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9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重有色金属
  • 张大伟,王云,靳冉公,李云
    摘要:
    采用碱性硫化钠浸出—无隔膜电积的方法回收含锑金精矿中的锑,在小型试验基础上根据生产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工业实践。通过对电积过程工艺参数优化,锑综合浸出率为96.72%,回收阴极锑纯度96.36%,贫液含锑5.54 g/L,综合电流效率63.84%,吨锑氢氧化钠消耗量617.2 kg。
  • 杨茂峰,张小宁,陶政修,陈光耀
    摘要:
    介绍了湿法炼锌新型除钴剂净化除钴工业试生产情况。试生产表明,新型除钴剂除钴在技术上可行,通过四段净化后产出的溶液达到电解新液的质量要求,进一步电解生产试验表明,在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残留有机物后未发现有机物对电解产生影响。
  • 王绍宇,秦庆伟,吴星琳,刘臻伟,刘文科,廖广东
    摘要:
    采用NaOH-Na2S-H2O溶液对澳斯麦特炼烟尘进行了溶解探索。考察NaOH浓度、Na2S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液固比对砷、锑、铅和锌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钠浓度2 mol/L、硫化钠与澳炉烟尘的用量比2 g/10 g、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1.5 h、液固比6︰1、搅拌速度300 r/min的条件下,砷、锑、铅和锌的浸出率分别为91.88%、21.04%、0.57%和12.95%,实现了砷的选择性浸出。
  • 苏凤来
    摘要:
    对刚果(金)地区氧化铜精矿密闭鼓风炉冶炼进行研究,分析了渣型、焦率等对炉渣含铜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选择高温渣及适宜的焦率可降低炉渣含铜量。
  • 轻有色金属
  • 郑勇,郑永军,武卫明,张华云,严贤贤
    摘要:
    在室温下,通过乙酰胺和无水氯化铝的混合反应制备了新型离子液体。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铝可以顺利从该体系中沉积析出。反应可逆性较好,过程受离子扩散控制。温度和电流密度对铝的形貌影响较大,晶体在电极上的生长以(200)方向为主。该方法操作简单,体系稳定性好,电流效率较高。
  • 阎昭辉,姜海涛,汤昌廷,高盼盼
    摘要:
    提出了提高铝电解槽电流效率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在400 kA电解试验槽上运用。结果表明,联合运用具有凸起结构的异形阴极技术、具有排气通道的新型阳极、加宽钢棒及窄缝焊接技术、高导电铝芯复合阳极钢爪技术及钢爪保护环技术、增加保温料覆盖层高度及使用保温型槽盖板技术,试验槽的槽电压由3.990 V降低到3.702 V,电流效率由原来的91.09%提高到93.01%,平均吨铝直流电耗由原来的13 135 kWh降到12 440 kWh。
  • 曹阿林,李春焕
    摘要:
    研究了拜耳法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锂的富集机制。结果表明,在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中,铝土矿中约有80%金属锂在高压溶出过程中以铝酸锂的形式进入铝酸钠溶液,后经晶种分解全部进入结晶氢氧化铝中,在氢氧化铝的高温煅烧过程中,因升华作用损失约25%的金属锂,其余以氧化物形式富集在氧化铝制品中,其含量随着入磨铝土矿中金属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铝土矿A/S比的增加而降低。
  • 姚桢,刘卫,陈毅
    摘要:
    以改质沥青为粘结剂、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为骨料,研究骨料粒度、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及振动次数对改质沥青浸润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粒度分布的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的比表面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骨料粒度的减小,骨料颗粒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改质沥青对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的浸润性均随骨料粒度的减小和振动次数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通过适当调整骨料粒度分布、加热温度、保温时间、振动次数等工艺参数,能够改善改质沥青对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的浸润效果。
  • 马尚润,朱福兴,姜宝伟
    摘要:
    采用SEM和EDS分析了镁热法生产海绵钛用镁还原剂中杂质的分布及成分,根据实际生产过程找到了杂质的来源,提出了杂质的控制措施。
  • 稀贵金属
  • 曹洪杨,金明亚,张魁芳,陶进长,朱薇,刘志强
    摘要:
    以8-羟基喹啉和四氯化锗为模板,采用杂化沉淀聚合法制备了8-羟基喹啉锗印迹聚合物微球MIPs,并对其微观结构及孔径分布进行表征,推测了8-羟基喹啉锗印迹聚合物合成过程,对MIPs对锗离子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IPs具有大比表面积(170.32 m2/g)、微观多孔的纳米微球结构。吸附时间延长、溶液中初始锗含量提高,MIPs对锗离子的选择性吸附能力提高,当吸附时间2 h、溶液中初始锗浓度为0.5 mg/mL时,MIPs对锗的吸附率达到最大96.84%,MIPs对锗离子具有显著吸附选择特性。
  • 张晓伟,李梅,胡家利,柳召刚,王觅堂,胡艳宏
    摘要:
    研究了反应条件对稀土精矿络合浸出废液合成的冰晶石中硅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4.0 mol/L、氯化铝浓度1.5 mol/L、反应时间120 min、液固比30︰1、搅拌速度300 r/min和85 ℃条件下,硅的浸出率达到了35%以上,冰晶石中的硅确实是络合浸出过程进入溶液中的。
  • 李哲雄,王成彦,尹锡矛,高明哲
    摘要:
    以氧化锌烟尘为原料、硫酸为浸出剂,研究了含锗氧化锌烟尘的浸出过程。最佳工艺条件为:烟尘用量50 g、硫酸用量20 mL、反应温度80 ℃、反应时间2 h、液固比4︰1,在该条件下,锌、锗的浸出率分别为89.12%和89.75%。将浸出液的pH调至2.5,在沉淀温度60 ℃,搅拌时间30 min的条件下,采用浸出液中锗量40倍的单宁酸进行沉锗,锗的沉淀率达97.2%,得到含锗0.809%的单宁渣,该沉淀渣在600 ℃灼烧1 h后得到品位为14.55%的锗精矿。沉锗后液可返回锌生产。
  • 白云,陈德胜,马文会,王丽娜,赵宏欣,甄玉兰,于宏东,齐涛
    摘要:
    在1 000~1 300 ℃添加少量Na2CO3 NaCl复配添加剂,以无烟煤做还原剂等温还原低品位钒钛磁铁精矿,再通过磁选分离获得铁精粉和钒钛渣。考察了C/Fe摩尔比、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对铁的还原、钒钛迁移富集行为以及物相转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C/Fe摩尔比和反应温度对直接还原过程中有价组分迁移富集的影响很大,当C/Fe摩尔比为1.2时,在1 200 ℃还原2 h,钒钛磁铁矿精矿的金属化率可达到92.8%,还原后钒主要富集在钛渣相中,有效实现了铁与钒/钛的分离。
  • 材料与设备
  • 胡谢君,张仁国,张晓燕,张俊杰,林廷艺,鄢俊,黄鑫
    摘要:
    通过KHR-A便携式冷却介质性能检测仪对淬火介质的淬火冷却性能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水、淬火油及不同浓度的PAG淬火介质对铝合金电工圆杆性能的影响。510 ℃×6 h固溶试样经过13%PAG淬火后,试样组织较为均匀,晶粒内基本无白色颗粒物析出,只有在晶界上有少量白色颗粒物析出,试样的综合性能较好,抗拉强度为112 MPa,延伸率为10%、导电率达55.90%IACS。
  • 环境工程
  • 朱健玲,王瑞祥
    摘要:
    采用接触膜脱氨法处理某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开采方式所产生的氨氮废水,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工艺、特点及主要设备参数。采用接触膜脱氨法处理某离子型稀土矿山实际生产废水,出水氨氮浓度在15 mg/L以下,氨氮脱除率稳定在98%以上,实现了氨氮废水达标排放。该方法具有脱除效率高,操作简单方便,占地面积小,运行稳定,可流动作业的优点。
    重有色金属
  • 张大伟,王云,靳冉公,李云
    摘要:
    采用碱性硫化钠浸出—无隔膜电积的方法回收含锑金精矿中的锑,在小型试验基础上根据生产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工业实践。通过对电积过程工艺参数优化,锑综合浸出率为96.72%,回收阴极锑纯度96.36%,贫液含锑5.54 g/L,综合电流效率63.84%,吨锑氢氧化钠消耗量617.2 kg。
  • 杨茂峰,张小宁,陶政修,陈光耀
    摘要:
    介绍了湿法炼锌新型除钴剂净化除钴工业试生产情况。试生产表明,新型除钴剂除钴在技术上可行,通过四段净化后产出的溶液达到电解新液的质量要求,进一步电解生产试验表明,在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残留有机物后未发现有机物对电解产生影响。
  • 王绍宇,秦庆伟,吴星琳,刘臻伟,刘文科,廖广东
    摘要:
    采用NaOH-Na2S-H2O溶液对澳斯麦特炼烟尘进行了溶解探索。考察NaOH浓度、Na2S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液固比对砷、锑、铅和锌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钠浓度2 mol/L、硫化钠与澳炉烟尘的用量比2 g/10 g、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1.5 h、液固比6︰1、搅拌速度300 r/min的条件下,砷、锑、铅和锌的浸出率分别为91.88%、21.04%、0.57%和12.95%,实现了砷的选择性浸出。
  • 苏凤来
    摘要:
    对刚果(金)地区氧化铜精矿密闭鼓风炉冶炼进行研究,分析了渣型、焦率等对炉渣含铜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选择高温渣及适宜的焦率可降低炉渣含铜量。
  • 轻有色金属
  • 郑勇,郑永军,武卫明,张华云,严贤贤
    摘要:
    在室温下,通过乙酰胺和无水氯化铝的混合反应制备了新型离子液体。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铝可以顺利从该体系中沉积析出。反应可逆性较好,过程受离子扩散控制。温度和电流密度对铝的形貌影响较大,晶体在电极上的生长以(200)方向为主。该方法操作简单,体系稳定性好,电流效率较高。
  • 阎昭辉,姜海涛,汤昌廷,高盼盼
    摘要:
    提出了提高铝电解槽电流效率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在400 kA电解试验槽上运用。结果表明,联合运用具有凸起结构的异形阴极技术、具有排气通道的新型阳极、加宽钢棒及窄缝焊接技术、高导电铝芯复合阳极钢爪技术及钢爪保护环技术、增加保温料覆盖层高度及使用保温型槽盖板技术,试验槽的槽电压由3.990 V降低到3.702 V,电流效率由原来的91.09%提高到93.01%,平均吨铝直流电耗由原来的13 135 kWh降到12 440 kWh。
  • 曹阿林,李春焕
    摘要:
    研究了拜耳法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锂的富集机制。结果表明,在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中,铝土矿中约有80%金属锂在高压溶出过程中以铝酸锂的形式进入铝酸钠溶液,后经晶种分解全部进入结晶氢氧化铝中,在氢氧化铝的高温煅烧过程中,因升华作用损失约25%的金属锂,其余以氧化物形式富集在氧化铝制品中,其含量随着入磨铝土矿中金属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铝土矿A/S比的增加而降低。
  • 姚桢,刘卫,陈毅
    摘要:
    以改质沥青为粘结剂、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为骨料,研究骨料粒度、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及振动次数对改质沥青浸润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粒度分布的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的比表面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骨料粒度的减小,骨料颗粒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改质沥青对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的浸润性均随骨料粒度的减小和振动次数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通过适当调整骨料粒度分布、加热温度、保温时间、振动次数等工艺参数,能够改善改质沥青对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的浸润效果。
  • 马尚润,朱福兴,姜宝伟
    摘要:
    采用SEM和EDS分析了镁热法生产海绵钛用镁还原剂中杂质的分布及成分,根据实际生产过程找到了杂质的来源,提出了杂质的控制措施。
  • 稀贵金属
  • 曹洪杨,金明亚,张魁芳,陶进长,朱薇,刘志强
    摘要:
    以8-羟基喹啉和四氯化锗为模板,采用杂化沉淀聚合法制备了8-羟基喹啉锗印迹聚合物微球MIPs,并对其微观结构及孔径分布进行表征,推测了8-羟基喹啉锗印迹聚合物合成过程,对MIPs对锗离子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IPs具有大比表面积(170.32 m2/g)、微观多孔的纳米微球结构。吸附时间延长、溶液中初始锗含量提高,MIPs对锗离子的选择性吸附能力提高,当吸附时间2 h、溶液中初始锗浓度为0.5 mg/mL时,MIPs对锗的吸附率达到最大96.84%,MIPs对锗离子具有显著吸附选择特性。
  • 张晓伟,李梅,胡家利,柳召刚,王觅堂,胡艳宏
    摘要:
    研究了反应条件对稀土精矿络合浸出废液合成的冰晶石中硅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4.0 mol/L、氯化铝浓度1.5 mol/L、反应时间120 min、液固比30︰1、搅拌速度300 r/min和85 ℃条件下,硅的浸出率达到了35%以上,冰晶石中的硅确实是络合浸出过程进入溶液中的。
  • 李哲雄,王成彦,尹锡矛,高明哲
    摘要:
    以氧化锌烟尘为原料、硫酸为浸出剂,研究了含锗氧化锌烟尘的浸出过程。最佳工艺条件为:烟尘用量50 g、硫酸用量20 mL、反应温度80 ℃、反应时间2 h、液固比4︰1,在该条件下,锌、锗的浸出率分别为89.12%和89.75%。将浸出液的pH调至2.5,在沉淀温度60 ℃,搅拌时间30 min的条件下,采用浸出液中锗量40倍的单宁酸进行沉锗,锗的沉淀率达97.2%,得到含锗0.809%的单宁渣,该沉淀渣在600 ℃灼烧1 h后得到品位为14.55%的锗精矿。沉锗后液可返回锌生产。
  • 白云,陈德胜,马文会,王丽娜,赵宏欣,甄玉兰,于宏东,齐涛
    摘要:
    在1 000~1 300 ℃添加少量Na2CO3 NaCl复配添加剂,以无烟煤做还原剂等温还原低品位钒钛磁铁精矿,再通过磁选分离获得铁精粉和钒钛渣。考察了C/Fe摩尔比、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对铁的还原、钒钛迁移富集行为以及物相转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C/Fe摩尔比和反应温度对直接还原过程中有价组分迁移富集的影响很大,当C/Fe摩尔比为1.2时,在1 200 ℃还原2 h,钒钛磁铁矿精矿的金属化率可达到92.8%,还原后钒主要富集在钛渣相中,有效实现了铁与钒/钛的分离。
  • 材料与设备
  • 胡谢君,张仁国,张晓燕,张俊杰,林廷艺,鄢俊,黄鑫
    摘要:
    通过KHR-A便携式冷却介质性能检测仪对淬火介质的淬火冷却性能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水、淬火油及不同浓度的PAG淬火介质对铝合金电工圆杆性能的影响。510 ℃×6 h固溶试样经过13%PAG淬火后,试样组织较为均匀,晶粒内基本无白色颗粒物析出,只有在晶界上有少量白色颗粒物析出,试样的综合性能较好,抗拉强度为112 MPa,延伸率为10%、导电率达55.90%IACS。
  • 环境工程
  • 朱健玲,王瑞祥
    摘要:
    采用接触膜脱氨法处理某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开采方式所产生的氨氮废水,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工艺、特点及主要设备参数。采用接触膜脱氨法处理某离子型稀土矿山实际生产废水,出水氨氮浓度在15 mg/L以下,氨氮脱除率稳定在98%以上,实现了氨氮废水达标排放。该方法具有脱除效率高,操作简单方便,占地面积小,运行稳定,可流动作业的优点。
    重有色金属
  • 张大伟,王云,靳冉公,李云
    摘要:
    采用碱性硫化钠浸出—无隔膜电积的方法回收含锑金精矿中的锑,在小型试验基础上根据生产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工业实践。通过对电积过程工艺参数优化,锑综合浸出率为96.72%,回收阴极锑纯度96.36%,贫液含锑5.54 g/L,综合电流效率63.84%,吨锑氢氧化钠消耗量617.2 kg。
  • 杨茂峰,张小宁,陶政修,陈光耀
    摘要:
    介绍了湿法炼锌新型除钴剂净化除钴工业试生产情况。试生产表明,新型除钴剂除钴在技术上可行,通过四段净化后产出的溶液达到电解新液的质量要求,进一步电解生产试验表明,在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残留有机物后未发现有机物对电解产生影响。
  • 王绍宇,秦庆伟,吴星琳,刘臻伟,刘文科,廖广东
    摘要:
    采用NaOH-Na2S-H2O溶液对澳斯麦特炼烟尘进行了溶解探索。考察NaOH浓度、Na2S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液固比对砷、锑、铅和锌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氢氧化钠浓度2 mol/L、硫化钠与澳炉烟尘的用量比2 g/10 g、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1.5 h、液固比6︰1、搅拌速度300 r/min的条件下,砷、锑、铅和锌的浸出率分别为91.88%、21.04%、0.57%和12.95%,实现了砷的选择性浸出。
  • 苏凤来
    摘要:
    对刚果(金)地区氧化铜精矿密闭鼓风炉冶炼进行研究,分析了渣型、焦率等对炉渣含铜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选择高温渣及适宜的焦率可降低炉渣含铜量。
  • 轻有色金属
  • 郑勇,郑永军,武卫明,张华云,严贤贤
    摘要:
    在室温下,通过乙酰胺和无水氯化铝的混合反应制备了新型离子液体。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铝可以顺利从该体系中沉积析出。反应可逆性较好,过程受离子扩散控制。温度和电流密度对铝的形貌影响较大,晶体在电极上的生长以(200)方向为主。该方法操作简单,体系稳定性好,电流效率较高。
  • 阎昭辉,姜海涛,汤昌廷,高盼盼
    摘要:
    提出了提高铝电解槽电流效率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在400 kA电解试验槽上运用。结果表明,联合运用具有凸起结构的异形阴极技术、具有排气通道的新型阳极、加宽钢棒及窄缝焊接技术、高导电铝芯复合阳极钢爪技术及钢爪保护环技术、增加保温料覆盖层高度及使用保温型槽盖板技术,试验槽的槽电压由3.990 V降低到3.702 V,电流效率由原来的91.09%提高到93.01%,平均吨铝直流电耗由原来的13 135 kWh降到12 440 kWh。
  • 曹阿林,李春焕
    摘要:
    研究了拜耳法氧化铝生产过程中锂的富集机制。结果表明,在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中,铝土矿中约有80%金属锂在高压溶出过程中以铝酸锂的形式进入铝酸钠溶液,后经晶种分解全部进入结晶氢氧化铝中,在氢氧化铝的高温煅烧过程中,因升华作用损失约25%的金属锂,其余以氧化物形式富集在氧化铝制品中,其含量随着入磨铝土矿中金属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铝土矿A/S比的增加而降低。
  • 姚桢,刘卫,陈毅
    摘要:
    以改质沥青为粘结剂、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为骨料,研究骨料粒度、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及振动次数对改质沥青浸润性的影响,并对不同粒度分布的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的比表面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骨料粒度的减小,骨料颗粒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改质沥青对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的浸润性均随骨料粒度的减小和振动次数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通过适当调整骨料粒度分布、加热温度、保温时间、振动次数等工艺参数,能够改善改质沥青对电煅无烟煤和沥青焦的浸润效果。
  • 马尚润,朱福兴,姜宝伟
    摘要:
    采用SEM和EDS分析了镁热法生产海绵钛用镁还原剂中杂质的分布及成分,根据实际生产过程找到了杂质的来源,提出了杂质的控制措施。
  • 稀贵金属
  • 曹洪杨,金明亚,张魁芳,陶进长,朱薇,刘志强
    摘要:
    以8-羟基喹啉和四氯化锗为模板,采用杂化沉淀聚合法制备了8-羟基喹啉锗印迹聚合物微球MIPs,并对其微观结构及孔径分布进行表征,推测了8-羟基喹啉锗印迹聚合物合成过程,对MIPs对锗离子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IPs具有大比表面积(170.32 m2/g)、微观多孔的纳米微球结构。吸附时间延长、溶液中初始锗含量提高,MIPs对锗离子的选择性吸附能力提高,当吸附时间2 h、溶液中初始锗浓度为0.5 mg/mL时,MIPs对锗的吸附率达到最大96.84%,MIPs对锗离子具有显著吸附选择特性。
  • 张晓伟,李梅,胡家利,柳召刚,王觅堂,胡艳宏
    摘要:
    研究了反应条件对稀土精矿络合浸出废液合成的冰晶石中硅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4.0 mol/L、氯化铝浓度1.5 mol/L、反应时间120 min、液固比30︰1、搅拌速度300 r/min和85 ℃条件下,硅的浸出率达到了35%以上,冰晶石中的硅确实是络合浸出过程进入溶液中的。
  • 李哲雄,王成彦,尹锡矛,高明哲
    摘要:
    以氧化锌烟尘为原料、硫酸为浸出剂,研究了含锗氧化锌烟尘的浸出过程。最佳工艺条件为:烟尘用量50 g、硫酸用量20 mL、反应温度80 ℃、反应时间2 h、液固比4︰1,在该条件下,锌、锗的浸出率分别为89.12%和89.75%。将浸出液的pH调至2.5,在沉淀温度60 ℃,搅拌时间30 min的条件下,采用浸出液中锗量40倍的单宁酸进行沉锗,锗的沉淀率达97.2%,得到含锗0.809%的单宁渣,该沉淀渣在600 ℃灼烧1 h后得到品位为14.55%的锗精矿。沉锗后液可返回锌生产。
  • 白云,陈德胜,马文会,王丽娜,赵宏欣,甄玉兰,于宏东,齐涛
    摘要:
    在1 000~1 300 ℃添加少量Na2CO3 NaCl复配添加剂,以无烟煤做还原剂等温还原低品位钒钛磁铁精矿,再通过磁选分离获得铁精粉和钒钛渣。考察了C/Fe摩尔比、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对铁的还原、钒钛迁移富集行为以及物相转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C/Fe摩尔比和反应温度对直接还原过程中有价组分迁移富集的影响很大,当C/Fe摩尔比为1.2时,在1 200 ℃还原2 h,钒钛磁铁矿精矿的金属化率可达到92.8%,还原后钒主要富集在钛渣相中,有效实现了铁与钒/钛的分离。
  • 材料与设备
  • 胡谢君,张仁国,张晓燕,张俊杰,林廷艺,鄢俊,黄鑫
    摘要:
    通过KHR-A便携式冷却介质性能检测仪对淬火介质的淬火冷却性能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水、淬火油及不同浓度的PAG淬火介质对铝合金电工圆杆性能的影响。510 ℃×6 h固溶试样经过13%PAG淬火后,试样组织较为均匀,晶粒内基本无白色颗粒物析出,只有在晶界上有少量白色颗粒物析出,试样的综合性能较好,抗拉强度为112 MPa,延伸率为10%、导电率达55.90%IACS。
  • 环境工程
  • 朱健玲,王瑞祥
    摘要:
    采用接触膜脱氨法处理某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开采方式所产生的氨氮废水,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工艺、特点及主要设备参数。采用接触膜脱氨法处理某离子型稀土矿山实际生产废水,出水氨氮浓度在15 mg/L以下,氨氮脱除率稳定在98%以上,实现了氨氮废水达标排放。该方法具有脱除效率高,操作简单方便,占地面积小,运行稳定,可流动作业的优点。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752/63299758

联系我们

电话:010-63299752/63299758

传真:010-63299744

QQ:XXXXXXX

Email:ysyl@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18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