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有色金属
伍赠玲,赖晓康,张鹏,张兴勋,康锦程
摘要:
针对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生物堆浸生产中浸出周期长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矿石粒度、不同堆高对铜、铁浸出影响的实验室试验和现场柱浸工业试验,优化了生物堆浸工艺,缩短浸出周期,提高了铜浸出率。结果表明,矿石粒度的降低可显著提高铜的浸出率,且不提高铁的溶出。相同粒度条件下,堆高提高有利于堆内温度保持,铜浸出率随之升高。-40 mm工业柱浸出194 d,铜的浸出率为62.67%,比-80 mm高出10个百分点。
宋永发,王广欣,杨斌,赵云超
摘要:
采用大孔隙阳离子交换树脂Monophos脱除硫酸镍电解液中的痕量铁,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料液浓度、pH、脂液比、温度以及吸附时间对硫酸镍电解液中痕量铁以及镍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痕量铁吸附效果主次因素顺序(由大到小)为:时间>pH>脂液比>温度>料液浓度。此外,脂液比是影响除铁率与镍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4 h的吸附,当脂液比为1︰6时,铁脱除率达到89%,镍损失率为13%;当脂液比为1︰12时,铁脱除率达到76%,镍损失率为7%。
李明周,童长仁,黄金堤,汪金良,李俊标
摘要:
针对铜精矿物相组成分析耗时滞后和在线准确判断实现困难的问题,依据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理论,提出铜精矿历经漫长成矿过程后已基本达到或接近平衡态的假设,并将铜精矿视为若干化合物的混合体,基于成矿平衡态铜精矿体系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原理,构建了铜精矿物相组成线性规划计算模型。几种典型铜精矿的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能较为准确地计算铜精矿物相组成。
杨玮娇,马保中,蒋兴明,王华
摘要:
以褐铁型红土镍矿为原料,研究了其活化预处理后镍、钴和铁的选择性浸出。考察了温度、时间、液固比、搅拌转速及氟化钠加入量对金属浸出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85 ℃、浸出时间3 h、液固比5︰1(mL/g)、搅拌速度400 r/min及NaF添加量4%,镍、钴浸出率高达85.62%和94.26%,铁以黄钠铁矾的形式进入渣相,浸出率低至2.43%。活化预处理可以实现褐铁型红土镍矿中镍、钴和铁的选择性浸出。
胡一航,孙留根,杨永强,杨玮娇
摘要:
锑金矿先碱浸获得含锑溶液,含锑溶液经旋流电解析出阴极锑。与传统平板锑电解相比,旋流电解法可用高电流密度、环境友好、电流效率高,并且能处理低品位矿。对于含锑6.59 g/L溶液,在电流密度254.8 A/m2、循环流量2.5 m3/h、时间6 h的条件下,阴极析锑电流效率为43.80%,吨锑电耗6 157 kWh。对于含锑23.14 g/L溶液,在电流密度647.3 A/m2、循环流量2.5 m3/h、时间5 h的条件下,阴极析锑电流效率为72.2%,吨锑电耗4 372 kWh。
轻有色金属
肖冲,金会心,郑晓倩
摘要: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高压水化条件下溶出温度、粒度、搅拌强度以及石灰添加量对高钛铝土矿中Al2O3及TiO2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氧化铝溶出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温度、石灰添加量、搅拌强度、粒度。在下述最佳溶出条件下,Al2O3和TiO2实际溶出率分别为86.52%和5.708%:粒度0.045~0.074 mm、石灰添加量8%、溶出温度290 ℃、搅拌速度8 r/min、溶出时间45 min。
陈程,李亦然,孙占学,周堂波,李志勇
摘要:
通过沉淀法制备磁性铝盐吸附剂MASA,吸附剂为微米级,但有一定堆叠,铝、铁元素分布均匀。吸附剂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10.78 emu/g,可通过磁场与卤水分离MASA,锂吸附量可达4~5mg/g,5次之内未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对卤水中锂的选择性较高,尤其对镁的分配比达到468。用饱和NaCl清洗后,清洗液中Li 0.1 g/L,Mg2 296 g/L,解析液中Li 0.175 g/L,Mg2 0.15 g/L。
胡清韬,梁玉冬,王成智,吴许建,周彩群,牛婷婷
摘要:
通过热力学数据对锂盐的存在形式及反应过程进行计算,并分析了高锂电解质对初晶温度及氧化铝溶解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某铝厂400 kA系列高锂电解质体系电解槽焙烧启动过程、启动后期管理、正常期管理不同阶段进行了跟踪,总结出高锂电解质体系电解槽运行的规律,并制定出一套阶段降锂方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稀贵金属
郑汝伟,包申旭,张一敏
摘要:
采用干法制备出P204与TBP不同比例的双萃取剂浸渍树脂,探究了TBP的加入比例对树脂浸渍率、树脂对V(Ⅳ)吸附容量以及P204有效利用率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萃取剂配比的浸渍树脂对V(Ⅳ)与主要杂质离子(Fe3 、Al3 )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TBP单独存在时浸渍树脂对V(Ⅳ)没有吸附作用,P204是吸附钒的主要萃取剂。随着TBP添加比例的增加,萃取剂在树脂上的浸渍率逐渐降低,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容量逐渐减小,但P204有效利用率有所增加。TBP的加入可缩短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平衡时间,同时可以增大低酸度条件下对V(Ⅳ)的吸附容量。TBP的加入可增加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速率,不同萃取剂配比的P204-TBP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韩旗英,周勇,钟德强,刘志强,张魁芳,凌诚,韩新福
摘要:
针对传统P507萃取分离铥镱镥工艺分离效率低、酸碱消耗大、成本高等弊端,通过对萃取剂体系和分离流程优化设计,开发出新的铥镱镥组合式萃取分离工艺流程,充分利用混合萃取剂体系、置换萃取、组合模糊分离、洗涤量和萃取量复用等技术,实现分离效率、酸碱使用率最大化,并与传统P507萃取分离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结果表明,新工艺技术可显著降低酸碱、存槽投资成本,提高分离效率,操作控制方便。
刘珍珍,刘勇,刘牡丹,周吉奎
摘要:
研究了负载钽铌有机相中悬浮物的测定方法,并对悬浮物进行测定和表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负载钽铌有机相中悬浮物的离心分离研究。结果显示,在转速7 500 r/min、离心时间5 min的条件下,悬浮物的去除率可达到95.06%,离心分离净化负载钽铌有机相中悬浮物的效果较好。
赵雨,贺小塘,王欢,熊庆丰,吴喜龙,李勇,张选冬,王金营
摘要:
研究了溶解技术从废催化剂中回收银和铼的工艺。采用双氧水溶解铼,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铼,铼回收率可达86.2%。考察了硝酸用量、反应温度等参数对银浸出效果的影响,当硝酸用量为1.6 L,反应温度80 ℃时,银的溶解趋于平稳,采用电沉积回收银,银直收率可达93.21%,电沉积余液返回硝酸溶解步骤,银的总回收率大于99.6%,并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
材料与设备
薛凯,董云芳,伍永福,刘中兴,吴文远,边雪
摘要:
根据物性测试设计CeCl3溶液雾化热解试验。进行了CeCl3热解动力学过程模拟与热重分析。TG-DSC结果表明,CeCl3溶液在115、153、170、200、250 ℃都发生了化学物理变化造成样品失重,580 ℃后CeCl3溶液转变为CeO2,并对分解速率和活化能进行比较,发现有氧气参与比无氧气参与的质量变化率更高,反应更容易进行,CeCl3溶液在热解过程中因为溶质水的存在温度低于110 ℃时质量变化率更高,反应活化能更低,CeCl3溶液受热分解的最佳温度为750 ℃。
王书桓,崔少璞,赵定国,方云楚
摘要:
基于紧耦合气雾化喷嘴,运用Fluent软件对高温熔体雾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过热度对高温熔体雾化液滴凝固前飞行距离和液滴破碎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过热度增大时,液滴的平均直径(SMD)有减小的趋势,有利于细化雾化颗粒的粒径;液滴的凝固前飞行距离相对比较平缓,中间有小幅的升高趋势。当过热度达到100 ℃时,液滴的破碎比较充分,颗粒的平均直径满足生产的要求,熔体进行雾化后,其平均直径为52.886 μm,液滴的飞行距离为32.68 mm。
焦楷,袁章福,张利娜,谢珊珊,李林山,隋殿鹏
摘要:
以粒径900 μm的菱镁矿为原料,采用TG-DSC法研究了菱镁矿石热分解模型。结果表明,菱镁矿的开始分解温度为800 K左右,950 K左右时分解完全,反应达到平衡。DSC曲线只有一个向下的峰与TG曲线失重台阶相对应,说明菱镁矿分解反应是一步反应,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需要吸收热量。且随着升温速度的提高,菱镁矿需要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达到相同的分解程度。通过Flynn-Wall-Ozawa和Kissinger动力学分析方法计算菱镁矿热分解的平均活化能为260.54 kJ/mol,并利用Malek法分析菱镁矿热分解机理,菱镁矿分解为二维相边界反应,圆柱形对称模型,积分形式机理函数为G(α)= 。
刘仪柯,唐雅琴,张坤,蒋良兴,刘芳洋,赖延清
摘要:
通过XRD及Raman物相分析、SEM形貌观察和EDS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硫化退火温度对金属三靶顺序溅射铜锌锡硫(CZTS)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500~580 ℃),随着温度的升高薄膜的结晶性能有变好的趋势,形貌也得到了改善。当温度达到600 ℃时,CZTS薄膜会发生分解反应,该分解反应不但导致薄膜结晶性能及形貌恶化,也造成了锡元素的损失。580 ℃条件下获得的薄膜各项性能俱佳,是最适合本实验体系的退火温度。
环境工程
王龙浩,刘然,吕庆
摘要:
采用Factsage7.0热力学软件研究了烧结过程中痕量元素汞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表明,在低温区汞以二价形态存在,在高温区99%的汞以单质形态存在。氯是影响汞氧化的主要元素,在含有氯元素时,800 K以下汞主要以氯化汞的形式存在,850 K左右是单质汞和二价汞的竞争区间,当温度高于900 K时大部分汞又以单质作为稳定的存在形式。硫和氧元素对汞的氧化能力比氯弱,改变三者的含量都会使二价汞存在的温度区间发生变化。
重有色金属
伍赠玲,赖晓康,张鹏,张兴勋,康锦程
摘要:
针对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生物堆浸生产中浸出周期长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矿石粒度、不同堆高对铜、铁浸出影响的实验室试验和现场柱浸工业试验,优化了生物堆浸工艺,缩短浸出周期,提高了铜浸出率。结果表明,矿石粒度的降低可显著提高铜的浸出率,且不提高铁的溶出。相同粒度条件下,堆高提高有利于堆内温度保持,铜浸出率随之升高。-40 mm工业柱浸出194 d,铜的浸出率为62.67%,比-80 mm高出10个百分点。
宋永发,王广欣,杨斌,赵云超
摘要:
采用大孔隙阳离子交换树脂Monophos脱除硫酸镍电解液中的痕量铁,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料液浓度、pH、脂液比、温度以及吸附时间对硫酸镍电解液中痕量铁以及镍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痕量铁吸附效果主次因素顺序(由大到小)为:时间>pH>脂液比>温度>料液浓度。此外,脂液比是影响除铁率与镍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4 h的吸附,当脂液比为1︰6时,铁脱除率达到89%,镍损失率为13%;当脂液比为1︰12时,铁脱除率达到76%,镍损失率为7%。
李明周,童长仁,黄金堤,汪金良,李俊标
摘要:
针对铜精矿物相组成分析耗时滞后和在线准确判断实现困难的问题,依据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理论,提出铜精矿历经漫长成矿过程后已基本达到或接近平衡态的假设,并将铜精矿视为若干化合物的混合体,基于成矿平衡态铜精矿体系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原理,构建了铜精矿物相组成线性规划计算模型。几种典型铜精矿的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能较为准确地计算铜精矿物相组成。
杨玮娇,马保中,蒋兴明,王华
摘要:
以褐铁型红土镍矿为原料,研究了其活化预处理后镍、钴和铁的选择性浸出。考察了温度、时间、液固比、搅拌转速及氟化钠加入量对金属浸出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85 ℃、浸出时间3 h、液固比5︰1(mL/g)、搅拌速度400 r/min及NaF添加量4%,镍、钴浸出率高达85.62%和94.26%,铁以黄钠铁矾的形式进入渣相,浸出率低至2.43%。活化预处理可以实现褐铁型红土镍矿中镍、钴和铁的选择性浸出。
胡一航,孙留根,杨永强,杨玮娇
摘要:
锑金矿先碱浸获得含锑溶液,含锑溶液经旋流电解析出阴极锑。与传统平板锑电解相比,旋流电解法可用高电流密度、环境友好、电流效率高,并且能处理低品位矿。对于含锑6.59 g/L溶液,在电流密度254.8 A/m2、循环流量2.5 m3/h、时间6 h的条件下,阴极析锑电流效率为43.80%,吨锑电耗6 157 kWh。对于含锑23.14 g/L溶液,在电流密度647.3 A/m2、循环流量2.5 m3/h、时间5 h的条件下,阴极析锑电流效率为72.2%,吨锑电耗4 372 kWh。
轻有色金属
肖冲,金会心,郑晓倩
摘要: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高压水化条件下溶出温度、粒度、搅拌强度以及石灰添加量对高钛铝土矿中Al2O3及TiO2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氧化铝溶出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温度、石灰添加量、搅拌强度、粒度。在下述最佳溶出条件下,Al2O3和TiO2实际溶出率分别为86.52%和5.708%:粒度0.045~0.074 mm、石灰添加量8%、溶出温度290 ℃、搅拌速度8 r/min、溶出时间45 min。
陈程,李亦然,孙占学,周堂波,李志勇
摘要:
通过沉淀法制备磁性铝盐吸附剂MASA,吸附剂为微米级,但有一定堆叠,铝、铁元素分布均匀。吸附剂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10.78 emu/g,可通过磁场与卤水分离MASA,锂吸附量可达4~5mg/g,5次之内未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对卤水中锂的选择性较高,尤其对镁的分配比达到468。用饱和NaCl清洗后,清洗液中Li 0.1 g/L,Mg2 296 g/L,解析液中Li 0.175 g/L,Mg2 0.15 g/L。
胡清韬,梁玉冬,王成智,吴许建,周彩群,牛婷婷
摘要:
通过热力学数据对锂盐的存在形式及反应过程进行计算,并分析了高锂电解质对初晶温度及氧化铝溶解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某铝厂400 kA系列高锂电解质体系电解槽焙烧启动过程、启动后期管理、正常期管理不同阶段进行了跟踪,总结出高锂电解质体系电解槽运行的规律,并制定出一套阶段降锂方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稀贵金属
郑汝伟,包申旭,张一敏
摘要:
采用干法制备出P204与TBP不同比例的双萃取剂浸渍树脂,探究了TBP的加入比例对树脂浸渍率、树脂对V(Ⅳ)吸附容量以及P204有效利用率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萃取剂配比的浸渍树脂对V(Ⅳ)与主要杂质离子(Fe3 、Al3 )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TBP单独存在时浸渍树脂对V(Ⅳ)没有吸附作用,P204是吸附钒的主要萃取剂。随着TBP添加比例的增加,萃取剂在树脂上的浸渍率逐渐降低,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容量逐渐减小,但P204有效利用率有所增加。TBP的加入可缩短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平衡时间,同时可以增大低酸度条件下对V(Ⅳ)的吸附容量。TBP的加入可增加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速率,不同萃取剂配比的P204-TBP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韩旗英,周勇,钟德强,刘志强,张魁芳,凌诚,韩新福
摘要:
针对传统P507萃取分离铥镱镥工艺分离效率低、酸碱消耗大、成本高等弊端,通过对萃取剂体系和分离流程优化设计,开发出新的铥镱镥组合式萃取分离工艺流程,充分利用混合萃取剂体系、置换萃取、组合模糊分离、洗涤量和萃取量复用等技术,实现分离效率、酸碱使用率最大化,并与传统P507萃取分离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结果表明,新工艺技术可显著降低酸碱、存槽投资成本,提高分离效率,操作控制方便。
刘珍珍,刘勇,刘牡丹,周吉奎
摘要:
研究了负载钽铌有机相中悬浮物的测定方法,并对悬浮物进行测定和表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负载钽铌有机相中悬浮物的离心分离研究。结果显示,在转速7 500 r/min、离心时间5 min的条件下,悬浮物的去除率可达到95.06%,离心分离净化负载钽铌有机相中悬浮物的效果较好。
赵雨,贺小塘,王欢,熊庆丰,吴喜龙,李勇,张选冬,王金营
摘要:
研究了溶解技术从废催化剂中回收银和铼的工艺。采用双氧水溶解铼,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铼,铼回收率可达86.2%。考察了硝酸用量、反应温度等参数对银浸出效果的影响,当硝酸用量为1.6 L,反应温度80 ℃时,银的溶解趋于平稳,采用电沉积回收银,银直收率可达93.21%,电沉积余液返回硝酸溶解步骤,银的总回收率大于99.6%,并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
材料与设备
薛凯,董云芳,伍永福,刘中兴,吴文远,边雪
摘要:
根据物性测试设计CeCl3溶液雾化热解试验。进行了CeCl3热解动力学过程模拟与热重分析。TG-DSC结果表明,CeCl3溶液在115、153、170、200、250 ℃都发生了化学物理变化造成样品失重,580 ℃后CeCl3溶液转变为CeO2,并对分解速率和活化能进行比较,发现有氧气参与比无氧气参与的质量变化率更高,反应更容易进行,CeCl3溶液在热解过程中因为溶质水的存在温度低于110 ℃时质量变化率更高,反应活化能更低,CeCl3溶液受热分解的最佳温度为750 ℃。
王书桓,崔少璞,赵定国,方云楚
摘要:
基于紧耦合气雾化喷嘴,运用Fluent软件对高温熔体雾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过热度对高温熔体雾化液滴凝固前飞行距离和液滴破碎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过热度增大时,液滴的平均直径(SMD)有减小的趋势,有利于细化雾化颗粒的粒径;液滴的凝固前飞行距离相对比较平缓,中间有小幅的升高趋势。当过热度达到100 ℃时,液滴的破碎比较充分,颗粒的平均直径满足生产的要求,熔体进行雾化后,其平均直径为52.886 μm,液滴的飞行距离为32.68 mm。
焦楷,袁章福,张利娜,谢珊珊,李林山,隋殿鹏
摘要:
以粒径900 μm的菱镁矿为原料,采用TG-DSC法研究了菱镁矿石热分解模型。结果表明,菱镁矿的开始分解温度为800 K左右,950 K左右时分解完全,反应达到平衡。DSC曲线只有一个向下的峰与TG曲线失重台阶相对应,说明菱镁矿分解反应是一步反应,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需要吸收热量。且随着升温速度的提高,菱镁矿需要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达到相同的分解程度。通过Flynn-Wall-Ozawa和Kissinger动力学分析方法计算菱镁矿热分解的平均活化能为260.54 kJ/mol,并利用Malek法分析菱镁矿热分解机理,菱镁矿分解为二维相边界反应,圆柱形对称模型,积分形式机理函数为G(α)= 。
刘仪柯,唐雅琴,张坤,蒋良兴,刘芳洋,赖延清
摘要:
通过XRD及Raman物相分析、SEM形貌观察和EDS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硫化退火温度对金属三靶顺序溅射铜锌锡硫(CZTS)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500~580 ℃),随着温度的升高薄膜的结晶性能有变好的趋势,形貌也得到了改善。当温度达到600 ℃时,CZTS薄膜会发生分解反应,该分解反应不但导致薄膜结晶性能及形貌恶化,也造成了锡元素的损失。580 ℃条件下获得的薄膜各项性能俱佳,是最适合本实验体系的退火温度。
环境工程
王龙浩,刘然,吕庆
摘要:
采用Factsage7.0热力学软件研究了烧结过程中痕量元素汞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表明,在低温区汞以二价形态存在,在高温区99%的汞以单质形态存在。氯是影响汞氧化的主要元素,在含有氯元素时,800 K以下汞主要以氯化汞的形式存在,850 K左右是单质汞和二价汞的竞争区间,当温度高于900 K时大部分汞又以单质作为稳定的存在形式。硫和氧元素对汞的氧化能力比氯弱,改变三者的含量都会使二价汞存在的温度区间发生变化。
重有色金属
伍赠玲,赖晓康,张鹏,张兴勋,康锦程
摘要:
针对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生物堆浸生产中浸出周期长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矿石粒度、不同堆高对铜、铁浸出影响的实验室试验和现场柱浸工业试验,优化了生物堆浸工艺,缩短浸出周期,提高了铜浸出率。结果表明,矿石粒度的降低可显著提高铜的浸出率,且不提高铁的溶出。相同粒度条件下,堆高提高有利于堆内温度保持,铜浸出率随之升高。-40 mm工业柱浸出194 d,铜的浸出率为62.67%,比-80 mm高出10个百分点。
宋永发,王广欣,杨斌,赵云超
摘要:
采用大孔隙阳离子交换树脂Monophos脱除硫酸镍电解液中的痕量铁,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料液浓度、pH、脂液比、温度以及吸附时间对硫酸镍电解液中痕量铁以及镍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痕量铁吸附效果主次因素顺序(由大到小)为:时间>pH>脂液比>温度>料液浓度。此外,脂液比是影响除铁率与镍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4 h的吸附,当脂液比为1︰6时,铁脱除率达到89%,镍损失率为13%;当脂液比为1︰12时,铁脱除率达到76%,镍损失率为7%。
李明周,童长仁,黄金堤,汪金良,李俊标
摘要:
针对铜精矿物相组成分析耗时滞后和在线准确判断实现困难的问题,依据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理论,提出铜精矿历经漫长成矿过程后已基本达到或接近平衡态的假设,并将铜精矿视为若干化合物的混合体,基于成矿平衡态铜精矿体系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原理,构建了铜精矿物相组成线性规划计算模型。几种典型铜精矿的实例验证表明,该模型能较为准确地计算铜精矿物相组成。
杨玮娇,马保中,蒋兴明,王华
摘要:
以褐铁型红土镍矿为原料,研究了其活化预处理后镍、钴和铁的选择性浸出。考察了温度、时间、液固比、搅拌转速及氟化钠加入量对金属浸出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85 ℃、浸出时间3 h、液固比5︰1(mL/g)、搅拌速度400 r/min及NaF添加量4%,镍、钴浸出率高达85.62%和94.26%,铁以黄钠铁矾的形式进入渣相,浸出率低至2.43%。活化预处理可以实现褐铁型红土镍矿中镍、钴和铁的选择性浸出。
胡一航,孙留根,杨永强,杨玮娇
摘要:
锑金矿先碱浸获得含锑溶液,含锑溶液经旋流电解析出阴极锑。与传统平板锑电解相比,旋流电解法可用高电流密度、环境友好、电流效率高,并且能处理低品位矿。对于含锑6.59 g/L溶液,在电流密度254.8 A/m2、循环流量2.5 m3/h、时间6 h的条件下,阴极析锑电流效率为43.80%,吨锑电耗6 157 kWh。对于含锑23.14 g/L溶液,在电流密度647.3 A/m2、循环流量2.5 m3/h、时间5 h的条件下,阴极析锑电流效率为72.2%,吨锑电耗4 372 kWh。
轻有色金属
肖冲,金会心,郑晓倩
摘要:
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高压水化条件下溶出温度、粒度、搅拌强度以及石灰添加量对高钛铝土矿中Al2O3及TiO2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氧化铝溶出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温度、石灰添加量、搅拌强度、粒度。在下述最佳溶出条件下,Al2O3和TiO2实际溶出率分别为86.52%和5.708%:粒度0.045~0.074 mm、石灰添加量8%、溶出温度290 ℃、搅拌速度8 r/min、溶出时间45 min。
陈程,李亦然,孙占学,周堂波,李志勇
摘要:
通过沉淀法制备磁性铝盐吸附剂MASA,吸附剂为微米级,但有一定堆叠,铝、铁元素分布均匀。吸附剂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10.78 emu/g,可通过磁场与卤水分离MASA,锂吸附量可达4~5mg/g,5次之内未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对卤水中锂的选择性较高,尤其对镁的分配比达到468。用饱和NaCl清洗后,清洗液中Li 0.1 g/L,Mg2 296 g/L,解析液中Li 0.175 g/L,Mg2 0.15 g/L。
胡清韬,梁玉冬,王成智,吴许建,周彩群,牛婷婷
摘要:
通过热力学数据对锂盐的存在形式及反应过程进行计算,并分析了高锂电解质对初晶温度及氧化铝溶解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某铝厂400 kA系列高锂电解质体系电解槽焙烧启动过程、启动后期管理、正常期管理不同阶段进行了跟踪,总结出高锂电解质体系电解槽运行的规律,并制定出一套阶段降锂方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稀贵金属
郑汝伟,包申旭,张一敏
摘要:
采用干法制备出P204与TBP不同比例的双萃取剂浸渍树脂,探究了TBP的加入比例对树脂浸渍率、树脂对V(Ⅳ)吸附容量以及P204有效利用率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萃取剂配比的浸渍树脂对V(Ⅳ)与主要杂质离子(Fe3 、Al3 )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TBP单独存在时浸渍树脂对V(Ⅳ)没有吸附作用,P204是吸附钒的主要萃取剂。随着TBP添加比例的增加,萃取剂在树脂上的浸渍率逐渐降低,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容量逐渐减小,但P204有效利用率有所增加。TBP的加入可缩短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平衡时间,同时可以增大低酸度条件下对V(Ⅳ)的吸附容量。TBP的加入可增加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速率,不同萃取剂配比的P204-TBP浸渍树脂对V(Ⅳ)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韩旗英,周勇,钟德强,刘志强,张魁芳,凌诚,韩新福
摘要:
针对传统P507萃取分离铥镱镥工艺分离效率低、酸碱消耗大、成本高等弊端,通过对萃取剂体系和分离流程优化设计,开发出新的铥镱镥组合式萃取分离工艺流程,充分利用混合萃取剂体系、置换萃取、组合模糊分离、洗涤量和萃取量复用等技术,实现分离效率、酸碱使用率最大化,并与传统P507萃取分离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结果表明,新工艺技术可显著降低酸碱、存槽投资成本,提高分离效率,操作控制方便。
刘珍珍,刘勇,刘牡丹,周吉奎
摘要:
研究了负载钽铌有机相中悬浮物的测定方法,并对悬浮物进行测定和表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负载钽铌有机相中悬浮物的离心分离研究。结果显示,在转速7 500 r/min、离心时间5 min的条件下,悬浮物的去除率可达到95.06%,离心分离净化负载钽铌有机相中悬浮物的效果较好。
赵雨,贺小塘,王欢,熊庆丰,吴喜龙,李勇,张选冬,王金营
摘要:
研究了溶解技术从废催化剂中回收银和铼的工艺。采用双氧水溶解铼,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铼,铼回收率可达86.2%。考察了硝酸用量、反应温度等参数对银浸出效果的影响,当硝酸用量为1.6 L,反应温度80 ℃时,银的溶解趋于平稳,采用电沉积回收银,银直收率可达93.21%,电沉积余液返回硝酸溶解步骤,银的总回收率大于99.6%,并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
材料与设备
薛凯,董云芳,伍永福,刘中兴,吴文远,边雪
摘要:
根据物性测试设计CeCl3溶液雾化热解试验。进行了CeCl3热解动力学过程模拟与热重分析。TG-DSC结果表明,CeCl3溶液在115、153、170、200、250 ℃都发生了化学物理变化造成样品失重,580 ℃后CeCl3溶液转变为CeO2,并对分解速率和活化能进行比较,发现有氧气参与比无氧气参与的质量变化率更高,反应更容易进行,CeCl3溶液在热解过程中因为溶质水的存在温度低于110 ℃时质量变化率更高,反应活化能更低,CeCl3溶液受热分解的最佳温度为750 ℃。
王书桓,崔少璞,赵定国,方云楚
摘要:
基于紧耦合气雾化喷嘴,运用Fluent软件对高温熔体雾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过热度对高温熔体雾化液滴凝固前飞行距离和液滴破碎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过热度增大时,液滴的平均直径(SMD)有减小的趋势,有利于细化雾化颗粒的粒径;液滴的凝固前飞行距离相对比较平缓,中间有小幅的升高趋势。当过热度达到100 ℃时,液滴的破碎比较充分,颗粒的平均直径满足生产的要求,熔体进行雾化后,其平均直径为52.886 μm,液滴的飞行距离为32.68 mm。
焦楷,袁章福,张利娜,谢珊珊,李林山,隋殿鹏
摘要:
以粒径900 μm的菱镁矿为原料,采用TG-DSC法研究了菱镁矿石热分解模型。结果表明,菱镁矿的开始分解温度为800 K左右,950 K左右时分解完全,反应达到平衡。DSC曲线只有一个向下的峰与TG曲线失重台阶相对应,说明菱镁矿分解反应是一步反应,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需要吸收热量。且随着升温速度的提高,菱镁矿需要在更高的温度下才能达到相同的分解程度。通过Flynn-Wall-Ozawa和Kissinger动力学分析方法计算菱镁矿热分解的平均活化能为260.54 kJ/mol,并利用Malek法分析菱镁矿热分解机理,菱镁矿分解为二维相边界反应,圆柱形对称模型,积分形式机理函数为G(α)= 。
刘仪柯,唐雅琴,张坤,蒋良兴,刘芳洋,赖延清
摘要:
通过XRD及Raman物相分析、SEM形貌观察和EDS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硫化退火温度对金属三靶顺序溅射铜锌锡硫(CZTS)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500~580 ℃),随着温度的升高薄膜的结晶性能有变好的趋势,形貌也得到了改善。当温度达到600 ℃时,CZTS薄膜会发生分解反应,该分解反应不但导致薄膜结晶性能及形貌恶化,也造成了锡元素的损失。580 ℃条件下获得的薄膜各项性能俱佳,是最适合本实验体系的退火温度。
环境工程
王龙浩,刘然,吕庆
摘要:
采用Factsage7.0热力学软件研究了烧结过程中痕量元素汞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表明,在低温区汞以二价形态存在,在高温区99%的汞以单质形态存在。氯是影响汞氧化的主要元素,在含有氯元素时,800 K以下汞主要以氯化汞的形式存在,850 K左右是单质汞和二价汞的竞争区间,当温度高于900 K时大部分汞又以单质作为稳定的存在形式。硫和氧元素对汞的氧化能力比氯弱,改变三者的含量都会使二价汞存在的温度区间发生变化。