聪虎
    摘要:
    合成、表征了氯化胆碱/尿素型低温熔盐,以此为溶剂研究了氧化锌在其中的溶解过程、离子组成、以及锌的电化学还原反应规律,分析了温度、电位、离子浓度对锌沉积物的形貌、晶型和纯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溶液中Zn(II)的浓度为0.3~0.5 mol/L时,可在313.2~343.2 K、?0.3~?0.6 V下获得平整、致密、均一的锌沉积层,此时其在铜基体上沿着(002)晶面优先生长。该技术不仅提高了锌镀层的质量和纯度,也有望扩展到锌精炼、锌合金和功能锌材料的制备等领域。
  • 林泓富
    摘要: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鼓气速度、硫酸浓度、浸出温度、液固比、浸出时间对黑铜渣中铜、砷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鼓气速度0.8 m3/h、硫酸浓度1.5 mol/L、浸出温度80 ℃、L/S=6、浸出时间3 h的优化条件下,铜、砷浸出率分别达到94.4%、92.1%。
  • 轻有色金属
  • 杜学兰,马家玉,覃远航,吴再坤,王存文
    摘要:
    在HCl-H3PO4混酸处理磷钾伴生矿提钾过程中,考察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钾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加入能将钾的浸出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最高可达95.0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6000及聚乙二醇-10000)的加入对钾的浸出产生抑制效果。
  • 稀贵金属
  • 刘红,张一敏,刘涛,黄晶,师启华
    摘要:
    采用皂化P204有机相优化高酸多杂质含钒石煤浸出液萃取工艺。在萃原液pH=1.4、相比1︰2、有机相皂化率80%、搅拌时间8 min的条件下,钒单级萃取率可达92.31%,较未皂化有机相提高17.16个百分点。未皂化有机相逆流萃取平衡级数为6级,皂化后缩短至4级,铁离子的萃取率由11.49%降低至6.46%。对皂化后P204提高钒萃取率的原因进行了阐述。
  • 梁升,王学刚,孙占学
    摘要:
    以某铀矿山堆浸生产混合铀矿石为原料,考察了微生物柱浸串联工艺对铀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30 d试验,Z1、Z2、Z3三柱串联渣计铀浸出率分别为81.83%、78.89%、81.43%,耗酸率分别为10.73%、10.73%、11.08%。采用串联工艺可以有效均衡浸出液铀浓度,提高铀吸附效率,促进铀的浸出。
  • 华国欢,孙占学,李江,刘亚洁
    摘要:
    采用喷淋量约80 m3/d的间歇性喷淋(喷一天,隔一天再喷)方法对某铀矿微生物堆浸尾渣进行铀的生物浸出,试验持续了49 d,液固比为0.49,尾渣的铀浸出率达到了4.62%,浸出液铀浓度均大于50 mg/L。该方法有效解决了堆浸后期矿石中残留铀难以浸出且浸出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单位溶浸液平均铀浸出浓度。
  • 刘飞飞,罗贤平,古帅奇,辛鹏武
    摘要:
    针对钨碱煮过程WO3浸出率预测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动态机理模型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相结合的并联混合模型,在该混合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碱煮过程优化模型,将动态浸出问题转化为带约束的优化问题,并以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混合模型预测精度高,优化模型效果好,提高了WO3浸出率,降低了浸出成本。
  • 森维,杨德香,杨继生,白家福,马子辉,林大志
    摘要:
    采用丁基钠黄药对含钯银电解液进行沉钯试验,沉钯后液进行银电解。结果表明,丁基钠黄药可以高效富集回收银电解液中的钯,在丁基钠黄药加入量为钯含量的3.6倍、70 ℃沉淀1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沉钯率为99.84%,富集得到的钯精矿含钯12.19%,沉钯后液进行电解可以得到含钯达到IC-Ag99.99质量标准的产品。
  • 李望,朱晓波
    摘要:
    对比了盐酸、硫酸和硝酸从赤泥中提钪的效果。结果表明,硫酸是一种合适的浸出剂,在硫酸体积浓度为30%、液固比6、100 ℃浸出120 min的条件下,钪浸出率可达84%。影响赤泥中钪浸出率的因素显著性依次为硫酸浓度、反应时间、浸出温度、液固比。
  • 徐晓辉,李云,常耀超,王云,韦其晋,胡一航
    摘要:
    提出了原矿焙烧—氰化提金工艺处理某镁质碳酸盐岩微细浸染型金矿。试验表明,在原矿粒度-0.074 mm占80%,焙烧温度650 ℃,焙烧时间1 h,焙砂再磨粒度-0.038 mm占90%,NaCN用量3 kg/t,液固比L/S=2,氰化时间36 h的最佳条件下,渣含金降至1.92 g/t,金浸出回收率达到94.90%。对300 t/d规模原矿焙烧项目的经济评估表明该工艺经济效益显著。
  • 张辉,宋世娣
    摘要:
    在酸法生产金属镓过程中,以拜耳法氧化铝种分母液为原料,通过选择合适的絮凝剂,使用氢氧化铝作载体,提高工艺操作等手段来强化除杂过程,金属镓的回收率提高至88%以上。
  • 李仕亮,王云,杜玉艳,张世海,张翠翠
    摘要:
    根据金精矿矿石性质和试验结果,通过定性分析选择和技术经济比较,生物氧化工艺的经营成本略高于焙烧氧化工艺,而投资低于焙烧氧化工艺,整体来看,生物氧化工艺优势明显,作为推荐预处理工艺。
  • 材料与设备
  • 朱俊杰,包淑娟,刘茵琪
    摘要:
    基于JMatPro软件对纯钛材料强度进行计算,推导出氧当量和强度计算公式,并根据材料厚度及退火制度定义强度修正参数。经使用发现对实际生产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 环境工程
  • 齐文,高柏,陈井影,郭亚丹,冯明明,张凯军
    摘要:
    选取某铀尾矿库周边潜水以及下降泉为研究对象,研究放射性核素铀在铀尾矿库周边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垂直方向上,下降泉中铀的浓度远大于地下潜水中铀的浓度;在水平方向上,距离尾矿区越远,下降泉中铀的浓度呈下降趋势。铀在潜水和下降泉的分布特征可能受到铀在水溶液的存在形式、化学反应、微生物氧化以及降雨稀释作用下,核素发生了溶解、迁移和沉淀等系列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区域潜水中的总α和总β水平均低于我国放射性指标的指导水平,符合我国饮用水标准,居民饮用是安全的。
  • 杨裕松,吴复忠,王轲轲
    摘要:
    采用低品位软锰矿进行温度对烧结烟气干法脱硫的影响研究,得到软锰矿脱硫率和脱硫速率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对外传质、内扩散和界面化学反应这3个环节进行分析以确定气固反应限制性环节。结果表明,脱硫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到达110 ℃后,脱硫率的增加不再明显;外传质和内扩散为限制性环节,其中外传质的影响最大。
  • 郭宇,陈津,吉忠海,郭丽娜,林万明
    摘要: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研究了脱硫石膏中含水量对其升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加热的条件下,含水量25%的脱硫石膏比含水量20%和0%的脱硫石膏最终加热温度更高,升温过程分为快速升温阶段和温度平衡阶段。在配加无烟煤和磁铁矿的脱硫石膏混合物料中,含水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阻碍高温区内温度的继续升高。脱硫石膏中含水会影响混合料中无烟煤的微波选择性加热和热点的产生,脱硫石膏中的含水量越少,无烟煤越早燃烧。当脱硫石膏的含水量为20%时,无烟煤和热点不同时的升温会降低升温速率突然变化的可能性,防止热失控的产生,产生更好的升温效果。
  • 冶金史
  • 刘群,肖梦娅,梅建军,陈坤龙,张华,陈建立
    摘要:
    河南驻马店正阳闰楼商代晚期墓地是商代南土的一处重要墓地,出土青铜器与殷墟铜器有着诸多相似特点。研究该批铜器的制作技术和矿料来源,对于探究商代晚期中原与周边地区青铜技术的关系、铜料的流通以及由此蕴含社会管理信息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利用金相组织观察和扫描电镜能谱对闰楼墓地出土部分铜器进行了显微组织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闰楼出土铜器中容器的锡含量明显较高。另外,闰楼墓地铜器多为高放射性铅同位素,这一结果也与商代晚期多地的高放射性现象一致。
    重有色金属
  • 李强,杨卜,阮书峰,尹飞
    摘要:
    针对复杂低品位氧化铜钴矿开展直接还原浸出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液固比2︰1(mL/g)、浸出温度80 ℃、吨矿酸耗117.2 kg、浸出时间4 h、通入二氧化硫气体控制浸出终点电位340~350 mV的条件下,铜、镍、钴浸出率分别为74.23%、47.82%和59.31%。采用两段逆流浸出可以节约还原剂用量,综合利用浸出液中的游离酸,节省碱的消耗量。
  • 郑勇,郑永军,彭聪虎
    摘要:
    合成、表征了氯化胆碱/尿素型低温熔盐,以此为溶剂研究了氧化锌在其中的溶解过程、离子组成、以及锌的电化学还原反应规律,分析了温度、电位、离子浓度对锌沉积物的形貌、晶型和纯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溶液中Zn(II)的浓度为0.3~0.5 mol/L时,可在313.2~343.2 K、?0.3~?0.6 V下获得平整、致密、均一的锌沉积层,此时其在铜基体上沿着(002)晶面优先生长。该技术不仅提高了锌镀层的质量和纯度,也有望扩展到锌精炼、锌合金和功能锌材料的制备等领域。
  • 林泓富
    摘要: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鼓气速度、硫酸浓度、浸出温度、液固比、浸出时间对黑铜渣中铜、砷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鼓气速度0.8 m3/h、硫酸浓度1.5 mol/L、浸出温度80 ℃、L/S=6、浸出时间3 h的优化条件下,铜、砷浸出率分别达到94.4%、92.1%。
  • 轻有色金属
  • 杜学兰,马家玉,覃远航,吴再坤,王存文
    摘要:
    在HCl-H3PO4混酸处理磷钾伴生矿提钾过程中,考察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钾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加入能将钾的浸出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最高可达95.0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6000及聚乙二醇-10000)的加入对钾的浸出产生抑制效果。
  • 稀贵金属
  • 刘红,张一敏,刘涛,黄晶,师启华
    摘要:
    采用皂化P204有机相优化高酸多杂质含钒石煤浸出液萃取工艺。在萃原液pH=1.4、相比1︰2、有机相皂化率80%、搅拌时间8 min的条件下,钒单级萃取率可达92.31%,较未皂化有机相提高17.16个百分点。未皂化有机相逆流萃取平衡级数为6级,皂化后缩短至4级,铁离子的萃取率由11.49%降低至6.46%。对皂化后P204提高钒萃取率的原因进行了阐述。
  • 梁升,王学刚,孙占学
    摘要:
    以某铀矿山堆浸生产混合铀矿石为原料,考察了微生物柱浸串联工艺对铀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30 d试验,Z1、Z2、Z3三柱串联渣计铀浸出率分别为81.83%、78.89%、81.43%,耗酸率分别为10.73%、10.73%、11.08%。采用串联工艺可以有效均衡浸出液铀浓度,提高铀吸附效率,促进铀的浸出。
  • 华国欢,孙占学,李江,刘亚洁
    摘要:
    采用喷淋量约80 m3/d的间歇性喷淋(喷一天,隔一天再喷)方法对某铀矿微生物堆浸尾渣进行铀的生物浸出,试验持续了49 d,液固比为0.49,尾渣的铀浸出率达到了4.62%,浸出液铀浓度均大于50 mg/L。该方法有效解决了堆浸后期矿石中残留铀难以浸出且浸出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单位溶浸液平均铀浸出浓度。
  • 刘飞飞,罗贤平,古帅奇,辛鹏武
    摘要:
    针对钨碱煮过程WO3浸出率预测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动态机理模型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相结合的并联混合模型,在该混合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碱煮过程优化模型,将动态浸出问题转化为带约束的优化问题,并以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混合模型预测精度高,优化模型效果好,提高了WO3浸出率,降低了浸出成本。
  • 森维,杨德香,杨继生,白家福,马子辉,林大志
    摘要:
    采用丁基钠黄药对含钯银电解液进行沉钯试验,沉钯后液进行银电解。结果表明,丁基钠黄药可以高效富集回收银电解液中的钯,在丁基钠黄药加入量为钯含量的3.6倍、70 ℃沉淀1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沉钯率为99.84%,富集得到的钯精矿含钯12.19%,沉钯后液进行电解可以得到含钯达到IC-Ag99.99质量标准的产品。
  • 李望,朱晓波
    摘要:
    对比了盐酸、硫酸和硝酸从赤泥中提钪的效果。结果表明,硫酸是一种合适的浸出剂,在硫酸体积浓度为30%、液固比6、100 ℃浸出120 min的条件下,钪浸出率可达84%。影响赤泥中钪浸出率的因素显著性依次为硫酸浓度、反应时间、浸出温度、液固比。
  • 徐晓辉,李云,常耀超,王云,韦其晋,胡一航
    摘要:
    提出了原矿焙烧—氰化提金工艺处理某镁质碳酸盐岩微细浸染型金矿。试验表明,在原矿粒度-0.074 mm占80%,焙烧温度650 ℃,焙烧时间1 h,焙砂再磨粒度-0.038 mm占90%,NaCN用量3 kg/t,液固比L/S=2,氰化时间36 h的最佳条件下,渣含金降至1.92 g/t,金浸出回收率达到94.90%。对300 t/d规模原矿焙烧项目的经济评估表明该工艺经济效益显著。
  • 张辉,宋世娣
    摘要:
    在酸法生产金属镓过程中,以拜耳法氧化铝种分母液为原料,通过选择合适的絮凝剂,使用氢氧化铝作载体,提高工艺操作等手段来强化除杂过程,金属镓的回收率提高至88%以上。
  • 李仕亮,王云,杜玉艳,张世海,张翠翠
    摘要:
    根据金精矿矿石性质和试验结果,通过定性分析选择和技术经济比较,生物氧化工艺的经营成本略高于焙烧氧化工艺,而投资低于焙烧氧化工艺,整体来看,生物氧化工艺优势明显,作为推荐预处理工艺。
  • 材料与设备
  • 朱俊杰,包淑娟,刘茵琪
    摘要:
    基于JMatPro软件对纯钛材料强度进行计算,推导出氧当量和强度计算公式,并根据材料厚度及退火制度定义强度修正参数。经使用发现对实际生产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 环境工程
  • 齐文,高柏,陈井影,郭亚丹,冯明明,张凯军
    摘要:
    选取某铀尾矿库周边潜水以及下降泉为研究对象,研究放射性核素铀在铀尾矿库周边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垂直方向上,下降泉中铀的浓度远大于地下潜水中铀的浓度;在水平方向上,距离尾矿区越远,下降泉中铀的浓度呈下降趋势。铀在潜水和下降泉的分布特征可能受到铀在水溶液的存在形式、化学反应、微生物氧化以及降雨稀释作用下,核素发生了溶解、迁移和沉淀等系列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区域潜水中的总α和总β水平均低于我国放射性指标的指导水平,符合我国饮用水标准,居民饮用是安全的。
  • 杨裕松,吴复忠,王轲轲
    摘要:
    采用低品位软锰矿进行温度对烧结烟气干法脱硫的影响研究,得到软锰矿脱硫率和脱硫速率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对外传质、内扩散和界面化学反应这3个环节进行分析以确定气固反应限制性环节。结果表明,脱硫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到达110 ℃后,脱硫率的增加不再明显;外传质和内扩散为限制性环节,其中外传质的影响最大。
  • 郭宇,陈津,吉忠海,郭丽娜,林万明
    摘要: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研究了脱硫石膏中含水量对其升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加热的条件下,含水量25%的脱硫石膏比含水量20%和0%的脱硫石膏最终加热温度更高,升温过程分为快速升温阶段和温度平衡阶段。在配加无烟煤和磁铁矿的脱硫石膏混合物料中,含水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阻碍高温区内温度的继续升高。脱硫石膏中含水会影响混合料中无烟煤的微波选择性加热和热点的产生,脱硫石膏中的含水量越少,无烟煤越早燃烧。当脱硫石膏的含水量为20%时,无烟煤和热点不同时的升温会降低升温速率突然变化的可能性,防止热失控的产生,产生更好的升温效果。
  • 冶金史
  • 刘群,肖梦娅,梅建军,陈坤龙,张华,陈建立
    摘要:
    河南驻马店正阳闰楼商代晚期墓地是商代南土的一处重要墓地,出土青铜器与殷墟铜器有着诸多相似特点。研究该批铜器的制作技术和矿料来源,对于探究商代晚期中原与周边地区青铜技术的关系、铜料的流通以及由此蕴含社会管理信息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利用金相组织观察和扫描电镜能谱对闰楼墓地出土部分铜器进行了显微组织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闰楼出土铜器中容器的锡含量明显较高。另外,闰楼墓地铜器多为高放射性铅同位素,这一结果也与商代晚期多地的高放射性现象一致。
    重有色金属
  • 李强,杨卜,阮书峰,尹飞
    摘要:
    针对复杂低品位氧化铜钴矿开展直接还原浸出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液固比2︰1(mL/g)、浸出温度80 ℃、吨矿酸耗117.2 kg、浸出时间4 h、通入二氧化硫气体控制浸出终点电位340~350 mV的条件下,铜、镍、钴浸出率分别为74.23%、47.82%和59.31%。采用两段逆流浸出可以节约还原剂用量,综合利用浸出液中的游离酸,节省碱的消耗量。
  • 郑勇,郑永军,彭聪虎
    摘要:
    合成、表征了氯化胆碱/尿素型低温熔盐,以此为溶剂研究了氧化锌在其中的溶解过程、离子组成、以及锌的电化学还原反应规律,分析了温度、电位、离子浓度对锌沉积物的形貌、晶型和纯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溶液中Zn(II)的浓度为0.3~0.5 mol/L时,可在313.2~343.2 K、?0.3~?0.6 V下获得平整、致密、均一的锌沉积层,此时其在铜基体上沿着(002)晶面优先生长。该技术不仅提高了锌镀层的质量和纯度,也有望扩展到锌精炼、锌合金和功能锌材料的制备等领域。
  • 林泓富
    摘要: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鼓气速度、硫酸浓度、浸出温度、液固比、浸出时间对黑铜渣中铜、砷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鼓气速度0.8 m3/h、硫酸浓度1.5 mol/L、浸出温度80 ℃、L/S=6、浸出时间3 h的优化条件下,铜、砷浸出率分别达到94.4%、92.1%。
  • 轻有色金属
  • 杜学兰,马家玉,覃远航,吴再坤,王存文
    摘要:
    在HCl-H3PO4混酸处理磷钾伴生矿提钾过程中,考察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钾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加入能将钾的浸出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最高可达95.0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6000及聚乙二醇-10000)的加入对钾的浸出产生抑制效果。
  • 稀贵金属
  • 刘红,张一敏,刘涛,黄晶,师启华
    摘要:
    采用皂化P204有机相优化高酸多杂质含钒石煤浸出液萃取工艺。在萃原液pH=1.4、相比1︰2、有机相皂化率80%、搅拌时间8 min的条件下,钒单级萃取率可达92.31%,较未皂化有机相提高17.16个百分点。未皂化有机相逆流萃取平衡级数为6级,皂化后缩短至4级,铁离子的萃取率由11.49%降低至6.46%。对皂化后P204提高钒萃取率的原因进行了阐述。
  • 梁升,王学刚,孙占学
    摘要:
    以某铀矿山堆浸生产混合铀矿石为原料,考察了微生物柱浸串联工艺对铀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30 d试验,Z1、Z2、Z3三柱串联渣计铀浸出率分别为81.83%、78.89%、81.43%,耗酸率分别为10.73%、10.73%、11.08%。采用串联工艺可以有效均衡浸出液铀浓度,提高铀吸附效率,促进铀的浸出。
  • 华国欢,孙占学,李江,刘亚洁
    摘要:
    采用喷淋量约80 m3/d的间歇性喷淋(喷一天,隔一天再喷)方法对某铀矿微生物堆浸尾渣进行铀的生物浸出,试验持续了49 d,液固比为0.49,尾渣的铀浸出率达到了4.62%,浸出液铀浓度均大于50 mg/L。该方法有效解决了堆浸后期矿石中残留铀难以浸出且浸出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单位溶浸液平均铀浸出浓度。
  • 刘飞飞,罗贤平,古帅奇,辛鹏武
    摘要:
    针对钨碱煮过程WO3浸出率预测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动态机理模型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相结合的并联混合模型,在该混合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碱煮过程优化模型,将动态浸出问题转化为带约束的优化问题,并以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混合模型预测精度高,优化模型效果好,提高了WO3浸出率,降低了浸出成本。
  • 森维,杨德香,杨继生,白家福,马子辉,林大志
    摘要:
    采用丁基钠黄药对含钯银电解液进行沉钯试验,沉钯后液进行银电解。结果表明,丁基钠黄药可以高效富集回收银电解液中的钯,在丁基钠黄药加入量为钯含量的3.6倍、70 ℃沉淀1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沉钯率为99.84%,富集得到的钯精矿含钯12.19%,沉钯后液进行电解可以得到含钯达到IC-Ag99.99质量标准的产品。
  • 李望,朱晓波
    摘要:
    对比了盐酸、硫酸和硝酸从赤泥中提钪的效果。结果表明,硫酸是一种合适的浸出剂,在硫酸体积浓度为30%、液固比6、100 ℃浸出120 min的条件下,钪浸出率可达84%。影响赤泥中钪浸出率的因素显著性依次为硫酸浓度、反应时间、浸出温度、液固比。
  • 徐晓辉,李云,常耀超,王云,韦其晋,胡一航
    摘要:
    提出了原矿焙烧—氰化提金工艺处理某镁质碳酸盐岩微细浸染型金矿。试验表明,在原矿粒度-0.074 mm占80%,焙烧温度650 ℃,焙烧时间1 h,焙砂再磨粒度-0.038 mm占90%,NaCN用量3 kg/t,液固比L/S=2,氰化时间36 h的最佳条件下,渣含金降至1.92 g/t,金浸出回收率达到94.90%。对300 t/d规模原矿焙烧项目的经济评估表明该工艺经济效益显著。
  • 张辉,宋世娣
    摘要:
    在酸法生产金属镓过程中,以拜耳法氧化铝种分母液为原料,通过选择合适的絮凝剂,使用氢氧化铝作载体,提高工艺操作等手段来强化除杂过程,金属镓的回收率提高至88%以上。
  • 李仕亮,王云,杜玉艳,张世海,张翠翠
    摘要:
    根据金精矿矿石性质和试验结果,通过定性分析选择和技术经济比较,生物氧化工艺的经营成本略高于焙烧氧化工艺,而投资低于焙烧氧化工艺,整体来看,生物氧化工艺优势明显,作为推荐预处理工艺。
  • 材料与设备
  • 朱俊杰,包淑娟,刘茵琪
    摘要:
    基于JMatPro软件对纯钛材料强度进行计算,推导出氧当量和强度计算公式,并根据材料厚度及退火制度定义强度修正参数。经使用发现对实际生产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 环境工程
  • 齐文,高柏,陈井影,郭亚丹,冯明明,张凯军
    摘要:
    选取某铀尾矿库周边潜水以及下降泉为研究对象,研究放射性核素铀在铀尾矿库周边水环境中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垂直方向上,下降泉中铀的浓度远大于地下潜水中铀的浓度;在水平方向上,距离尾矿区越远,下降泉中铀的浓度呈下降趋势。铀在潜水和下降泉的分布特征可能受到铀在水溶液的存在形式、化学反应、微生物氧化以及降雨稀释作用下,核素发生了溶解、迁移和沉淀等系列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区域潜水中的总α和总β水平均低于我国放射性指标的指导水平,符合我国饮用水标准,居民饮用是安全的。
  • 杨裕松,吴复忠,王轲轲
    摘要:
    采用低品位软锰矿进行温度对烧结烟气干法脱硫的影响研究,得到软锰矿脱硫率和脱硫速率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对外传质、内扩散和界面化学反应这3个环节进行分析以确定气固反应限制性环节。结果表明,脱硫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到达110 ℃后,脱硫率的增加不再明显;外传质和内扩散为限制性环节,其中外传质的影响最大。
  • 郭宇,陈津,吉忠海,郭丽娜,林万明
    摘要: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研究了脱硫石膏中含水量对其升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加热的条件下,含水量25%的脱硫石膏比含水量20%和0%的脱硫石膏最终加热温度更高,升温过程分为快速升温阶段和温度平衡阶段。在配加无烟煤和磁铁矿的脱硫石膏混合物料中,含水量过多或过少都会阻碍高温区内温度的继续升高。脱硫石膏中含水会影响混合料中无烟煤的微波选择性加热和热点的产生,脱硫石膏中的含水量越少,无烟煤越早燃烧。当脱硫石膏的含水量为20%时,无烟煤和热点不同时的升温会降低升温速率突然变化的可能性,防止热失控的产生,产生更好的升温效果。
  • 冶金史
  • 刘群,肖梦娅,梅建军,陈坤龙,张华,陈建立
    摘要:
    河南驻马店正阳闰楼商代晚期墓地是商代南土的一处重要墓地,出土青铜器与殷墟铜器有着诸多相似特点。研究该批铜器的制作技术和矿料来源,对于探究商代晚期中原与周边地区青铜技术的关系、铜料的流通以及由此蕴含社会管理信息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利用金相组织观察和扫描电镜能谱对闰楼墓地出土部分铜器进行了显微组织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闰楼出土铜器中容器的锡含量明显较高。另外,闰楼墓地铜器多为高放射性铅同位素,这一结果也与商代晚期多地的高放射性现象一致。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