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有色金属
唐雷,唐朝波,曾萍
摘要:
采用黄钾铁矾法除去废航天磁性材料浸出液中的铁,探究除铁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pH=1.5、温度90 ℃、反应时间2 h时除铁效率可以达到95%左右。在添加晶种、pH=1.5、温度90 ℃、反应1.5 h的条件下,除铁率也可以达到95%。
李明周,童长仁,汪金良,黄金堤,李俊标
摘要:
基于最小自由能原理和修正准化学溶液理论,采用Rand-MQC耦合算法,建立了高强度铜闪速熔炼多相平衡热力学分析数学模型,依此模型对某典型高强度生产工况进行了实例计算,并考察了吨矿氧和熔剂率对平衡产物组元活度及其含量的影响。实例计算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铜锍和炉渣相组成模型计算误差均在2%以下,接近生产测量值;为获得高铜锍品位且能较好控制渣含铜和渣中铁硅比,建议吨矿氧和熔剂率分别控制在215 m3/t和11%左右。
赵杨,邢杰,安俊菁,孙科源
摘要:
设计了处理能力为100 t/d的回转窑,开展低品位锌冶炼废水处理污泥还原焙烧回收氧化锌烟尘的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含锌品位对回转窑挥发获得氧化锌烟尘的效果有显著影响;当污泥的锌品位为5.04%和8.34%时,表冷收尘系统回收烟尘含锌分别为19.4%和21.4%,对应的布袋收尘系统回收烟尘的含锌量高达50.2%和51.6%。水淬渣浸出液中重金属浓度均低于GB5085.3-2007危险废物的各项限值,可直接用于生产或堆存。
孙留根,黄海辉,徐晓辉,常耀超,韦其晋
摘要:
研究采用高温氯化工艺回收焙烧氰化尾渣中的有价金属。结果表明,在氯化钙添加量7%、1 100 ℃焙烧2 h的条件下,Au、Ag、Cu、Pb、Zn的挥发率分别达到97.52%、71.78%、85.92%、98.59%、93.81%。球团采用梯级烘干的干燥工艺,经40 min干燥后,干球团落下强度>10次/0.5 m,抗压强度90%>100 N,基本符合回转窑进料的强度要求。
赵兴伟
摘要:
进行高铋银阳极泥综合回收工艺研究试验,高铋银阳极泥经过两段浸出、水解法分离锑铋、两段置换,实现了铜、铋、银的分离并分别进行回收。
轻有色金属
何桂雄,冉岭,熊敏,张红亮,唐艳梅
摘要:
针对铝电解系列消纳风电过程中电流波动对热场作用过程不明确的现状,应用电热场瞬态强耦合模型对某420 kA大型铝电解槽在一个完整消纳周期内的热场进行研究。分别针对消纳电流为设计电流的2%、5%和10%三种情况,消纳持续周期为2 h,恢复周期为6 h,计算铝电解槽温度场的瞬态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槽内各区域的温度均随着强化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最大的区域为熔体区;越靠近熔体区域的部分,温度的变化幅度越大;而除导杆、钢爪外,越靠近槽壳表面部分,温度的变化幅度越小。在电流恢复至正常值期间,电解槽温度下降速度缓慢,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值,故铝电解槽电流波动幅度不宜太大。
杨卓晓,李明照,吴翔
摘要:
以镁还原渣和废玻璃为主要原料来制备泡沫玻璃,在确定镁还原渣和废玻璃配比的前提下,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发泡剂碳酸钠、稳泡剂六偏磷酸钠及助熔剂硼砂的掺量对泡沫玻璃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发泡剂掺量下的泡沫玻璃进行密度、吸水率、力学性能等的检测及XRD物相分析。结果表明,镁还原渣泡沫玻璃中含有明显的CaSiO3晶相结构,3种因素中发泡剂的影响最为显著,当发泡剂、稳泡剂和助熔剂的掺量分别为2.0%、3.0%和2.0%时,得到的泡沫玻璃性能最好,其表观密度为598 kg/m3,抗压强度为5.34 MPa,吸水率为0.43%。
稀贵金属
王瑞祥,廖根,温功玉,郭跃东,张兆雪,熊家春,谢博毅
摘要:
研究了废旧稀土荧光粉与氢氧化钠焙烧过程动力学,考察焙烧温度和氢氧化钠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焙烧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符合收缩核反应模型,表观活化能为77.512 kJ/mol,化学反应速率对整个反应过程的影响最显著,焙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1-(1-x)1/3=0.4181×exp[-77512/(RT)]t。
谌纯,张一敏,黄晶,包申旭
摘要:
采用加盐萃取法从高酸浸出液中直接分离富集钒,考察了酸度、N235浓度、氯化钠浓度、硫酸钠浓度对N235萃取分离高浓度硫酸溶液中钒的影响,并确定了萃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Cl-和SO42-对硫酸体系钒的萃取均有一定提高,但Cl-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在不加盐的条件下,采用20%N235为萃取剂,磺化煤油为稀释剂,硫酸浓度1 mol/L,萃取时间10 min,相比A/O=1︰1,经单级萃取,硫酸体系中钒的萃取率仅为30%左右;加入一定量的NaCl、Na2SO4后,钒的萃取率分别达到80%、47%。Cl-作用于硫酸体系时,与钒以离子缔和形式形成萃合物(R3N)x?(VO2 ?Cl-)y;SO42-的加入可促进的VO2SO4-的形成,使萃取率提高。
孙映,何起,李秋菊
摘要:
以铌矿为原料直接制备出铌镍合金粉前驱体NiNbO6,考察了硫酸焙烧阶段磨矿粒度、焙烧温度、焙烧时间、酸矿比、硫酸浓度对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硫酸焙烧工艺参数为:磨矿粒度-0.025 mm、焙烧温度300 ℃、焙烧时间3 h、硫酸浓度10mol/L、酸矿比2.5,在此条件下,铌浸出率可达到94%以上,回收率达到93%。
熊家春,王瑞祥,衷水平,张焕然
摘要:
采用加压酸浸方法对铜阳极泥脱除铜、碲工艺开展研究。考察了反应总压、温度、时间及初始酸度对铜、碲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力1.0 MPa、温度140 ℃、反应时间2 h、初始酸度120 g/L的较优条件下,铜脱除率达97.71%,碲脱除率达59.62%,金、银基本无损失。
吕亚男,郭宇峰,陈栋
摘要:
对钒钛磁铁精矿预还原球团熔融还原冶炼中添加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渣型制度进行了优化。熔融还原渣碱度、添加剂氧化镁和氧化铝对钒钛磁铁精矿的熔融还原作用明显。在添加剂作用下,1 500 ℃电炉冶炼10 min后的熔融还原产物为含96.9%铁、0.52%钒的生铁,以及含66.13%TiO2的熔融还原渣,实现了钒钛磁铁精矿冶炼中铁钒和钛的有效分离。
张焕然,衷水平,吴健辉,张永锋,林泓富,刘建强,苏秀珠
摘要:
针对某厂金银精炼系统铂钯回收率低、随银粉损失严重等问题进行技术创新与工艺改造。通过采取银电解液铂、钯吸附富集,改进金精炼过程铂钯回收工艺等技改措施,使铂、钯回收率由原工艺的20%左右提高至9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材料与设备
孔凡校
摘要:
分析钆在AZ91合金中的形貌、相组成、组织成分对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钆的含量为1%~3%时,合金晶粒尺寸随着钆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由树枝晶向等轴晶转变;当钆含量超过3%时,晶粒尺寸随钆含量增加开始逐步增大,且晶内缺陷增加;在钆含量达到5%时,合金中再次出现枝晶组织。当合金中钆含量为3%时,力学性能最好,其室温抗拉强度为261.6 MPa,延伸率为4.6%,分别比不添加钆的合金提高了34.6%和70.4%;200 ℃的抗拉强度为148.7 MPa,延伸率为4.1%,分别比不添加钆的合金提高了47.8%和32.3%。随着钆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大幅度降低,自腐蚀电位略有增加。
环境工程
丁小燕,张春艳,高柏,刘媛媛,蒋亚飞
摘要:
研究临水河河水中放射性核素铀、钍含量的分布特征,对河水进行污染评价并估算其放射性核素所致居民剂量。结果表明,河水中铀、钍核素浓度分别在1.1~8.2、0.5~8.18 μg/L范围内,距离铀矿田越近的采样点铀、钍含量越高,总体上,河水中铀、钍含量沿程呈递减趋势。采用处于铀矿田上游且距离铀矿田较远的1号采样点作为背景值,通过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河水进行污染评价,发现临水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污染指数最高为10.37,属严重污染。饮水摄入的放射性核素铀、钍浓度所致居民剂量最大值为8.84×10-6 Sv,低于WHO推荐的指导水平,暂时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或危害较轻。由于核素的迁移与累积特性,建议对该河水仍需持续监测与研究。
欧阳婷,樊华,王涛
摘要:
采用次氯酸钙—硫酸亚铁分解两步法静态处理钨冶炼工艺中高浓度含氨氮和含砷废水,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氨氮和含砷去除率均达到了99%以上。处理后的废水中As<0.05 mg/L、氨氮<0.15 mg/L,出水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李宝磊,张正洁,侯海盟,刘舒,孙元
摘要:
采用SEM二次电子扫描和XRD方法分析了我国某铜冶炼企业产生的含汞废物种类、产生过程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该企业主要含汞废物包括冶炼渣、冶炼粉尘、酸泥,其中风险较高的是酸泥,主要污染物为HgCl2。
重有色金属
唐雷,唐朝波,曾萍
摘要:
采用黄钾铁矾法除去废航天磁性材料浸出液中的铁,探究除铁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pH=1.5、温度90 ℃、反应时间2 h时除铁效率可以达到95%左右。在添加晶种、pH=1.5、温度90 ℃、反应1.5 h的条件下,除铁率也可以达到95%。
李明周,童长仁,汪金良,黄金堤,李俊标
摘要:
基于最小自由能原理和修正准化学溶液理论,采用Rand-MQC耦合算法,建立了高强度铜闪速熔炼多相平衡热力学分析数学模型,依此模型对某典型高强度生产工况进行了实例计算,并考察了吨矿氧和熔剂率对平衡产物组元活度及其含量的影响。实例计算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铜锍和炉渣相组成模型计算误差均在2%以下,接近生产测量值;为获得高铜锍品位且能较好控制渣含铜和渣中铁硅比,建议吨矿氧和熔剂率分别控制在215 m3/t和11%左右。
赵杨,邢杰,安俊菁,孙科源
摘要:
设计了处理能力为100 t/d的回转窑,开展低品位锌冶炼废水处理污泥还原焙烧回收氧化锌烟尘的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含锌品位对回转窑挥发获得氧化锌烟尘的效果有显著影响;当污泥的锌品位为5.04%和8.34%时,表冷收尘系统回收烟尘含锌分别为19.4%和21.4%,对应的布袋收尘系统回收烟尘的含锌量高达50.2%和51.6%。水淬渣浸出液中重金属浓度均低于GB5085.3-2007危险废物的各项限值,可直接用于生产或堆存。
孙留根,黄海辉,徐晓辉,常耀超,韦其晋
摘要:
研究采用高温氯化工艺回收焙烧氰化尾渣中的有价金属。结果表明,在氯化钙添加量7%、1 100 ℃焙烧2 h的条件下,Au、Ag、Cu、Pb、Zn的挥发率分别达到97.52%、71.78%、85.92%、98.59%、93.81%。球团采用梯级烘干的干燥工艺,经40 min干燥后,干球团落下强度>10次/0.5 m,抗压强度90%>100 N,基本符合回转窑进料的强度要求。
赵兴伟
摘要:
进行高铋银阳极泥综合回收工艺研究试验,高铋银阳极泥经过两段浸出、水解法分离锑铋、两段置换,实现了铜、铋、银的分离并分别进行回收。
轻有色金属
何桂雄,冉岭,熊敏,张红亮,唐艳梅
摘要:
针对铝电解系列消纳风电过程中电流波动对热场作用过程不明确的现状,应用电热场瞬态强耦合模型对某420 kA大型铝电解槽在一个完整消纳周期内的热场进行研究。分别针对消纳电流为设计电流的2%、5%和10%三种情况,消纳持续周期为2 h,恢复周期为6 h,计算铝电解槽温度场的瞬态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槽内各区域的温度均随着强化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最大的区域为熔体区;越靠近熔体区域的部分,温度的变化幅度越大;而除导杆、钢爪外,越靠近槽壳表面部分,温度的变化幅度越小。在电流恢复至正常值期间,电解槽温度下降速度缓慢,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值,故铝电解槽电流波动幅度不宜太大。
杨卓晓,李明照,吴翔
摘要:
以镁还原渣和废玻璃为主要原料来制备泡沫玻璃,在确定镁还原渣和废玻璃配比的前提下,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发泡剂碳酸钠、稳泡剂六偏磷酸钠及助熔剂硼砂的掺量对泡沫玻璃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发泡剂掺量下的泡沫玻璃进行密度、吸水率、力学性能等的检测及XRD物相分析。结果表明,镁还原渣泡沫玻璃中含有明显的CaSiO3晶相结构,3种因素中发泡剂的影响最为显著,当发泡剂、稳泡剂和助熔剂的掺量分别为2.0%、3.0%和2.0%时,得到的泡沫玻璃性能最好,其表观密度为598 kg/m3,抗压强度为5.34 MPa,吸水率为0.43%。
稀贵金属
王瑞祥,廖根,温功玉,郭跃东,张兆雪,熊家春,谢博毅
摘要:
研究了废旧稀土荧光粉与氢氧化钠焙烧过程动力学,考察焙烧温度和氢氧化钠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焙烧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符合收缩核反应模型,表观活化能为77.512 kJ/mol,化学反应速率对整个反应过程的影响最显著,焙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1-(1-x)1/3=0.4181×exp[-77512/(RT)]t。
谌纯,张一敏,黄晶,包申旭
摘要:
采用加盐萃取法从高酸浸出液中直接分离富集钒,考察了酸度、N235浓度、氯化钠浓度、硫酸钠浓度对N235萃取分离高浓度硫酸溶液中钒的影响,并确定了萃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Cl-和SO42-对硫酸体系钒的萃取均有一定提高,但Cl-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在不加盐的条件下,采用20%N235为萃取剂,磺化煤油为稀释剂,硫酸浓度1 mol/L,萃取时间10 min,相比A/O=1︰1,经单级萃取,硫酸体系中钒的萃取率仅为30%左右;加入一定量的NaCl、Na2SO4后,钒的萃取率分别达到80%、47%。Cl-作用于硫酸体系时,与钒以离子缔和形式形成萃合物(R3N)x?(VO2 ?Cl-)y;SO42-的加入可促进的VO2SO4-的形成,使萃取率提高。
孙映,何起,李秋菊
摘要:
以铌矿为原料直接制备出铌镍合金粉前驱体NiNbO6,考察了硫酸焙烧阶段磨矿粒度、焙烧温度、焙烧时间、酸矿比、硫酸浓度对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硫酸焙烧工艺参数为:磨矿粒度-0.025 mm、焙烧温度300 ℃、焙烧时间3 h、硫酸浓度10mol/L、酸矿比2.5,在此条件下,铌浸出率可达到94%以上,回收率达到93%。
熊家春,王瑞祥,衷水平,张焕然
摘要:
采用加压酸浸方法对铜阳极泥脱除铜、碲工艺开展研究。考察了反应总压、温度、时间及初始酸度对铜、碲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力1.0 MPa、温度140 ℃、反应时间2 h、初始酸度120 g/L的较优条件下,铜脱除率达97.71%,碲脱除率达59.62%,金、银基本无损失。
吕亚男,郭宇峰,陈栋
摘要:
对钒钛磁铁精矿预还原球团熔融还原冶炼中添加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渣型制度进行了优化。熔融还原渣碱度、添加剂氧化镁和氧化铝对钒钛磁铁精矿的熔融还原作用明显。在添加剂作用下,1 500 ℃电炉冶炼10 min后的熔融还原产物为含96.9%铁、0.52%钒的生铁,以及含66.13%TiO2的熔融还原渣,实现了钒钛磁铁精矿冶炼中铁钒和钛的有效分离。
张焕然,衷水平,吴健辉,张永锋,林泓富,刘建强,苏秀珠
摘要:
针对某厂金银精炼系统铂钯回收率低、随银粉损失严重等问题进行技术创新与工艺改造。通过采取银电解液铂、钯吸附富集,改进金精炼过程铂钯回收工艺等技改措施,使铂、钯回收率由原工艺的20%左右提高至9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材料与设备
孔凡校
摘要:
分析钆在AZ91合金中的形貌、相组成、组织成分对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钆的含量为1%~3%时,合金晶粒尺寸随着钆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由树枝晶向等轴晶转变;当钆含量超过3%时,晶粒尺寸随钆含量增加开始逐步增大,且晶内缺陷增加;在钆含量达到5%时,合金中再次出现枝晶组织。当合金中钆含量为3%时,力学性能最好,其室温抗拉强度为261.6 MPa,延伸率为4.6%,分别比不添加钆的合金提高了34.6%和70.4%;200 ℃的抗拉强度为148.7 MPa,延伸率为4.1%,分别比不添加钆的合金提高了47.8%和32.3%。随着钆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大幅度降低,自腐蚀电位略有增加。
环境工程
丁小燕,张春艳,高柏,刘媛媛,蒋亚飞
摘要:
研究临水河河水中放射性核素铀、钍含量的分布特征,对河水进行污染评价并估算其放射性核素所致居民剂量。结果表明,河水中铀、钍核素浓度分别在1.1~8.2、0.5~8.18 μg/L范围内,距离铀矿田越近的采样点铀、钍含量越高,总体上,河水中铀、钍含量沿程呈递减趋势。采用处于铀矿田上游且距离铀矿田较远的1号采样点作为背景值,通过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河水进行污染评价,发现临水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污染指数最高为10.37,属严重污染。饮水摄入的放射性核素铀、钍浓度所致居民剂量最大值为8.84×10-6 Sv,低于WHO推荐的指导水平,暂时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或危害较轻。由于核素的迁移与累积特性,建议对该河水仍需持续监测与研究。
欧阳婷,樊华,王涛
摘要:
采用次氯酸钙—硫酸亚铁分解两步法静态处理钨冶炼工艺中高浓度含氨氮和含砷废水,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氨氮和含砷去除率均达到了99%以上。处理后的废水中As<0.05 mg/L、氨氮<0.15 mg/L,出水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李宝磊,张正洁,侯海盟,刘舒,孙元
摘要:
采用SEM二次电子扫描和XRD方法分析了我国某铜冶炼企业产生的含汞废物种类、产生过程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该企业主要含汞废物包括冶炼渣、冶炼粉尘、酸泥,其中风险较高的是酸泥,主要污染物为HgCl2。
重有色金属
唐雷,唐朝波,曾萍
摘要:
采用黄钾铁矾法除去废航天磁性材料浸出液中的铁,探究除铁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pH=1.5、温度90 ℃、反应时间2 h时除铁效率可以达到95%左右。在添加晶种、pH=1.5、温度90 ℃、反应1.5 h的条件下,除铁率也可以达到95%。
李明周,童长仁,汪金良,黄金堤,李俊标
摘要:
基于最小自由能原理和修正准化学溶液理论,采用Rand-MQC耦合算法,建立了高强度铜闪速熔炼多相平衡热力学分析数学模型,依此模型对某典型高强度生产工况进行了实例计算,并考察了吨矿氧和熔剂率对平衡产物组元活度及其含量的影响。实例计算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铜锍和炉渣相组成模型计算误差均在2%以下,接近生产测量值;为获得高铜锍品位且能较好控制渣含铜和渣中铁硅比,建议吨矿氧和熔剂率分别控制在215 m3/t和11%左右。
赵杨,邢杰,安俊菁,孙科源
摘要:
设计了处理能力为100 t/d的回转窑,开展低品位锌冶炼废水处理污泥还原焙烧回收氧化锌烟尘的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含锌品位对回转窑挥发获得氧化锌烟尘的效果有显著影响;当污泥的锌品位为5.04%和8.34%时,表冷收尘系统回收烟尘含锌分别为19.4%和21.4%,对应的布袋收尘系统回收烟尘的含锌量高达50.2%和51.6%。水淬渣浸出液中重金属浓度均低于GB5085.3-2007危险废物的各项限值,可直接用于生产或堆存。
孙留根,黄海辉,徐晓辉,常耀超,韦其晋
摘要:
研究采用高温氯化工艺回收焙烧氰化尾渣中的有价金属。结果表明,在氯化钙添加量7%、1 100 ℃焙烧2 h的条件下,Au、Ag、Cu、Pb、Zn的挥发率分别达到97.52%、71.78%、85.92%、98.59%、93.81%。球团采用梯级烘干的干燥工艺,经40 min干燥后,干球团落下强度>10次/0.5 m,抗压强度90%>100 N,基本符合回转窑进料的强度要求。
赵兴伟
摘要:
进行高铋银阳极泥综合回收工艺研究试验,高铋银阳极泥经过两段浸出、水解法分离锑铋、两段置换,实现了铜、铋、银的分离并分别进行回收。
轻有色金属
何桂雄,冉岭,熊敏,张红亮,唐艳梅
摘要:
针对铝电解系列消纳风电过程中电流波动对热场作用过程不明确的现状,应用电热场瞬态强耦合模型对某420 kA大型铝电解槽在一个完整消纳周期内的热场进行研究。分别针对消纳电流为设计电流的2%、5%和10%三种情况,消纳持续周期为2 h,恢复周期为6 h,计算铝电解槽温度场的瞬态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槽内各区域的温度均随着强化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最大的区域为熔体区;越靠近熔体区域的部分,温度的变化幅度越大;而除导杆、钢爪外,越靠近槽壳表面部分,温度的变化幅度越小。在电流恢复至正常值期间,电解槽温度下降速度缓慢,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值,故铝电解槽电流波动幅度不宜太大。
杨卓晓,李明照,吴翔
摘要:
以镁还原渣和废玻璃为主要原料来制备泡沫玻璃,在确定镁还原渣和废玻璃配比的前提下,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发泡剂碳酸钠、稳泡剂六偏磷酸钠及助熔剂硼砂的掺量对泡沫玻璃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发泡剂掺量下的泡沫玻璃进行密度、吸水率、力学性能等的检测及XRD物相分析。结果表明,镁还原渣泡沫玻璃中含有明显的CaSiO3晶相结构,3种因素中发泡剂的影响最为显著,当发泡剂、稳泡剂和助熔剂的掺量分别为2.0%、3.0%和2.0%时,得到的泡沫玻璃性能最好,其表观密度为598 kg/m3,抗压强度为5.34 MPa,吸水率为0.43%。
稀贵金属
王瑞祥,廖根,温功玉,郭跃东,张兆雪,熊家春,谢博毅
摘要:
研究了废旧稀土荧光粉与氢氧化钠焙烧过程动力学,考察焙烧温度和氢氧化钠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焙烧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符合收缩核反应模型,表观活化能为77.512 kJ/mol,化学反应速率对整个反应过程的影响最显著,焙烧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1-(1-x)1/3=0.4181×exp[-77512/(RT)]t。
谌纯,张一敏,黄晶,包申旭
摘要:
采用加盐萃取法从高酸浸出液中直接分离富集钒,考察了酸度、N235浓度、氯化钠浓度、硫酸钠浓度对N235萃取分离高浓度硫酸溶液中钒的影响,并确定了萃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Cl-和SO42-对硫酸体系钒的萃取均有一定提高,但Cl-的作用效果更显著。在不加盐的条件下,采用20%N235为萃取剂,磺化煤油为稀释剂,硫酸浓度1 mol/L,萃取时间10 min,相比A/O=1︰1,经单级萃取,硫酸体系中钒的萃取率仅为30%左右;加入一定量的NaCl、Na2SO4后,钒的萃取率分别达到80%、47%。Cl-作用于硫酸体系时,与钒以离子缔和形式形成萃合物(R3N)x?(VO2 ?Cl-)y;SO42-的加入可促进的VO2SO4-的形成,使萃取率提高。
孙映,何起,李秋菊
摘要:
以铌矿为原料直接制备出铌镍合金粉前驱体NiNbO6,考察了硫酸焙烧阶段磨矿粒度、焙烧温度、焙烧时间、酸矿比、硫酸浓度对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硫酸焙烧工艺参数为:磨矿粒度-0.025 mm、焙烧温度300 ℃、焙烧时间3 h、硫酸浓度10mol/L、酸矿比2.5,在此条件下,铌浸出率可达到94%以上,回收率达到93%。
熊家春,王瑞祥,衷水平,张焕然
摘要:
采用加压酸浸方法对铜阳极泥脱除铜、碲工艺开展研究。考察了反应总压、温度、时间及初始酸度对铜、碲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力1.0 MPa、温度140 ℃、反应时间2 h、初始酸度120 g/L的较优条件下,铜脱除率达97.71%,碲脱除率达59.62%,金、银基本无损失。
吕亚男,郭宇峰,陈栋
摘要:
对钒钛磁铁精矿预还原球团熔融还原冶炼中添加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渣型制度进行了优化。熔融还原渣碱度、添加剂氧化镁和氧化铝对钒钛磁铁精矿的熔融还原作用明显。在添加剂作用下,1 500 ℃电炉冶炼10 min后的熔融还原产物为含96.9%铁、0.52%钒的生铁,以及含66.13%TiO2的熔融还原渣,实现了钒钛磁铁精矿冶炼中铁钒和钛的有效分离。
张焕然,衷水平,吴健辉,张永锋,林泓富,刘建强,苏秀珠
摘要:
针对某厂金银精炼系统铂钯回收率低、随银粉损失严重等问题进行技术创新与工艺改造。通过采取银电解液铂、钯吸附富集,改进金精炼过程铂钯回收工艺等技改措施,使铂、钯回收率由原工艺的20%左右提高至9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材料与设备
孔凡校
摘要:
分析钆在AZ91合金中的形貌、相组成、组织成分对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钆的含量为1%~3%时,合金晶粒尺寸随着钆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由树枝晶向等轴晶转变;当钆含量超过3%时,晶粒尺寸随钆含量增加开始逐步增大,且晶内缺陷增加;在钆含量达到5%时,合金中再次出现枝晶组织。当合金中钆含量为3%时,力学性能最好,其室温抗拉强度为261.6 MPa,延伸率为4.6%,分别比不添加钆的合金提高了34.6%和70.4%;200 ℃的抗拉强度为148.7 MPa,延伸率为4.1%,分别比不添加钆的合金提高了47.8%和32.3%。随着钆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大幅度降低,自腐蚀电位略有增加。
环境工程
丁小燕,张春艳,高柏,刘媛媛,蒋亚飞
摘要:
研究临水河河水中放射性核素铀、钍含量的分布特征,对河水进行污染评价并估算其放射性核素所致居民剂量。结果表明,河水中铀、钍核素浓度分别在1.1~8.2、0.5~8.18 μg/L范围内,距离铀矿田越近的采样点铀、钍含量越高,总体上,河水中铀、钍含量沿程呈递减趋势。采用处于铀矿田上游且距离铀矿田较远的1号采样点作为背景值,通过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河水进行污染评价,发现临水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污染指数最高为10.37,属严重污染。饮水摄入的放射性核素铀、钍浓度所致居民剂量最大值为8.84×10-6 Sv,低于WHO推荐的指导水平,暂时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或危害较轻。由于核素的迁移与累积特性,建议对该河水仍需持续监测与研究。
欧阳婷,樊华,王涛
摘要:
采用次氯酸钙—硫酸亚铁分解两步法静态处理钨冶炼工艺中高浓度含氨氮和含砷废水,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氨氮和含砷去除率均达到了99%以上。处理后的废水中As<0.05 mg/L、氨氮<0.15 mg/L,出水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李宝磊,张正洁,侯海盟,刘舒,孙元
摘要:
采用SEM二次电子扫描和XRD方法分析了我国某铜冶炼企业产生的含汞废物种类、产生过程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该企业主要含汞废物包括冶炼渣、冶炼粉尘、酸泥,其中风险较高的是酸泥,主要污染物为Hg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