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4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王大辉,梁鸿雁,陈怀敬,杨玉娇,孙建勇,王宏伟
    摘要:
    提出一种新的从废锂离子电池中获得LiCoO2原材料并将其置于含有SO3气氛的密闭坩埚中进行化学反应。采用模式配合法找出了反应过程的控速环节,用XRD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并详细讨论了LiCoO2在SO3气氛中焙烧过程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是影响LiCoO2转化率的重要因素。LiCoO2-SO3反应的控制环节是内扩散型,表观活化能为51.04kJ/mol。产物物相有Li2SO4、Co3O4、Li2Co(SO4)2,产物中未发现CoSO4。反应过程中锂的转变过程为Li2O→Li2SO4→Li2Co(SO4)2,钴的转变过程为CoO2→Co3O4→Li2Co(SO4)2,且Co3O4向钴的硫酸盐的转变过程是整个化学反应的限制步骤。
  • 肖利,陈玲,付海阔,郭权文
    摘要:
    采用酸析法结晶钴铜矿浸出反萃液中硫酸铜。结果表明,沉淀3 h,结晶率可达第一个最大值80%左右,沉淀5 h,结晶率下降至70%左右,此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结晶率增加;结晶过程随着溶液温度的降低,结晶率上升;结晶过程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结晶率先升高后降低;结晶过程随着铜反萃液中Cu2 浓度的增加,结晶率增加。最佳工艺条件为:室温、每100 mL铜反萃液中加入30 mL硫酸、沉淀3 h,结晶率超过80%。结晶母液可循环利用,不会带来环境污染。
  • 冯爱玲,王海北,刘三平,王洪刚
    摘要:
    结合炼锌企业的需求,对电解新液进行了一系列改性沸石脱氟试验研究。改性沸石脱氟操作简单,不对溶液中的锌造成不利影响,不会引入有害杂质;同等条件下,改性沸石脱氟效果优于生石灰和针铁矿脱氟。
  • 李田玉,袁超新,孙彦文
    摘要:
    论述珲春多金属公司复杂铜精矿冶炼项目的工艺技术、主要设备、生产指标及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案。
  • 轻有色金属
  • 解立群,张廷安,吕国志,朱小峰,王艳秀,杨金霖
    摘要:
    Treatment of Diaspore Bayer Red Mud with Calcification-Carbonation Continuous Process
  • 隋丽丽,翟玉春,孙莹莹
    摘要: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了粉煤灰的物相结构,采用焙烧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索硫酸氢铵焙烧法提取粉煤灰中氧化铝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硫酸氢铵与粉煤灰质量比为8.5︰1、焙烧温度420 ℃、焙烧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氧化铝的提取率可达84.5%。焙烧后熟料在下述最佳条件下氧化铝的溶出率可达到95.9%:溶出温度90 ℃,液固比8︰1,搅拌速率400 r/min,溶出时间70 min。
  • 郑晓倩,金会心,魏国令,肖冲,吴宝珍
    摘要:
    分别采用高压水化法和拜耳法对某高钛铝土矿进行溶出,对比两种方法对Al2O3及TiO2溶出率的影响。研究了高压水化条件下溶出温度、苛性碱浓度、溶出时间以及石灰添加量对高钛铝土矿中Al2O3及TiO2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水化法更有利于提高Al2O3溶出率、降低TiO2溶出率,溶出效果优于拜耳法;高压水化法的最佳溶出条件为:溶出温度290 ℃、苛性碱浓度360 g/L、溶出时间60 min、石灰添加量8%,此条件下氧化铝的实际溶出率可达90.832%,TiO2的溶出率仅为4.108%。
  • 李春焕,曹阿林
    摘要:
    铝电解生产过程中保持能量平衡是电解槽平稳高效运行的基本条件,通过对400 kA预焙铝电解槽能量平衡的测定,结合生产现状,对能量平衡调整的方向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出优化内衬设计、降低电解槽各部位电压降、合理控制电解温度、加强电解槽生产管理,是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
  • 稀贵金属
  • 张魁芳,刘志强,曹洪杨,朱薇,高远,金明亚
    摘要:
    对比研究了不同磷酸酯萃取剂P204、P507、P535的萃镓性能。研究表明,P204、P507只能在较低的硫酸浓度下萃镓,在硫酸浓度超过10 g/L后萃取率显著降低。而P535可实现高酸度(>20 g/L)硫酸体系直接萃取镓,并能实现Ga与Zn、Cu、Ge的高效分离,分离系数βGa/Zn、βGa/Cu、βGa/Ge可分别达到4 573、1 663、651。P535有望运用于锌湿法冶炼渣高酸浸出液萃取回收镓。
  • 王魁,张一敏,黄晶,刘涛,汪劲鹏
    摘要:
    采用扩散渗析法对石煤提钒酸浸液进行预处理,考察料液(酸浸液)流速、水料(水/酸浸液)流速比对处理后液pH、硫酸回收率、水反渗率、离子截留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料液流速12 mL/min、水料流速比1.0~1.1的最佳条件下,预处理后的酸浸液pH由0.04提高到1.0,硫酸回收率为71.12%,水反渗率为14.95%,钒截留率为95.50%。主要杂质离子铝、铁、镁、钾、氟、磷、硫的截留率分别为99.04%、97.37%、98.01%、85.12%、98.33%、91.16%、69.96%。扩散渗析预处理实现了酸浸液pH的提升,同时回收酸可以重新利用。
  • 罗宇智,徐璐,史光大
    摘要:
    采用硫酸熟化浸出提取赤泥中的钪。在98%硫酸加入量34 mL、熟化温度260 ℃、熟化时间60 min、浸出液固比4︰1的最优条件下,赤泥中钪的液计与渣计浸出率均达91%以上。
  • 雷湘,钟勇,吴海国,牛磊,黄彦强,刘振楠
    摘要:
    采用两次焙烧工艺从某复杂低汞硒渣中富集分离回收硒、汞。首先将该硒汞渣在不制粒情况下,800~850 ℃空白焙烧1.5 h,99%以上的硒、汞挥发进入烟尘而富集,且焙烧渣中汞含量不足0.01%。富集硒、汞的烟尘与石灰(CaO加入量为理论值1.25倍)制粒后在650 ℃焙烧90 min,固硒率达到99.5%,汞脱除率达到99.41%。
  • 材料与设备
  • 任焕章,宋永辉,周家霆
    摘要:
    以PVP作还原剂,在常规水浴加热的条件下,通过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VP/AgNO3(摩尔比)、和搅拌速度对纳米银粉的考察,成功制备出了花朵状的纳米银粒子。研究表明,在温度80 ℃、PVP与AgNO3摩尔比5︰1的条件下反应24 h,可制备出粒度分布均匀、厚度20~60 nm的花朵状纳米银粉。反应温度是影响纳米银粉形貌与结构的关键因素,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生成的纳米银的尺寸明显增大,逐渐由规则的球状向片状结构过渡。纳米银表面覆盖的PVP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晶体的定向长大,导致纳米银沿着各个方向上生长的速率不同,最终形成清晰的花朵状结构。
  • 王东,洪澜,陈伟鹏,张文帝,叶霖海,李泰霖,杨柳,王慧华
    摘要:
    利用聚氯乙烯(PVC)与氧化亚镍混合物(质量混合比10︰1)中的PVC在氩气气氛低于673 K温度条件下释放出的氯化氢作为氯化剂氯化氧化亚镍,并通过氧化焙烧激活氧化亚镍的反应活性促进氯化反应,将氧化亚镍的氯化率由30%提高至95%,表明聚氯乙烯在低温下可以作为氯化剂氯化氧化亚镍。利用TG-DTA测试恒定升温速率 (10~40 K/min)条件下失重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PVC与氧化亚镍反应动力学。得出PVC NiO反应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96 kJ/mol,略小于纯PVC裂解的表观活化能114 kJ/mol。
  • 环境工程
  • 王国标,李洪文,谭希发,沈贤德
    摘要:
    采用“活性炭吸附—解吸联合工艺”处理某矿山的含铜氰废水。吸附阶段考察了吸附液pH和吸附方式对含铜氰废水中铜吸附率的影响,解吸阶段考察了解吸方式、时间、解吸液的硫酸和双氧水浓度对含铜炭中铜解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先将含铜氰废水pH调至8左右,然后在5级串联吸附条件下吸附1.5 h,铜的吸附率均稳定在90%以上,吨炭铜含量为31.4 kg;所得含铜炭采用淋滤解吸,并在解吸液的双氧水和硫酸浓度分别为2 g/L和3%条件下解吸7 h,铜解吸率为87.60%,整个工艺铜的直收率达78%以上。
    重有色金属
  • 王大辉,梁鸿雁,陈怀敬,杨玉娇,孙建勇,王宏伟
    摘要:
    提出一种新的从废锂离子电池中获得LiCoO2原材料并将其置于含有SO3气氛的密闭坩埚中进行化学反应。采用模式配合法找出了反应过程的控速环节,用XRD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并详细讨论了LiCoO2在SO3气氛中焙烧过程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是影响LiCoO2转化率的重要因素。LiCoO2-SO3反应的控制环节是内扩散型,表观活化能为51.04kJ/mol。产物物相有Li2SO4、Co3O4、Li2Co(SO4)2,产物中未发现CoSO4。反应过程中锂的转变过程为Li2O→Li2SO4→Li2Co(SO4)2,钴的转变过程为CoO2→Co3O4→Li2Co(SO4)2,且Co3O4向钴的硫酸盐的转变过程是整个化学反应的限制步骤。
  • 肖利,陈玲,付海阔,郭权文
    摘要:
    采用酸析法结晶钴铜矿浸出反萃液中硫酸铜。结果表明,沉淀3 h,结晶率可达第一个最大值80%左右,沉淀5 h,结晶率下降至70%左右,此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结晶率增加;结晶过程随着溶液温度的降低,结晶率上升;结晶过程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结晶率先升高后降低;结晶过程随着铜反萃液中Cu2 浓度的增加,结晶率增加。最佳工艺条件为:室温、每100 mL铜反萃液中加入30 mL硫酸、沉淀3 h,结晶率超过80%。结晶母液可循环利用,不会带来环境污染。
  • 冯爱玲,王海北,刘三平,王洪刚
    摘要:
    结合炼锌企业的需求,对电解新液进行了一系列改性沸石脱氟试验研究。改性沸石脱氟操作简单,不对溶液中的锌造成不利影响,不会引入有害杂质;同等条件下,改性沸石脱氟效果优于生石灰和针铁矿脱氟。
  • 李田玉,袁超新,孙彦文
    摘要:
    论述珲春多金属公司复杂铜精矿冶炼项目的工艺技术、主要设备、生产指标及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案。
  • 轻有色金属
  • 解立群,张廷安,吕国志,朱小峰,王艳秀,杨金霖
    摘要:
    Treatment of Diaspore Bayer Red Mud with Calcification-Carbonation Continuous Process
  • 隋丽丽,翟玉春,孙莹莹
    摘要: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了粉煤灰的物相结构,采用焙烧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索硫酸氢铵焙烧法提取粉煤灰中氧化铝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硫酸氢铵与粉煤灰质量比为8.5︰1、焙烧温度420 ℃、焙烧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氧化铝的提取率可达84.5%。焙烧后熟料在下述最佳条件下氧化铝的溶出率可达到95.9%:溶出温度90 ℃,液固比8︰1,搅拌速率400 r/min,溶出时间70 min。
  • 郑晓倩,金会心,魏国令,肖冲,吴宝珍
    摘要:
    分别采用高压水化法和拜耳法对某高钛铝土矿进行溶出,对比两种方法对Al2O3及TiO2溶出率的影响。研究了高压水化条件下溶出温度、苛性碱浓度、溶出时间以及石灰添加量对高钛铝土矿中Al2O3及TiO2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水化法更有利于提高Al2O3溶出率、降低TiO2溶出率,溶出效果优于拜耳法;高压水化法的最佳溶出条件为:溶出温度290 ℃、苛性碱浓度360 g/L、溶出时间60 min、石灰添加量8%,此条件下氧化铝的实际溶出率可达90.832%,TiO2的溶出率仅为4.108%。
  • 李春焕,曹阿林
    摘要:
    铝电解生产过程中保持能量平衡是电解槽平稳高效运行的基本条件,通过对400 kA预焙铝电解槽能量平衡的测定,结合生产现状,对能量平衡调整的方向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出优化内衬设计、降低电解槽各部位电压降、合理控制电解温度、加强电解槽生产管理,是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
  • 稀贵金属
  • 张魁芳,刘志强,曹洪杨,朱薇,高远,金明亚
    摘要:
    对比研究了不同磷酸酯萃取剂P204、P507、P535的萃镓性能。研究表明,P204、P507只能在较低的硫酸浓度下萃镓,在硫酸浓度超过10 g/L后萃取率显著降低。而P535可实现高酸度(>20 g/L)硫酸体系直接萃取镓,并能实现Ga与Zn、Cu、Ge的高效分离,分离系数βGa/Zn、βGa/Cu、βGa/Ge可分别达到4 573、1 663、651。P535有望运用于锌湿法冶炼渣高酸浸出液萃取回收镓。
  • 王魁,张一敏,黄晶,刘涛,汪劲鹏
    摘要:
    采用扩散渗析法对石煤提钒酸浸液进行预处理,考察料液(酸浸液)流速、水料(水/酸浸液)流速比对处理后液pH、硫酸回收率、水反渗率、离子截留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料液流速12 mL/min、水料流速比1.0~1.1的最佳条件下,预处理后的酸浸液pH由0.04提高到1.0,硫酸回收率为71.12%,水反渗率为14.95%,钒截留率为95.50%。主要杂质离子铝、铁、镁、钾、氟、磷、硫的截留率分别为99.04%、97.37%、98.01%、85.12%、98.33%、91.16%、69.96%。扩散渗析预处理实现了酸浸液pH的提升,同时回收酸可以重新利用。
  • 罗宇智,徐璐,史光大
    摘要:
    采用硫酸熟化浸出提取赤泥中的钪。在98%硫酸加入量34 mL、熟化温度260 ℃、熟化时间60 min、浸出液固比4︰1的最优条件下,赤泥中钪的液计与渣计浸出率均达91%以上。
  • 雷湘,钟勇,吴海国,牛磊,黄彦强,刘振楠
    摘要:
    采用两次焙烧工艺从某复杂低汞硒渣中富集分离回收硒、汞。首先将该硒汞渣在不制粒情况下,800~850 ℃空白焙烧1.5 h,99%以上的硒、汞挥发进入烟尘而富集,且焙烧渣中汞含量不足0.01%。富集硒、汞的烟尘与石灰(CaO加入量为理论值1.25倍)制粒后在650 ℃焙烧90 min,固硒率达到99.5%,汞脱除率达到99.41%。
  • 材料与设备
  • 任焕章,宋永辉,周家霆
    摘要:
    以PVP作还原剂,在常规水浴加热的条件下,通过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VP/AgNO3(摩尔比)、和搅拌速度对纳米银粉的考察,成功制备出了花朵状的纳米银粒子。研究表明,在温度80 ℃、PVP与AgNO3摩尔比5︰1的条件下反应24 h,可制备出粒度分布均匀、厚度20~60 nm的花朵状纳米银粉。反应温度是影响纳米银粉形貌与结构的关键因素,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生成的纳米银的尺寸明显增大,逐渐由规则的球状向片状结构过渡。纳米银表面覆盖的PVP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晶体的定向长大,导致纳米银沿着各个方向上生长的速率不同,最终形成清晰的花朵状结构。
  • 王东,洪澜,陈伟鹏,张文帝,叶霖海,李泰霖,杨柳,王慧华
    摘要:
    利用聚氯乙烯(PVC)与氧化亚镍混合物(质量混合比10︰1)中的PVC在氩气气氛低于673 K温度条件下释放出的氯化氢作为氯化剂氯化氧化亚镍,并通过氧化焙烧激活氧化亚镍的反应活性促进氯化反应,将氧化亚镍的氯化率由30%提高至95%,表明聚氯乙烯在低温下可以作为氯化剂氯化氧化亚镍。利用TG-DTA测试恒定升温速率 (10~40 K/min)条件下失重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PVC与氧化亚镍反应动力学。得出PVC NiO反应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96 kJ/mol,略小于纯PVC裂解的表观活化能114 kJ/mol。
  • 环境工程
  • 王国标,李洪文,谭希发,沈贤德
    摘要:
    采用“活性炭吸附—解吸联合工艺”处理某矿山的含铜氰废水。吸附阶段考察了吸附液pH和吸附方式对含铜氰废水中铜吸附率的影响,解吸阶段考察了解吸方式、时间、解吸液的硫酸和双氧水浓度对含铜炭中铜解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先将含铜氰废水pH调至8左右,然后在5级串联吸附条件下吸附1.5 h,铜的吸附率均稳定在90%以上,吨炭铜含量为31.4 kg;所得含铜炭采用淋滤解吸,并在解吸液的双氧水和硫酸浓度分别为2 g/L和3%条件下解吸7 h,铜解吸率为87.60%,整个工艺铜的直收率达78%以上。
    重有色金属
  • 王大辉,梁鸿雁,陈怀敬,杨玉娇,孙建勇,王宏伟
    摘要:
    提出一种新的从废锂离子电池中获得LiCoO2原材料并将其置于含有SO3气氛的密闭坩埚中进行化学反应。采用模式配合法找出了反应过程的控速环节,用XRD分析了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并详细讨论了LiCoO2在SO3气氛中焙烧过程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是影响LiCoO2转化率的重要因素。LiCoO2-SO3反应的控制环节是内扩散型,表观活化能为51.04kJ/mol。产物物相有Li2SO4、Co3O4、Li2Co(SO4)2,产物中未发现CoSO4。反应过程中锂的转变过程为Li2O→Li2SO4→Li2Co(SO4)2,钴的转变过程为CoO2→Co3O4→Li2Co(SO4)2,且Co3O4向钴的硫酸盐的转变过程是整个化学反应的限制步骤。
  • 肖利,陈玲,付海阔,郭权文
    摘要:
    采用酸析法结晶钴铜矿浸出反萃液中硫酸铜。结果表明,沉淀3 h,结晶率可达第一个最大值80%左右,沉淀5 h,结晶率下降至70%左右,此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结晶率增加;结晶过程随着溶液温度的降低,结晶率上升;结晶过程随着硫酸用量的增加,结晶率先升高后降低;结晶过程随着铜反萃液中Cu2 浓度的增加,结晶率增加。最佳工艺条件为:室温、每100 mL铜反萃液中加入30 mL硫酸、沉淀3 h,结晶率超过80%。结晶母液可循环利用,不会带来环境污染。
  • 冯爱玲,王海北,刘三平,王洪刚
    摘要:
    结合炼锌企业的需求,对电解新液进行了一系列改性沸石脱氟试验研究。改性沸石脱氟操作简单,不对溶液中的锌造成不利影响,不会引入有害杂质;同等条件下,改性沸石脱氟效果优于生石灰和针铁矿脱氟。
  • 李田玉,袁超新,孙彦文
    摘要:
    论述珲春多金属公司复杂铜精矿冶炼项目的工艺技术、主要设备、生产指标及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案。
  • 轻有色金属
  • 解立群,张廷安,吕国志,朱小峰,王艳秀,杨金霖
    摘要:
    Treatment of Diaspore Bayer Red Mud with Calcification-Carbonation Continuous Process
  • 隋丽丽,翟玉春,孙莹莹
    摘要: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了粉煤灰的物相结构,采用焙烧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索硫酸氢铵焙烧法提取粉煤灰中氧化铝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硫酸氢铵与粉煤灰质量比为8.5︰1、焙烧温度420 ℃、焙烧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氧化铝的提取率可达84.5%。焙烧后熟料在下述最佳条件下氧化铝的溶出率可达到95.9%:溶出温度90 ℃,液固比8︰1,搅拌速率400 r/min,溶出时间70 min。
  • 郑晓倩,金会心,魏国令,肖冲,吴宝珍
    摘要:
    分别采用高压水化法和拜耳法对某高钛铝土矿进行溶出,对比两种方法对Al2O3及TiO2溶出率的影响。研究了高压水化条件下溶出温度、苛性碱浓度、溶出时间以及石灰添加量对高钛铝土矿中Al2O3及TiO2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水化法更有利于提高Al2O3溶出率、降低TiO2溶出率,溶出效果优于拜耳法;高压水化法的最佳溶出条件为:溶出温度290 ℃、苛性碱浓度360 g/L、溶出时间60 min、石灰添加量8%,此条件下氧化铝的实际溶出率可达90.832%,TiO2的溶出率仅为4.108%。
  • 李春焕,曹阿林
    摘要:
    铝电解生产过程中保持能量平衡是电解槽平稳高效运行的基本条件,通过对400 kA预焙铝电解槽能量平衡的测定,结合生产现状,对能量平衡调整的方向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得出优化内衬设计、降低电解槽各部位电压降、合理控制电解温度、加强电解槽生产管理,是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
  • 稀贵金属
  • 张魁芳,刘志强,曹洪杨,朱薇,高远,金明亚
    摘要:
    对比研究了不同磷酸酯萃取剂P204、P507、P535的萃镓性能。研究表明,P204、P507只能在较低的硫酸浓度下萃镓,在硫酸浓度超过10 g/L后萃取率显著降低。而P535可实现高酸度(>20 g/L)硫酸体系直接萃取镓,并能实现Ga与Zn、Cu、Ge的高效分离,分离系数βGa/Zn、βGa/Cu、βGa/Ge可分别达到4 573、1 663、651。P535有望运用于锌湿法冶炼渣高酸浸出液萃取回收镓。
  • 王魁,张一敏,黄晶,刘涛,汪劲鹏
    摘要:
    采用扩散渗析法对石煤提钒酸浸液进行预处理,考察料液(酸浸液)流速、水料(水/酸浸液)流速比对处理后液pH、硫酸回收率、水反渗率、离子截留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料液流速12 mL/min、水料流速比1.0~1.1的最佳条件下,预处理后的酸浸液pH由0.04提高到1.0,硫酸回收率为71.12%,水反渗率为14.95%,钒截留率为95.50%。主要杂质离子铝、铁、镁、钾、氟、磷、硫的截留率分别为99.04%、97.37%、98.01%、85.12%、98.33%、91.16%、69.96%。扩散渗析预处理实现了酸浸液pH的提升,同时回收酸可以重新利用。
  • 罗宇智,徐璐,史光大
    摘要:
    采用硫酸熟化浸出提取赤泥中的钪。在98%硫酸加入量34 mL、熟化温度260 ℃、熟化时间60 min、浸出液固比4︰1的最优条件下,赤泥中钪的液计与渣计浸出率均达91%以上。
  • 雷湘,钟勇,吴海国,牛磊,黄彦强,刘振楠
    摘要:
    采用两次焙烧工艺从某复杂低汞硒渣中富集分离回收硒、汞。首先将该硒汞渣在不制粒情况下,800~850 ℃空白焙烧1.5 h,99%以上的硒、汞挥发进入烟尘而富集,且焙烧渣中汞含量不足0.01%。富集硒、汞的烟尘与石灰(CaO加入量为理论值1.25倍)制粒后在650 ℃焙烧90 min,固硒率达到99.5%,汞脱除率达到99.41%。
  • 材料与设备
  • 任焕章,宋永辉,周家霆
    摘要:
    以PVP作还原剂,在常规水浴加热的条件下,通过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VP/AgNO3(摩尔比)、和搅拌速度对纳米银粉的考察,成功制备出了花朵状的纳米银粒子。研究表明,在温度80 ℃、PVP与AgNO3摩尔比5︰1的条件下反应24 h,可制备出粒度分布均匀、厚度20~60 nm的花朵状纳米银粉。反应温度是影响纳米银粉形貌与结构的关键因素,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生成的纳米银的尺寸明显增大,逐渐由规则的球状向片状结构过渡。纳米银表面覆盖的PVP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晶体的定向长大,导致纳米银沿着各个方向上生长的速率不同,最终形成清晰的花朵状结构。
  • 王东,洪澜,陈伟鹏,张文帝,叶霖海,李泰霖,杨柳,王慧华
    摘要:
    利用聚氯乙烯(PVC)与氧化亚镍混合物(质量混合比10︰1)中的PVC在氩气气氛低于673 K温度条件下释放出的氯化氢作为氯化剂氯化氧化亚镍,并通过氧化焙烧激活氧化亚镍的反应活性促进氯化反应,将氧化亚镍的氯化率由30%提高至95%,表明聚氯乙烯在低温下可以作为氯化剂氯化氧化亚镍。利用TG-DTA测试恒定升温速率 (10~40 K/min)条件下失重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PVC与氧化亚镍反应动力学。得出PVC NiO反应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96 kJ/mol,略小于纯PVC裂解的表观活化能114 kJ/mol。
  • 环境工程
  • 王国标,李洪文,谭希发,沈贤德
    摘要:
    采用“活性炭吸附—解吸联合工艺”处理某矿山的含铜氰废水。吸附阶段考察了吸附液pH和吸附方式对含铜氰废水中铜吸附率的影响,解吸阶段考察了解吸方式、时间、解吸液的硫酸和双氧水浓度对含铜炭中铜解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先将含铜氰废水pH调至8左右,然后在5级串联吸附条件下吸附1.5 h,铜的吸附率均稳定在90%以上,吨炭铜含量为31.4 kg;所得含铜炭采用淋滤解吸,并在解吸液的双氧水和硫酸浓度分别为2 g/L和3%条件下解吸7 h,铜解吸率为87.60%,整个工艺铜的直收率达78%以上。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