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有色金属
陶天凤,王洪才,刘志强
摘要:
“碳标签”是一种全面的碳排放管理系统,以标签的形式向顾客提供产品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数据,可直接影响顾客行动和企业生产决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属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展有色金属行业碳标签认证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减少国际贸易碳壁垒的重要手段。探讨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碳标签认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其对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国内外产品的碳足迹数据及碳标签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碳标签认证工作提供参考,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邹维,刘俊场,付维琴,牟兴兵,王坤,杨睿潇
摘要:
以氧化锌烟尘浸出液沉锗后液为原料,氧化锌烟尘为中和剂,高锰酸钾为氧化剂,采用两段逆流中和工艺,实现湿法炼锌铁渣从源头减量。研究表明,在氧化锌烟尘用量5 g/L、反应温度80 ℃、中和反应时间1 h条件下,溶液砷含量从719.20 mg/L降低至8.60 mg/L,砷脱除率达到98.83%,渣量降低至含8 g/L。渣经过艾萨炉炼铅系统处理,实现锌、铅、锗有价金属的回收和砷的集中处置。
吴占新,李勇,李武斌,黄健,胡志同,叶昌美
摘要:
研究硫酸胍作为电解锰添加剂在硫酸盐体系中电解的影响,经XRD和SEM分析得出,采用硫酸胍可以制备出结晶度好的具有立方结构的α-Mn,金属锰表面均匀。利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测试分析其阴极电化学机制,结果表明,硫酸胍可以有效抑制析氢反应,促进锰沉积,最佳条件下,电流效率达到64.1%。
牛福生,卜梓恒,张晋霞,何胜韬,常朕嘉
摘要:
采用低共熔溶剂为浸出剂,进行从含锌尘泥超声浸锌试验。分析了超声功率、温度、液固比、搅拌速率、反应时间等对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90 W、温度40 ℃、液固比7 mL/g、转速250 r/min、浸出时间80 min条件下,锌超声浸出率可达98.48%。超声强化浸出过程受混合固体产物层的控制,表观活化能为11.23 kJ/mol。
邬建辉,严润,李丹
摘要:
在常压下以稀硫酸为浸出剂,工业氧(99%)为助浸剂,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硫酸浓度、液固比、温度、氧气流量、反应时间对多金属复杂铜矿中的有价金属铜、铁、锌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2SO4浓度1.00 mol/L、液固比12 mL/g、反应温度85 ℃、氧气流量0.3 L/min、反应时间8 h的较优条件下,铜、铁、锌的浸出率分别为99.97%、32.92%、64.79%,铅的浸出率很低。浸出渣主要由硫酸铅、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及元素硫等组成,并分析了锌和铁浸出率较低的原因。浸出液pH在0.5~0.6,有利于后续浸出液中铜的富集回收。
轻有色金属
李春焕,曹阿林
摘要:
铝用炭素材料是氧化铝—冰晶石熔盐铝冶炼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之一,分为铝用炭素阳极材料与铝用炭素阴极材料,其生产过程中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因物理化学反应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燃料燃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因能源消耗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但现有文献中涉及铝用炭素工业碳排放具体核算的很少,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亦未涉及铝用炭素工业碳排放核算。根据铝用炭素材料具体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物料衡算,以物料平衡核算法为主,分别对铝用预焙阳极、铝用石墨化炭阴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明确了相关核算公式,并选取相关典型数据进行了实际核算。
李明明,赵楠,杨军伟,徐光志,张丹,叶田会,周萍
摘要:
研究阳离子盐溶液振荡平衡浸提条件下三种含钾矿物中钾的释放及动力学模型,为钾矿活化和土壤钾素肥力的评价提供依据。以三种含钾矿物(黑云母、伊利石、蒙脱石)为研究对象,采用阳离子盐溶液(NH4+、Na+)进行振荡平衡浸提,分析阳离子对活化钾矿动态释钾过程的影响,研究矿物钾的释放规律及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含钾矿物的非水溶性钾释放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黑云母>伊利石>蒙脱石。2)不同浸提剂下释钾量表现为NH4Cl > NaCl > H2O,Na+和NH4+较去离子水(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0.28~1.09倍和0.06~0.70倍。3)释钾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表现为先快后慢,最后趋于平缓。快速反应阶段的平均时间为32 h,释钾量占总释钾量的54.86%~80.50%。4)钾释放动力学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05~0.999,黑云母、伊利石的钾释放最优动力学模型均为一级动力学模型,蒙脱石钾释放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效果为一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模型。Na+能显著提高三种含钾矿物的钾累积吸附量,NH4+对伊利石钾累积吸附量的影响不显著;一级动力学模型是三种含钾矿物释钾的最优动力学模型。本研究可为阳离子活化含钾矿物及土壤钾素肥力的合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稀贵金属
李诗丽,邹小平,陈露露,朱坤娥
摘要:
铟作为一种多用途的稀散金属,应用前景十分广泛,若能高效回收利用,将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铟的存在形式复杂,导致铟的提取十分困难,因此如何从含铟物料中高效回收铟成为技术关键。以某复杂铅基多金属固废协同冶炼过程产生的含铅烟灰为原料,采用“硫酸化焙烧—多段逆流水浸”工艺实现铟的高效浸出,考察了焙烧过程温度、时间、酸料比(质量比),以及水浸过程温度、时间、液固比对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330 ℃、焙烧时间4 h、酸料比0.5 g/g,常温水浸,水浸时间2 h、液固比5 g/g的条件下,铟的浸出效果最好。与常规浸出及氧压浸出相比,铟的浸出率提高到96%以上,实现了铟的高效浸出。
张海亮,王建文,马利凤,刘伟然,李仕亮
摘要:
堆浸提金法是最经济的提金方法之一,在低品位金矿资源的利用领域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工程实践中堆浸技术的筑堆设施、布液设施、贵液收集及衬垫设施及防洪设施等工艺设施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研究成果在我国黄金矿山的应用情况。
衷水平,涂宾,翁威,迟晓鹏,谭文
摘要:
采用“富铼渣浸出—浸出液预处理—萃取—反萃—结晶”工艺流程,研究了铜冶炼富铼渣提铼工艺,着重考察浸出工序中H2O2用量、硫酸浓度、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等对铼浸出率的影响,以及预处理工序中CaO用量对铼、砷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 g富铼渣,H2O2用量150 mL,初始液固比2,初始硫酸浓度20 g/L,室温(20~25 ℃)搅拌浸出2 h的最优条件下,铼浸出率可达92.2%,砷浸出率达到96.6%;浸出液经过CaO预处理后,“预处理—萃取—反萃”工序铼总回收率超过98%,砷总回收率不到1.8%,实现了铼与砷的有效分离;一次结晶所得铼酸铵的纯度约为95%,铼结晶率为66%。
梁源
摘要:
探索了从金精炼尾渣中全湿法综合回收Pd、Pt、Rh、Au、Ag等有价金属的技术工艺路线,研究了纯钯和纯铂的制取、铑的富集,以及提高钯、铂回收率的工艺控制条件。结果表明,在新工艺参数条件下,海绵钯品位≥99.95%,回收率≥98%;海绵铂品位≥99. 99%,回收率≥98%;金、银回收率>98%;铑在王水浸出不溶渣中富集。该工艺路线结构合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生产成本低,金属直收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可作为金精炼尾渣铂、钯、铑等贵金属提取的工艺。
材料与设备
解永旭
摘要:
采用金属钽粉为原料,通过冷等静压成型、真空垂熔烧结、轧制、拉拔等粉末冶金加工工艺来制取电容器级钽丝。金属钽粉的微观形貌、粒度分布及化学成分等粉末特性,以及钽坯料加工过程及成型与烧结工艺过程特性,直接影响烧结后钽坯料的致密度,也将直接影响电容器级钽丝的理化性能。研究表明:钽粉的平均粒径在5.5~6.5 μm时有利于钽坯料的烧结;钽粉的化学杂质含量高、等静压压力小、烧结炉的气氛差等因素不利于钽坯料的致密。
张骞,蓝桥发,郭浩然,杨幼明,钟声,张小林
摘要:
离子型稀土酸溶渣是一种低放射性废渣,需要进行安全化处置。以稀土酸溶渣和粉煤灰为原材料,在碱激发剂的作用下制备地质聚合物,通过SEM、XRD、FTIR手段分析放射性核素在地质聚合物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当Si/Al摩尔比为2.0,Na/Al摩尔比为0.9,75 ℃固化24 h时,养护1 d所制得的地质聚合物抗压强度达45 MPa,制备的地质聚合物具有非晶态Si/Al凝胶相,内部结构致密均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酸溶渣添加量为25%时,地质聚合物固化体抗压强度可达12 MPa。对添加酸溶渣固化体进行浸出试验,渣添加量为25%时固化体中钍的7 d浸出率为3.47×10-5 cm/d,7 d累计浸出分数为4.42×10-5 cm,实现了放射性核素的有效固化。钍、铀以沉淀及化学键结合两种方式存在于地质聚合物中。
吴邦昊,王永利,展俊岭,张旭鹏,王莹,张钰
摘要:
利用粉煤灰(CFA)生产分子筛是实现其高附加值利用的有效途径。以高钙粉煤灰为原料,结合高温焙烧、酸浸纯化和碱熔活化等预处理技术,采用变温水热晶化法制备了纯净的ZSM-5分子筛。采用XRD、XRF、FTIR、SEM、NH3-TPD、OH-FTIR及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结构、形貌和酸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酸浸纯化可以去除96%以上的氧化钙,碱熔活化将惰性的莫来石晶相转变为可溶性硅铝酸盐。低温-高温两步水热晶化法制备的ZSM-5分子筛结晶度高、粒径小(800 nm×300 nm×100 nm)且分散度好,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319.22 m2/g)、外表面积(48.28 m2/g)和丰富的微孔结构(0.16 cm3/g)。与化学试剂为原料一步水热法合成的HZSM-5相比,高钙粉煤灰基HZSM-5酸强度略有下降,总酸量和Bronsted酸量降低,弱酸占比增加,在吸附和催化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环境工程
何远东,张凌云,孙楠,杜月,董颖苹
摘要: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Pb、Cd混合污染,研究单、双接种淡紫拟青霉菌、拟青霉菌、嗜麦芽窄食单细胞菌对黑心菊耐受力的影响和联合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接种微生物能有效缓解不同浓度铅镉复合污染土壤对黑心菊的毒害,拟青霉菌和淡紫拟青霉菌组合接种后黑心菊生物量提高73.1%~207.31%,表现出最好的耐受能力。除淡紫拟青霉菌、嗜麦芽窄食单细胞菌双接种外,其余五种接种方式黑心菊Pb、Cd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大于1,双接种在富集能力上表现优于单接种。接种微生物后土壤有效态Pb、Cd含量分别提高8.91%~702.22%和0.13%~23.26%,在土壤Pb 1 500 mg/kg、Cd 1 mg/kg浓度下,黑心菊-微生物联合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对土壤中Pb、Cd的活化,其中拟青霉菌和淡紫拟青霉菌组合接种效果最佳。
翁兴潘,刘媛媛,高柏,陈功新,文琪
摘要:
选取我国南方某铀尾矿库周边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周边水体中金属的浓度及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金属来源进行解析,并采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e、Mn、Al、Sb、Mo浓度均值均高于《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的Ⅲ类标准限值,超标率分别达到50.0%、85.7%、85.7%、64.3%、78.6%,其中Mo浓度的最大值和均值分别是标准限值的145.7和26.9倍。U和Th浓度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高于放射性核素排放限值,说明该区域内受铀尾矿库的影响,周围水体及河流均受到了金属污染。相关分析发现,Pb、Mn、Al、Cu有相同的来源和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特征相似。As、Mo是铀尾矿库区核素U主要的伴生重金属,其分布受尾矿库影响明显。As与铀伴生富集且共同迁移,其对水中铀浓度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主成分元素Fe、Mn、Al、Cu、Pb、Ni主要受地质环境和成土过程影响,第二主成分元素Cr、As、U、Mo为主要受到铀尾矿库活动的影响控制。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儿童和成人的总健康风险均低于ICRP和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经饮水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比皮肤接触途径高2~3个数量级,儿童健康总风险大于成人。致癌性金属元素的健康总风险水平远高于非致癌性金属元素,风险值相差3~4个数量级,放射性核素所致不同群体(儿童和成人)平均致癌风险处于10-6~10-4 a-1,说明该铀尾矿库周边水体对人体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汪东芳,刘如春,韩梦婷,余文
摘要:
氰化尾渣是黄金氰化提金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危险固体废弃物。以氰化尾渣为原料,利用其较高的铁品位,通过还原焙烧制备铁碳微电解填料,通过探究填料制备条件和降解条件对苯甲羟肟酸废水降解效果的影响,考察其用于处理苯甲羟肟酸废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1 200 ℃、无烟煤用量20%、焙烧时间10 min;最佳降解条件为:铁碳微电解填料用量3.75 g/L、溶液pH=4,该条件下废水中的苯甲羟肟酸去除率可达80%以上。该方法不仅实现了氰化尾渣的资源化利用,而且可以有效降解苯甲羟肟酸废水,取得了“以废治废”的目的。
阙泽胜,李冠超,杨波,刘兵,胡颖,简锐敏
摘要:
研究城市土壤氡浓度分布特征和健康风险评价,填补城市地质调查放射性领域空白,为指导城市开发建设提供基础数据。运用GIS分析技术,将研究区划分为特定区域型、线型和区域型三种调查尺度,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土壤氡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用地累积指数、内梅罗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测算健康风险,全区污染等级和污染指数分别为(清洁、-0.287)、(轻度污染、2.585)和(生态危害高、103.42),各尺度调查对象土壤氡污染程度排序为:全区地质体>全区>秋长构造>沙田构造>秋长社区空地;2)地累积指数、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测算不同调查尺度的土壤氡健康风险水平基本一致,可作为土壤氡健康风险评价较有效方法。
冶金史
崔萍,黄全胜
摘要:
西川冶铁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小岭镇西川屯300米处,面积约5 000 m2,考古年代为金代。2021年7月对该遗址进行了田野考察取样。采用X射线荧光仪、金(矿)相显微镜等手段对西川冶铁遗址17个冶炼炉渣、炉壁残块等样品进行基体成分分析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西川冶铁遗址为生铁冶炼遗址,生铁炉渣类型为硅锰铁铝钙多元系炉渣,生铁炉渣中铁颗粒的显微结构以片状石墨和珠光体为主。炉渣样品中的高铁炉渣可能为生铁炒钢渣。
田小刚,李延祥,毛瑞林
摘要:
对甘肃漳县墩坪墓地出土的39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该批青铜器主要以铸造工艺为主,热锻、铸造后再加工工艺为辅。合金材质以Cu、Sn和Pb三种元素为主,还有少量以Cu、Sn两种元素为主,以及2件Cu、Sn、Pb、As为主的四元合金。另外在大多数铜器中还检测到少量或微量As元素,铅锡含量配比整体呈现锡含量高于铅含量的特点。As元素的出现,证明在东周时期以Cu、Sn、Pb三种元素为主要成分的青铜器物广泛传播的情况下,仍然有地区存在含砷的铜器。这批铜器的科学检测分析为研究西戎文化青铜器物的成型工艺和合金配比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丰富了西戎青铜文化的多样性。
重有色金属
陶天凤,王洪才,刘志强
摘要:
“碳标签”是一种全面的碳排放管理系统,以标签的形式向顾客提供产品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数据,可直接影响顾客行动和企业生产决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属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展有色金属行业碳标签认证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减少国际贸易碳壁垒的重要手段。探讨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碳标签认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其对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国内外产品的碳足迹数据及碳标签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碳标签认证工作提供参考,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邹维,刘俊场,付维琴,牟兴兵,王坤,杨睿潇
摘要:
以氧化锌烟尘浸出液沉锗后液为原料,氧化锌烟尘为中和剂,高锰酸钾为氧化剂,采用两段逆流中和工艺,实现湿法炼锌铁渣从源头减量。研究表明,在氧化锌烟尘用量5 g/L、反应温度80 ℃、中和反应时间1 h条件下,溶液砷含量从719.20 mg/L降低至8.60 mg/L,砷脱除率达到98.83%,渣量降低至含8 g/L。渣经过艾萨炉炼铅系统处理,实现锌、铅、锗有价金属的回收和砷的集中处置。
吴占新,李勇,李武斌,黄健,胡志同,叶昌美
摘要:
研究硫酸胍作为电解锰添加剂在硫酸盐体系中电解的影响,经XRD和SEM分析得出,采用硫酸胍可以制备出结晶度好的具有立方结构的α-Mn,金属锰表面均匀。利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测试分析其阴极电化学机制,结果表明,硫酸胍可以有效抑制析氢反应,促进锰沉积,最佳条件下,电流效率达到64.1%。
牛福生,卜梓恒,张晋霞,何胜韬,常朕嘉
摘要:
采用低共熔溶剂为浸出剂,进行从含锌尘泥超声浸锌试验。分析了超声功率、温度、液固比、搅拌速率、反应时间等对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90 W、温度40 ℃、液固比7 mL/g、转速250 r/min、浸出时间80 min条件下,锌超声浸出率可达98.48%。超声强化浸出过程受混合固体产物层的控制,表观活化能为11.23 kJ/mol。
邬建辉,严润,李丹
摘要:
在常压下以稀硫酸为浸出剂,工业氧(99%)为助浸剂,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硫酸浓度、液固比、温度、氧气流量、反应时间对多金属复杂铜矿中的有价金属铜、铁、锌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2SO4浓度1.00 mol/L、液固比12 mL/g、反应温度85 ℃、氧气流量0.3 L/min、反应时间8 h的较优条件下,铜、铁、锌的浸出率分别为99.97%、32.92%、64.79%,铅的浸出率很低。浸出渣主要由硫酸铅、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及元素硫等组成,并分析了锌和铁浸出率较低的原因。浸出液pH在0.5~0.6,有利于后续浸出液中铜的富集回收。
轻有色金属
李春焕,曹阿林
摘要:
铝用炭素材料是氧化铝—冰晶石熔盐铝冶炼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之一,分为铝用炭素阳极材料与铝用炭素阴极材料,其生产过程中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因物理化学反应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燃料燃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因能源消耗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但现有文献中涉及铝用炭素工业碳排放具体核算的很少,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亦未涉及铝用炭素工业碳排放核算。根据铝用炭素材料具体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物料衡算,以物料平衡核算法为主,分别对铝用预焙阳极、铝用石墨化炭阴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明确了相关核算公式,并选取相关典型数据进行了实际核算。
李明明,赵楠,杨军伟,徐光志,张丹,叶田会,周萍
摘要:
研究阳离子盐溶液振荡平衡浸提条件下三种含钾矿物中钾的释放及动力学模型,为钾矿活化和土壤钾素肥力的评价提供依据。以三种含钾矿物(黑云母、伊利石、蒙脱石)为研究对象,采用阳离子盐溶液(NH4+、Na+)进行振荡平衡浸提,分析阳离子对活化钾矿动态释钾过程的影响,研究矿物钾的释放规律及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含钾矿物的非水溶性钾释放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黑云母>伊利石>蒙脱石。2)不同浸提剂下释钾量表现为NH4Cl > NaCl > H2O,Na+和NH4+较去离子水(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0.28~1.09倍和0.06~0.70倍。3)释钾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表现为先快后慢,最后趋于平缓。快速反应阶段的平均时间为32 h,释钾量占总释钾量的54.86%~80.50%。4)钾释放动力学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05~0.999,黑云母、伊利石的钾释放最优动力学模型均为一级动力学模型,蒙脱石钾释放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效果为一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模型。Na+能显著提高三种含钾矿物的钾累积吸附量,NH4+对伊利石钾累积吸附量的影响不显著;一级动力学模型是三种含钾矿物释钾的最优动力学模型。本研究可为阳离子活化含钾矿物及土壤钾素肥力的合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稀贵金属
李诗丽,邹小平,陈露露,朱坤娥
摘要:
铟作为一种多用途的稀散金属,应用前景十分广泛,若能高效回收利用,将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铟的存在形式复杂,导致铟的提取十分困难,因此如何从含铟物料中高效回收铟成为技术关键。以某复杂铅基多金属固废协同冶炼过程产生的含铅烟灰为原料,采用“硫酸化焙烧—多段逆流水浸”工艺实现铟的高效浸出,考察了焙烧过程温度、时间、酸料比(质量比),以及水浸过程温度、时间、液固比对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330 ℃、焙烧时间4 h、酸料比0.5 g/g,常温水浸,水浸时间2 h、液固比5 g/g的条件下,铟的浸出效果最好。与常规浸出及氧压浸出相比,铟的浸出率提高到96%以上,实现了铟的高效浸出。
张海亮,王建文,马利凤,刘伟然,李仕亮
摘要:
堆浸提金法是最经济的提金方法之一,在低品位金矿资源的利用领域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工程实践中堆浸技术的筑堆设施、布液设施、贵液收集及衬垫设施及防洪设施等工艺设施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研究成果在我国黄金矿山的应用情况。
衷水平,涂宾,翁威,迟晓鹏,谭文
摘要:
采用“富铼渣浸出—浸出液预处理—萃取—反萃—结晶”工艺流程,研究了铜冶炼富铼渣提铼工艺,着重考察浸出工序中H2O2用量、硫酸浓度、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等对铼浸出率的影响,以及预处理工序中CaO用量对铼、砷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 g富铼渣,H2O2用量150 mL,初始液固比2,初始硫酸浓度20 g/L,室温(20~25 ℃)搅拌浸出2 h的最优条件下,铼浸出率可达92.2%,砷浸出率达到96.6%;浸出液经过CaO预处理后,“预处理—萃取—反萃”工序铼总回收率超过98%,砷总回收率不到1.8%,实现了铼与砷的有效分离;一次结晶所得铼酸铵的纯度约为95%,铼结晶率为66%。
梁源
摘要:
探索了从金精炼尾渣中全湿法综合回收Pd、Pt、Rh、Au、Ag等有价金属的技术工艺路线,研究了纯钯和纯铂的制取、铑的富集,以及提高钯、铂回收率的工艺控制条件。结果表明,在新工艺参数条件下,海绵钯品位≥99.95%,回收率≥98%;海绵铂品位≥99. 99%,回收率≥98%;金、银回收率>98%;铑在王水浸出不溶渣中富集。该工艺路线结构合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生产成本低,金属直收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可作为金精炼尾渣铂、钯、铑等贵金属提取的工艺。
材料与设备
解永旭
摘要:
采用金属钽粉为原料,通过冷等静压成型、真空垂熔烧结、轧制、拉拔等粉末冶金加工工艺来制取电容器级钽丝。金属钽粉的微观形貌、粒度分布及化学成分等粉末特性,以及钽坯料加工过程及成型与烧结工艺过程特性,直接影响烧结后钽坯料的致密度,也将直接影响电容器级钽丝的理化性能。研究表明:钽粉的平均粒径在5.5~6.5 μm时有利于钽坯料的烧结;钽粉的化学杂质含量高、等静压压力小、烧结炉的气氛差等因素不利于钽坯料的致密。
张骞,蓝桥发,郭浩然,杨幼明,钟声,张小林
摘要:
离子型稀土酸溶渣是一种低放射性废渣,需要进行安全化处置。以稀土酸溶渣和粉煤灰为原材料,在碱激发剂的作用下制备地质聚合物,通过SEM、XRD、FTIR手段分析放射性核素在地质聚合物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当Si/Al摩尔比为2.0,Na/Al摩尔比为0.9,75 ℃固化24 h时,养护1 d所制得的地质聚合物抗压强度达45 MPa,制备的地质聚合物具有非晶态Si/Al凝胶相,内部结构致密均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酸溶渣添加量为25%时,地质聚合物固化体抗压强度可达12 MPa。对添加酸溶渣固化体进行浸出试验,渣添加量为25%时固化体中钍的7 d浸出率为3.47×10-5 cm/d,7 d累计浸出分数为4.42×10-5 cm,实现了放射性核素的有效固化。钍、铀以沉淀及化学键结合两种方式存在于地质聚合物中。
吴邦昊,王永利,展俊岭,张旭鹏,王莹,张钰
摘要:
利用粉煤灰(CFA)生产分子筛是实现其高附加值利用的有效途径。以高钙粉煤灰为原料,结合高温焙烧、酸浸纯化和碱熔活化等预处理技术,采用变温水热晶化法制备了纯净的ZSM-5分子筛。采用XRD、XRF、FTIR、SEM、NH3-TPD、OH-FTIR及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结构、形貌和酸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酸浸纯化可以去除96%以上的氧化钙,碱熔活化将惰性的莫来石晶相转变为可溶性硅铝酸盐。低温-高温两步水热晶化法制备的ZSM-5分子筛结晶度高、粒径小(800 nm×300 nm×100 nm)且分散度好,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319.22 m2/g)、外表面积(48.28 m2/g)和丰富的微孔结构(0.16 cm3/g)。与化学试剂为原料一步水热法合成的HZSM-5相比,高钙粉煤灰基HZSM-5酸强度略有下降,总酸量和Bronsted酸量降低,弱酸占比增加,在吸附和催化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环境工程
何远东,张凌云,孙楠,杜月,董颖苹
摘要: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Pb、Cd混合污染,研究单、双接种淡紫拟青霉菌、拟青霉菌、嗜麦芽窄食单细胞菌对黑心菊耐受力的影响和联合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接种微生物能有效缓解不同浓度铅镉复合污染土壤对黑心菊的毒害,拟青霉菌和淡紫拟青霉菌组合接种后黑心菊生物量提高73.1%~207.31%,表现出最好的耐受能力。除淡紫拟青霉菌、嗜麦芽窄食单细胞菌双接种外,其余五种接种方式黑心菊Pb、Cd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大于1,双接种在富集能力上表现优于单接种。接种微生物后土壤有效态Pb、Cd含量分别提高8.91%~702.22%和0.13%~23.26%,在土壤Pb 1 500 mg/kg、Cd 1 mg/kg浓度下,黑心菊-微生物联合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对土壤中Pb、Cd的活化,其中拟青霉菌和淡紫拟青霉菌组合接种效果最佳。
翁兴潘,刘媛媛,高柏,陈功新,文琪
摘要:
选取我国南方某铀尾矿库周边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周边水体中金属的浓度及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金属来源进行解析,并采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e、Mn、Al、Sb、Mo浓度均值均高于《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的Ⅲ类标准限值,超标率分别达到50.0%、85.7%、85.7%、64.3%、78.6%,其中Mo浓度的最大值和均值分别是标准限值的145.7和26.9倍。U和Th浓度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高于放射性核素排放限值,说明该区域内受铀尾矿库的影响,周围水体及河流均受到了金属污染。相关分析发现,Pb、Mn、Al、Cu有相同的来源和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特征相似。As、Mo是铀尾矿库区核素U主要的伴生重金属,其分布受尾矿库影响明显。As与铀伴生富集且共同迁移,其对水中铀浓度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主成分元素Fe、Mn、Al、Cu、Pb、Ni主要受地质环境和成土过程影响,第二主成分元素Cr、As、U、Mo为主要受到铀尾矿库活动的影响控制。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儿童和成人的总健康风险均低于ICRP和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经饮水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比皮肤接触途径高2~3个数量级,儿童健康总风险大于成人。致癌性金属元素的健康总风险水平远高于非致癌性金属元素,风险值相差3~4个数量级,放射性核素所致不同群体(儿童和成人)平均致癌风险处于10-6~10-4 a-1,说明该铀尾矿库周边水体对人体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汪东芳,刘如春,韩梦婷,余文
摘要:
氰化尾渣是黄金氰化提金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危险固体废弃物。以氰化尾渣为原料,利用其较高的铁品位,通过还原焙烧制备铁碳微电解填料,通过探究填料制备条件和降解条件对苯甲羟肟酸废水降解效果的影响,考察其用于处理苯甲羟肟酸废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1 200 ℃、无烟煤用量20%、焙烧时间10 min;最佳降解条件为:铁碳微电解填料用量3.75 g/L、溶液pH=4,该条件下废水中的苯甲羟肟酸去除率可达80%以上。该方法不仅实现了氰化尾渣的资源化利用,而且可以有效降解苯甲羟肟酸废水,取得了“以废治废”的目的。
阙泽胜,李冠超,杨波,刘兵,胡颖,简锐敏
摘要:
研究城市土壤氡浓度分布特征和健康风险评价,填补城市地质调查放射性领域空白,为指导城市开发建设提供基础数据。运用GIS分析技术,将研究区划分为特定区域型、线型和区域型三种调查尺度,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土壤氡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用地累积指数、内梅罗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测算健康风险,全区污染等级和污染指数分别为(清洁、-0.287)、(轻度污染、2.585)和(生态危害高、103.42),各尺度调查对象土壤氡污染程度排序为:全区地质体>全区>秋长构造>沙田构造>秋长社区空地;2)地累积指数、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测算不同调查尺度的土壤氡健康风险水平基本一致,可作为土壤氡健康风险评价较有效方法。
冶金史
崔萍,黄全胜
摘要:
西川冶铁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小岭镇西川屯300米处,面积约5 000 m2,考古年代为金代。2021年7月对该遗址进行了田野考察取样。采用X射线荧光仪、金(矿)相显微镜等手段对西川冶铁遗址17个冶炼炉渣、炉壁残块等样品进行基体成分分析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西川冶铁遗址为生铁冶炼遗址,生铁炉渣类型为硅锰铁铝钙多元系炉渣,生铁炉渣中铁颗粒的显微结构以片状石墨和珠光体为主。炉渣样品中的高铁炉渣可能为生铁炒钢渣。
田小刚,李延祥,毛瑞林
摘要:
对甘肃漳县墩坪墓地出土的39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该批青铜器主要以铸造工艺为主,热锻、铸造后再加工工艺为辅。合金材质以Cu、Sn和Pb三种元素为主,还有少量以Cu、Sn两种元素为主,以及2件Cu、Sn、Pb、As为主的四元合金。另外在大多数铜器中还检测到少量或微量As元素,铅锡含量配比整体呈现锡含量高于铅含量的特点。As元素的出现,证明在东周时期以Cu、Sn、Pb三种元素为主要成分的青铜器物广泛传播的情况下,仍然有地区存在含砷的铜器。这批铜器的科学检测分析为研究西戎文化青铜器物的成型工艺和合金配比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丰富了西戎青铜文化的多样性。
重有色金属
陶天凤,王洪才,刘志强
摘要:
“碳标签”是一种全面的碳排放管理系统,以标签的形式向顾客提供产品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数据,可直接影响顾客行动和企业生产决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有色金属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展有色金属行业碳标签认证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减少国际贸易碳壁垒的重要手段。探讨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碳标签认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其对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国内外产品的碳足迹数据及碳标签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碳标签认证工作提供参考,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邹维,刘俊场,付维琴,牟兴兵,王坤,杨睿潇
摘要:
以氧化锌烟尘浸出液沉锗后液为原料,氧化锌烟尘为中和剂,高锰酸钾为氧化剂,采用两段逆流中和工艺,实现湿法炼锌铁渣从源头减量。研究表明,在氧化锌烟尘用量5 g/L、反应温度80 ℃、中和反应时间1 h条件下,溶液砷含量从719.20 mg/L降低至8.60 mg/L,砷脱除率达到98.83%,渣量降低至含8 g/L。渣经过艾萨炉炼铅系统处理,实现锌、铅、锗有价金属的回收和砷的集中处置。
吴占新,李勇,李武斌,黄健,胡志同,叶昌美
摘要:
研究硫酸胍作为电解锰添加剂在硫酸盐体系中电解的影响,经XRD和SEM分析得出,采用硫酸胍可以制备出结晶度好的具有立方结构的α-Mn,金属锰表面均匀。利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测试分析其阴极电化学机制,结果表明,硫酸胍可以有效抑制析氢反应,促进锰沉积,最佳条件下,电流效率达到64.1%。
牛福生,卜梓恒,张晋霞,何胜韬,常朕嘉
摘要:
采用低共熔溶剂为浸出剂,进行从含锌尘泥超声浸锌试验。分析了超声功率、温度、液固比、搅拌速率、反应时间等对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功率90 W、温度40 ℃、液固比7 mL/g、转速250 r/min、浸出时间80 min条件下,锌超声浸出率可达98.48%。超声强化浸出过程受混合固体产物层的控制,表观活化能为11.23 kJ/mol。
邬建辉,严润,李丹
摘要:
在常压下以稀硫酸为浸出剂,工业氧(99%)为助浸剂,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了硫酸浓度、液固比、温度、氧气流量、反应时间对多金属复杂铜矿中的有价金属铜、铁、锌浸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2SO4浓度1.00 mol/L、液固比12 mL/g、反应温度85 ℃、氧气流量0.3 L/min、反应时间8 h的较优条件下,铜、铁、锌的浸出率分别为99.97%、32.92%、64.79%,铅的浸出率很低。浸出渣主要由硫酸铅、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及元素硫等组成,并分析了锌和铁浸出率较低的原因。浸出液pH在0.5~0.6,有利于后续浸出液中铜的富集回收。
轻有色金属
李春焕,曹阿林
摘要:
铝用炭素材料是氧化铝—冰晶石熔盐铝冶炼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之一,分为铝用炭素阳极材料与铝用炭素阴极材料,其生产过程中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因物理化学反应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燃料燃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因能源消耗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但现有文献中涉及铝用炭素工业碳排放具体核算的很少,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亦未涉及铝用炭素工业碳排放核算。根据铝用炭素材料具体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物料衡算,以物料平衡核算法为主,分别对铝用预焙阳极、铝用石墨化炭阴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明确了相关核算公式,并选取相关典型数据进行了实际核算。
李明明,赵楠,杨军伟,徐光志,张丹,叶田会,周萍
摘要:
研究阳离子盐溶液振荡平衡浸提条件下三种含钾矿物中钾的释放及动力学模型,为钾矿活化和土壤钾素肥力的评价提供依据。以三种含钾矿物(黑云母、伊利石、蒙脱石)为研究对象,采用阳离子盐溶液(NH4+、Na+)进行振荡平衡浸提,分析阳离子对活化钾矿动态释钾过程的影响,研究矿物钾的释放规律及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含钾矿物的非水溶性钾释放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黑云母>伊利石>蒙脱石。2)不同浸提剂下释钾量表现为NH4Cl > NaCl > H2O,Na+和NH4+较去离子水(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0.28~1.09倍和0.06~0.70倍。3)释钾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表现为先快后慢,最后趋于平缓。快速反应阶段的平均时间为32 h,释钾量占总释钾量的54.86%~80.50%。4)钾释放动力学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805~0.999,黑云母、伊利石的钾释放最优动力学模型均为一级动力学模型,蒙脱石钾释放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效果为一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模型。Na+能显著提高三种含钾矿物的钾累积吸附量,NH4+对伊利石钾累积吸附量的影响不显著;一级动力学模型是三种含钾矿物释钾的最优动力学模型。本研究可为阳离子活化含钾矿物及土壤钾素肥力的合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稀贵金属
李诗丽,邹小平,陈露露,朱坤娥
摘要:
铟作为一种多用途的稀散金属,应用前景十分广泛,若能高效回收利用,将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铟的存在形式复杂,导致铟的提取十分困难,因此如何从含铟物料中高效回收铟成为技术关键。以某复杂铅基多金属固废协同冶炼过程产生的含铅烟灰为原料,采用“硫酸化焙烧—多段逆流水浸”工艺实现铟的高效浸出,考察了焙烧过程温度、时间、酸料比(质量比),以及水浸过程温度、时间、液固比对铟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330 ℃、焙烧时间4 h、酸料比0.5 g/g,常温水浸,水浸时间2 h、液固比5 g/g的条件下,铟的浸出效果最好。与常规浸出及氧压浸出相比,铟的浸出率提高到96%以上,实现了铟的高效浸出。
张海亮,王建文,马利凤,刘伟然,李仕亮
摘要:
堆浸提金法是最经济的提金方法之一,在低品位金矿资源的利用领域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工程实践中堆浸技术的筑堆设施、布液设施、贵液收集及衬垫设施及防洪设施等工艺设施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相关研究成果在我国黄金矿山的应用情况。
衷水平,涂宾,翁威,迟晓鹏,谭文
摘要:
采用“富铼渣浸出—浸出液预处理—萃取—反萃—结晶”工艺流程,研究了铜冶炼富铼渣提铼工艺,着重考察浸出工序中H2O2用量、硫酸浓度、浸出时间和浸出温度等对铼浸出率的影响,以及预处理工序中CaO用量对铼、砷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 g富铼渣,H2O2用量150 mL,初始液固比2,初始硫酸浓度20 g/L,室温(20~25 ℃)搅拌浸出2 h的最优条件下,铼浸出率可达92.2%,砷浸出率达到96.6%;浸出液经过CaO预处理后,“预处理—萃取—反萃”工序铼总回收率超过98%,砷总回收率不到1.8%,实现了铼与砷的有效分离;一次结晶所得铼酸铵的纯度约为95%,铼结晶率为66%。
梁源
摘要:
探索了从金精炼尾渣中全湿法综合回收Pd、Pt、Rh、Au、Ag等有价金属的技术工艺路线,研究了纯钯和纯铂的制取、铑的富集,以及提高钯、铂回收率的工艺控制条件。结果表明,在新工艺参数条件下,海绵钯品位≥99.95%,回收率≥98%;海绵铂品位≥99. 99%,回收率≥98%;金、银回收率>98%;铑在王水浸出不溶渣中富集。该工艺路线结构合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生产成本低,金属直收率高,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可作为金精炼尾渣铂、钯、铑等贵金属提取的工艺。
材料与设备
解永旭
摘要:
采用金属钽粉为原料,通过冷等静压成型、真空垂熔烧结、轧制、拉拔等粉末冶金加工工艺来制取电容器级钽丝。金属钽粉的微观形貌、粒度分布及化学成分等粉末特性,以及钽坯料加工过程及成型与烧结工艺过程特性,直接影响烧结后钽坯料的致密度,也将直接影响电容器级钽丝的理化性能。研究表明:钽粉的平均粒径在5.5~6.5 μm时有利于钽坯料的烧结;钽粉的化学杂质含量高、等静压压力小、烧结炉的气氛差等因素不利于钽坯料的致密。
张骞,蓝桥发,郭浩然,杨幼明,钟声,张小林
摘要:
离子型稀土酸溶渣是一种低放射性废渣,需要进行安全化处置。以稀土酸溶渣和粉煤灰为原材料,在碱激发剂的作用下制备地质聚合物,通过SEM、XRD、FTIR手段分析放射性核素在地质聚合物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当Si/Al摩尔比为2.0,Na/Al摩尔比为0.9,75 ℃固化24 h时,养护1 d所制得的地质聚合物抗压强度达45 MPa,制备的地质聚合物具有非晶态Si/Al凝胶相,内部结构致密均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酸溶渣添加量为25%时,地质聚合物固化体抗压强度可达12 MPa。对添加酸溶渣固化体进行浸出试验,渣添加量为25%时固化体中钍的7 d浸出率为3.47×10-5 cm/d,7 d累计浸出分数为4.42×10-5 cm,实现了放射性核素的有效固化。钍、铀以沉淀及化学键结合两种方式存在于地质聚合物中。
吴邦昊,王永利,展俊岭,张旭鹏,王莹,张钰
摘要:
利用粉煤灰(CFA)生产分子筛是实现其高附加值利用的有效途径。以高钙粉煤灰为原料,结合高温焙烧、酸浸纯化和碱熔活化等预处理技术,采用变温水热晶化法制备了纯净的ZSM-5分子筛。采用XRD、XRF、FTIR、SEM、NH3-TPD、OH-FTIR及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结构、形貌和酸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酸浸纯化可以去除96%以上的氧化钙,碱熔活化将惰性的莫来石晶相转变为可溶性硅铝酸盐。低温-高温两步水热晶化法制备的ZSM-5分子筛结晶度高、粒径小(800 nm×300 nm×100 nm)且分散度好,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319.22 m2/g)、外表面积(48.28 m2/g)和丰富的微孔结构(0.16 cm3/g)。与化学试剂为原料一步水热法合成的HZSM-5相比,高钙粉煤灰基HZSM-5酸强度略有下降,总酸量和Bronsted酸量降低,弱酸占比增加,在吸附和催化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环境工程
何远东,张凌云,孙楠,杜月,董颖苹
摘要: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Pb、Cd混合污染,研究单、双接种淡紫拟青霉菌、拟青霉菌、嗜麦芽窄食单细胞菌对黑心菊耐受力的影响和联合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接种微生物能有效缓解不同浓度铅镉复合污染土壤对黑心菊的毒害,拟青霉菌和淡紫拟青霉菌组合接种后黑心菊生物量提高73.1%~207.31%,表现出最好的耐受能力。除淡紫拟青霉菌、嗜麦芽窄食单细胞菌双接种外,其余五种接种方式黑心菊Pb、Cd富集系数及转运系数大于1,双接种在富集能力上表现优于单接种。接种微生物后土壤有效态Pb、Cd含量分别提高8.91%~702.22%和0.13%~23.26%,在土壤Pb 1 500 mg/kg、Cd 1 mg/kg浓度下,黑心菊-微生物联合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对土壤中Pb、Cd的活化,其中拟青霉菌和淡紫拟青霉菌组合接种效果最佳。
翁兴潘,刘媛媛,高柏,陈功新,文琪
摘要:
选取我国南方某铀尾矿库周边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周边水体中金属的浓度及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金属来源进行解析,并采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e、Mn、Al、Sb、Mo浓度均值均高于《地表水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的Ⅲ类标准限值,超标率分别达到50.0%、85.7%、85.7%、64.3%、78.6%,其中Mo浓度的最大值和均值分别是标准限值的145.7和26.9倍。U和Th浓度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均高于放射性核素排放限值,说明该区域内受铀尾矿库的影响,周围水体及河流均受到了金属污染。相关分析发现,Pb、Mn、Al、Cu有相同的来源和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特征相似。As、Mo是铀尾矿库区核素U主要的伴生重金属,其分布受尾矿库影响明显。As与铀伴生富集且共同迁移,其对水中铀浓度的分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一主成分元素Fe、Mn、Al、Cu、Pb、Ni主要受地质环境和成土过程影响,第二主成分元素Cr、As、U、Mo为主要受到铀尾矿库活动的影响控制。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儿童和成人的总健康风险均低于ICRP和US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经饮水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比皮肤接触途径高2~3个数量级,儿童健康总风险大于成人。致癌性金属元素的健康总风险水平远高于非致癌性金属元素,风险值相差3~4个数量级,放射性核素所致不同群体(儿童和成人)平均致癌风险处于10-6~10-4 a-1,说明该铀尾矿库周边水体对人体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汪东芳,刘如春,韩梦婷,余文
摘要:
氰化尾渣是黄金氰化提金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危险固体废弃物。以氰化尾渣为原料,利用其较高的铁品位,通过还原焙烧制备铁碳微电解填料,通过探究填料制备条件和降解条件对苯甲羟肟酸废水降解效果的影响,考察其用于处理苯甲羟肟酸废水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1 200 ℃、无烟煤用量20%、焙烧时间10 min;最佳降解条件为:铁碳微电解填料用量3.75 g/L、溶液pH=4,该条件下废水中的苯甲羟肟酸去除率可达80%以上。该方法不仅实现了氰化尾渣的资源化利用,而且可以有效降解苯甲羟肟酸废水,取得了“以废治废”的目的。
阙泽胜,李冠超,杨波,刘兵,胡颖,简锐敏
摘要:
研究城市土壤氡浓度分布特征和健康风险评价,填补城市地质调查放射性领域空白,为指导城市开发建设提供基础数据。运用GIS分析技术,将研究区划分为特定区域型、线型和区域型三种调查尺度,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土壤氡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用地累积指数、内梅罗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测算健康风险,全区污染等级和污染指数分别为(清洁、-0.287)、(轻度污染、2.585)和(生态危害高、103.42),各尺度调查对象土壤氡污染程度排序为:全区地质体>全区>秋长构造>沙田构造>秋长社区空地;2)地累积指数、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测算不同调查尺度的土壤氡健康风险水平基本一致,可作为土壤氡健康风险评价较有效方法。
冶金史
崔萍,黄全胜
摘要:
西川冶铁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小岭镇西川屯300米处,面积约5 000 m2,考古年代为金代。2021年7月对该遗址进行了田野考察取样。采用X射线荧光仪、金(矿)相显微镜等手段对西川冶铁遗址17个冶炼炉渣、炉壁残块等样品进行基体成分分析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西川冶铁遗址为生铁冶炼遗址,生铁炉渣类型为硅锰铁铝钙多元系炉渣,生铁炉渣中铁颗粒的显微结构以片状石墨和珠光体为主。炉渣样品中的高铁炉渣可能为生铁炒钢渣。
田小刚,李延祥,毛瑞林
摘要:
对甘肃漳县墩坪墓地出土的39件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该批青铜器主要以铸造工艺为主,热锻、铸造后再加工工艺为辅。合金材质以Cu、Sn和Pb三种元素为主,还有少量以Cu、Sn两种元素为主,以及2件Cu、Sn、Pb、As为主的四元合金。另外在大多数铜器中还检测到少量或微量As元素,铅锡含量配比整体呈现锡含量高于铅含量的特点。As元素的出现,证明在东周时期以Cu、Sn、Pb三种元素为主要成分的青铜器物广泛传播的情况下,仍然有地区存在含砷的铜器。这批铜器的科学检测分析为研究西戎文化青铜器物的成型工艺和合金配比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丰富了西戎青铜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